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挑战者的雄心和软肋

挑战者的雄心和软肋

时间:2022-05-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节 崛而难起:挑战者的雄心和软肋苏联解体和冷战结束不仅改变了国际政治体系,也给世界石油体系带来了深远影响。但俄罗斯跟大多数产油国一样面临着石油悖论,其资源性权力受到国内能源工业脆弱和国际石油市场波动等多种因素制约。俄罗斯是一个意愿和能力不相称的挑战者。俄罗斯是世界油气储量最丰富的少数国家之一,其人口仅占世界总人口的2.5%,却拥有世界石油储量的23%,天然气储量的45%。

第二节 崛而难起:挑战者的雄心和软肋

苏联解体和冷战结束不仅改变了国际政治体系,也给世界石油体系带来了深远影响。俄罗斯作为一个重要的能源供应方正式进入世界石油体系,改变了产油国这一群体的构成。毕竟在世界石油体系中,长期以来产油国群体一直主要由不发达和弱势国家组成。与其他大多数产油国不同,作为强势产油国,俄罗斯既有能力又有意愿改变现有世界石油体系的权力结构。俄罗斯不仅把石油看作重要的财政来源,更看作谋求大国地位的战略工具,从多方面对世界石油体系提出了挑战,如资源再国有化、控制油气的运输、供应和走向、尝试改变石油交易货币等。但俄罗斯跟大多数产油国一样面临着石油悖论,其资源性权力受到国内能源工业脆弱和国际石油市场波动等多种因素制约。尽管俄罗斯利用多种手段发挥油气资源的作用,在资源份额、权力对比和利益分配等方面冲击世界石油体系的现有权力结构,并因此成为一个重要的变动因素,但俄罗斯的挑战能否成功,能否改变世界石油体系的权力结构和彻底置换权力中心的主角,仍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在二十一世纪初期高油价的支撑下,俄罗斯的挑战雄心勃勃,但2008年油价的剧烈波动却暴露出俄罗斯自身的软弱,也揭示了体系性力量对挑战者的钳制。俄罗斯是一个意愿和能力不相称的挑战者。

一、俄罗斯崛起为世界石油体系中的强势产油国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作为前苏联政治、经济和军事“遗产”的继承人,以经济转型国家这一新的角色进入国际政治经济舞台,并作为能源生产国活跃于世界能源市场。经过近20年的调整、转型和发展,俄罗斯逐渐崛起为一个拥有多种权力资源的能源超级大国。资源性权力来源与物质性权力来源,即油气资源、经济增长和军事实力相结合,使俄罗斯成为世界石油体系中的强势产油国。

首先,俄罗斯是天然的能源大国。俄罗斯是世界油气储量最丰富的少数国家之一,其人口仅占世界总人口的2.5%,却拥有世界石油储量的23%,天然气储量的45%。(20) 2004年,俄罗斯已探明石油储量为99亿吨,天然气为57万亿立方米,分别占世界总探明储量的6.1%和32%。(21) 2006年,俄罗斯石油储量为600亿桶,居全球第8位,产量和出口量分别达到967万桶/天和657万桶/天,均居全球第2位。(22)巨大的资源性权力来源为俄罗斯成为世界石油体系中的重要一员提供了关键的物质基础。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俄罗斯虽拥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但在俄罗斯能源收入的构成中,天然气出口大大低于石油出口。鉴于天然气不像石油那样受制于国际市场,对俄罗斯经济的贡献相对平稳可靠,权力资源转化的效果也比石油更为稳定,笔者主要从石油而不是天然气的角度分析俄罗斯的资源优势。

其次,俄罗斯借助能源实现经济复兴,并反过来进一步确立其世界能源大国地位。冷战后特别是1998年卢布危机之后,俄罗斯经济实现快速增长主要依赖能源出口。在经济复苏阶段,俄罗斯是一个“经济原料化”(23)的国家,即经济严重依赖资源,特别是能源出口。自然资源出口约占俄罗斯总出口的80%,其中石油和天然气出口份额达到55%。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俄罗斯政府财政预算的37%来自石油和天然气产业缴纳的税收。(24)从1999年到2001年,石油收入在俄罗斯财政收入中所占比例曾高达80%。(25) 2006年,俄罗斯政府财政预算的50%来自石油和天然气收入,而油气对俄罗斯GDP的贡献率大约达到25%—30%。(26)正是主要借助于能源出口的扩大,从1999年开始俄罗斯GDP以平均7%的速度增长,到2007年已经达到1989年冷战结束、前苏联解体前的水平。较快的经济增长帮助俄罗斯实现经济复苏,成为冷战后重要的新兴经济体之一,并因此跻身“金砖四国”(BRICs)行列。

菲奥纳·希尔在其研究报告《能源帝国》中认为,俄罗斯已经从一个过去的军事超级大国转变为能源超级大国,而且石油和天然气收入的用途已经与前苏联时期的使用方式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即投入于经济建设和发展“软实力”,而不是像前苏联那样用于扩充军备之类的“硬实力”。(27)石油财富促进了整个社会的生产、交换和消费,创造了更多的财富和就业机会。石油财富的外溢效应带动了石油产业和其他更多产业的发展,如用于石油勘探、生产、加工乃至运输等科技含量较高的机械制造业,以及化学工业部门、基础设施和服务业等。因此,俄罗斯是具有一定能源工业潜力的国家。(28)

尽管俄罗斯经济高度依赖石油和天然气出口,但是与其他大多数产油国相比,其经济结构相对完善,并非纯粹的资源经济。从经济基础来看,俄罗斯拥有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有良好的重工业基础,以及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的军工制造业。从产业发展来看,俄罗斯政府努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科学、文化和教育事业,力图改变以资源和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降低俄罗斯经济发展对能源出口的依赖程度。在转轨过程中俄罗斯的产业结构已经发生明显改变。第三产业发展速度快于其他产业,其产值在GDP中的比重不断提高,由1991年的35.9%增长到2004年的55%。第二产业的比重变化不大,1991—2004年处于40%—49%之间。第一产业产值比重则明显下降,由1991年的13.4%下降到2004年的6%。(29)从工业结构调整来看,俄罗斯政府工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是降低能源和原材料部门的增长速度和对GDP的贡献率,提高最终产品部门的增长速度和贡献率。最近几年技术含量较高的机器制造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有所上升,机器制造业与金属加工业所占比重已大体恢复至转轨前的水平,从2000年的20.5%升至2004年的22.2%,在整个工业中的比重增长了近2个百分点。(30)此外,能源部门的技术含量也在提高。因此,可以说俄罗斯是一个既具有能源优势,又具有一定工业化能力和后工业化发展趋势的经济体。这使俄罗斯在世界石油体系中成为与其他大多数产油国不同的强势行为体。

再次,俄罗斯拥有大多数产油国无法企及的军事实力和政治影响力。显然希尔更重视能源对俄罗斯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即能源促进了俄罗斯“软实力”的提升,但是在分析俄罗斯的权力潜能和现实权力时,不能将油气资源同军事实力和政治影响力分割开来。曾经作为军事超级大国这一背景本身就是其他产油国所不具备的权力优势。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继承下来大笔军事遗产,包括核武器、大规模毁灭性武器、常规武器、海外军事基地、军事人员以及军事工业等。以俄罗斯的海外军事存在为例,尽管由于冷战后俄罗斯国力衰退,东欧和中亚地缘政治环境发生不利变化,其海外军事存在的萎缩趋势难以避免,在地理上已从全球退守到独联体,但俄罗斯仍具有区域性军事影响力。俄罗斯现在仍有7个海外军事基地,分布于乌克兰、格鲁吉亚、亚美尼亚、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叙利亚等地。俄罗斯在格鲁吉亚、摩尔多瓦驻有维和部队,在乌克兰、阿塞拜疆、白俄罗斯等地租用远程预警雷达站,在哈萨克斯坦驻有第5航天发射场。(31)除了军事实力,俄罗斯还是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具有很强的政治影响力。绝大多数产油国根本不具备的军事实力和政治影响力,是俄罗斯权力资源的重要构成,并使之成为世界石油体系中的体系性行为体。

概而言之,从权力来源多样性来看,俄罗斯的权力资源不仅仅局限于自然资源,同时还拥有多种物质性权力资源。可以说,能源和其他权力资源的有效组合为俄罗斯奠定了成为“能源超级大国”的可能性。如果没有能源之外的权力资源或潜能,俄罗斯既难以增强其“软实力”,也难以在一些地缘政治问题上实现自己的意图。

二、俄罗斯对世界石油体系权力结构的冲击

俄罗斯不仅是世界石油体系中的强势产油国,而且是既有能力又有意愿挑战世界石油体系权力核心的重要行为体。作为一个拥有多种权力资源的能源超级大国,俄罗斯得以推行强势外交政策,对世界石油体系的既有权力结构提出挑战。普京执政后,在国际油价持续上涨的背景下,俄罗斯利用油气资源与其他权力资源的组合,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促进了俄罗斯在经济、政治、安全等领域的国际影响力。俄罗斯政府在区域合作中的成就、在能源合作上的强硬姿态、取得车臣战争的阶段性胜利、军事介入格鲁吉亚冲突、切断对乌克兰的天然气供应等行为,都是资源性权力与物质性权力组合的结果,也是有意重塑世界石油体系权力结构的表现。

第一,俄罗斯通过加强对本国能源的控制,积聚挑战世界石油体系的实力。受苏联解体影响,俄罗斯石油工业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曾一蹶不振,更一度处于能源寡头的垄断之下。俄罗斯石油产业1993年开始的部分私有化,形成了一批垂直一体化的石油公司(32),但它们只是成了石油寡头聚敛私人财富的工具,根本无法帮助俄罗斯解决生产不足、需求疲软、出口受阻等难题。(33)从临近解体时的1988年到1998年,俄罗斯石油产量骤减近50%,日产量从1 100多万桶降到约600万桶。从1990年到1995年,俄罗斯石油需求的降幅超过40%。(34)年久失修的输油管道极大地制约了俄罗斯的石油输出能力。为了尽早结束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石油工业近十年的颓废期,更好地利用油气资源的战略价值,俄罗斯政府加强了对能源的全面控制。在普京执政时期,俄罗斯政府对自然资源“再国有化”(35)的力度加大。新一轮的资源国有化主要针对国内的私人石油公司,在石油领域出现了一系列国家公司收购私人股份,或者政府没收私人公司的事件。如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收购西伯利亚石油公司,俄罗斯石油公司控制尤科斯公司的主要资产,政府没收俄罗斯第七大石油公司罗斯石油公司的全部资产,增加对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和国家俄罗斯石油天然气公司的控股权。西方评论认为,“再国有化”行动增加了克里姆林宫石油资源的控制,也加强了普京政府与欧盟、美国、日本等国进行能源谈判的筹码。能源越来越成为俄罗斯政府的政治武器,强势政府更倾向于经营能源的战略价值。而且在地缘条件上,俄罗斯还拥有前苏联时期修建的重要石油输送管线。前苏联时期“统一石油管道运输系统”与“友谊”石油管道干线相连,(36)向东欧国家提供原油。现在这一运输系统已经或即将向波罗的海、西欧、中欧和亚洲方向输送原油,该运输系统因此成为俄罗斯利用石油确立能源地缘优势的战略资源。俄罗斯政府同时拥有能源资源和运输通道,这意味着可以随意控制能源的供应或中断,因此具有得天独厚的挑战世界石油体系的条件。

第二,俄罗斯通过强化“资源主权”,获取对于国际石油公司的竞争优势。俄罗斯对本国资源的政策奠定了与国际石油公司发展能源关系的基调。国际石油公司在俄罗斯的投资是俄罗斯石油工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于俄罗斯来说,“加强与大型跨国集团的互动是俄能源外交的重要方面”,与国际石油公司的“能源关系”对俄罗斯能源产业的发展乃至国家能源安全都具有重大意义。俄罗斯政府对外国大型跨国能源公司的基本政策是:推动本国大型油气公司与其发展各种形式的合作,广泛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充分利用其资金、技术、营销网络和管理经验,促进本国大型油气公司的发展;在保持国际市场油气“合理高价”的问题上与国际石油公司协调行动;帮助本国公司利用国际石油公司间的激烈竞争,在一些重要项目竞标中争取主动;通过外交运筹协助本国公司处理与外国公司间的利益冲突和争端;对外国公司进入本国油气产业的上游和下游领域持谨慎态度,仅选择性地开放部分项目,并以合资形式运作,既吸引国际石油公司的投资和技术,又确保国家的油气主权和本国公司的主导权。(37)

显然,俄罗斯对于外国石油资本的政策并不完全是寻求资源的开发,而是更倾向于利用,即在强调国家资源主权和本国石油公司主导权的前提下,谨慎地吸收外资和技术。国际石油公司与俄罗斯的石油合作,无论是合作方式还是利益分配方式,都不同于与其他不发达产油国的合作。在与外国石油资本的合作中,俄罗斯虽然与其他大多数产油国一样,都是资源的提供者,资金、技术和市场的寻求者,但是俄罗斯更加突出资源监管者的身份。作为资源的寻求者,以及资金、技术和市场的提供者,国际石油公司受制于俄罗斯政府的管理和控制更加突出。在与外国石油资本的合作中,强调政府对资源的控制权,并有能力实施“资源主权”,是俄罗斯作为资源提供方与其他大多数产油国相比所具有的特点和优势。俄罗斯与国际石油公司的矛盾集中在资源控制权上。增加政府对能源和能源项目的控制权,这一做法与资源“再国有化”一脉相承。(38)两条道路相互配合,提高了俄罗斯政府对国内能源的控制权和在国际能源合作中的权势。

第三,俄罗斯在国际能源合作中采取强硬姿态,把石油用作制约消费国的战略杠杆。俄罗斯在中日俄石油管线谈判立场上的转变,即从取消“安大线”转向考虑“安纳线”再到提出“泰纳线”,为我们剖析俄罗斯建立“能源帝国”的战略意图和行动提供了一个有力的注脚。“安大线”,即安加尔斯克—大庆输油管线,由俄罗斯于1994年向中国政府提出动议,但最终于2003年由俄罗斯政府宣布取消。“安纳线”,即安加尔斯克—纳霍德卡输油管线,由日本政府于2002年提出,后来不了了之。2004年俄罗斯国营石油运输公司设计了新的方案——“泰纳线”,即始于泰舍特,途经伊尔库茨克州、阿穆尔州和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沿贝加尔—阿穆尔铁路和西伯利亚铁路通往太平洋沿岸的纳霍德卡输油管线。和前两条输油管线的设计相比,虽然“泰纳线”最长,资金需求最大,但是运营能力也超过前两个方案,更重要的是“泰纳线”将保证俄罗斯能够同时控制管线的入口和出口,从而使俄罗斯能够在同能源进口国(中国、日本和韩国等)的关系中保持更多优势。尽管俄罗斯的方案尚未得到落实,但是很显然,俄罗斯的意图在于尽可能多地控制出口石油的流向,而不是单纯的出口石油收入。也就是说,俄罗斯除了要获取经济收益,还有更重要的战略考虑,即利用石油资源控制消费国。

俄罗斯对乌克兰的“断气”事件也足以证明俄罗斯建立“能源帝国”的战略意图。由于同乌克兰的天然气供应价格争端和债务问题,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曾在2006年1月和2009年1月,切断对乌克兰的天然气供应。由于欧盟国家从俄罗斯进口的天然气大部分经乌克兰输送,其他一些欧盟消费国受到断气的连累,如波兰、捷克、意大利等国。在隆冬时节采取断气,最能体现俄罗斯作为欧盟天然气来源的重要性,也更能展现俄罗斯的战略意图。控制天然气的供应也就是掌握了欧洲国家的能源安全,天然气不再只是一种商品,而是俄罗斯面对消费国的权力工具。

第四,俄罗斯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并不惜在控制石油资源、确保能源运输安全的过程中采取军事行动。最典型的案例就是车臣战争。车臣的地理位置和资源对于俄罗斯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车臣位于里海与黑海之间,是连接俄罗斯与高加索的咽喉要道,也是里海和高加索输油管道的必经之地。车臣还蕴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车臣既是能源产地也是运输通道,控制车臣因此成为俄罗斯的一项重要国策。车臣的分裂叛乱不仅威胁俄罗斯的能源出口安全,也会改变高加索地区的能源战略格局。因此,车臣战争成了俄罗斯政府的首选。车臣战争始于1994年,正值俄罗斯经济衰落期。俄罗斯石油产量从5亿多吨下降到3亿多吨,原油价格长期低迷,政府财政拮据,因此车臣战事艰难,俄军出师不利,代价高昂。但从1999年起,石油“横财”已使俄罗斯政府能够承担在车臣进行毁灭性的战争。最终,俄罗斯取得战争的全面胜利,恢复对车臣地区的控制,并在车臣维持长期驻军。

车臣战争对于俄罗斯来说,既是一场控制石油的战争,也是一场石油支撑的战争,由始至终都渗透着石油的因素。石油资源和出口安全是战争的主要原因之一,石油收入的多寡则是决定俄军成败的一个关键要素。据有关估算,2000年和2001年俄罗斯的战争支出达到100亿美元,相当于当年政府年度财政预算的三分之一。(39)油价上涨给俄罗斯带来大笔石油“横财”,使得政府有能力支付车臣战争的巨额开销。可以说,车臣战争是俄罗斯利用军事力量获得能源,同时借助能源实现军事胜利的典型事件,是能源和军事这两种权力资源相互结合、相互借力,产生的特殊的权力聚合物。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使用武力将是俄罗斯政府维护能源安全和增加能源资源的重要手段,利用能源实现地缘政治目标则是俄罗斯能源战略的题中应有之意。2008年夏俄罗斯与格鲁吉亚发生军事冲突,也为此提供了有力佐证。

第五,俄罗斯借助快速增加的石油收入促进区域经济融合,提升国际影响力。高油价给俄罗斯能源工业和经济社会带来了一系列积极变化。能源收入快速提高,带动了俄罗斯经济的复苏,进而扩大了俄罗斯对周边国家(独联体国家和中亚国家)的贸易和投资。由于国内产业升级带来低收入工作的职位空缺,而俄罗斯人转向收入更高的第三产业,因此俄罗斯国内市场和就业机会犹如一块磁铁吸引着邻国的劳动力,每年数以百万的劳动力移民从周边国家进入俄罗斯。随着与周边国家经济融合的加深,俄罗斯建立在经济、文化而不是军事基础之上的“软实力”得到增强,对独联体国家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提高,能源的权力效用从经济外溢到政治领域。虽然俄罗斯的文化和语言也是构成其“软实力”的重要条件,但是撬动俄罗斯“软实力”复兴的第一推力却是迅速增加的能源收入。能源帮助俄罗斯改变了在欧亚地区的形象和地位,石油权力使俄罗斯获得支配“软实力”和扩大地区政治经济影响力的能力。(40)

总之,能源对于俄罗斯不仅是经济支柱,也是战略支柱。与当代其他能源生产国相比,俄罗斯更有能力和意愿,利用油气资源实现经济、政治、安全和地缘战略等方面的目的。通过能源与其他权力资源(如政治、经济和军事等)相结合,俄罗斯在世界石油体系中面对产油国、消费国和国际石油公司都具有一定的权力优势,可以实现其他能源生产国难以企及的目标。与其他产油国相比,俄罗斯还是一个不满现状的行为体,其利用石油资源谋求更大影响力的行为,势必会在很大程度上对世界石油体系的权力结构构成冲击。

三、俄罗斯崛起并挑战世界石油体系的外部环境

俄罗斯尽管是天然的能源大国,但在整个冷战期间以及1998年俄罗斯金融危机之前的冷战后时期,前苏联及其继任者俄罗斯都没能有效利用这一重要的权力要素。1959年西西伯利亚大量石油的发现,使前苏联从石油净进口国转变为石油出口国,并有效抵御了1973年石油危机的冲击。但只注重军事建设的前苏联在冷战期间缺乏利用石油武器的战略考虑。继承前苏联衣钵的俄罗斯在冷战后初期的经济转型阶段,缺乏将资源性权力转化现实权力的基本条件。直到走出1998年卢布危机之后,俄罗斯才把能源发展提到战略高度,进而成为世界石油体系中的重要一员。俄罗斯能够在冷战后成为强势产油国,除了自身内在禀赋外,主要得益于外部环境的变化。其中,国际油价上涨和对俄罗斯石油的需求增加是两个关键因素。

首先,九十年代末国际油价开始稳步回升,为俄罗斯经济复苏,确立石油大国地位,提供了重要机缘。从图6.1可以看出,在国际油价低迷的1990年至1998年,俄罗斯GDP处于下滑、剧烈波动和负增长状态。1998年油价降到谷底,8月俄罗斯因卢布崩溃爆发金融危机,卢布贬值75%,(41)俄罗斯GDP再度出现负增长,在1997年几乎为零增长的基础上进一步下滑近5%。在整个转型衰退期(1989—1998年),俄罗斯经济产出下降了45%。(42)衰退的转折点发生在油价开始回升之时。国际油价1998年降到冷战结束以来的最低点,此后开始止跌回升,从1998年12月每桶10美元上涨到2000年9月约每桶33美元,国际油价在不到两年时间里上涨了2倍多。(43)俄罗斯经济恰好也在1999—2000年期间开始复苏。在油价从1999年开始上涨后,俄罗斯GDP便走出负增长阴影,从1999年到2000年GDP涨幅甚至超过油价增幅。

img113

图6.1 国际油价与俄罗斯犌犇犘增长(1990—2008年)

资料来源:Vladimir Popov,“After 10 Years of Growth,the Russian Economy May Be Losing Steam”Russian Analytical Digest,No.48,17 October,2008,pp.15—23.

国际油价的涨落与俄罗斯经济的起伏,并非仅仅是时间上的巧合,而是具有内在的因果联系。世界银行的研究表明,国际油价的上升和国际石油市场供求状况的改善是俄罗斯经济恢复的重要因素。(44)自国际油价走出二十世纪末的低谷后,俄罗斯原油生产和出口便逐年递增。到2001年底,俄罗斯的石油日产量与1998年相比增加约100万桶,达到日产700万桶。(45) 2004年,俄罗斯石油生产能力进一步回升,达到日产900万桶。(46) 1998—2000年俄罗斯原油出口接近2.5亿吨,占世界原油贸易总量的8%。(47)在1998—2001年间,国际油价的增长对俄罗斯石油收益的贡献率达到60—75%。(48)另据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评估,每桶原油价格每上涨1美元,俄罗斯的GDP就会增加0.35%。2004年俄GDP增长的70%来源于石油价格的上涨。(49)因此有人认为,如果不是从1999年开始的持续高油价,以及国际石油供不应求,俄罗斯的经济衰退也许还会持续更长一段时间。(50)

其次,在国际油价持续上涨的同时,对俄罗斯石油的消费需求也在大幅增加。一方面,世界石油的供应出现严重波动。发达工业国家的开采量在下降,墨西哥湾和北海的能源矿床面临枯竭。(51)冷战后主要产油区中东陷入局势动荡,如伊拉克战争、巴以和黎以冲突、伊朗核危机以及恐怖活动等。石油供应的不稳定产生了一系列连锁反应,在国际市场上给消费者造成强烈的心理恐慌,给国际投机创造了更多牟利空间,从而诱发国际油价上涨。其他主要产油国石油供应的不稳定,为俄罗斯大量出口石油提供了空间。另一方面,主要消费国纷纷在中东地区以外寻找新油源,对俄罗斯石油的需求增加。供应不稳定直接威胁到进口消费国的能源供应安全,导致消费国普遍采取进口来源地多样化战略来维护能源安全,即增加从中东地区以外的产油区进口原油。同时,随着美国通过海湾战争和伊拉克战争强化对中东石油资源的战略控制,其他主要消费国只能把找油的目光转向中东以外地区。在中东之外,世界上最大的产油区便是俄罗斯,因此消费国对俄罗斯石油的需求大幅增加。

国际油价的上涨和对俄罗斯石油需求的扩大,推动俄罗斯石油工业不断改善和发展。石油收入的增加有效缓解了俄罗斯石油工业在资金、管理、技术等方面的困境,使石油公司能够减少对贷款的依赖,更多依靠自有资金来扩大再生产、提高石油生产效率、引进新技术和设备、开发闲置荒废的油井,年久失修的输油管线也得到了维护。部分石油基础设施(如波罗的海输油管线)的修建帮助俄罗斯提高了出口石油的运输能力。俄罗斯产油能力的恢复为政府带来源源不断的财政收入,使政府预算由赤字转为盈余,并帮助俄罗斯积累了大量外汇储备,从1998年的不足150亿美元上升到2008年8月的6 000亿美元。(52)在出口量和国际能源价格都有利于俄罗斯增加能源出口收入的情况下,油气资源成为俄罗斯的经济支柱,并转化为有效的政治经济权力。

综上所述,能源资源作为俄罗斯的一种权力潜能,并没有在冷战后立即转化为促进经济增长的现实权力。实际上,俄罗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处于政治动荡和经济衰退之中。只有在国际油价和供需关系出现有利于俄罗斯的变化时,石油资源才成为俄罗斯经济收入的首要来源和经济复苏的重要支柱。正是受惠于高油价和高需求,俄罗斯的能源产业和整个国民经济才得以走出前苏联解体后的转型衰退期,并为普京执政下的俄罗斯全面崛起奠定了重要基础。这既说明俄罗斯可以凭借丰富的石油资源成为世界石油体系中的重要行为体,也说明单纯的石油资源并不足以确保俄罗斯能够成功挑战现有世界石油体系的权力结构,其结果很大程度上要看俄罗斯将石油资源转化现实权力的能力。

四、俄罗斯的能源悖论与挑战局限

要准确把握俄罗斯在世界石油体系中的地位,客观判断俄罗斯对世界石油体系权力结构的挑战前景,就必须充分认识其权力资源的局限,尤其是它将石油资源转化现实权力的限度。石油国有化的悖论、能源工业的脆弱和国际石油市场的波动是制约俄罗斯石油权力的三大障碍。

首先,石油资源国有化使俄罗斯难免陷入追求石油权力反而破坏石油工业发展的能源悖论。几乎所有高度依赖自然资源的国家都难逃资源悖论,即资源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又反过来制约经济发展。在种类众多的资源生产国中,石油国家(petro‐state)是极其特别的一类,(53)能源悖论或石油悖论是造成很多石油国家在国际分工和贸易体系中长期处于不利地位的重要根源,如委内瑞拉、尼日利亚、伊朗等。大多遭遇能源悖论的石油国家都实行集权或威权政治体制,高度依赖石油出口提供财政收入,采取能源国有化政策,由政府或政府控制的国有石油公司管理石油部门和决定石油财富的支配。俄罗斯即属存在此类隐患的石油国家。

俄罗斯当前的油气生产能力仍然非常有限,要保证长期稳定的油气供应,迫切需要开发新的油气田,但俄罗斯政府及其国家石油公司缺乏必要的资金和技术。虽然资金和技术是国际石油公司的强项,但俄罗斯出于资源主权的考虑,不愿让国际石油公司过多染指其油气工业。能源国有化和对外资的管制,极大地束缚了俄罗斯的手脚,使其从国际石油公司获得资金和技术的渠道被堵塞。俄罗斯已经与英国石油公司、壳牌等国际石油巨头在油气资源的股权份额上发生了多次纠纷,俄罗斯开出对自己有利的苛刻条件,迫使部分国际石油公司不得不撤离,如壳牌在2006年放弃了对萨哈林2号油气田天然气股份的控股权。如果不能从其他途径缓解资金、技术、设备等方面的需求,俄罗斯的能源生产就有陷入停滞甚至倒退的危险。此外,作为能源大国的俄罗斯对世界石油市场的影响力主要在原油领域,而在世界石油产品交易的份额中俄罗斯的分量很低,而且低得与其原油出口的份额不相称。虽然这一现象是众多产油国共同存在的弊端,但是对于将石油视为战略要素的俄罗斯来说,在石油产业链条上处于什么位置,直接关系到它在世界石油产业中的权力地位和利益分配。

俄罗斯在把石油作为重要财政来源,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倾向于借助石油权力谋求大国地位。在高油价时代,政府通过控制能源追求战略目标的弊端往往容易被掩盖或忽视,但在低油价时期,石油收入缩水会暴露政府控制和支配油气资源的不利后果,并使潜伏的各种问题集中发作,从而阻碍油气工业的可持续发展。从2004年开始,普京政府用剩余石油收入设立“应急基金”(Rainy‐day Fund),但其实际目的不是致力于推动石油工业的产业升级,而是要在经济困难时期维护政权的合法性。2008年下半年,受金融危机和油价暴跌影响,俄罗斯经济陷入困境,但政府在如何使用应急基金的问题上争执不下,而且不论何种方案,都没有把投资石油工业、发展基础设施、改善民生等议题列为首要考虑对象。2009年4月,俄罗斯财政部长宣称,为应付全球金融危机,弥补财政赤字,预计到2010年底1 200多亿美元的应急基金将消耗一空。此外,为了防范美国或欧洲乘虚插手俄罗斯的后院,普京还承诺将继续向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以及塔吉克斯坦等周边国家提供数十亿美元的贷款和援助。俄罗斯在让石油权力发挥最大效益的过程中,对确保石油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考虑明显不够。长期来看,俄罗斯把石油用作政治工具会阻碍石油工业自身的发展,低油价时期尤其如此。俄罗斯油气工业国有化的弊端会不断累积,最终损害俄罗斯的能源工业、经济增长和国计民生。

其次,地质条件、运输能力和资金技术等方面不足是制约俄罗斯能源工业发展的主要瓶颈。

在资源蕴藏方面,俄罗斯新产油区的开发难度大、困难多。西西伯利亚是俄罗斯最发达和最主要的产油区,主要供应俄罗斯、西欧和其他前苏联国家,但是其储量的80%已经开采,其石油产量将在2010年前后达到峰值。而大量尚未探明储量的石油资源深藏在东西伯利亚永久冻土带之下,地质条件复杂,气候恶劣,基础设施薄弱,开发程度很低,距离石油加工中心和重要能源市场(西欧和亚洲)路程遥远,非常不利于石油的运输和出口,因而开发难度比西西伯利亚更大。在西西伯利亚产量开始下降之时,东西伯利亚是否能够成为成熟的产油区尚未可知。天然气的状况与此类似,西西伯利亚天然气田的产量已经在下降,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开始向东勘探并开发新气田,但在东西伯利亚也面临技术和资金条件不能满足进一步开发高难度天然气田的矛盾。(54)油气资源蕴藏的地质条件对资金、技术、设备等方面提出的更高要求,需要俄罗斯政府付出更高的成本才能持续获得能源权力。

在能源运输方面,俄罗斯石油出口设施的发展落后于石油产量的扩大。尽管新的运输替代方式,如铁路和水路,已经得到充分发展和广泛运用,但俄罗斯仍然缺少通往亚洲主要消费国(如中国和日本)的新输油管道。毕竟通往亚洲的长途铁路运输代价昂贵,只有在油价高到一定程度并能持久的情况下,铁路运输原油才有利可图。(55)由于运输设施落后,不能满足增加原油出口的需要,因此运输能力成为俄罗斯获得石油权力的瓶颈,急需大力发展。据有关研究,2004年俄罗斯石油出口增长达到高峰,2005年骤减为负增长,此后虽有所恢复但仍不成比例地低于产出水平。(56)

在能源工业方面,生产和投资的比例失衡,不利于产量的稳定和能源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俄罗斯的石油工业在诸多方面有待改善,包括更新技术装备,实现石油开采、运输和加工现代化,发展面向出口的运输基础设施,开辟新的能源出口市场并提高石油品质等。(57)在石油横财滚滚流向俄罗斯的时候,地质学家就已指出俄罗斯能源产业存在持续发展的障碍。尽管俄罗斯拥有大量油气资源,但是对能源生产能否持续增长的担忧并非危言耸听,石油的繁荣可能只是短暂的过眼云烟。因为俄罗斯石油产量的增长并不是来自新的油源,而是主要来自二十世纪末因经济衰退而没有开采的油田。新油源的发掘受到地质、资金和技术等多方因素制约,远未提上日程。自1999年以来,只有少数俄罗斯石油公司投资于新油井的勘探和采掘,这预示着俄罗斯未来石油产能的发展会放缓。例如,后来被国有化的尤科斯公司就是靠压榨般地开采老油井来增加产量和收入的,通过挖掘容易开采的石油实现产出最大化和满足短期商业目标,产出和投资的比例非常不相称。作为当时俄罗斯第二大石油公司,尤科斯在2000年只购买了22口新油井,这个数目还不到全国新油井的2%。(58)

再次,俄罗斯石油权力深受国际石油市场波动的影响,能否有效地将石油资源转化现实权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际油价和需求情况。油价和需求的作用向来具有两面性,既可能促进或强化,也可能限制或弱化俄罗斯的石油权力。俄罗斯缺乏抵御外部环境消极影响的必要能力,尤其是不能有效应对低油价和低需求的冲击。

如前文所述,俄罗斯的崛起得益于从九十年代末开始国际石油市场中的油价和需求双双走高,尤其是油价大幅攀升。以至于2005年后俄罗斯在石油出口出现严重萎缩的情况下,石油收入没有明显减少,GDP增长几乎未受影响。在一定意义上,是石油高价而不仅仅只是石油本身成了俄罗斯的资源性权力来源。俄罗斯经济增长更多依靠的是国际油价的上涨,而不是石油产量和出口量的提高。高涨的油价对俄罗斯石油收入以及经济增长的贡献,已经使俄罗斯可以在不增加产量的同时,确保稳定的高额石油收入。但一旦国际油价和需求走低,俄罗斯石油权力的局限便暴露无遗。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就是典型的例证。

2008年下半年国际油价暴跌。纽约市场原油期货价格曾在7月11日创下每桶147.27美元的历史最高纪录,但到年底跌至每桶40美元左右,成为2004 年12月以来的最低点。国际油价在短短5个月内下跌了100美元以上,下降的幅度和速度都属历史罕见。(59)俄罗斯的石油收入、金融和经济状况遭到严重打击。据有关分析,俄罗斯政府制订平衡预算的油价是60—70美元/桶,如果油价低于70美元/桶,财政预算将出现赤字。油价每下跌1美元,俄罗斯石油出口收入就减少30亿美元。若油价降到50美元/桶,俄罗斯GDP增长速度就会降到5.3%。(60)由于俄罗斯经济严重依赖石油和天然气,2007年油气出口占俄罗斯总出口收入的64%,(61)油价暴跌迫使俄罗斯政府不得不动用储备基金填补财政亏空。2008年第四季度,俄罗斯国有石油巨头俄罗斯石油公司的营业收入同比下降64.4%,从21.79亿美元降为7.75亿美元,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油气出口量同比下降2.4%。受金融危机和油价骤降拖累,俄罗斯GDP增长速度从2007年的8.1%降到2008年的5.6%。据摩根斯坦利公司预测,2009年俄罗斯经济将会进一步萎缩3.5%。此外,金融危机和油价剧变导致俄罗斯金融业一片混乱,卢布贬值,外资撤离,股票市场比世界上其他任何股票市场下跌得都快。(62)

除了油价暴跌,需求减少对于俄罗斯来说也是一个坏消息。紧随危机而来的是经济衰退,经济衰退则造成能源需求下降。2008年下半年,国际油价与石油消费形成一种下降式螺旋。面对金融危机和经济下滑,很多消费国都竭力进行能源政策改革,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优化能源消费结构,从而减少了对石油等化石能源的需求。其发展的一般逻辑可以简化为:高油价—经济危机—经济衰退—能源改革—石油需求减少。在油价暴跌和经济危机的背景下,消费国以此为契机加大技术创新的力度,发展可再生能源,走“低碳经济”、“绿色经济”之路。虽然不能确定消费国的能源改革会在多大程度上减少对俄罗斯的能源需求,但从中长期来看,消费国旨在减少能源依赖的政策调整会不利于包括俄罗斯在内的能源生产国。

总的来说,俄罗斯的资源性权力向现实能力的转化受到多种因素制约。从其自身来看,俄罗斯既面临石油国有化的悖论,又存在能源工业发展滞后的问题。俄罗斯油气资源蕴藏的地质环境糟,勘探和开采的难度大,对技术和资金的需求高,而国有化政策又导致重开采轻开发,追逐短期利益忽视长期发展。因此,俄罗斯能否确保能源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并最终转化为持久的国际影响力,令人质疑。从外部环境来看,俄罗斯难以抵御国际石油市场上油价和需求波动带来的消极影响。俄罗斯能源工业和经济发展状况对国际石油市场的变化异常敏感。2008年金融危机揭示了高油价掩盖之下俄罗斯能源工业的种种弊端。低油价不仅损害了俄罗斯的经济发展,甚至威胁到国内政治稳定。(63)在“内忧外患”的共同作用下,俄罗斯的油气资源与现实权力正渐行渐远。虽然俄罗斯作为强势产油国参与世界石油体系本身,已经给世界石油体系的现有权力结构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但俄罗斯能否真正崛起成为世界石油体系的权力核心,仍是一个存在很多疑点的命题。不过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即使俄罗斯成为新的权力中心,也不可能取代美国和主要国际石油公司在世界石油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