首页 百科知识 质量风险管理

质量风险管理

时间:2022-06-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质量风险管理一、质量及质量风险(一)质量风险危害性质量,对于每个制造商或服务提供者而言,意味着市场利益和财富,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决定了该制造商或服务的提供者在其领域中能够占领的市场份额和利润。可见,质量风险对企业来说是致命的!这类风险性质是纯粹风险。风险识别的基本任务就是识别、了解风险的种类及其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

第一节 质量风险管理

一、质量及质量风险

(一)质量风险危害性

质量,对于每个制造商或服务提供者而言,意味着市场利益和财富,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决定了该制造商或服务的提供者在其领域中能够占领的市场份额和利润。质量对他们而言犹如一座堤坝:若质量出现了问题,轻者会给其形象带来无情的损害,从而影响其市场上的美誉度和市场份额;重者会因质量问题而被无情地逐出市场;严重者将导致企业倒闭、职工遭殃、领导获刑。如齐齐哈尔第二制药有限责任公司,因以毒药误作为良药,致使产品发生质量问题,造成许多患者中毒,13名患者死亡,领导层和相关责任者分别获4~7年刑狱之苦,公司已被解散。石家庄三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所产的婴儿奶粉,由于含有三聚氰胺(系化工原料),儿童食用后可引起肾衰竭,甚至造成终身受损,有的已发展为肾功能不全,而且有的患儿已死亡,已致5万多名儿童受害。初算收回奶粉达11086吨,按零售价估算约10亿多元。随后又查出蒙牛伊利以及大白兔奶糖也含有三聚氰胺。企业不仅遭受经济损失,其声誉也一败涂地。可见,质量风险对企业来说是致命的!是企业赖以生存的基础。正因为如此,ISO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颁布了ISO9000系列质量管理体系标准,供世界各国的企业参考。

当今经济是一个竞争性的、开放型的经济,制造商和服务提供者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提供产品和服务的质量。质量水平的高低是一个国家经济、科技和教育水平的综合反映。在当今市场中,用户对产品和服务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因此企业必须把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作为重要的生产经营战略之一,严肃对待。

(二)质量及质量风险

1.什么是质量

质量是人类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的一个永恒的主题,也是21世纪全球经济发展的关注点,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对客观事物认识逐渐加深,质量意识也在不断提高,质量内涵也不断赋予新内容。早期的质量含义认为只要“产品符合产品规范、标准就可以了”。

后来美国质量专家朱兰博士提出产品“适用性”的质量概念,以适合顾客需要的程度作为衡量质量的依据。要求人们从“使用要求”和“满足程度”去理解质量。

ISO9000、ISO2000将质量定义为:“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这里的“要求”包含“明示的、通常隐含的活动必须履行的要求和期望”。所谓明示的是指顾客规定的;通常隐含的是指惯例和不言而喻的;必须履行的是指法律法规要求及强制性标准要求的。

顾客对产品的要求除固有特性要求以外,还包括外观、包装、价格、交货期和售后服务等所谓“赋予特性”提出的要求,所以,质量问题也是经营问题。质量观念是指人类对质量概念的认识,以及由质量概念引申到对产品概念和顾客概念认知的总和。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不断扩展,质量观念的演变发展过程如图6-1所示。

img108

图6-1 质量观念不断扩展

2.质量风险及其来源

质量风险是指由于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可能提供不符合质量要求的产品或服务而导致出现经济损失和法律责任的可能性。这类风险性质是纯粹风险。质量风险主要来自:员工意识问题、设计问题、生产问题、供应商问题、运输存储问题。

(1)员工意识问题:员工对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没有足够的重视,违反操作规程因而产生质量问题。这是质量风险的核心原因。

(2)生产问题:质量是生产出来的,而不是检测出来的,所以产品生产过程对产品质量有很重要的影响。ISO9000、ISO2000就提出应该以过程的方法来管理产品质量。

(3)设计问题:产品因设计配方存在缺陷而导致产品质量不能完全符合客户需求。这种情况可能源自设计人员的能力、知识,也可能源自技术落后等原因。

(4)供应商问题:供应商提供的产品和原材料、半成品存在质量问题,也必然影响企业的产品质量。如齐齐哈尔制药厂的假药事件,是供应商提供含毒原料所致。

(5)运输存储问题:产品在运输存储过程中,温度、湿度、有效期等没有得到保障,或是产品被污染等,也会形成质量风险。

当上述情况之一发生时,就可能产生质量风险。所以,风险管理者应该在各个环节密切关注,做好各种检查和记录工作,并及时向上级主管报告异常情况。

3.质量形成过程

如图6-2所示,在减少产品质量风险过程中,要求对四个主要区域进行了解。该图说明一件产品的成功取决于它适合市场需要的程度,可以用用户满意度来衡量。

图6-2 一个生产系统的范围

用户满意度本身就是产品质量的标准。产品质量可概括为功用和外观。质量是由控制程序的方式所决定的。程序包括很多变量,图6-2中已列出了一些。程序又分成不同的职能,如营销、设计和购买,但各职能必须统一起来才能成功地发挥各自单独的作用,才能达到质量标准。

二、质量风险评估

一个生产企业应该知道自己的产品可能带来什么样的风险,它可能造成什么样的危害?并且,如果必要的话,能够及时把这些产品从市场上撤回,这是一个人命关天、极其重大的问题,切不可掉以轻心。如何评估企业的质量风险呢?应从两方面入手:一是从产品本身的质量进行评估,看是否符合质量标准及顾客要求;二是从质量管理体系进行评估,看是否符合质量管理体系标准要求,执行是否有效。前者是后者的结果,后者是前者的基础和保障。

(一)质量风险评估方法及内容

1.评估程序和方法

评估程序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步骤:

(1)风险识别,它是风险控制的基本前提。没有风险识别就不知道是否存在风险,是什么性质的风险,就会失去及时有效地控制风险的机会,不可能对风险有所作为。

所谓风险识别就是对面临的尚不明确的潜在的不确定性,进行系统的归纳分析,以揭示潜在风险及其性质的过程。风险识别的基本任务就是识别、了解风险的种类及其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具体要求:

◆ 分析质量存在的和潜在的风险因素有哪些?

◆ 需要注意哪些质量风险因素?

◆ 质量风险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 该质量风险发生将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

◆ 现有的风险控制策略是否能有效控制和减少风险造成的损失?

(2)风险评估,它是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对风险可能导致的后果进行定量的、充分的估计和衡量,判断某一特定风险发生的概率及其损失程度,是风险控制的前提,也是一项重要而复杂的工作。

(3)风险控制,它是在风险评估之后,针对风险因素产生的原因,采取合理及有效的处理手段,是风险管理过程中的一个关键阶段,其核心是风险控制策略的选择及其实施。其策略有风险避免、风险预防、风险减少、风险转移、风险自留等。

(4)风险控制效果评估,它是对风险控制策略执行效果所进行的检查和评估。评估的标准是效果标准,即能否以最小的成本取得最大的安全保证。效果评估的目的是通过检查总结经验教训,探索风险发生与控制的规律,不断地修正和调整风险管理计划,从而取得较好的效果。

风险识别与评估的基本方法有动因分析法或称故障树分析法、专家调查法、标准调查法。质量风险评估着重评估风险因素发生的概率和损失幅度,通过这两个标准,来评定估算风险等级,从而制定应对策略。

2.质量风险评估的内容

由于各个企业生产经营的产品特点,其产品质量标准及要求也不相同。企业应根据产品特点及其影响因素,事前根据企业的质量标准、风险容忍度、行业标准等编制本企业的“质量风险动态评估表”或编制“风险图”,见图6-3。再进行风险测算与评估,并将评估结果填入表6-1内。

img110

图6-3 风险图

表6-1 质量风险动态评估表

(二)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风险评估

质量管理是指导和控制组织与质量有关的相互协调的活动。它包括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的建立,以及为实现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而开展的质量策划、质量控制和质量改进等活动。实现质量管理的目标,有效地开展各项质量管理活动,必须建立相应的体系,这个体系即称为质量管理体系。也就是说“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管理体系”。

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目的是为了证实组织有能力、稳定地提供满足顾客要求和法律法规要求的产品和服务。通过体系的有效运行和持续改进,达到增强顾客满意度,防范质量风险的产生,从而提高企业总体绩效的目的。

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是确保产品质量,防范质量风险的有效措施。但是,如果质量管理体系不能正常运行,很可能使产品及服务质量背离标准及客户的要求。因此要对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进行评估。质量管理体系评估可参照表6-2、表6-3、表6-4。

表6-2 质量管理体系评估表

续表

img113

续表

img114

注:满分为100分。其中:90~100分为优,75~89分为良,60~74分为中,45~59分为差,45分以下为较差。在评定风险等级时还要考虑发生损失的程度。

表6-3 采购风险评估表

续表

续表

img117

续表

img118

注:给分标准在评定风险等级时还要考虑发生损失的程度。

表6-4 仓储管理风险评估表

续表

续表

img121

注:满分为100分。其中:90~100分为优,75~89分为良,60~74分为中,45~59分为差,45分以下为较差。在评定风险等级时还应考虑发生损失的程度。

三、质量风险控制

(一)质量管理的三种模式

目前企业对质量管理有三种模式。见图6-4,在三种模式中:

(1)等待。这是最危险的,它是在发生投诉或产品回收后,也就是质量发生失败之后再去管。这种办法极少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因为顾客只是心里暗暗决定以后买别的供应商的商品。但是我们前面已经看到,这种失败方式却是包括使人感到突然的产品回收。

img122

图6-4 质量风险控制模式

(2)检视。这种方式比较成功一些,过去许多企业生产的商品,都是用这种办法检查产品质量,在检视模式下,检验员的工作就是把不符合标准的有质量问题的产品或零部件检出来予以纠正。所以有的人认为质量是检验员检验出来的,不是普通生产员工的责任。采用这种方法使员工容易忽视产品质量。同样,有的生产经理把质量管理部门看作干涉者,因而经常与他们发生冲突。

(3)预防。它是最具有质量风险控制的方式。用预防方法,把质量“嵌入”了产品形成的全过程,建立了一个系统,这个系统涵盖所有可能出现质量问题的领域。

ISO9000要求公司用审查和检查的办法发现失误或危险,让公司调查根源、纠正错误、防止错误再次发生。ISO9000不但用在质量上而且还运用到健康、安全和环境管理上。由于这种标准的目的是在问题变为危机之前发现问题,使用该标准能避免质量灾难。例如,在产品离开工厂以前,生产员工对产品进行检查,就能有效地减少顾客在使用中发生质量问题的机会。

把公司的多个程序互相进行参照,往往能得到有价值并令人感到惊讶的信息。一家连锁店分析了过去的供应环节,发现这个程序有63个互不相干的部分,很多部分是互相并列且重复的。有些时候,由于要从供应商那里往返好几趟,要花三个月才能确定样品。现在公司改由四部分组成,即创意、生产、运输和销售,而不再是63个,不仅减少了部门而且效率大大提高。

在西方管理质量的基本方式是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已采用了该方式的公司一般会进而采用“全面质量管理”或统计学流程控制,这些都是控制质量风险的较为有效方式。

(二)质量管理体系

为了有效防范质量风险的产生,企业应依据ISO9000规定,结合自己的具体情况建立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体系的具体内容包括:

(1)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组织结构,让每一个人都知道自己的工作区域、工作岗位、工作职责等。

(2)制定程序并把程序写下来形成作业指导书,使每个人都知道自己的工作该如何开展。

(3)做好每一个环节的记录,如果产品质量出现问题,可以追查到最终原因,为改进工作找到症结。

(4)定期进行检查,确保质次产品进不了市场,使整个系统平稳地运行,防范质量风险产生。

(5)加强流程的上下游的沟通和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设计部门必须与生产部门对话,每个人都必须知道做自己工作所必需的信息。

(6)聘请外部认证机构,定期对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及其执行的有效性进行评估。针对提出的不足进行改进。这样公司可以得到关于系统有效性的客观独立的意见。

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制定不仅可以提高产品质量,为客户提供可靠的产品和服务,而且可以提高企业自身的管理水平,防范和规避风险的产生,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质量风险控制

产品质量风险是怎样形成的呢?归纳起来不外乎是人的问题、设计配方问题、机械设备问题、供应商提供的原材料问题。因此,要控制质量风险的产生就必须加强这四方面的管理。

1.人员管理

在产品生产过程中人是第一要素,许多质量风险都是出在人上。只有加强对人的管理和教育,提高人的技术素质和道德素质,提高人们应对风险的能力和觉悟,就会有效地控制质量风险的产生。

在有风险的公司,如果员工对产品质量采取无所谓的态度,对公司制定的有限制性的规定也持无所谓的态度,这样就不会调动他们参与质量风险控制的积极性,质量控制就是一句空话。但是即使员工积极性很高,公司如果不利用员工的技艺,质量管理也会失败。如果一个问题牵涉到不同的职能部门,应该组织多功能团队,寻找新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公司应把购买、生产、设计和质量人员召集在一起,共同商讨质量问题。

单元生产是一个相似的主题,它可以减少隔阂,让人们共同控制产品。在很多情况下,单元是一个完备的利润中心,有自己的主要负责人。采用灵活性更高的生产方式,有利于各单位迅速重组,以适应更大的产品生产的需要。这种实施自我管理的组织团队,不仅提高了质量而且也增强了员工的积极性。

奖励系统是另外一个领域。但是它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人的因素,进而影响到产品的质量,故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应让员工分享到由于实施风险控制、减少风险而增加的利润。把员工的利益和公司的利益结合起来,使员工分享到控制风险的好处。公司可推行员工持股计划,帮助员工取得公司的长期股份,与公司共担风险、共享利益。将绩效与报酬挂钩、分红同利润水平挂钩。良好的报酬系统能建立一支更优秀的梯队,给全体员工带来平等机会。这个系统要反映员工生产了多少优质产品,要奖励先进技术和无私奉献精神。

简单的组织结构有利于去掉员工的怠惰和减少企业的管理费用,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及责任心。分散决策权有利于对发生的变化作出更快的反应,及时加以处理,防止风险的扩大化。

在解决人的因素的同时还要解决技术问题。技术上落后的公司,由于灵活性、速度、信息和质量差,处于不利地位。要进入世界级的制造业,必须使用CAD(计算机辅助设计)和CAM(计算机辅助制造)。公司还可以使用条形码来跟踪实时进行的工作。可以使用电脑以便生产出更小的批量,从而满足每个顾客的特别要求。使用机器人和自动化处理系统,既可以提高效率也可以防范质量风险的产生,是制造业发展的方向。

2008年9月西安交大一附院,由于制度不严,部分医务人员责任心不强,不遵守规定,手细菌严重超标,致使8名新生儿感染死亡,卫生部认定是一起严重医疗感染事件。事故发生后撤销了该院院长和主管副院长的职务,免去医院新生儿科主任、护士长职务……可见加强人员管理,提高广大员工责任心及风险意识,是防范风险的最基本因素。

2.设计与开发管理

在当今科技迅速发展、日新月异的世界上,把新产品推向市场所用的时间成为一个关键问题。国际计算机公司(ICL)把新计算机中央处理器的产品开发时间从六年缩短到三年。它们的秘密武器是把以前分开进行的设计和生产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同步设计。该系统的核心是集成信息系统,该体系允许在生产中使用设计数据。这种设计和生产的重合加快了新产品的诞生速度。

但是加快新产品开发只是对设计进行管理的一个方面。设计管理也是一个理解市场需要的问题。因此,必须有个基准标准,测试产品设计及研发绩效。公司应该找出顾客认为很重要的东西作为考核基准。例如,顾客希望产品物美价廉,容易使用,使用起来经济安全,产品轻便,还要有更好的服务。有基准问题测试标准,还要考虑产品成本构成、原材料供应、采用工艺设备、生产的简便性和效率性等。使新研发设计的产品既先进又可行,还能为企业带来一定效益。

配方问题也是产品研发过程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它不仅关系到未来的市场认知度及顾客的需求,也关系到企业的效益及其质量风险,切不可掉以轻心。

3.机械设备问题

在科技进步的今天,机械设备已成为制造业的重要基础。特别是机械化和自动化生产的企业,设备运转是否正常及设备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产品质量,进而也必然涉及质量风险。设备引发的质量风险主要表现在:

(1)设备陈旧、性能差、生产技术落后不能及时淘汰、更新,生产产品质量低、功能差,不能适应市场需要。

(2)设备超负荷运转、维修保养不善、维修技术落后、缺乏零配件使设备不能正常运作,产生大量的废次品。

(3)设备使用、维护、保养制度不健全、内容不完善,没有设备定修制度,影响设备的效果。

为防范由设备引起的质量风险,应加强设备的日常维修与管理:指定专人负责,配备设备登记簿,登记修理和维修的事项;配备设备的图纸及配线图、配管图;常备重要的补修零配件等。

4.供应商问题

各供应商因有时不能遵守诺言(按时按质地送货),但背后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计划不当,有的是供货环节太多。分析个中原因有助于解决问题。供货商很少的市场就是说明这个问题的一个很好的例子。有时全世界范围内的电子工业会因某种芯片(如内存)短缺而受到打击,价格暂时大幅度上扬。这通常是由于主要供货商发生了意外或出现了一个生产问题引起的,供货商又得重新制造一批货,因此引起延误。

现在一个越来越明显的趋势是从更少的供货商那里购买原材料。许多公司发现:减少供货商的数量能节约时间和资金,避免重复性操作,增强控制能力并改善与供货商的关系。正因如此,它们的目标是为每种需要购买的原材料只选择一个供货商。但是,这样也使公司更容易发生供货中断的风险。

(1)货源取自国外风险。货源取自国外带来更高的风险。除了外汇风险外,还有政治和文化风险以及距离问题。欧盟用配额限制从中国进口货物时,玩具熊公司发现它们进不到货。一个通常进口价值200万英镑玩具熊的公司发现,它只能购买价值30万英镑的货。

电子工业是个进行全球性经营的工业。在这种工业里,产品只要4天就能从比利时仓库到达英国消费者手中。但有时供应来自地球另一端,这可能造成延误。一位重要的音像制造商告诉一位顾客,要花18天才能得到日本生产的一种关键零部件。当他提出要自己乘飞机去日本亲自取货时,日方告诉他,他们只接受正式的英国分销商发的订单。日方还告诉他,如没有做必要的文件填写工作,日本制造商就不会轻易从仓库发货。

(2)单一来源供应风险。如果货源只有一个,公司就不能再提出有竞争力的价格,这儿就有价格更高的风险。有些公司使用目标定价,要求供货商以顾客要求的价格供应一种产品。至少,要求供货商在12个月的供应时间里沿用公司提出的价格。所以,虽然现代管理技术鼓吹限制供货商个数的益处,或从遥远而定价低的国家或地区进货,但是有风险意识的经理还是应该避免过分依赖一个供货商。对于价格经常不定的商品,如用基本商品加工制作成的商品,让两个或多个供货商供货尤其是明智之举。譬如要买铜的公司通常到伦敦金属交易所的期货市场上去购买,或在一个类似的金融机构购买。

(3)与供应商建立伙伴关系。公司有必要与供货商进行完全的交流,早期就让他们参与项目开发的工作,把生产计划提前告知他们。使用供货商提供的专业知识也有助于提高终端产品的质量。

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把合作伙伴作为供应来源,这是一种旨在与重要供货商建立更紧密的联系、提高质量、解决送货问题的概念。现在将近90%的英国工业公司知道了这个概念,将近75%的英国原材料购买者和61%的供货商在使用这种制度。在已经使用这种制度的公司中,78%的公司反映,应用这个概念提高了产品质量,81%的公司说它改善了它们给顾客的服务。

有两种发展趋向在帮助公司降低因供货商质量失败引起的风险。

①有些公司要求供货商接受质量目标(有些情况下100万件里只允许有20件次品)。IBM公司与供货商共同制定发展计划,双方商定切实目标。然后IBM给供货商提供技术支持和培训,以帮助供货商实现目标。

②其他公司要求供货商承担因其零部件引起的保修责任(及费用)工作。

(4)供应商评估。由于原材料和买进来的产品能占公司产量的80%之多,公司必须妥善管理自己的供应商。公司越来越多地使用外购时对供应商进行评估尤为重要。图6-5是考和盖特(Cow and Gate)公司检测供应商质量所使用的表格中的一种。它们把一套表格作为调查问卷寄给供应商,员工在访问供货商并检查供货商情况时根据一个个变数制成一览表。这些表格帮助公司评估一位新供货商对自己是否合适。是定期提供的关于供货商的送货可靠性、他的管理能力、灵活性及产品质量上的事实性概览。

图6-5 考和盖特对供应商评估

【例6-1】 美国“食毒时代”如何由乱而治。

我们现在,就是美国一百年前所经历的!他们如何由乱而治呢?

1.《屠场》激怒美国总统

“食品仓库里垃圾遍地,污水横流。坏了的猪肉被搓上苏打粉去除酸臭味,毒死的老鼠被一同铲进香肠搅拌机……”这样的(食品制造)场景,让人想想就吃不下饭。这是美国作家厄普顿·辛克莱的纪实小说《屠场》所描写的场景,这也是20世纪初美国食品工厂的真实场景。

据说,有一天,老罗斯福总统在白宫边吃早点边读这本小说。读到那令人作呕的段落,总统大叫一声,跳起来,把口中尚未嚼完的食物吐出来,又把盘中剩下的一截香肠用力抛出窗外。

这短短15页的描绘,不仅使老罗斯福总统大倒胃口,也令整个社会处于一种怒不可遏的状态。《屠场》的热销,使得美国食品安全的真相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知晓。1906年,在老罗斯福的推动下,《纯净食品和药品法》通过。从1900年到1960年,被学者称为消费者的“觉醒时期”。1960年后,被称为消费者的“成就时期”,美国总统肯尼迪于1962年3月15日向国会提出了举世闻名的“消费者权利”咨文,强调“人人均是消费者”,并指出了消费者的四大权利。此后“3·15”被定为消费者权益保护日。

2.惩罚性赔偿让福特公司大出血

1981年,美国一位父亲驾驶福特汽车公司生产的Pinto汽车,途中汽车爆炸,导致车上小孩严重烧伤。经法庭调查,福特汽车公司早已知悉该型汽车有瑕疵,该公司根据计算,认为全部召回该款汽车加以修复的成本为1亿美元,而车着火致人死亡每件赔偿20万美元,因而决定不召回。

法庭认为:被告福特公司是基于成本效益分析,视被害人为一种价格,而非人的尊严,其不法行为刻意漠不关心他人安全,严重蔑视被害人的价值,遂判决被告福特公司赔偿受害人惩罚性赔偿金1.25亿美元。这就是著名的詹姆斯诉福特汽车公司案。

在美国的消费者保护运动过程中,同时伴随着保护消费者和提高产品质量的两大法律制度的日趋成熟,在这一进程中惩罚性赔偿和集团诉讼制度更是功不可没!

被认为建立惩罚性赔偿金制度的Wilkds诉Wood案,确立了惩罚性赔偿的重要原则:惩罚性赔偿重点用于大规模产品质量侵权事件,以惩罚无良心的大公司。

这样的制度设计正是美国的法律制定者认准了不良企业主的死穴。众所周知,追求利润最大化是商人、企业家的本性。在利润刺激下,人很可能利令智昏,时时有一种难以遏制的犯罪冲动,如果悬一把足以叫你倾家荡产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动辄上亿、几十亿美元的惩罚性罚款,企业主就会时时惧怕违法付出的巨大代价,从而加强自律。

3.集团诉讼扳倒制药巨头

2007年11月,美国默克制药公司表示愿赔偿48.5亿美元,以了结美国大约5万宗与“万络”有关的集团诉讼。

在美国,集团诉讼最早是在1848年纽约州民事诉讼程序立法时获得确认的。早期,主要针对数额较小的消费者权益纠纷,在这种案件中单个受害的损失较小,如果每个受害者单独诉讼则得不偿失。而集团诉讼制度允许某些当事人未经其他受害者的明确授权,代表他们提起诉讼,并要求赔偿整体上所遭受到的损失。这样,诉讼的金额成为巨额,当事者可以在充分准备的前提下进行诉讼,挽回损失。因此集团诉讼又被称为“消费者诉讼”。

集团诉讼制度的成熟则更彰显了对弱势消费者的保护,被称为“美国的法律天才们最具特色的成就”。集团诉讼适应现代社会的纠纷解决,并具有对群体性纠纷予以救济的功能,成为一种现代诉讼形式。

正如很多人指出的,如大众侵权案件不能继续进行集团诉讼,那么会产生很多不利的后果。个人诉讼的成本通常远超出胜诉后获得的赔偿。如果没有集团诉讼,公司所进行的非法甚至危险的行为就无法被制止,针对单个散在的消费者而言,集团诉讼可以帮助消费者获得与强势生产者对等博弈的机会。

(选自《南方周末》,2008年10月2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