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发挥政府的创新引导和推动作用

发挥政府的创新引导和推动作用

时间:2022-05-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四、发挥政府的创新引导和推动作用国内外集群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政府可以通过营造创新环境、培育创业文化、鼓励科学家创业、刺激中小企业创新等途径,推动集群经济创新和发展。我国作为后发展国家,应加强各级政府对集群创新的领导。根据“柔性生产综合体”要求,政府在培育创新创业文化环境、“企业家集体”环境方面,需要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发挥政府的创新引导和推动作用

国内外集群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政府可以通过营造创新环境、培育创业文化、鼓励科学家创业、刺激中小企业创新等途径,推动集群经济创新和发展。我国作为后发展国家,应加强各级政府对集群创新的领导。

1.培育“柔性生产综合体”的创新创业文化环境,是政府在产业集群成长阶段的一项凸显任务

集群经济创新,目的是为了研发高新技术产品,推进高新技术产品的商品化、产业化,发展壮大高新技术产业。最新的区位发展理论指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不仅仅是提供基础设施和优惠政策,最重要的是培育有利于技术创新的社会文化环境,这种环境是在企业集聚情况下生成的。”[16]但是,众多的高技术企业并非仅仅是在地理上“扎堆”而已,而是要成为既合作又竞争的“柔性生产综合体”。研究表明,真正有利于技术创新的高技术企业集聚区域,是以企业间越来越精确的交易关系组织起来的。这种交易关系包括面对面的接触、战略信息的详细交流、长期或短期的转包合同、原料的投入产业联系等。美国硅谷高技术产业集群,其本地的原材料供应、高技术企业的衍生以及转包等活动的发育程度非常高,这种区域成为“企业家集体”的环境。

根据“柔性生产综合体”要求,政府在培育创新创业文化环境、“企业家集体”环境方面,需要发挥应有的作用。但是,政府仅仅是实行一些减免税之类的政策是不够的。现实中,由于一种产业要获得竞争优势往往需要10年以上的时间,因此,“多数政府为了在任期内取得成效,都采取在短期盈利的政策,例如补贴、保护以及安排的合并等,但这些都是阻碍创新的政策。”[17]政府应当着重营造各种创新创业文化氛围:

(1)长期投资于教育和培训。

(2)利用税收政策刺激大企业将“非核心资源”的生产环境甚至产品设计、售后服务等“外包”出去,促进专业化分工和协作。

(3)培育专业市场,建立区域共享的销售网络,增进集群企业的交流。

(4)积极引导和推动商会的建设,利用商会的中介作用,沟通企业间的联系,增强企业间的合作。

(5)政府出面组织一些正式与非正式的交流,如举办年度行业评比活动、篮球循环赛等,打破一些企业“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格局,使它们通过交流获得初步的相互了解,增进信任。

(6)运用社会舆论的力量,推动创新文化、区域协作文化、集群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2.优化、完善集群产业促进政策

产业技术政策对于产业集群创新的意义是重要的。从技术力量相对短缺的浙江省的科技贡献中,更看出科学合理的产业政策,对于产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巨大促进作用。浙江省高等学校的数量只有39所,居于全国第16位;国有企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数量居于全国第13位。然而,其科技创新能力却很强,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2000年和2001年两年都位居全国第2位,2002年专利申请量达到1.000多件,专利授权量达到1.000多件,在全国继续保持第2的地位。反映了自主创新能力的发明性专利申请量占专利申请量的比重,由1999年的7%提高到2002年的10%,2002年同上年相比增长40%。所有这些都说明了,尽管浙江科技人员数量相对较少,但其科技人员的研发创新能力较强,科技人员的潜力得到了较大程度的释放。这同他们采取推行积极、创新的科技政策又是密切相关的。包括:将科技改革推到基层并尊重基层的创造和探索;将科技创新体系建立在市县;嘉兴建立科技项目“双盲评审制”,防止科研项目评估中出现作弊的现象;海宁科研管理部门实行“零距离管理”;永嘉专门出台《泵阀科技进步纲要》、《鞋服科技进步纲要》等,作为指导这些行业技术发展的指导文件;浙江大学为了鼓励争取省级以上的课题,特规定如果没有省级以上的科研经费,不能评为博士生导师等。从2001年起,全省各地在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上建立了轻纺、五金、淡水鱼种、长毛兔、食用菌等方面的12家国家和省级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为区域内生产共同产品、共同行业的企业群提供广泛技术支持。绍兴市轻纺科技服务中心开发推广分色制版软件,使每米印花布增值0.5元,仅绍兴县因此技术的应用每年就增收3.5亿元。

优化、完善地方集群创新的政策环境,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制定区域性重大科技项目攻关、示范计划,坚持科技投入的集中性和规模性原则,避免重复与分散状况。

(2)加强地方科技项目、企业技术创新项目、特色产业基地建设的管理,制定相关政策,规范和引导企业和社会对科研项目的投入。

(3)修订、完善吸引人才和鼓励个人创新的产业分配政策。尤其是应当从税收、技术入股等方面,积极推进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制度改革。浙江省对高新技术作为无形资产参与转化项目投入,作价金额占公司注册资本的最高比例,有的达到了35%。

3.筹划、组织实施一批创新工程,构筑持续充满活力的集群创新支撑体系

北京市政府近年正在通过实施“首都248重大创新工程”,推进高新技术产业集聚与发展。这是一项重大战略举措,其建设目标是要在现有47个企业孵化器基础上,再建30~50个各具特色的孵化器;在现有由51个中试基地、13个工程技术中心和12个农业试验示范区构成的产业服务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技术创新和生产力促进服务中心”等,形成由2000家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组成的创新服务体系。通过积极构筑首都创业孵化体系和首都经济创新服务体系以及建设软件、微电子、生物医药和新材料产业基地,将全面改进北京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式发展的软硬环境。

实施产业集群创新工程,是提升集群创新网络功能的重要技术基础,对促进集群创新与变革具有重要意义。

【注释】

[1][美]Jeff Saperstein, Dr. Daniel Rouach:《区域财富——世界九大科技园区的经验》,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39~240页。

[2]王德禄:《区域创新——中关村走向未来》,山东教育出版社会,1999年,第196页。

[3]王德禄:《区域创新——中关村走向未来》,山东教育出版社会,1999年,第196页。

[4]参考[瑞士]Vijay K. Jouy:《从创意到市场:新技术的商业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8~20页。

[5]参见[美]安纳利·萨克森宁:《地区优势——硅谷和128公路地区的文化与竞争》,上海远东出版社,1999年,第36~37页。

[6][美]安纳利·萨克森宁:《地区优势——硅谷和128公路地区的文化与竞争》,上海远东出版社,1999年,第36~37页。

[7]参考[瑞士]Roman Boutellier,Oliver Gassmann,Maximilian Von Zedtwitz:《未来竞争的优势——全球研发管理案例研究与分析》,广东经济出版社,2002年,第77~78页。

[8]李钟文:《硅谷优势——创新与创业精神的栖息地》,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00页。

[9]钟坚:《世界硅谷模式的制度分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169页。

[10]江世亮,王勇,张咏清:《科学家的素质与斯坦福大学的成功之道——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朱棣文答〈文汇报〉记者问》,《文汇报》,1998年8月28日。

[11][美]Jeff Saperstein,Dr. Daniel Rouach:《区域财富——世界九大科技园区的经验》,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57页。

[12][美]Jeff Saperstein,Dr. Daniel Rouach:《区域财富——世界九大科技园区的经验》,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08页。

[13]温宪元:《珠江三角洲高新技术带发展及竞争力分析,广东现代进程——2002》,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

[14]参见林平凡,陈诗仁等:《企业聚群竞争力——珠江三角洲企业聚群竞争力提升战略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36~137页。

[15]王德禄:《区域创新——中关村走向未来》,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196~197页。

[16]王德禄:《区域创新——中关村走向未来》,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205页。

[17]王德禄:《区域创新——中关村走向未来》,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206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