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论建立现代市场体系

论建立现代市场体系

时间:2022-05-3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论建立现代市场体系_论中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全面发展论建立现代市场体系[1]一、现代市场体系的内容及其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现代市场体系,是一个内容极为丰富的复合概念。统一是指市场体系在全国范围内是统一的。上述四个方面共同构成了现代市场体系不可分割的基本内容。市场体系为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主体之间提供了经济联系的场所。

论建立现代市场体系[1]

一、现代市场体系的内容及其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作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现代市场体系,是一个内容极为丰富的复合概念。

(1)现代市场体系是一个由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组成的相互联系的有机体。

整体上来说,市场是市场主体交换商品的场所,是它们交换关系的总和。

商品市场包括消费品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广义商品市场还包括服务市场,如金融、电信、交通、旅游等服务市场。

生产要素市场主要包括:①金融市场,包括长期运营资本的资本市场、短期资金融通的货币市场外汇市场和黄金市场等。②产权市场,包括企业产权交易、股权转让市场和技术产权交易市场。③劳动力市场,包括体力劳动为主的市场和脑力劳动为主的市场(人才市场)。④土地市场,即土地所有权或使用权的交易和转让的市场。⑤技术市场,广义的技术市场是指从技术商品的开发到应用和流通的全过程;狭义的技术市场是指技术商品交换的场所。⑥信息市场是指专门进行信息交换的场所。

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不是孤立的,而是有机联系的。一方面,商品市场是市场体系发展的主体和基础。因为,商品交换是市场交换的主要内容,要素市场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商品市场服务的。如果没有商品市场的发展,要素市场的发展就失去了基础。另一方面,要素市场的发育程度和水平制约着商品市场的发展。特别是其中的资本市场,相对于其他要素市场和商品市场来说是核心。在知识经济到来的时代,信息、技术等已成为必要的、重要的生产要素。没有这些要素市场的发展,商品市场不可能发展起来。

(2)以市场为基础的价格形成机制是现代市场体系的本质,同时也是市场配置资源的中心环节。因为现代市场体系的运行是由价值规律、竞争规律和供求规律所决定的价格机制所支配的;市场配置资源也是要通过市场价格来调节的。

(3)统一、开放、竞争和有序是现代市场经济相互联系的四个基本属性。这些属性既是现代市场经济内在本质的要求,又是有效发挥市场配置社会生产资源作用的基本条件。

统一是指市场体系在全国范围内是统一的。统一市场要求商品和生产要素可以在不同部门、地区之间自由流动,按照统一的规则进行组织和运作。统一市场还要求政府运用各种相关手段,克服不同部门、区域或经济主体之间由于利益不一致给商品和生产要素流通造成的障碍,特别是要打破条块分割和地区封锁。

开放指市场体系是一个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区、跨国界的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的体系。这里不仅包括对内开放,而且包括对外开放。

竞争指市场体系必须在一个公开、公正、公平竞争的环境下运行。竞争要求消除市场垄断、贸易壁垒和歧视措施。

有序指要有一定规则来维持市场正常秩序,保证公平竞争和商品的合理流动。这种规则既包括法律、法规,也包括正式、非正式的行业规范、国际惯例和商业信用等。在这方面,既要反对不合理的行政干预,也要反对不讲商业道德、商业信誉的欺诈行为。

(4)现代市场体系中的“现代”则指的是在知识经济时代和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构成现代化(如商品市场中新型服务市场发展,要素市场中信息、技术市场的发展),商品流通组织形式的现代化(如现代物流业发展),商品交换方式的现代化(如电子商务的发展),以及商品流通和要素流通的国际化。

上述四个方面共同构成了现代市场体系不可分割的基本内容。

现代市场体系具有以下功能:①经济联系的功能。市场体系为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主体之间提供了经济联系的场所。②信息产生和传递的功能。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都是各种经济信息的集散场所。③社会评价功能。商品价值的多少必须通过市场进行评判。④利益关系调整的功能。市场体系通过商品价格和要素价格(如物价、工资、利率、股票价格)的波动,来调节着市场主体的经济利益。⑤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功能。这是市场体系的基本功能。上述五种功能表明:建立现代市场体系,对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现代市场体系的发展及其完善的途径

1978年以来,由于计划、商品流通、物资、价格、劳动工资、金融、外贸、外汇、国有企业和科技、教育等方面体制的改革,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对外开放,基本上打破了改革前存在的发展市场体系的各种束缚,提供了新的强大的动力,并促进了价格的市场化。而生产、科技和教育的持续高速增长,又为市场体系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资、技术和智力的基础。这样,中国现代市场体系就有了空前未有的大发展。

商品市场的发展。1978~2001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558.6亿元增长到37595.2亿元;2001年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了39.2%。商品价格已基本市场化。2001年,市场调节价的比重,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占96%,在生产资料销售收入总额中占87%,在农副产品收购总额中占93.9%。[2]

金融市场的发展。2001年,金融机构存款和贷款总额分别达到143617.2亿元和112314.7亿元,分别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199.7%和117.1%;上市公司和上市股票总数分别达到1154家和1240只,股票市价总值和流通市值分别达到43522.2亿元和14463亿元,分别相当于国内市价总值的45.4%和15.1%;保险公司保险金额427745亿元,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4.5倍。货币市场价格已经部分地实现了市场化(如同行业拆借市场价格),作为资本市场的最主要组成部分的股票价格也已市场化。

劳动力市场的发展。2001年全国就业人员73025万人,其中,城镇和乡村就业人员分别为23940万人和49085万人。在城镇就业人员中,国有单位7640万人,其就业和工资在不同程度上实现了市场化或者受到了市场化的影响;非国有单位为16300万人,其就业和工资已市场化。在乡村就业人员中,除了在农业双层经营体制中就业的32185万人以外,在乡镇企业和私营等单位就业的16900万人其就业和工资已市场化。

土地、技术和信息市场。2001年,全国开展国有土地招标拍卖挂牌的市、县达到了1435个,收取土地价格492亿元;技术市场成交额达到782.8亿元;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用户分别达到17900万用户和14500万用户。[3]这些市场价格在不同程度上也实现了市场化。

依据上述情况,特别是其中的市场发展规模和市场价格机制形成这两个基本方面,可以认为,中国商品市场已经发展到相当成熟的程度,要素市场也有很大的发展,现代市场体系的框架已经初步建成。

但是,按照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现代市场体系的要求,当前中国在这方面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问题是:相对商品市场的发展来说,要素市场发展滞后;地区封锁、市场分割,交易秩序和信用关系混乱;市场体系现代化程度较低。因此,完善现代市场体系的主要途径是:

1.要在继续发展商品市场的同时,着力发展要素市场

如前所述,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是相互依存的。商品市场是要素市场发展的基础,而要素市场的发展水平又制约着商品市场的发展。就中国实际情况来看,商品市场改革起步较早,经过20多年的改革,已形成了较为健全的市场。这就为要素市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又对发展要素市场提出了迫切的要求。要素市场发展滞后状况不能适应商品市场发展的要求。因此,在继续发展商品市场的同时,需要着力发展要素市场。

在发展要素市场方面,首先又要推进资本市场的发展。从各类生产要素的稀缺程度看,资本在大多数生产领域仍是最稀缺的资源。中国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普通劳动力稀缺程度不高。而且中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商品需求仍集中于满足基本生活的产品和服务,相对经济发达国家来说,对高科技的需求不是特别高。这样,发展资本市场就成为建立要素市场中的核心内容。诚然,改革以来,中国资本市场也取得了巨大发展。但从整体上看,中国当前仍以银行的间接融资为主,直接融资比例偏低。而且,资本市场不够规范,市场结构单一,层次少,投资品种不足。这些情况都不利于降低金融风险,提高金融市场效率,合理配置资本资源。还要提到,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还刚开始。但中国资本市场的逐步开放是对外开放方针的拓展,是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也是利用两种市场和两种资源的需要。因此,加快改革和开放,以促进资本市场的发展,是当前发展要素市场的一项首要任务。

当然,同时需要发展产权、劳动力、土地和技术等要素市场。产权市场能提供企业产权交易等各类服务。它的发展能够活跃企业产权交易,丰富企业配置要素的方式,并有利于降低重组成本,建立优胜劣汰机制,优化存量资源的配置,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和整合。劳动力市场能够促进劳动力合理流动和布局。它的发展既有利于扩大就业,也有利于经济增长。土地市场能使土地资源合理流动。土地市场通过土地价格信号,促使土地资源合理配置,有利于产业结构优化和生产力合理布局。技术市场能提供技术转让的服务。它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其价值的实现,加快技术的推广和技术成果的产业化进程。产权、劳动力、土地和技术市场既有这样重要的作用,而当前中国这些市场均发展不足。因而,必须同时加快这些要素市场的发展。

2.要构筑和完善发展市场体系的动力机制

改革以来,在增强市场体系的发展动力方面虽已取得了重大进展,但远没有达到完善的地步。就当前中国实际情况来看,值得注意的有以下四点:

(1)创造各类市场主体平等使用生产要素的环境。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是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在发展市场体系方面也必须实行这项基本经济制度。但实行这项基本经济制度的一个根本条件,就是要使各类市场主体能够平等使用生产要素。而当前中国在市场准入和融资等方面还存在许多不利于非国有经济市场主体发展的因素。因此,要充分调动各种所有制市场主体在发展市场体系方面的积极性,就必须清除各种障碍,为各类市场主体创造平等使用生产要素的环境。

(2)实行按照各个生产要素的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价值规律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这个规律的基本要求就是商品交换必须遵循等价交换原则。而按生产要素的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正是价值规律作用在分配领域的延伸,正是等价交换原则在这个领域的贯彻。如果仅仅强调按劳动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就是人为地限制了价值规律和等价交换原则在分配领域中的作用。其结果就是市场不能充分发挥优化配置社会生产资源的作用。问题的关键在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类市场要素主体都有这样内在的客观倾向,即把自己掌握的要素流向贡献更大且收入更高之处。这样,如果生产要素所获得的收入与它做出的贡献不相匹配,那么在下一轮的生产过程中,就会导致要素流动中出现不合理的状况,从而影响资源优化配置的程度。因此,要充分调动各类市场要素主体在发展市场体系方面的积极性,并充分发挥市场在优化配置社会生产资源方面的作用,就必须实行按各个生产要素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

(3)加快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步伐。以上两点是对各种所有制经济说的,这一点是专门对在国民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的国有经济说的。市场是各类市场主体交换关系的总和。因此,市场体系发展的基础是各种所有制企业的发展,最重要的是国有企业的发展。而当前国有企业改革不到位的状况,不仅影响整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影响生产的增长,而且影响市场体系的发展。所以,加快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的步伐,就会有力推动市场体系的发展。

(4)进一步扩大开放。中国改革经验证明:开放是市场取向改革的必然延伸,而开放又反过来推动国内改革,并进而促进经济的发展。在发展市场体系方面也存在这样的状况。但是,当前,世界经济在全球化,中国国内改革正趋深入,并已“入世”,扩大开放势在必行。当前正好利用这一契机,进一步扩大开放,促进包括市场体系在内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

以上四个方面就是推动市场体系发展的较为完善的动力机制。

3.要大力推进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建设

改革以来,这方面的建设已经取得了重大成就。但在这方面也存在许多突出问题。主要是:①地区封锁仍然存在。有的地方政府的管理部门从本地利益出发,人为分割市场,限制商品和要素自由进出本地市场,阻碍了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②市场开放程度总体上仍然较低。在对内开放特别是对外开放都存在这种情况,如一些商品仍然实行严格的国家专营制度,不允许其他组织经营,特别是对民营资本限制较多;资本市场对外开放还刚开始迈步。③公平竞争的环境有待进一步形成。当前中国市场上仍存在行业垄断和部门垄断,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公正、公平、公开的市场竞争。④市场交易秩序和信用关系混乱。如在商品市场上,假冒伪劣商品、虚假广告等欺诈经营屡禁不止。在证券市场上,虚假招股书、虚假年报等问题也屡屡发生。

这些问题不仅直接阻碍了中国现代市场体系的形成,而且造成了巨大损失。据报道,中国每年因逃废债务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1800亿元;由于合同欺诈造成的损失约55亿元;由于产品质量低劣或制假售假造成的各种损失2000亿元;由于“三角债”和现款交易增加的财务费用约有2000亿元;另外还有逃骗税损失以及由此引发的腐败损失等。上述损失使中国国民生产总值减少了两个百分点。[4]因此,推进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的建设,不仅关系到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形成,而且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

为此,需要采取以下重要措施:

(1)要着力培育产权明晰、自主经营、行为规范的各种经济类型的市场主体。这些市场主体的交易行为规范和自律,是市场体系健康发展的基础,而且是外部监督机制无法替代的。因此,首先要在国有企业中继续大力推行“产权明晰、责权分明、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并推动企业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在内部建立起守法经营、严格监督的约束机制。同时,要用各种相关手段促使非国有企业交易行为规范化。只有通过这些措施来提高各类市场主体的自身素质,才能从根本上改进市场经济秩序,促进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的发展。

(2)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包括计划、商品流通、物资、价格、劳动工资、财税、金融、外贸、外汇和国有企业,特别是垄断行业改革)和科技体制改革。只有通过这些改革才能进一步激发发展市场体系的各种活力,扫清其当前发展道路上的障碍(如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克服其不足(如市场开放度低),消除其弊病(如无序竞争),扩展其范围(如进一步发展劳动力市场、资本和土地等市场),加快市场体系的发展。

(3)构建国家信用管理体系。国际经验表明:一国的市场经济能够正常运转,必须有一套系统的、完善的国家信用管理体系。其目的在于,使失信行为产生的成本大于失信带来的收益。美国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也曾爆发大规模信用危机。随后,美国建立起国家信用管理体系,进一步走上市场经济正常发展的道路。国家信用体系的建立包括三个层面的工作。一是国家立法。立法是保障信用体系建立的基础工作。二是政府管理。三是信用行业向社会提供管理服务。信用行业是国家信用管理体系中的重要一环。美国在“小政府、大社会”的原则下,除国家立法外,对信用体系的建设,政府只做指导性工作,主要工作则是由信用行业完成的。这个信用行业涉及信用管理诸方面,主要包括企业资信调查、个人信用调查、商账追收和信用保险等。中国需要借鉴国际经验,结合本国情况,构建国家信用管理体系,以促进市场体系的健康发展。

(4)在进一步完善现代市场体系法律和加强市场管理队伍建设的基础上,依法从严监管市场。在这方面,当前值得注意的有以下三点:一是在有些领域要建立严格的市场准入机制,审查各类市场主体的资质。二是在关系国计民生的领域,要建立严格的市场退出机制,对经营产品(服务)质量差的市场主体,坚决要求其退出。三是要建立并进一步完善行政处罚和刑事追究机制,努力防止发生违法不究、以罚代刑的情况,依法强化对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还要着重指出,要把依法加强市场监管与依法惩治行政官员的贪污腐败结合起来。因为贪污腐败往往是市场交易中违法行为的重要根源。

4.要加强市场体系现代化建设

相对工业来说,中国当前商品流通方面存在的规模不经济、交易方式落后的状况还要严重得多。这种状况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以及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化和“入世”后趋于激烈的市场竞争形势很不适应。必须在市场组织、交易手段和流通方式等方面加快现代化建设。具体说来,一是要依据市场经济规则,并着重运用市场方式,整合市场资源,提高市场组织程度,实现规模化。就是要改变原来商店、农村集贸市场等分散、小型的市场组织,发展运输、仓储、加工、配送一体化的集中、大型的市场组织。二是要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网络化。就是发展经销、采购和配送网络。三是要借鉴经济发达国家经验,实现连锁化。就是要注重发展连锁经营,采用统一采购、集中配送、购销分离等现代等流通方式。

【注释】

[1]本文载《经济与管理论丛》2003年第2期。

[2]《经济日报》2003年10月31日第4版。

[3]《中国统计年鉴》(2002),第51、117、348、578、661、667、709页;《经济日报》2002年11月28日第3、9版。

[4]《经济日报》2002年11月29日第13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