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我国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发展状况

我国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发展状况

时间:2022-05-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7.1 我国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发展状况7.1.1 我国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现状我国是一个具有技术吸收能力的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加速工业化的阶段,产业技术亟待升级。特别是2008年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后,我国企业在知识产权注册数量与科技研发投入方面均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近年来,我国企业知识产权数量快速增长。

7.1 我国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发展状况

7.1.1 我国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现状

我国是一个具有技术吸收能力的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加速工业化的阶段,产业技术亟待升级。在过去较长的一段时期内,我国大部分企业的技术来源主要依靠模仿和引进技术。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快,产业技术来源正在从以仿制和技术引进为主转向技术引进和自主研发相结合,知识产权在其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img72

图7-1 我国企业国内有效发明专利的走势

1.以企业为主体的专利技术创新体系正加快建立

我国的一些优势企业已经开始从模仿制造和引进技术转向自主研发和创新。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国内企业授权专利从占2001年专利总数的34.1%(3.39万件),增长到2011年的53.7%(47.5万件)。国内企业授权发明专利从仅占2001年企业专利总数的1%(1 089件),快速增长到2011年的12.2%(5.8万件)。如图7-1所示,国内企业发明专利有效量从占2001年国内发明专利总数的41.7%(1 089件),增长到2011年的63.6%(18.5万件),说明企业已成为发明专利的主要权利人,以企业为主体的专利技术创新体系正在加快形成。

2.在市场竞争中,企业的品牌效应增加

随着国际竞争不断加剧,我国企业要持续发展做大做强,就要树立自己的品牌。一些优势企业正在打造知名品牌,占领国内市场,走向国际市场。特别是2008年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后,我国企业在知识产权注册数量与科技研发投入方面均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商标注册累计申请量、累计注册量和有效注册量均居世界第一位。一些企业如联想、华为、海尔和中兴已经发展成为全球品牌,而不再仅仅是原始设备制造商。

3.我国企业的技术来源从依靠技术引进和跟踪研究向依靠自主研发转变

2002年,我国企业从外国引进技术的合同额是173.89亿美元,国内的技术交易合同总额为884.17亿元人民币,相当于107亿美元,只是技术引进额的62%。同时,国内技术交易以小型和改进技术为主。2002年,国内每项技术交易的合同金额平均为27万元人民币,只相当于4.5万美元。而同期从国外技术引进的平均合同金额是286.38万美元/项。2006年,我国企业输出技术交易额为1 528亿元,同比增长66.3%;同时,企业吸纳技术交易额1 524亿元,同比增长30.2%,企业输出技术交易额首次超过吸纳技术交易额,标志着企业正在从单纯购买技术转向参与技术研发,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

从2002年到2011年,我国技术引进合同签订数量翻了一番,合同总金额由173.9亿美元增长到321.6亿美元,增长84.9%,年均增速9.4%。2009年到2011年,技术出口合同总金额由111.5亿美元上涨至214亿美元,其中计算机软件的出口金额由101.6亿美元增长至190.9亿美元(注:软件出口数据自2009年起纳入技术贸易出口统计范畴)。

4.我国企业技术交易主体地位更加突出

随着企业创新意识和技术需求的不断提升以及企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企业技术交易额呈现良好增长势头。2011年共签订技术输出合同16万多项,成交金额超过4 100亿元,占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金额的比例从2002年的40%增至87%。技术市场配置企业创新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5.企业转型升级初步实现

企业转型升级表现为:一是外商投资开始将更高技术水平的中高端加工环节向我国转移;二是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通过参与加工贸易,走上了一条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之路,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得到很大增强;三是一批国内企业在从事加工贸易过程中,逐步创建自主品牌,开始从OEM向ODM和OBM发展;四是国内专利的实施率显著提高,尤其是企业的专利实施率更高。

6.企业专利意识不断提升

近年来,知识产权管理问题日益受到我国企业重视。企业普遍意识到,制定与经营目标相匹配的知识产权管理模式,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手段。例如,随着我国企业专利意识的不断提升,行业专利联盟在国内拉开序幕。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建立的较有影响的专利联盟多集中在信息技术领域,包括数字音视频编解码技术标准产业联盟、闪联、中彩联、第三代无线通信技术标准时分同步码分多址(TD-SCDMA)产业联盟、无线局域网络安全强制性标准(WAPI)、中国蓝光高清光盘标准(CBHD)、中国地面数字电视传输国标知识产权联盟、中国光伏产业联盟等。在传统制造业领域,也涌现出了一些专利联盟,包括空心楼盖专利联盟、顺德电压力锅专利联盟、佛山陶瓷专利联盟、中国地板专利联盟等。

近年来,我国企业在知识产权注册数量与企业科技研发投入方面也已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随着我国专利授权结构不断优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逐渐增强,涌现出一大批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如,2008年华为以1 737件PCT专利申请量超过松下、飞利浦、西门子,首次位列PCT专利申请量全球企业排名第一。2010年中兴通讯公司以1 863件的专利申请数量名列全球第二。中兴、华为等企业先后在全球PCT国际专利申请排名中位列榜首。我国企业发展实践表明,只有尊重知识产权,才能开展长期技术合作,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7.1.2 我国企业知识产权的增长因素分析

企业知识产权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商标与专利,其中专利是反映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近年来,我国企业知识产权数量快速增长。2001年我国企业专利申请为5.1万件,至2011年增加到79.9万件,10年间,年均增速达31.67%;企业授权专利量在2001年为3.3万件,2011年达到47.5万件,以年均30.56%的速度迅猛增长。从统计数据看,我国企业专利数量的大幅增加是毋庸置疑的事实,但是企业专利中包括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其中反映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指标主要是发明专利数量和质量。

图7-2是三类企业专利的增长率,以此为自变量,以我国企业专利总量增长率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得到

img73

图7-2 我国企业三类专利的增长率

PATt=-0.006 6-0.004 3ΔFAt+0.65ΔSHIt+0.34ΔSHIt

t值= (-0.26)(-0.12)  (10.18)  (8.77)

R2=0.94  F统计量=105.65

上式表明,我国企业专利增长主要来自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的增长,几乎不受到发明专利影响。发明专利占比亟待提高,说明我国企业专利在质量上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7.1.3 我国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企业知识产权发展不均衡

(1)企业专利在“质”和“量”上尚待提高。

以2010年为例,当年我国专利授权量共计81.5万件,在大基数基础上,同比增长40%。在专利申请数量上,首次超过100万,其中957 897件属于国内申请。企业占国内专利申请总量份额达到53%,比2005年24%的企业份额增长1.2倍多。不过,应该看到我国企业专利申请在数量方面而非质量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用数量催生质量也是达成目标的一种尝试,但是产生重要核心专利的关键还在于能否尽快把数量优势转化为质量优势。现代产品研发过程正以更快的速度发生变革,要求我国企业必须迅速学会发明和创新技能。

(2)我国企业专利发展不平衡。

表现为结构性不平衡和行业企业间发展不平衡。从专利结构看,在专利的三

种类型中,实用新型专利容易申请,审核相对宽松,成本较低。而“发明专利”需要经过严格的检查,以确定该想法是否真的具有创新性。因此,发明专利最能体现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而在我国专利申请中,实用新型专利与发明专利数量相当。在清洁能源、空间技术、基因排序以及超级计算机等领域,我国企业获得的大都是改进型创新,而非发明技术创新。从企业排名看,我国发明专利在行业企业之间发展不平衡。以2010年企业发明专利为例,该年度国内前十名企业的授权件数呈现阶梯状下降。排名第一、二位的中兴和华为公司分别为2 776和2 434件,这两家企业均属于信息通讯行业。自第三位企业起,发明专利数量不足1 000件,自第六位排名企业起,授权量不足500件,数量差距较大,且前十位企业大多集中在电子信息产业。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的资料显示,我国国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仅为万分之三,百分之九十九的企业没有申请专利,百分之六十的企业没有自己的商标,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重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

(3)企业创新动力不足、创新能力亟待提高

重要核心专利匮乏是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主要表现。而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需要技术、资金、管理和人才方面的支持。特别是管理创新有时比技术创新更重要。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企业拥有核心技术还不足以拥有市场竞争优势,只有实施有效的专利战略才能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市场竞争优势,因而,一些经济和科技大国往往是专利大国和强国,大型跨国企业往往同时又是专利申请活跃的企业和制定行业技术标准的企业。实践证明,我们与西方企业最大的差距在于管理。没有有效的专利管理,人才、技术和资金就无法形成合力

我国企业创新动力不足的主要表现:企业满足于国内市场的收益,不愿在国际市场竞争;满足于低利润的价格竞争,不愿通过创新提高效益;满足于低水平复制生产能力,不愿将资金投入自主研发;满足于扩张生产规模的外延式增长,不愿采取产品差异化战略。其结果是只有很少的企业能够做到持续提取销售收入的一部分用于研究开发,企业创新动力明显不足。这种思维还表现在关注专利数量增加,忽视重要核心专利培育上。

2.我国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建设相对滞后

企业调查发现,重视推进知识产权企业战略并且成效显著的只是少数企业,大多数企业的推进工作进展缓慢,仍存在不少的盲区和误区。主要表现为:

(1)目标定位不健全

大多数企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是为了主张权利,避免侵权。主要表现为:防止竞争企业模仿本企业的创新产品,防止相关技术被竞争企业抢先申请专利。只有很少的企业将形成行业技术标准作为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长远目标加以规划;大部分企业对运用知识产权实现许可收入、通过交叉许可保持竞争优势等目标的重视程度不够。

(2)战略定位不明确

在企业经营战略的构成中,通常的战略定位是以市场营销战略为核心,依据主打产品和主要市场,制定研发战略,对研发活动的成果申请知识产权。这种做法把维持知识产权所需的费用看作是推进市场营销战略的成本。由于当前科技的换代周期越来越短、同一产品和服务的市场占有率迅速变化,因此,以市场营销战略为核心的做法亟需改变。现代企业要在竞争中获胜,必须依靠自主创新,通过及时、有效地提供差别化产品或技术来占领市场,这就要求在战略定位上,以知识产权战略为核心,围绕知识产权战略制定研发战略、筹划市场营销。

(3)管理定位不合理

企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往往侧重于对知识产权本身的管理,如定期投入维系权利的费用、尽早提出专利申请、积极争取授权等。这种管理仅限于将知识产权权利化,不会带来更多知识产权,也无法做到在关注知识产权“量”的同时提高“质”。知识产权管理不是一个部门的事情,应当从公司整体利益出发,将知识产权管理理念和具体措施体现在企业研发、生产、营销等各个环节,开展知识产权动态管理。

(4)运作模式不匹配

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具体运作模式依据行业技术特征、市场竞争程度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比照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目标,其运作模式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模式适于成熟技术领域,企业利用专利数据库分析行业已有专利和技术动向,运用自有专利,维持企业的竞争优势,这类企业的知识产权主要集中在生产工艺创新领域;第二类模式适于创新技术领域,企业重视对核心技术的研发,拥有自主创新的知识产权,并尽可能囊括与核心专利相关的外围专利,形成专利体系。这类企业的知识产权主要集中在产品创新领域;第三类模式的企业申请专利主要是为了防止竞争企业抢注专利,妨碍企业生产。对已有专利定期加以整理,撤销失去优势的专利。采取这种模式的企业通常出于防御性目的,运作企业知识产权;第四类模式强调先于其他企业申请专利。对一切可以申请知识产权的研发成果,以最快的速度申请专利。这种模式主动性强,但是容易提高企业经营成本。

大多数企业倾向于采取单一模式,这种做法与企业所处的技术环境不匹配。原因在于,一类运作模式通常只适合一种产品或技术,而企业所在行业的主流产品或技术,很快会被新产品、新技术所替代。这就要求企业既要运用第一种模式把握当下的成熟技术,更要重视第二种模式,为研发新技术投资,同时要兼顾其他模式,加以灵活运用。

(5)具体内容不全面

知识产权战略涵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运用三方面内容。企业往往只重视某一方面,忽视其他方面。比如只注重知识产权申请,忽视运用权利获益;只注重企业本身规避侵权,忽视对其他企业侵权的监控;只注重获得知识产权授权,忽视对知识产权的后期管理等。特别是在我国企业收入来源中,知识产权获利所占份额较低。

(6)相关培训不得力

企业缺乏对科研人员的知识产权培训。很多企业认为知识产权教育只是针对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的培训,对技术人员、销售人员不需要开展知识产权教育。这种做法忽视了知识产权管理的全局性特征,容易导致研发、生产、营销等部门的员工无法领会企业的知识产权战略,难以配合相关部门实现知识产权战略目标。

3.创新环境亟需进一步改善

(1)创新资源存在信息瓶颈

企业访谈结果显示,当前资金已不再是制约我国企业创新的主要因素,寻找投入少、见效快的项目与获取有效的技术信息,是企业比较关心的问题。目前,企业的科技信息来源主要是企业内部,来自其他企业和高校等科研机构的有效信息不足。其原因:一是对接高科院所科技资源的力度不够;二是科研和中介机构参与企业创新的程度较低,说明信息服务中介机构还不能很好满足企业的创新需求,科技信息的市场化程度还有待提高。特别是中小企业,难以获得图书馆等信息机构的服务,信息渠道相比大企业较少,缺乏对信息的权威性识别和挑选,不能准确把握相关技术领域的发展动态。

(2)创新成果转化率

实现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和产业化,需要花费大量时间专注于具体目标需求,持续追加投资,这是世界性的创新难题。当前,我国高新技术企业提高转化率的困难在于:一是真正能够实现产业化的技术专利相对不多;二是缺乏科技成果转化的专业化服务机构;三是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成果转化机制还未形成,例如尚未建立产学研各主体之间有效互动的合作机制。目前的产学研合作集中表现为政府、高校等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的单项合作,存在参与主体单一、合作规模较小、合作方之间联系松散、合作激励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在合作对象的选择、风险承担和利益分配上也具有较强的随机性,合作效率偏低。

(3)企业创新质量亟待提高

创新是企业获取知识产权的主要手段,因此,专利数据可以作为反映企业创新质量的主要指标。从我国企业近年的专利数据看,尽管企业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逐年递增,发明专利在专利申请量中占比过半,但是专利授权量中的发明专利比例仅占三分之一,说明在专利质量上仍有差距。行业差异也是重要因素。例如,电子信息产业的专利生命周期短,在专利有效期内,产品可能已经被淘汰;而新兴战略性产业的重要核心专利是衡量企业竞争力的关键指标。核心专利匮乏是提升我国企业创新质量需要突破的主要难题。

(4)企业的创新管理环节薄弱

有效的管理是整合企业技术、资金、人才等经营资源的关键,有时甚至比创新本身更重要。管理环节薄弱是阻碍企业创新的重要问题。目前,只有很少的企业能够做到持续提取销售收入的一部分用于研究开发;许多国有大中型企业往往也只重视短期经营指标,不愿将资金投入到难度大、风险高的知识产权积累上,当企业资金吃紧时,首先减少研发投入。因此,我国大多数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远远低于跨国公司3%的一般标准。知识产权创造通常伴随着技术创新,企业创新动力不足,也不会真正重视作为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特别是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职能、机制不全,通常缺乏基础管理,人员往往一身兼多职、随意性较大。很多国内中小企业在与外国企业谈判时,由于外方高度重视知识产权,合同条款中通常涉及知识产权,但是对其内容并不细究;在与国内企业签订合同时,一般不涉及知识产权问题。企业的技术交易也十分不规范,没有设置专职知识产权管理人员,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具有分散化、随意性特点。在创新内容上,企业一般注重改进产品质量、增加产品种类和范围、开拓新市场或增加市场份额方面的创新,而忽视如降低成本、减少环境污染、提升员工健康、保障生产安全等管理创新。

(5)创新融资的市场化机制尚未确立

创新融资尚未实现商业化运作,四类创新融资模式的各自局限引致企业创新资金的利用效率不高。第一,创新风险大、成本高是阻碍商业性资金进入创新市场的重要原因;第二,财政资金直接介入容易降低金融效率;第三,股权融资、知识产权融资等直接融资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第四,依靠企业内部资金积累见效慢,因此,资金运作低效、渠道不畅是企业的创新难题。寻求商业化资金运作模式、拓展创新融资渠道也是我国政府职能部门在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的同时,需要进一步尝试的重要创新激励机制。

(6)政策激励效应递减问题

我国企业专利授权量的高速增长表明企业创新意愿强烈,这与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并加大创新激励政策力度密切相关。但是,由于政府的监督能力有限,一方面企业存在利用优惠政策漏洞牟利的“败德行为”动机。例如,骗取国家税收弥补企业的资金缺口;申请大量垃圾专利粉饰业绩等。另一方面,奖励措施容易造成企业研发投资重复投入,浪费社会资源。如何为政策激励机制引入市场化元素是有效利用公共资源、防止政策效应递减的重要课题。

此外,目前政策措施主要针对创新成功或者初见成效的企业,对于创新失败企业的激励机制尚未建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