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有哪些

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有哪些

时间:2022-05-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三节 研究主题、框架和方法一、选题背景国际收支失衡是一个世界难题,也是国际经济学界关注的热点。国际社会一直注重国际收支失衡问题研究,并从多角度对失衡成因进行阐释。第三章从一般性概念出发,对经济结构失衡、国际收支失衡的基本内涵、特征及其测度指标进行了全面梳理,对经济结构失衡和国际收支失衡内涵进行界定,为后文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第三节 研究主题、框架和方法

一、选题背景

国际收支失衡是一个世界难题,也是国际经济学界关注的热点。20世纪8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和全球经济体制的趋同推进了经济全球化进程,世界各国贸易和金融开放度不断扩高,受到全球经济发展不稳定性和不平衡性日益加剧的影响,不同国家的国际收支结构失衡问题也日趋严重,并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2008年9月美国次贷危机爆发,次贷危机迅速蔓延并演变成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虽然各国政府救市力度不断加大,但金融危机不仅没有结束,反而向实体经济扩散。Carmen M.Reinhart,Kenneth S.Rogoff(2008)从二战后历次金融危机差异的角度总结出了这次全球金融危机的特殊特征,即金融危机与全球经济失衡加速增长相伴随,它是在全球经济失衡加剧的背景下产生的,是全球经济深层次矛盾积累的集中反映。由于全球经济失衡主要表现为各国国际收支失衡,那么这种深层次的矛盾是什么?这种矛盾又是如何导致国际收支失衡,以致各国在国际收支中表现出如此大差异性?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二、理论与现实意义

回顾经济理论发展的历史,结构理论作为一个分支一直没能融入主流经济学的范畴。经济结构理论的研究严重滞后于现实的需要。但不可否认的是结构问题在整个经济体系中具有重要基础地位,它与总量问题相对应,决定经济变量间的基本关系,影响经济发展的长期稳定。笔者运用结构经济学理论方法来分析国际收支问题,重点研究经济结构失衡与国际收支失衡的内在关联机制。早期国际经济学“国际收支结构分析法”也将国际收支不平衡归于结构性因素,但这种分析主要局限在国际收支内部结构,如贸易账户或经常账户。本书的研究不仅限于国际收支的内部结构,而是把国际收支结构与整个经济结构系统有机地联系起来,分别从产业结构失衡、投资消费结构失衡、金融结构三个方面入手全面分析国际收支失衡问题,解释经济内部失衡与外部失衡关系,从而发现经济结构内部系统与外部系统的联系机制与断裂环节。

复杂的经济结构问题所引发的风险从一国内部通过贸易与金融渠道向全球扩散,扩大了全球经济发展的潜在风险,而风险的释放与全球经济失衡调整密切联系在一起。全球性贸易结构失衡已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难题,无论是80年代中期因日美贸易关系调整所引发的日本金融泡沫破裂,还是90年代末的东亚金融危机,以及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危机的本质都是全球经济失衡高度累积的必然结果,而危机的本源则可追溯到经济结构失衡的问题上。当前全球经济失衡结构集中体现为美国经常账户庞大的贸易赤字与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大量贸易盈余,1994年“汇率双轨制”并轨以来,我国国际收支经常账户全部记录都为顺差,除1998年出现了数额不大的逆差之外,资本和金融账户也全部为顺差,国际收支出现了经常账户、资本和金融账户顺差同时存在的失衡特征。从经济理论和国际经验事实来看,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保持十多年基本“双顺差”的格局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现象,也反衬出全球经济失衡背景下我国国际经济利益缺失的现实。2008年9月以来,全球金融危机加速蔓延,导致外部需求急剧萎缩,对我国出口带来较大负面冲击,2008年10月到2009年4月我国出口增速出现了大幅下滑的趋势,2009年5月后随着外部经济复苏,出口增速下滑趋势发生转变,2009年12月我国出口增速达到17.7%,但短期内复苏并不意味着“双顺差”的失衡格局可以长期持续。深入发掘国际收支失衡成因,并在可行的范围内对外部失衡加以调节,是一个十分迫切而又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

三、主要内容与研究思路

世界各国国际收支结构上表现出了极大差异性,可以概括为四种典型的情况:一是经常账户、资本和金融账户都为顺差,主要代表是中国;二是经常账户、资本和金融账户都为逆差,主要代表包括埃塞俄比亚等非洲贫穷国家;三是经常账户顺差、资本账户逆差,主要代表有日本、德国;四是经常账户逆差、资本账户顺差,主要代表包括英美等盎格鲁—撒克逊国家。以上情况充分反映出国际收支状况的复杂程度,成为探讨全球经济失衡问题的主要困难。国际社会一直注重国际收支失衡问题研究,并从多角度对失衡成因进行阐释。在此基础上笔者着重探讨经济结构失衡与国际收支失衡的内在关联机制,把国际收支结构与整个经济结构系统有机地联系起来,并从经济结构优化的角度探寻国际收支失衡的调整路径,基本研究思路如下:

第一章是全书的导言。从失衡的一般意义入手,结合当前全球经济失衡背景,重点介绍了研究的选题背景、理论和现实意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第二章梳理了国际收支调节理论及全球经济失衡成因的研究文献,这些理论框架和丰富文献资料为后文国际收支失衡问题的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石和参考。

第三章从一般性概念出发,对经济结构失衡、国际收支失衡的基本内涵、特征及其测度指标进行了全面梳理,对经济结构失衡和国际收支失衡内涵进行界定,为后文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对经济结构内涵进行剖析,将经济结构失衡对国际收支失衡的作用机制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产业结构失衡下国际收支失衡;二是投资消费结构失衡下国际收支失衡;三是金融结构失衡下国际收支失衡。以上三种机制拥有各自演进逻辑,但都可导致共同的结果,即经济结构失衡与国际收支失衡之间存在内在关系,并通过中国经济数据的实证分析来证明这种关系的存在。

第七章通过比较研究找出全球主要经济体国际收支结构变化特点,重点考察经济结构失衡下中国国际收支失衡状况,通过测定短期互补指标和长期弥补指标的偏离程度,检验我国经济内外均衡的一致性,进而判断我国国际收支失衡的可持续性。

第八章是本文的政策建议部分,基于中国国际收支失衡演进和现状分析,结合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现实,对中国经济失衡结构进行总体考察,本书认为纠正中国国际收支失衡必须与产业结构、投资消费结构、金融结构的调整相一致,通过优化经济结构,进而使得中国国际收支回归平衡。

我们用下图对本书的逻辑结构作一个概括:

四、研究方法

本书坚持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在汲取传统国际收支理论和国内外学者对国际收支失衡问题研究的基础上,采取将理论研究和实证相结合的方法,这主要体现在:理论研究综合了结构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发展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等学科的相关内容;实证研究采用了描述统计分析和计量分析的综合方法,力争最恰当地反映相关要素的影响力。

img1

【注释】

[1]Fritz Machlup.Equilibrium and Disequilibrium: Misplace Concreteness and Disguised Politics,Economic Journal,March 1958: 9

[2]项俊波:《结构经济学-从结构视角看中国5经济》,第52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2月。

[3]拿破仑战争中,英国政府为了筹集战争所需大量资金,中止了银行券与金币的兑换,战后英国政府也并不愿意将私人持有的大量国家债权以黄金的形式支付,这是因为货币发行是政府权力的一种来源,政府可以把货币发行量作为一种调控经济的手段。

[4]关于外汇储备投资于美国国债的起因有一定的争论,争论来自于对一现象的解释: 80年代的全球经济失衡中,美国依赖金融发展、利率差异和美元升值吸引了大量资本投资到美国公债,但是90年代末以来,国别之间利率差异并不大,美元汇率也没有大幅度升值,相反却是不断在贬值。如果我们把外围国家为了降低国际收支的波动性看做一种收益的话,那么90年代末以来,外围投资于美国国债仍然是合理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