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实现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

实现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

时间:2022-05-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四)实现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在“十一五”期间,甘肃省的信息产业按照省委省政府“工业强省”和区域发展战略的要求,坚持以项目建设为重点,抢抓发展机遇,优化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注重自主创新,加强行业监管,突出政策扶持引导,实现了快速发展,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和良好的发展基础。当前,甘肃省信息产业发展面临的形势比较严峻。

(四)实现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

在“十一五”期间,甘肃省的信息产业按照省委省政府“工业强省”和区域发展战略的要求,坚持以项目建设为重点,抢抓发展机遇,优化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注重自主创新,加强行业监管,突出政策扶持引导,实现了快速发展,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和良好的发展基础。2010年,全省信息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65.59亿元,较“十五”末增长69.14%,年均增长13.83%。其中,全省电子信息产业统计内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7.2亿元,较“十五”末增长38.78%,年均增长7.75%;主营业务收入47.91亿元,较“十五”末增长68.11%,年均增长13.62%;增加值13.42亿元,较“十五”末增长101.26%,年均增长20.24%;利税总额7.26亿元,较“十五”末增长233%,年均增长46.6%;“十一五”末从业人员1.74万人,资产总额84.73亿元。通信业固定、移动电话用户达到1802万户,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达到112.2万户。目前,全省电子信息产业统计内企业共93户(未含通信业),其中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企业11户,经认定的软件企业和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企业共82户;其中国有企业3户,国有独资企业2户,集体企业1户,股份合作企业1户,三资企业2户,其他企业84户。

当前,甘肃省信息产业发展面临的形势比较严峻。一是产业调整升级趋势加快。技术和网络的融合步伐加快,新技术概念与产业互动增强;信息服务化趋势明显,信息服务业发展迅速;产业链分工整合加速,并购与联合成市场主流;生态发展成为产业重要的发展方向,发展绿色电子已成社会共识。二是产业环境亟待改善。宏观环境变化影响产业比较优势,产业集聚尚未形成市场效益;管理机制仍不适应产业发展要求,资源利用率不高;核心领域的政策仍不能满足产业需要。三是内生增长机制有待建立。自主创新能力弱,缺乏关键核心技术;自有品牌市场占有率低,产业创新能力不足,产学研结合程度不高;缺乏高层次的技术人才,吸引和发挥人才作用的有效激励机制尚未形成。四是企业资金紧缺与融资抵押困难。电子制造业大多为中小企业,融资能力较弱,生产流动资金、技术改造投资、新产品开发投入不足,严重影响企业生产和项目建设。其中一些企业由于历史遗留问题,造成在银行融资抵押困难。

促进甘肃信息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依托产业化项目建设,推进甘肃信息产业快速发展。一是要通过项目建设,实现过程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链条升级。在编制好全省信息化“十二五”规划的同时,对于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基础性技术等方面的创新进行梳理,形成有核心技术项目和重点项目或工程,争取纳入到政府的科技、技改、产业专项支持中,集中人力、财力、物力,组织企业、科研单位、高等院校、行业组织等各方的力量进行突破。通过加大项目建设推动力度,建立和筹备一批有发展前景、市场潜力大、竞争力强的信息化、电子制造业、软件服务业等项目。二是要因地制宜。在信息产业发展上,不能急功近利、求新求快,要充分考虑甘肃在发展基础、资源禀赋、战略定位方面的差异性,立足甘肃的目标规划、战略机遇和发展实际,正确处理好传统产业和信息产业的关系,更多地依靠市场资源、财税政策和金融扶持等手段进行引导,提升产业配套能力,形成资源、市场的良性互动。三是要明确定位。在电子材料产业方面,要发挥兰州白银传统材料的基础和优势,支持白银、金昌等市发展电子基础材料的规划,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加快发展新型电子材料;在制造产业方面,重点落实建设好天水华天电子科技园、新方圆光电产业园;在技术创新方面,要切实增强自主创新和技术攻关能力,重点发展集成电路封装、数控机床、仪器仪表等重大装备制造业,提高甘肃装备制造的研发设计、加工制造和系统集成的整体水平;在软件产业方面,进一步提升兰州高新区软件园配套服务水平,同时走“一区多园”的发展路径,建设和培育兰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水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软件产业。着手制定兰州软件外包服务产业发展规划,并争取列入国家软件外包服务示范城市。

2.围绕新的需求与应用,积极培育和发展新的产业增长点。一是基于网络新业务开发将大幅扩张,通信领域的系统集成和软件服务市场前景看好,以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在甘肃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将日益增强,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快速成长将更加突出,通信业应为下一步的新业务发展做好积极准备。二是随着2010年7月国务院公布第一批12个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国家试点地区(城市),三网融合建设正式拉开序幕,今后通过一张网络就可完成上网、看电视、打电话等几乎所有的日常信息处理活动,而三网融合建设涉及到无线网、数据网、传输网、终端、核心芯片、增值业务等产业生态群,经济规模巨大,可拉动信息产品制造业发展。三是物联网(RFID)技术的应用将带动物流产业的发展。射频认证(RFID)是芯片技术发展的产物,同时也是商品条形码的电子化。物联网产业门类庞大,涉及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产业链可细分为传感器制造、芯片制造、设备制造、网络服务、网络运营、软件开发、服务商等环节。物联网将是未来10年最重要的产业大趋势,至2020年可望成为全球经济新一轮的增长点。目前,我国的射频标签已经应用于铁路、邮政、公安、制造、物流、烟草、零售、医药、金融收费等诸多行业和相关领域。这项技术的应用将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并能提供可观的经济效益,相关部门和企业应进行跟踪、研究和谋划,争取在下一轮的产业发展中发挥作用。

3.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和市场品牌,加强中小企业的信息技术改造。一是要转变观念。长期以来,甘肃工业的资源依赖性强,发展方式粗放,大企业直属中央,规模小而散的企业属地方,造成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传统的发展理念、经营模式和技术条件,已难以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创新模式,进一步深化对甘肃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的认识,充分借鉴国外和东部发达地区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着力引进和培育引领信息产业发展的领军产业,形成产业规模和竞争优势,推动产业特色化、规模化、集群化发展。二是要争创品牌。品牌是企业的无形资产,也是企业竞争力的外在体现。甘肃信息产业也曾有过市场上叫得响的品牌,历史证明,没有了品牌就失去了市场的主动权。因此,必须坚持围绕优势产业和重点企业,加大品牌扶持力度,鼓励发展品牌经济,支持企业争创国家驰名商标和区域性知名品牌,提升产品的核心竞争能力和市场占有率。三是要对中小企业进行信息技术改造升级。“十一五”以来,国家产业政策对落后工艺、落后产能的淘汰速度越来越快,对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的要求越来越高。目前甘肃省的大型企业已都进行了信息化改造,效果明显增强,虽然大多数中小企业发展处境艰难,但如果不走改造升级的路子就更难生存。因此,甘肃要立足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战略,提高信息技术在生产过程控制和产品营销上的创新能力,引导中小型企业生产经营向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和协同化方向聚集,形成产业梯次发展格局,争取到2015年,使传统产业信息技术改造的深度和广度有较大提高。

4.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营造有利于信息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甘肃信息产业的基础薄弱,内生动力不足,要积极争取国家在政策、项目、资金等方面的扶持,保持投资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一是要突出重点。在新一轮经济竞争和产业转移中,采取财政贴息、建立风险基金、建设东部产业转移示范园区等的方式,大力发展信息产业。继续落实财政、金融、税收、土地等相关政策,加大对甘肃信息产业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放宽和取消配套资金的比例要求。二是要主动出击。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内应外联,使更多适合在甘肃发展的产业有序、梯次转移进来,把意向性投资落实到具体的项目上,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三是要完善机制。加大政府资金的引导和支持力度,认真落实财税、土地、金融等优惠政策,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参与信息产业发展,力争把甘肃的信息产业打造成为“政策的高地”和“成本的洼地”,吸引更多社会投资和企业的参与。

5.将兰州新区建设成技术创新的示范平台。新区要制定扶持政策,借鉴其他新区经验,对进入区内的科研机构,在土地使用上给予一次性财政补贴,支持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进行科研攻关,推进产业化,并对其经营收入减免税费,鼓励科技成果入股等。对科技平台的使用,要制定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和管理暂行办法。要建立科技金融平台,除为科研机构创造贷款的条件外,还对研究和开发新技术、新产品给予专门的补贴和启动经费。确定科技创新运作形式。兰州新区要着眼于集聚、集约、集群发展,设立能够实现共享公共服务平台和基础设施的科研机构集聚区,作为科技创新的实验示范区,并将其建设成为具有特色的创新先行带。要针对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文化创意、信息技术产业的科技需求,开辟专门的区域吸引能够支持特色产业发展并能共享设施的科研机构和企业集聚。要服务新技术新产品开发,在创新区内形成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持续和多层次开发能力,有针对性地建设支持科技成果转化的小试、中试生产线和场所,建设科技成果孵化的设施,构筑产品技术研发、成果转移、产业化一条龙服务体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