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基于科学发展观的产业集群战略

基于科学发展观的产业集群战略

时间:2022-05-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我国土地资源严重匮乏、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条件下,只有基于科学发展观的产业集群战略才能真正取得正的外部性。

基于科学发展观的产业集群战略

万卫红[1]

摘 要:产业集群内的企业通过互动的合作与交流,可以发挥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效益,同时也可产生强大的溢出效应,带动某一地区乃至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但实践证明,在我国土地资源严重匮乏、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条件下,只有基于科学发展观的产业集群战略才能真正取得正的外部性。

关键词:产业集群 外部性 科学发展观

产业集群是当前世界经济中颇具特色的产业组织形式,由于在中国典型的产业集群及集群区的形成与对外开放思想有着高度的内在的逻辑关系,从而中国的产业集群更具政府策动的色彩。在我国土地资源严重匮乏、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条件下,只有基于科学发展观的产业集群战略才能真正取得正的外部性。

一、产业集群及其在我国的实现条件

多数经济学家都认为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s),是一种相关的产业活动在地理上或特定地点的集中现象。其中“相关的产业活动”这一界定非常重要——集群的形式可以是多样化的,其复杂性也不尽相同,但每一个集群都是由有产业关联的企业聚集在一起而组成的。这些企业包括生产最终产品或服务的企业、生产配件的企业、生产相关机械的企业、提供产业内服务的企业以及在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能够对产业集群的运行产生支持作用的机构,如大学、研究机构、咨询中心、培训中心等(波特,1998年;高登和麦坎恩,1999年)。产业集群内的相关产业活动可以是前向的关联,也可以是后向的关联,从这个意义上说,产业集群也是一种产业组织演变和发展的现象。

集群的共有特性是:①地缘上的邻近。②企业之间的相互依存与联系。③企业之间,企业与各种机构、组织之间的互动。④良好的公用的基础环境设施。⑤知识的快速扩散。⑥价值链上的相互需求。⑦外向型的投入产出。⑧资源的共享(包括政策资源)。

一个典型的产业集群区的形成,至少需要三个条件:①产业内的资本在某一区域内较快的集中,以及劳动力和产业技术充分自由地流动,并实现与资本的自由组合。②市场的充分供给,即有市场能充分接纳在产业集群区生产的大量产品。③当地的制度(包括政府的政策、商业习惯和竞争文化)允许并鼓励这种集群现象。在中国,第三个条件或更准确地说,政府的政策对产业集群的发展影响更甚。因为中国的产业集群还有两个重要特点:其一,由于产业集群的首要特征乃地缘性,而中国的土地在城镇为国家所有,在农村为农民集体所有,没有政府的批准,产业集群只能是空中楼阁。其二,中国典型的产业集群及集群区的形成和对外开放有着高度的内在的逻辑关系,而对外开放又是在政府倡导下推进的,这就使得政府在产业集群发展中的地位和影响举足轻重。

二、我国产业集群外部性的含义及若干表现

一般认为,所谓外部性,是指企业或个人的行为对活动以外的企业或个人造成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有利的,也可能是不利的。如果是有利的影响,称为正的外部性,如果是不利的影响,则称为负的外部性。产业集群同样存在外部性的问题。

(一)产业集群的正外部性

产业集群的正外部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产业集群可以产生明显的规模经济效应。相同的企业之所以能够聚集在一个地方,很大的原因是规模经济在起作用。产业集群所在区域一般都形成了实质性的工业园区和与产业配套的专业化市场,这种规模经济效应足以保证在这个地区的企业能够得到从中间产品到劳动力的高品质、低成本的供给。先进入某个地区的企业在生产中会产生经济活动的外部效应,包括为后进入的企业创造生产和生活用的基础设施、劳动力市场、中间产品的获得渠道,甚至是生产地点的知名度,等等,正是这种正外部性成为集群的凝聚力。

2.产业集群可以更方便地利用自然资源和降低运输成本。企业总是希望以最低的成本进入市场,无论是历史上还是现在都有不少产业在靠近自然资源的地方聚集。同时,相关延伸产业的支持,使集群内的企业可以大大降低运输成本。

3.在开放经济的环境下,一定程度的产业集群有利于提高这个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因为产业集群在开放条件下可以实现更好的资源配置,达到更高的产业效率;产业内部的技术外溢效应也会发生重要作用,促进产业的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从而增加出口的能力,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4.产业集群提高了本地区产业与其他地区产业相比的竞争力。产业集群提高地区产业乃至整个经济的竞争力,主要是从两个方面起作用:一是规模经济的长远效应。在产业集群中,企业能够保持收益递增,而在集群外的企业却没有这种优势(克鲁格曼,1991年)。二是加快技术创新。由于产业的聚集产生技术外溢,有利于促进技术和知识的交流和改进。

(二)产业集群的负外部性

产业集群的负外部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大量耕地被侵占、农民利益被严重侵犯。产业发展的基本载体是土地,改革开放以来,开发区、工业园、科技园等一批“用地大户”的兴起,使“失地农民”越来越多,带来了农民生活保障、劳动力转移、村级管理职能转变等一系列问题,尤其是对农民权益的侵害。1990年和1991年两篇重要的文献刊出(迈克尔·波特的《论国家的竞争优势》,《哈佛商业评论》1990年第2期;保罗·克鲁格曼发表的《收益递增与经济地理》,《政治经济学期刊》1991年第3期),改变了产业集群理论在经济学界处于边缘的状态,并渐渐引发了新一轮研究和实践产业集群的热潮。“实施产业集群战略,提升地方竞争力”成为各级地方政府设立更多“集群式开发区”的强大动力和启动新一轮征地最堂而皇之的理由。有关专家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过低价征用农民的土地,最少使农民蒙受了两万亿元的损失,已经超过了计划经济时代的“剪刀差”,让农民付出了6000亿~8000亿元的代价。

2.局部环境可能恶化以及工作场所安全隐患的可能加大。一些特定的污染产业在空间上集中在一起时,如果没有采用先进的环境保护措施,而仍然采用传统的排污方式的话,则不仅占用耕地且极易导致局部环境恶化而且工作场所安全隐患也加大。例如,海南省是一个小省,其土地资源总面积为339.08万公顷。但到2003年年底,海南省共有砖瓦厂70家。在海口到三亚中线公路不到20公里处就集中着海秀砖厂、建材一砖厂、白龙砖厂、昌沙红砖厂等多家实心砖厂,毁坏的土地至少在千亩以上,不仅大量的优质土地被当做原料投入砖窑中烧制成为建筑用砖,粮田变成了满目疮痍的废地,而且排放出大量煤矸石和粉煤灰,导致局部环境恶化、工作场所安全隐患加大。

三、基于科学发展观的集群规划和管理政策

环境领导能力是合格的政府领导所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鉴于产业集群及各类开发区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政府对产业集群发展的特殊影响力,各级政府应该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在加快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中既注重产业集群的自身建设,又要减少直至避免其负作用的产生。

(一)以人为本,弱化“以地生财”的偏好

在加快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中,土地征用不仅要考虑降低征地成本、扩大招商引资、增加财政收入,还要考虑失地农民的生存和发展。改变把土地作为财政“提款机”,低征高卖,从中积累建设资金的做法。在同一镇管辖范围内尽量不要设立两个或两个以上不相邻的开发区,以遏制盲目规划、奢侈用地的“虚胖”现象。

(二)探索征地补偿的新途径,建立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和养老保险制度

逐步改变单一的、一次性的货币补偿办法,探索建立留地安置、入股安置(应按市场价折价入股,而不仅仅是征地价)、土地换社保安置等补偿安置办法,建立健全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和养老保险制度。这方面江苏省海门市拟订的失地农民补偿安置试行办法就是一次十分有益的尝试,其总体思路是:将农民的土地补偿安置费用、政府的部分地租收入等钱集中起来;将失地农民分离出来;实行分档补偿,凭卡领钱。

(三)把循环经济的思想纳入地方产业集群战略

循环经济的思想就是通过实施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的原则,依靠技术和政策手段调控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资源能源流程,将传统经济发展中的“资源—产品—废物排放”这一线性物流模式改造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循环模式,提高资源能源效率,拉长资源能源利用链条,减少废物排放,同时获得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实现“三赢”发展。

循环经济强调上一个生产环节的废物,正是下一个生产环节的原料,生产链越长越好。因此,把循环经济的思想纳入地方产业集群战略,可以减少环境污染,降低环境治理的成本。如我国首个国家生态工业(制糖)示范园区,以上市公司贵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核心,形成以蔗田系统、制糖系统、酒精系统、造纸系统、热电联产系统、环境综合治理系统六大系统为框架的生态链,各系统之间通过中间产品和废弃物的相互变换而相互衔接,尤其是甘蔗—制糖—蔗渣造纸、制糖—糖蜜制酒精—酒精废液制复合肥、制糖(有机糖)—低聚果糖这三条园区内主要的生态链相互间构成了横向耦合的关系,这种互动的产业生态链使园区内的产业资源得到充分共享和循环利用。真正实现了发展经济与防治污染保护环境的“双赢”。

(四)加强对产业集群选址及产业集群区域所在地周边环境的日常监测和报告工作,以确保人居环境质量

一方面,产业集群尤其是工业产业集群不允许设置在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旅游度假区、水源保护区、水源涵养林带等需要特殊保护的区域内;另一方面,针对工业产业集群环境污染加剧的情况,应对产业集群区域所在地周边的大气环境、声环境、水环境、工业固体废弃物的处理与环境保护做出明确规定,并加强日常监测和报告工作,以确保城乡居民的居住环境质量。

(五)在集群内率先推行治污设施市场化运作,从根本上遏制工业污染源不断反弹的违法超标排污行为

在集群内推行治污设施市场化运作机制,就是让企业把“排污处理权”移交给环保专业公司,实现排污企业生产经营与治污运营的“彻底分离”,从而使企业既可以集中精力去抓生产、开拓市场,又能在环保专业公司的专业化治理下实现企业在保护环境方面做出的庄严承诺。例如,“建一流园区、树一流样板、创一流业绩”是无锡金属表面处理科技工业园区确立的“坐标”。这个园区目前已成为国内规模最大、工艺最先进、污染控制手段最好的电镀加工中心。进驻到这个中心的企业,所有电镀污水、废气抛光粉尘和废品退镀等,全部委托专业公司统一收集、统一处理、达标排放。他们还设立了企业环境风险保证金,凡是企业“越轨”,发现偷排、超标排放,就实施严厉的处罚措施,从环境风险保证金中予以扣除,从而有效控制了工业园区对周边环境的污染。

参考文献

1.徐康宁:《开放经济中的产业集群与竞争力》,《中国工业经济》2001年第11期。

2.赵志凌、黄贤金:《为经济建设和失地农民权益找寻平衡点——海门市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调查和思考》,《改革》2003年第6期。

3.姜恩宇、赵颖全:《烧,烧,烧:千亩良田变砖瓦》,新华网海南频道。

4.厉无畏、王慧敏:《产业发展的趋势研判与理性思考》,《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第4期。

5.周志良、孙居亮、高杰:《让排污企业把“处理权”交出来——来自江苏治污设施运营现场会的报道》,《中国环境报》2004年9月14日。

【注释】

[1]江西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南昌市,33001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