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宁夏“四大”扬水工程

宁夏“四大”扬水工程

时间:2022-05-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宁夏“四大”扬水工程李惠第我在计委工作了30年。在这漫长的岁月里,经历了许多重大事件,也参与了很多建设项目,印象最深的就算宁夏中部“四大”扬水工程的建设。这“四大”扬水工程是:同心扬水工程、固海扬水工程、陕甘宁盐环定扬水工程及宁夏扶贫扬黄灌溉工程。四大扬水工程的直接受益区主要集中在中部干旱带。

宁夏“四大”扬水工程

李惠第

我在计委工作了30年。在这漫长的岁月里,经历了许多重大事件,也参与了很多建设项目,印象最深的就算宁夏中部“四大”扬水工程的建设。这“四大”扬水工程是:同心扬水工程、固海扬水工程、陕甘宁盐环定扬水工程及宁夏扶贫扬黄灌溉工程(1236工程)。

根据自然条件,人们把宁夏整体分为引黄灌区(包括青铜峡灌区、卫宁灌区、陶乐灌区)和宁南山区两大块;按行政区划分,引黄灌区包括石嘴山市、平罗县、惠农县(石觜山市惠农区),银川市、贺兰县、永宁县、灵武市、吴忠市、青铜峡市,中卫市、中宁县。宁南山区包括盐池县、同心县、海原县、西吉县、彭阳县、泾源县、隆德县、固原县(原州区)以及红寺堡开发区。

四大扬水工程的直接受益区主要集中在中部干旱带。包括盐池、同心、海原、固原北部及红寺堡开发区。根据扬水工程建设前的1975年统计,宁南山区的面积为3.05万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59%,人口为142.6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42.2%,其中回族人口有63.6万人,占全区回族人口的61.7%。

中部干旱带的特点是:天上少水(年降水量在300毫米以下,蒸发量在2000毫米以上),地面缺水,地下贫水(且多为苦水、高氟水),气候干燥,风大沙多,植被稀疏,多为荒漠草原,人为破坏严重,自然环境极为恶劣,属不宜人类生存之地。

半干旱区和六盘山阴湿区的特点是:山大沟深,山地多平地少,宜牧不宜农,人口压力大。按联合国1978年提出的土地对人口的承载标准,半干旱地区每平方公里人口承载临界线为20人,但这里每平方公里的人口承载量已经超过70人,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为了生存就毁草开荒种粮,从山下开到山顶,种一葫芦收一瓢,水土流失极为严重。同时计划生育严重失控,人口飞速增长,使该地区处在:土地越开越荒、越荒越开,人口越生越穷、越穷越生的两个恶性循环之中。

宁南山区又是回族聚居区,由于历史原因,在清朝咸丰、同治年间,西北回民起义,清政府为维护其统治,派左宗棠镇压回民起义,屠杀回族人民,把居住在陕西关中的回回驱赶到六盘山区,把居住在甘肃、宁夏的一部分回回驱赶到同心、海原一带,形成了回族聚居区。

宁南山区还是革命老区。盐池县是陕甘宁边区的组成部分,六盘山是毛主席长征经过的地方,西吉县将台堡是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大会师的地方,同心县是我国第一个豫海回族自治县的所在地,老区人民为中国革命做过巨大的牺牲和贡献,党和人民绝不会忘记他们。

宁南山区就是这样一个特殊的地区。但新中国成立几十年来,这里的回汉各族人民生活在缺粮少水的困苦之中。有“西海固贫穷甲天下”之说。虽然党和国家关心、照顾他们,年年给救济,吃的救济粮,喝的救济水,穿的救济衣,花的救济钱。但这样总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

宁南山区的问题,究竟如何解决,党中央、国务院及宁夏党委、政府都十分重视,一直都在研究对策,寻找解决办法。20世纪50年代打深井找水源未获成功;60年代以淡化苦水解决饮水问题,但因成本太高及设备腐蚀严重而放弃,随后就提出了引水上山的方案;70年代首先建设了同心扬水工程,开创了自治区高扬远送黄河水到贫困缺水地区之先例,并取得了成功,积累了经验。之后就相继建设了固海、盐环定及宁夏扶贫扬黄灌溉工程,现将四大扬水工程的基本情况作如下介绍,以便使后人有所了解。

一、同心扬水工程

同心扬水工程主要解决同心县城及沿线的人畜饮水问题,并结合发展农业灌溉。该工程设计流量5立方米/秒。分配给中卫县1.1立方米/秒、中宁县0.3立方米/秒、同心县3立方米/秒、海原县0.6立方米/秒。1975年动工建设,1978年骨干工程竣工。

该工程从七星渠羚羊寺提水,分六级扬水,建七座泵站,装机容量14220千瓦/36台,总扬程253.1米,净扬程205.6米,渠道总长93.75公里,建筑物204座。总投资2916万元,其中:变电所255.3万元,高压线路161.6万元,预制管厂209万元,水利工程2290.1万元。形成固定资产约为2148万元。截至1979年底发展灌溉面积6.5万亩,解决了7万人和7万头牲畜的饮水问题。

同心扬水工程建成后,将本县最偏远、条件最艰苦、生活最困难的贫困户迁移到新灌区安家落户。刚开始,部分搬迁户特别是老年人,受故土难离的思想影响,不愿搬迁,有的怕搞不好还不如在老家。根据这些思想反映,自治区党委决定采取“吊庄移民”的办法,即把山区的贫困农民迁移到新灌区,原来老家的承包土地、自留地及宅基地仍然保留,待新家建好以后,愿意留下来的再将原来的承包地交给集体,不愿留的可以再回来。这样打消了群众的思想顾虑,使搬迁工作顺利完成。搬迁下来的群众,普遍的开发进程是,第一年打基础,第二年能低标准地解决吃饭问题,第三四年解决温饱,第五年开始奔向致富路。

同心扬水灌区的建设,为宁夏中部干旱带搞扬黄开发性扶贫探索了一条成功的路子。

二、固海扬水工程

固海扬水工程由三部分组成,即原同心扬水工程、固海扬水主体工程和世界银行贷款扩灌工程。同心扬水工程前面已经单独介绍,现只将固海扬水和世行扩灌工程作一介绍。

(一)固海扬水工程

固海扬水工程主要是解决中宁长山头、同心、海原及固原部分地区的人畜饮水和灌溉问题。

1975年11月14日原自治区革委会以宁发(75)127号文将固海扬水工程项目建议书上报国家计委和水电部。1977年2月,水电部以水电规(77)6号文批准了工程的初步设计。后经几次反复,最后在1978年水电部以(78)水电规字批复同意西线建设方案(渠道上段从清水河西岸通过)。流量20立方米/秒,灌地40万亩。其中:中宁县6万亩,长山头农场6万亩,同心县16万亩,海原县8万亩,固原县4万亩。该工程于1978年6月1日动工修建,1986年底竣工,历时8年半。

工程由中宁泉眼山黄河右岸提水,设11级扬水至固原七营,总扬程382.74米,净扬程342.74米。建设泵站11座,干渠11条,支干渠3条,全长203.75公里,建变电所15座,架设输电线路272.57公里。

工程总投资为21089.47万元,其中:干渠泵站14841.02万元,供电2350万元,配套工程2036万元,人畜饮水407.65万元,平田整地1342.8万元,其他112万元。验收后回收1198.08万元。

(二)世界银行贷款扩灌工程

世行扩灌工程1989年开工建设,1992年11月竣工交付使用,总投资4590.3万元。扩灌工程分固海扬水扩灌工程和同心扬水扩灌工程两部分。

主要工程量有:新建泵站11座(固海7座、同心4座),新修渠道70.44公里(固海30.34公里,同心40.1公里),增加装机12070kW(固海9160kW、同心2910kW),新修建筑物237座(固海141座,同心96座),新增加流量10.5立方米/秒(固海7立方米/秒、同心3.5立方米/秒)。

主要效益:新增灌溉面积11.5万亩(固海扬水灌区4.5万亩、同心扬水灌区7万亩),配套完善灌溉面积21.6万亩(固海扬水灌区16.5万亩、同心扬水灌区5.1万亩)。

世行贷款项目是自治区人民政府派我和王宏深、李春芳于1988年1月赴华盛顿世界银行总部参加“中国北方灌溉项目”谈判取得的。世行贷款固海扩灌工程是“世行贷款”中国北方灌溉项目的一个组成部分,“北方灌溉项目”开创了自治区利用外资的先例,在自治区占据了四个第一,即:是当时自治区最大的利用外资项目(共计3720万美元);是自治区第一个利用外资搞综合性农业开发的项目;是自治区第一个实行招投标制的项目;是自治区第一个实行工程施工监理制的项目。

该项目的实施,对于我区在基本建设领域里解放思想、开阔眼界、争取外资、培训干部、引进竞争机制、学习与使用先进技术等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陕甘宁盐环定扬黄工程

陕甘宁盐环定扬黄工程是为了解决宁夏盐池、同心,陕西定边,甘肃环县等四县部分地区人畜饮水、防治地方病,在条件较好的地区结合农业灌溉,改善生态环境,造福人民的一项电力扬水工程。

1987年8月28日,陕甘宁三省(区)人民政府以宁政发〔1987〕73号文《关于请示批准陕甘宁盐环定扬黄工程开工建设的报告》上报国家计委,1987年12月15日国家计委以计资〔1987〕2379号文下达了《关于陕甘宁盐环定扬黄工程开工的通知》,同意盐环定扬黄工程1987年开工建设。

建设规模:工程扬水总流量11立方米/秒,分配给盐池5立方米/秒,同心、定边、环县各2立方米/秒,设泵站11座,总装机容量6.13万千瓦,累计总扬程(含专用工程)分别为:盐池灌区452米、同心灌区311.3米、定边灌区526.4米、环县灌区651米。输水干渠11条,总长101公里,各类渠道建筑物131座。工程建成后可解决36万人和127万头牲畜的饮水问题,能满足32.13万亩农田的灌溉。对改善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生活和健康水平,改善生态环境将起到巨大作用。

1986年1月,由水利部部长杨振怀在北京主持召开第一次协调会议,宁夏回族自治区副主席马英亮、陕西省副省长张彬、甘肃省副省长路明以及三省计委、水利厅的负责同志参加了会议。会议决定:成立以扬振怀为组长,马英亮、张彬、路明为副组长的工程协调领导小组;工程由宁夏设计并施工;由宁夏组建工程指挥部并做好开工前的准备工作。

工程投资:1986年10月11日水利部以水规〔1986〕52号文批准工程总概算16892万元,其中水利工程13350万元、电力工程3542万元。后因设计漏项和材料涨价等原因又两次调整概算,追加投资。最终的总投资为30343万元,其中:中央补助投资8200万元,地方投资22143万元(陕西3980万元、甘肃2779万元、宁夏15384万元)。

1996年9月19日盐环定扬黄工程(共用部分)竣工典礼在五里坡泵站举行。国务委员彭佩云出席并为工程纪念碑揭幕,李鹏总理题写了“陕甘宁盐环定扬黄工程”碑文,水利部副部长朱登铨、国家计委信息协会副会长高纯德、陕西省副省长范肖梅、甘肃省政府副秘书长徐进,自治区领导黄璜、白立忱等参加了竣工典礼。

专用工程由各省自行建设。宁夏专用工程投资概算为26203.78万元。分盐池灌区和同心韦州灌区。主要工程有泵站5座,干渠长97公里,建筑物131座;支渠62条,总长166公里,建筑物105座。另外有供电、道路等。宁夏专用工程经过10年的建设,到2001年底,灌区开发总面积为16.58万亩,占规划总面积20.36万亩的81.4%,其中盐池灌区14.6万亩,占88.1%;同心韦州灌区开发1.98万亩,占11.9%。扬黄灌区已安排受益人口9936户共45162人,其中盐池灌区安排8736户,39162人(移民吊庄4185户,18217人);韦州灌区安排1200户,6000人(移民吊庄110户,550人)。

四、宁夏扶贫扬黄灌溉工程

开发黄河黑山峡河段,建设大柳树水利枢纽,开发大柳树灌区是解决宁南山区贫困问题的根本途径。关于黑山峡河段的开发利用早在1955年7月,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听取并通过的邓子恢副总理所作的《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综合规划的报告》中就明确提出来了。但由于对大柳树一级开发和小观音二级开发方案有分歧意见,争论了几十年,直到1993年8月20日,国务院第七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90年代农业发展纲要》再次明确提出20世纪90年代要“开工建设黄河大柳树水利工程”。与此同时国务院还下发了“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年,明确提出到2000年全国要增产粮食1000亿斤,总产达到1万亿斤。而宁夏又是全国八个荒地资源上千万亩的省(区)之一。为此,国家计委主管农业的副主任陈耀邦率农经司司长朱杰、副司长魏昌林、投资处处长高俊才等同志于1994年8月21日来宁现场察看了大柳树过河平峒、坝基和坝肩的地质情况,听取了自治区领导及计委的汇报。陈耀邦表示,大柳树是个大工程,关系到几个省的利益,涉及到大流域的治理,必须讲求综合效益,要了解情况,慎重决策。并让魏昌林和高俊才留下来继续考察大柳树灌区。我和马明、王文祯陪同考察了红寺堡、兴仁川和马场滩,在考察过程中魏司长说:《90年代农业发展纲要》是国家计委起草的,甘肃提出大柳树坝址存在松动岩体,国家计委已委托地矿部组织地质专家再进行论证,等结论出来,再报国务院审批。这次来宁亲眼看到大柳树灌区有这么多集中连片的宜农荒地,真是太好了。

img49

1995年7月,国家计委农经司投资处处长、现任国家发改委农经司司长高俊才(右一)在宁夏扶贫扬黄灌溉工程项目区察看荒地资源,中为李惠第

1994年9月12日,全国政协副主席钱正英率领农林水利专家乘汽车从甘肃考察到宁夏,周生贤副主席和有关厅局人员陪同考察,董家林主任派我代表计委全程陪同,钱副主席一行察看了大柳树坝址、大柳树灌区及已开发的同心扬水新灌区。当看到红寺堡几十万亩平展展的连片荒地时,钱副主席连声称赞说:“宁夏还有这么好的土地资源,这在全国来说也已经不多了。”随同专家们也赞不绝口。在同心扬水灌区,我们看到秋粮长势喜人,丰收在望,农田林网房前屋后树木茂盛,瓜果飘香。一派生气勃勃的景象感染了考察团的成员,他们同时也走访了农户,听了新搬迁农民的现身说法。

经过考察,并听取汇报后,钱正英提出了一个新的构想,意思是大柳树和小观音两个开发方案已经争论了几十年,目前还难以决策,还要做工作,但南部山区还有100多万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就地又难以解决温饱。宁夏有这么好的土地资源,又有同心扬水的开发经验。我想,上大柳树水利枢纽有分歧意见,可以放一放,先搞大柳树灌区开发,扬水灌溉,把贫困人口搬下来,帮助他们解决温饱问题。将来大柳树枢纽建成后,水到渠已成,有的还可以变成自流灌溉。并表示要向中央领导汇报,要配合自治区到国家计委去争取立项。自治区党委、政府同意钱正英的意见。

钱正英副主席走后,自治区就向党中央、国务院上报了《关于将扶贫扬黄新灌区列为国家“九五”重点项目的请示报告》。此文是董家林同志起草的,在这个文件中提出了要求开发200万亩地,解决100万人的温饱问题,预计需要投资30亿元,用6年时间完成,所以就简称为“1236”工程。

随后于1995年8月31日,自治区计委以宁计(农)发〔1995〕275号文向国家计委上报了《宁夏扶贫扬黄灌溉工程项目建议书》及预可研报告。

江泽民、李鹏、李瑞环、李岚清、钱正英、邹家华等中央领导同志的关心支持下,国家计委于1995年12月以国家计委计农经〔1995〕2248号印发《国家计委〈关于审批宁夏扶贫扬黄灌溉一期工程项目建议书的请示〉的通知》。根据《通知》,计委立即组织编制了《宁夏扶贫扬黄灌溉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并于1996年3月6日上报国家计委和水利部。受国家计委和水利部委托,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于1996年4月在北京召开“可研报告”审查会,基本同意自治区的报告。确定工程方案为:灌溉面积200万亩,其中红寺堡75万亩,固海扩灌55万亩,马场滩55万亩,红临15万亩,全部在大柳树灌区范围内(其中属大柳树自流灌溉面积135万亩)。1995 年11月29日,国家计委向国务院呈报了《关于审批宁夏扶贫扬黄灌溉一期工程项目建议的请示》,同意工程建设规模为200万亩,但应分期实施,将红寺堡75万亩、固海扩灌55万亩共130万亩作为一期工程,先行建设。国务院于同年12月13日正式批准,并作为重点工程列入国家“九五”计划。

一期工程规模为发展灌溉面积130万亩,设计引水流量37.7立方米/秒,解决67.5万贫困人口脱贫问题(移民47.83万人)。其中,红寺堡灌区发展灌溉面积75万亩,设计引水流量25立方米/秒,解决40万贫困人口脱贫问题(移民39.33万人);固海扩灌灌区发展灌溉面积55万亩,设计引水流量12.7立方米/秒,解决27.5万贫困人口脱贫问题(移民8.5万人,就地旱改水脱贫19万人)。一期工程批准的概算投资为29.66亿元。工程建设工期为6年。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出现了投资包不住,工程质量无保证的问题。需要对初步设计概算进行调整。其主要原因是:1.受国家批准的项目建议书投资估算的限制,初设概算明显偏低。2.水利工程概算编制规范有新的变更。3.初步设计中方案比较不充分,造成缺项漏项和设计标准过低。

为了补充、完善和优化设计,提高投资效益,加快工程进度,2004年6月18日,自治区计委以宁发改地区〔2004〕423号文向国家发改委上报了《关于宁夏扶贫扬黄灌溉一期工程规划及初步设计概算调整的请示》。2005年9月22日,国家发改委以发改投资〔2005〕1821号文下达了《国家发改委关于宁夏扶贫扬黄灌溉一期工程建设规模及初步设计概算调整的批复》,调整的主要内容如下:

1.土地开发规模:同意将一期工程土地开发灌溉面积由130万亩调整为80万亩,其中红寺堡灌区由75万亩调整为55万亩,固海扩灌由55万亩调整为25万亩。

2.移民安置规模:安置移民总数由67.5万人减为40万人。其中红寺堡安置移民由40万人调减为27.5万人;固海扩灌由27.5万人调减为12.5万人。

3.投资概算:概算总投资由原来的29.66亿元调整为36.69亿元,较原概算增加7.03亿元。调整概算投资来源:中央投资23.8亿元,地方投资12.89亿元。

总体工程完成情况:

1.投资计划及资金到位情况:截至2005年12月底,累计到位资金27.2亿元,其中:中央到位资金20.01亿元,占调整概算投资内中央资金23.8亿元的84%;地方到位资金7.18亿元,占调整概算投资内地方资金12.89亿元的56%。

累计完成资金28.01亿元,占调整概算36.69亿元的76%。

2.总体形象进度:截至2005年底已建成主泵站18座,支泵站17座;干渠275公里,支干渠208公里。新建和扩建变电所32座,架设6~110千伏输电线路651公里。累计开发灌溉面积60.4万亩,其中红寺堡37万亩,固海扩灌23.4万亩;安置移民25.2万人,其中红寺堡灌区13.8万人,固海扩灌11.4万人。建设乡(镇)7个,行政村58个,中小学68所,建成县、乡卫生院(所)62个。架设农电线路320公里,铺设自来水管道138公里,建供水点96个,乡村道路321公里。

2005年红寺堡灌区国内生产总值为5.2亿元,粮油播种面积30万亩,粮油总产10338万公斤,最高亩产459公斤,移民人均有粮579公斤,人均纯收入1810元,分别比迁出地增长了5倍和3倍。固海扩灌亩均增产225公斤,受益群众人均纯收入增加320元。

(2006年11月)

作者简介:

img50

李惠第,男,汉族,1938年生,陕西泾阳人。毕业于宁夏农业机械化学校,先后在芦花台园林试验场,自治区生产指挥部计划组、计划局、计委工作。曾任自治区计委政治处副主任(兼办公室副主任),农业处副处长、处长,助理巡视员兼节水办主任等职,参与了国家计委经研所和全国农业区划办共同主持的《中国西部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研究》课题,该课题获农业部二等奖;主持编制《宁夏农村能源区域规划》。参与了《宁夏“八五”经济社会科技发展研究》课题,该课题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主持并参与《再造一个宁夏河套灌区》的课题研究等。曾在报刊上发表过学术论文、考察报告20多篇,有的被选入《优秀论文选编》。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和优秀公务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