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循环经济的运行机理

循环经济的运行机理

时间:2022-05-3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节 循环经济的运行机理一、循环经济的运行机理研究循环经济,首先要回答什么是循环经济,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是什么?经济学对循环经济的启示可

第二节 循环经济的运行机理

一、循环经济的运行机理

研究循环经济,首先要回答什么是循环经济,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是什么?这就涉及哲学问题。也就是说,循环经济蕴含着一种对自然法则的基本看法,需要从哲学上予以揭示。康芒纳在《封闭循环》中提出了生态学的四个法则,即每一事物都与别的事物有关、一切事物都必然有其去向、自然所懂得的是最好的、没有免费的午餐,实际上从哲学上揭示了循环经济的基本原理。

1.每一事物都与别的事物有关

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普遍联系观点。传统的工业经济只考虑工业生产过程本身的线性联系,是一种“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即把资源不断变成垃圾的运动,通过反向增长的自然代价来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与此不同,循环经济是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它倡导一种与地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所有的物质和能源都要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而持久的利用。“循环经济”充分考虑工业生产整体及其各个环节的整体关联,考虑工业生产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关联,反映了一种普遍联系的哲学观点。

2.一切事物都必然有其去向

这个法则强调,在自然界是没有所谓“废物”的东西。对经济活动来说,人类创造的物质产品,或者变成废料,或者变成再生资源,总要有一个去处。传统工业经济只考虑资源的来源、生产的过程和生产的效益,而未考虑“废物”对自然生态破坏的“去处”,“大量的物质成为地球上的多余物,它们被转化为新形式,并且被允许进入尚未考虑到‘一切事物都必然有其去向’的法则的环境之中。结果大量的有害物质在自然状况下,在并不属于它的地方积累起来”。而循环经济操作原则被称为“3R原则”:减量化,即减少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量,从源头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物排放;再利用,即产品和包装容器反复使用;再循环,即物品完成使用功能后重新变成再生资源,就是充分考虑工业生产废物对大自然污染的有害去向,在传统工业生产的末端截断废品的趋向,最大程度减少对自然的污染。

3.自然所懂得的是最好的

这个法则是强调自然界的自组织、自演化、自调节的生态规律。自然生态系统在长期演化过程中有着内在的生态规律,制约着生态系统各要素包括人的活动。其生态有机规律就是生态系统的自为目的、价值,是人的活动包括经济活动必须遵循的。传统的工业经济是一种遵循因果规律的经济;而循环经济则不仅遵循因果规律,更遵循自然生态长期演化而来的自组织法则。

4.没有免费的午餐

任何生产都是有代价的。人的经济活动具有满足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效益,但同时也必然存在生态破坏的代价。传统工业经济活动往往只考虑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而忽略长远的对环境的破坏代价。循环经济则强调经济效益的获得要以对自然破坏最小的代价为前提,是生态代价最小的经济形式,强调对生态破坏的代价大于经济收益的经济活动应该停止。

二、循环经济的生态机理

生态学(Ecology)是研究生物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目前已经发展为“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一方面,不同物种的生态特性有所差异。生物的生存、活动、繁殖需要一定的空间、物质与能量,生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对周围环境某些物理条件和化学成分,如空气、光照、水分、热量和无机盐类等的特殊需要。各种生物所需要的物质、能量以及它们所适应的理化条件是不同的。另一方面,任何生物的生存都不是孤立的,例如,同种个体之间有互助有竞争,植物、动物、微生物之间也存在复杂的相生相克关系,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不断改造环境,环境反过来又影响人类等。现今,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与多样化,人类与环境的关系问题越来越突出。因此,生态学研究的范围,除生物个体、种群和生物群落外,已扩大到包括人类社会在内的多种类型生态系统的复合系统,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都属于生态学的研究内容。生态系统的规律可以总结为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等。

生态学是循环经济最重要的支撑学科,只有深入了解循环经济的生态学原理,才能更好地理解循环经济内在的精神实质,也才能够更好地、更能动性地贯彻和推行循环经济,从而更加系统、有效地构筑循环型社会,推动人类经济与社会的持续发展。1984年我国著名生态学家马世骏先生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SENCE)”的概念,开拓性地把生态学研究的视角深入到以人类为主体的复合生态系统,指出自然、环境、资源、人口、经济与社会等要素之间存在着普遍的共生关系。

生态学基本原理对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路启示为:一个健康的生态系统是稳定的和持续的,在时间上能够维持它的组织结构和自治,也能够维持对胁迫的恢复力。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都是完全或对称的,它们具有完整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结构,可以自我完成“生产—消费—分解—再生产或利用”为特征的物质循环功能,做到能流与信息流通畅,保证系统对其自身的状态能够进行有效的调控,从而使生物圈一直处于一种良性发展的状态。循环经济是一项庞大的生态系统工程,要发展循环经济,就必须模仿自然生态系统的生物生产、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的原理,逐步建立起相应的组织运作和保障体系,从全国或者区域的视角,依据物质循环、再生利用的原理,重新耦合相关生态复合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提高物质资源在人类生产、生活系统中循环利用,减轻人类对进一步开采利用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努力实现废弃物的零排放或少排放,实现系统内的“自循环”,从根本上化解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冲突,达到环境与经济的“双赢”。

三、循环经济的经济学机理

经济学研究的是一个社会如何利用稀缺的资源生产有价值的物品和劳务,并将它们在不同的人中间进行分配。经济学主要进行三点考虑:一是资源的稀缺性是经济学分析的前提;二是选择行为是经济学分析的对象;三是资源的有效配置是经济学分析的中心目标。经济学的首要任务是研究如何利用有限的地球资源来尽可能持续地开发人类所需求的商品及其合理分配,涉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经济学对循环经济的启示可从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和生态经济学三个层面来理解。

(1)资源经济学基础。资源经济学认为经济的本质是人将自然资源转换为生存资料,其中资源分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两大类,社会资源主要包括人力、知识、信息、科技等,具有累积性和可变性;自然资源则包括土地、森林、草原、降水、河流湖泊、能源矿产等,其本质特征是有限性或不可再生性。对循环经济而言,资源的供求关系、价格、税收等,对形成产业之间的“废物变原料”的联系意义重大。

(2)环境经济学基础。环境经济学研究如何充分利用经济杠杆来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使环境的价值体现得更为具体,将环境的价值纳入生产和生活的成本中,从而阻断了无偿使用和污染环境的通路,即把环境与经济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追求一种全面的、长远的持续发展,这其实正是循环经济所追求的目标。以环境污染为例,过去我们主要从技术角度看待污染问题,对污染的经济学特征重视不够。环境污染在给那些污染制造者带来效用的同时,也给他人带来了社会成本,治理污染虽然可以带来社会效益,但也使企业的经营增加成本。经济学则认为,环境污染本质上属于外部不经济,即生产者未签订契约就将生产成本的一部分强加给他人,从而使得他人的利益受损,亦即这是一种私人成本的社会化,或者是企业成本的社会化。因此,污染是违背商品经济等价交换原则的。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其关键就在于生态环境资源没有被作为生产要素并界定其产权。而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天然性、流动性、外部性等自然特征决定了其产权难以实现私有化,任何私人和企业都无法有效行使对生态环境的产权,因此只能由政府代表社会来实施,可见,以最有效的方式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内涵的循环经济,本质上应是一种国家行为或政府引导和规制的经济模式。

(3)生态经济学基础。生态经济学认为,人和自然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形成三种状态:一是自然生态与社会经济相互促进、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状态;二是自然生态与社会经济相互矛盾、恶性循环状态;三是自然生态与社会经济长期对立、生态和经济平衡都被破坏的状态。其中,第三种状态是第二种状态的发展导致质变的结果,这两种状态都被称为不可持续发展状态,而只有第一种状态才是目前被全世界公认的人类应选择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对此作者认为,经济系统的运行机制应是“增长型”的,而生态系统的运行机制应是“稳定型”的。因此,在生态经济系统中,不断增长的经济系统对自然资源需求的无止境性,与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对资源供给的局限性之间,必然构成一个贯穿始终的矛盾。而要围绕这个矛盾来推动现代文明的进程,就必须推陈出新,走向更加理性的现代经济发展模式。这种模式,既不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模式,也不是以牺牲经济增长为代价的生态平衡模式,而是强调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相互适应、相互促进、相互协调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而循环经济在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论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

四、循环经济的社会学机理

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综合性学科。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社会发展方式,其目的是节约资源、减少环境负荷,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要达到这一目标,需要树立以循环、共生和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社会价值观,在充分考虑地球资源有限性和公共性的基础上,建构一种适合循环经济的新型社会伦理。这主要基于以下三点考虑:其一,人与自然的物质循环方式是独特的,环境问题的本质在于人与自然的物质循环出现了问题,从而影响到整个自然界的物质循环。要想避免灾难性后果,就必须遵守自然界物质循环的法则,把人与自然的循环纳入整个自然界物质循环中,把人的行为限制在自然界所能容纳和净化的范围之内。其二,建设循环经济必须实现人与自然的共生,共生强调人与自然的相互依赖、共同生存,而不是相互对抗或是人对自然的绝对支配。其三,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可以为循环经济的建设提供理论基础,它强调的是自然的有限性、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给后代留下一个可供生存和发展的地球。可以看出,循环、共生、可持续发展这三个理念是循环经济、循环型社会的哲学基础,同时也是建设循环经济、循环型社会的根本目标。循环、共生、可持续发展与循环经济的建设是相辅相成,互为目的和手段。循环经济的理论建设需要以这些理念为基础,反过来循环经济又是人类实现循环、共生、可持续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手段。总之,必须改变传统的、单向的、资源浪费型的生产模式,把经济社会系统建立在以“循环”和“共生”的基础之上,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五、循环经济的系统学机理

根据系统科学观点,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着的诸元素构成的统一体。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要求把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组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过程,使得整个经济系统以及生产和消费的过程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只产生很少的废弃物。因而,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个系统。循环经济系统所表现出的结构与功能以及相应的生态、反馈、抗逆、共建共享,形成了一个有序的、具有自组织功效、有较强抗干扰能力和取得物质、能量损耗最小而系统内部寻求优化的整体运行模式。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诠释:①系统的开放性。开放性是实现系统和谐有序的前提。系统只有开放,才有可能从外界环境不断地引入负熵流,同时把自身的熵排到外界中,从而实现系统的有序发展。系统的孤立或封闭只能使自身处于紊乱无序状态,甚至导致自身的死亡。循环经济应是由环境和经济系统构成的开放、动态的系统,循环经济的内部物质和能量的转化可以持续不断地进行,这个过程是不可逆的,也是系统走上有序的基本途径。②动态性。复杂系统总是从一种状态变化到另一种状态,其中稳定与平衡是运动的一种趋势,而波动、不平衡、矛盾等才是运动的常态。复杂系统运行的有序化通常取决于系统内部相关因素的相互作用能否形成动态演化态势。此外,复杂系统是动态的,处于不断的演化过程中,并趋向于进化。随着时间推移,其结构、功能、行为不断变化,总的趋向是通过自适应、自组织作用向更高级的有序化演化,具有自适应和进化能力。循环经济系统同样遵循这一系统动态演化规律。③多层次性。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的诸部分组成,系统整体性的维持和发展,有赖于一个连续的层次性等级结构。系统的层次与层次之间具有不可分割的相互联系和作用,系统的层次性突出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质的差异,强调高层次向低层次的不可还原性。发展循环经济也应遵循不同的等级与层次结构。具体可从三个层面来理解:一是企业层面,即物质资源在企业内部的循环,又称为小循环。主要指企业推行清洁生产,选择清洁生产工艺,建立生产全过程的环境管理系统,减少产品和服务中物料和能源的消耗量,实现最终排放废物减量化、再利用、无害化。二是区域层面,即物质资源在产业部门之间的循环,又称为中循环。即资源流动既可以在同产业部门间实现,也可以跨产业进行。区域内企业或行业间通过建立生态产业群落,上游企业的副产品或废弃物转作下游企业的原料,从而形成企业间的工业代谢和共生关系,在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化的服务业内实现废弃物再利用。三是社会层面,即在全社会的生产、流通、消费之间建立的循环,也称大循环。即以生产链为纽带,统筹规划工业与农业、生产与消费、城市与农村的发展,大力发展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实行可持续生产和消费,逐步建成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④非线性。非线性是指变量与变量之间没有正比例那样的直线关系。根据非线性系统的特征,循环经济系统属多因素函数,这些因素又构成错综复杂的相互联系,在这些因素、关系中很难区分谁主谁次、谁重谁轻,它们之间的机制不是简单的径直的因果规定,而是复杂的交互作用、双向甚至多向的构建方式。一旦其中的某个要素受到干扰,都会反馈到系统的整体功能上,从而影响系统的稳定性。因此,不能从循环经济局部的个别目标去判断它的发展方向,也不能仅仅通过子系统的功能来确定它的整体功能。而应把握系统的整体性,从系统的各个方面进行合理规划,让每个环节都充分实现各自功能,保证循环经济系统各要素的相互衔接,实现整体功能的最优化,并最终达成系统的目标。⑤自组织性。自组织是指系统随着时间而变化,经过系统内部和系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不断适应、调节,通过自组织作用,经过不同的阶段和不同的过程,向更高级的有序化发展,涌现出独特的整体行为与特征,具有自适应、自组织的趋向有序化功能。对循环经济而言,其系统的正常运转不仅要受到系统内部各种因素的影响,同时也会受到外部条件的制约。因此,随着科学探索的不断深入和技术的不断发展,循环经济也必须丰富自身的内容,遵循动态性的原则,关注前沿科学,引进生态技术。否则,循环经济的发展就无法适应社会的要求和时代的潮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