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运动

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运动

时间:2022-05-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二)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运动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国情和政治环境发生了根本改变,在承接历史乡村建设的认识基础上,乡村建设进行了一场“人民公社式”的乡村建设运动。党和国家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土地改革,改变了地主占有制,使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极大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二)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运动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国情和政治环境发生了根本改变,在承接历史乡村建设的认识基础上,乡村建设进行了一场“人民公社式”的乡村建设运动。党和国家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土地改革,改变了地主占有制,使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极大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为了克服农民个体分散小规模生产无法解决的问题,又组织农民走上合作化的道路。这样的选择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有现实的积极意义的。但是,由于当时对公有制经济的过分迷信和不切实际的追求,盲目推行农业合作化运动,使我国走上了一条违背生产力客观发展的道路。

1958年8月,在北戴河会议上,毛泽东确定了人民公社初期形态:一乡一社,政社合一;建立公有制,准备过渡到全民所有制;实行按劳分配,准备向按需分配过渡;实行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根据这一构想,几千农户组成一个公社,并且把供销、信贷、手工业合作社同农业生产合作社并起来。公社在基本建设和争取丰收的战斗中,打破社界、乡界、县界的大协作,实行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食堂、幼儿园、理发室、中学等都是集体的活动场所,培养和锻炼着农民群众的集体主义思想。人民公社制度具有以下几个特征:权力高度集中、经济完全计划化、对农民实行严格控制。然而,这场乡村建设运动最终归于失败。陆学艺、杜润生、林毅夫等认为:人民公社的失败是由于生产中集体组织对其成员劳动的监督和计量的困难,导致对社员的努力激励不足。社员劳动的积极性同监督的准确程度和监督的难易程度成正比。由于农业生产中监督非常困难,因此,监督的准确程度低,生产中的积极性也就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