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太太的客厅今何在_民国女子

太太的客厅今何在_民国女子

时间:2022-08-1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太太的客厅今何在_民国女子隐情:于时光之河擦肩而过现如今,有心思去北总布胡同访旧的人,不是去赵家楼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学生,那大半便是冲着“太太的客厅”这个别致的名号去的文艺青年。从某种意义上说,林徽因的“太太的客厅”,对于20世纪30年代“京派”文学的形成,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太太的客厅今何在_民国女子

隐情:于时光之河擦肩而过

现如今,有心思去北总布胡同访旧的人,不是去赵家楼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学生,那大半便是冲着“太太的客厅”这个别致的名号去的文艺青年。

位于沙滩路中国美术馆以东,朝阳门外交部以西的北总布胡同,乍看上去,似乎很平凡:灰蓝的墙裙,空气显得很静,高大的洋槐树立在小路边,这时节花落如雨。林徽因和梁思成在这里居住过,北总布胡同3号,是他们的过去的家。

这里,曾是北平城里著名的文学沙龙。把西方沙龙文化移植到北平城,是林徽因的聪明,虽然这沙龙,多少有点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意思。那个时代的时尚,经过时光的洗礼,在我们大量复制的时代里,格外显得匠心独具:太太的客厅,太太二字,赋予了这客厅知性之光,她不是爱搓麻将的太太,不是拎篮子上街买菜的太太,不是麻缠在丈夫孩子日常生活中的太太,这里的太太很优雅、很知性、很健谈,懂得人的心思,这里的太太往往能点石成金

这沙龙的设计亦很别致:正对着客厅的门,是一个半圆形的廊庑,上半截满嵌着玻璃,挂着淡黄色的软纱帘子。窗外正开着深紫色的一树丁香,窗内挂着一只铜丝笼子,笼子里有鸟,窗下放着一个小小的书桌,桌前一张转椅,桌上一大片厚玻璃,玻璃上放着一只大墨碗,白瓷笔筒插着几只笔,旁边放着几卷白纸。(www.guayunfan.com)

林微因在“太太客厅中”留影

沙龙的形式是舶来的,可这沙龙,却是真真切切的中国化,三五好友,聚集一处,坐在温软的沙发里,喝茶谈天,更像是魏晋时期的清谈。就是在这个20世纪30年代北平文人墨客趋之若鹜的中国式文学沙龙里,女主人林徽因,仿似一个牢牢把持着人间事的女神,扬起手中的绿柳枝条,轻轻一甩,就轻松布置了这一切。她是带着光来到这世上的,她婉丽的容貌,玲珑的心,横溢的才华,机巧的语言,五彩斑斓,装点了她的人生,所有的男性都要对她朝拜。

这样的众星捧月,当然也会引起女性的嫉妒,同行是冤家(所有的女人都是同行),当年身在北平的冰心女士,不无深意地写下那篇《我们太太的客厅》,碰巧林徽因从山西考察唐朝古建筑回来,听闻此事,她无恼亦无怒,不动声色送了一坛子随身带回来的山西老陈醋过去,谢女士只能暗自叫苦。

都是聪明伶俐活在云端的女子,仅有一次交手,也是点到为止,不见刀光剑影,却杀人于无形。多年以后,当人们问起冰心当年这篇文章是不是讽刺林徽因时,冰心打了个马虎眼,移花接木地说这是写陆小曼的,可人家小曼,顶多也只有牌搭子、戏搭子,哪有兴致谈诗?这种遮掩,反倒彰显了一种锥心刺骨的耿耿于怀。

最佩服林徽因的,便是她总是很焦点,天生当明星的范儿,这种与生俱来的当仁不让,显示了一代才女的超强优越性。一向温婉慈祥的谢女士,写下那小说,估计也实在是看不过林女士的焦点派头,想压压太太的气势,但又有何办法?有人吸引力太足,天生当A卡的料,老天爷提拔,不服不行。孙悟空一个跟头翻出去,注定千山独行;李嘉欣容姿绝美,注定一辈子没闺蜜。超出太多,只能独善其身。

林徽因的可贵,还在于她看似不经心的努力,却往往会有最大的效果。这种效果的形成,不能不归因于她强有力的个人魅力。

林徽因以太太的名义,主持北总布三号沙龙之时,北平文坛正一片萧条,大革命失败的痛楚,让大家都关起门来过小日子,各自为政。1931年,徐志摩去世,“新月派”同人不少都搬到了上海,北平的几个刊物,和一批颇有才华的作者,就在那烦闷无聊的空气里日渐消沉着。

林徽因的回归(从沈阳回北京养病),像是一阵春雷,唤醒了沉睡许久的文艺女神。从某种意义上说,林徽因的“太太的客厅”,对于20世纪30年代“京派”文学的形成,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大公报》副刊的两任主编沈从文和萧乾,均是她沙龙的常客。她叫沈从文二哥,沈从文亦是同她无话不谈,即便是夫妻吵架这样的私事,沈从文也低语与她倾诉。萧乾当时还在燕京大学读书,林徽因看到了他的小说《蚕》便召唤他来,他因此幸运地走进了这个圈子,后来接过沈从文的枪,去主持《大公报》文艺副刊。

不知道是不是借了太太的灵气,这时期的《大公报》文艺副刊,是繁盛的,呈现出一种翩若惊鸿的姿态,它好似那浓黑的时代云朵上夺目的金边,妖娆得惊动世人。文艺副刊十周年纪念的时候他们评了个奖——大公报文艺奖金。每回评选,梁太太必定发一番精准的高谈阔论,她认为散文集《画梦录》胜过剧本日出》,《日出》主题及内容都很好,只是场景中穿插过多而显得杂乱,一语中的。

往日的斑斓就这么在脑间浮光掠影着,那过去的时代,就好像一场生动的传奇剧,往日的人物皮影似的在脑海中游走,原本平凡的生活,经过艺术的选择而分外迷人,我们的寻找是一种回溯,因为有选择,所以精彩。

可当我们走入北总布胡同的时候,却怎么也找不到3号。当年火烧赵家楼的遗址赫然在立,墙挂金匾,姿势勇猛一如往日,可那个灰城里顶时髦一簇沙龙,却仿佛打入民间的皇家金枝,不施粉黛,隐姓埋名藏身于市井中,泯然众人。寻寻觅觅,四处查问,我们才知道,当年的3号已经成了24号。

我们不敢有太多期许。战争的洗礼,岁月的变迁,多少大事件发生过,多少人痛苦过,这小小的文学沙龙,又能有多大支撑力,去承载北平这老城的历史?那活泼的太太客厅,作为20世纪30年代知识分子聚集的一个富有情趣的所在,在当今盛世,这才作为一种有情趣的文化留存,慢慢浮现在世人的眼中,至于旧址,能不能留存下来,难说。若是有人问:那巴黎的街头的一个咖啡馆,为什么都能保存几百年,我们难得出了别致的沙龙,为什么就不能保存、维护?

果不其然,太太的客厅陷落了。

24号的门道很窄,朝北的门,正对着一堵灰墙(估计是后来改建的)。那红漆的门脸,已然斑驳,隔壁小饭馆的厨房挤压着它,不时地熏染出油气冲天的炊烟。门口颓然地放着一只烤番薯用的大炉子,几辆破旧的自行车歪靠在墙边。院子里更糟,旧房屋已然倒塌,取而代之的是一栋生硬的筒子楼,仿佛从天而降似的占据了整个中心地带。一株没有名目的树伴着地上没有名目的野草旁逸斜出某年冬雪,北总布胡同三号内院

地生长着,向我们演绎着一种苍茫。我们绕过筒子楼,发现后院还有一排房子,高高的窗户,依稀可见当年景观。那房门口的两只鸭子在啄食水盆里的死虾,我们突兀的来访惊扰了它们用餐,它们忍不住嘎嘎叫起来。主人闻声推门而出,望见我们,两眼圆瞪,呵斥道:“你们想干什么?!”面面相觑。

某年冬学,北京市胡同三号院内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北总布胡同3号,也许从来都没有什么特别,但偏有一方别致的客厅成全了它,眼前凄凉,也只因那历史的短暂的遗忘,而后呢,这里将会变成怎样,是推倒重建摩天大楼,还是继续小巷锁深秋?

折戟沉沙铁未销,太太客厅的蛛丝马迹,现在萧然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为之奈何?凭吊罢了。伤心桥上春波绿,曾有惊鸿照影来。曾经的美丽,如今的萧索,后人感慨系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