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现代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

现代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

时间:2022-05-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现代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一、环境问题概述环境问题与人类的出现相伴生。在现代化进程中,环境问题成为人类与自然的矛盾急剧激化的产物。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将会对全球产生各种不同的影响,较高的温度可使极地冰川融化,海平面每10年将升高6厘米,将使一些海岸地区被淹没。

第一节 现代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

一、环境问题概述

环境问题与人类的出现相伴生。人类的一切活动离不开环境,环境既是人类的生存家园又是人类的劳动对象。人类与环境既有和谐共存的一面,又存在冲突之处,保有和享受良好的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必需,同时对于环境的改造也为人类提供了必要的生产和生活资料。在亘久的人类历史长河中,人与环境的和谐大于冲突,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与环境的冲突就处在显要的位置。人类从蛮荒走向现代文明,科学技术有日新月异的进步,在人类不断进步的同时也在改造着我们周围的环境,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类认识、改造自然能力的加强,使得人类对于自然环境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人类由敬畏自然、改造自然进而主宰自然。在现代化进程中,环境问题成为人类与自然的矛盾急剧激化的产物。现代化作为一个世界性的历史过程,是指人类社会从工业革命以来所经历的一场急剧变革,这一变革以工业化为推动力,导致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全球性的大转变过程。现代化不仅是一个历史过程,也是一种发展状态,既指发达国家已经达到的世界先进水平所处的状态,也指发展中国家赶上发达国家后所处的状态(完成现代化进程后的状态)。现代化的进程就是一个人类社会进步的进程,但这种进步需要人类付出的代价和痛苦是巨大的,因为这是一个系统的过程,人类在文化和物质方面的富足,将联系并影响到其他各种因素的变化,其中受到影响最大的就是对于环境的破坏。

我们追求、参与着现代化进程,也享受着现代化进程带来的成果。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让我们足以感到自豪的东西有很多:我们可以比任何时候都更快地将信息和物资送到全球,我们可以用较少的财力和物力投资生产出更多的粮食和商品;“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在以车代步的今天变得寻常,“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借助高科技手段也能轻而易举。科学技术为我们提供了更深刻和更好地认识自然系统的潜力。

但是,我们享受着现代化的成果的同时也不得不承受与之相伴生的弊病和灾难。全球范围内不断出现和平危机、经济危机、生存危机和环境危机,其中严重危害人类的是由环境问题所引发的环境危机。早在20世纪60年代,国际社会已将环境问题列为世界第三大问题。环境问题是指因自然变化或人类活动而引起的环境破坏和环境质量变化,以及由此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环境问题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危害也各不相同,学者们对其进行了分类。

根据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不同,可以将环境问题分为第一环境问题和第二环境问题。第一环境问题是因自然界自身变化而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产生这类环境问题的原因如火山爆发、地震、洪水、冰川运动等,人们通常将其称为自然灾害。这类环境问题是人类无法控制的,其危害后果也难以为人们所估量,但这类环境问题发生的数量和影响的范围都是有限的。第二环境问题是因人类的产生和生活活动违背自然规律,不恰当地开发利用环境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这类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由于人类活动的量大面广,对环境的影响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因而这类环境问题发生的数量、影响范围大。事实上,第一环境问题与第二环境问题的分类也是相对的。第一类环境问题的发生也并不完全是自然本身的原因,与人类对于环境的不合自然规律的开发利用也不无关系,如洪水的肆虐可能不仅仅是天灾,而是“人祸与天灾混合体”(1)。1998年,中国发生的长江全流域特大洪水,表面看来似乎是由于天气、气候、地理条件等自然界变化引起的,但深入考察就不难发现,多年来的森林破坏、围湖造田、人水争地才是真正的原因。这场灾难与其说是天灾,不如说是人祸。(2)

根据环境问题造成的危害后果不同,可以将环境问题分为环境污染和自然环境破坏。它是对第二环境问题进行的再次分类。环境污染是指人类活动所引起的环境质量下降而有害于人类及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的活动。环境污染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使有用的资源变为废物进入环境而造成危害。自然环境破坏是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环境,过量地向环境索取物质和能量,使得自然环境的恢复和增殖能力受到破坏的现象。自然环境破坏的主要原因是人类超出环境生态平衡的限度开发和利用环境的结果,过量地掠夺自然环境造成自然环境破坏,未将过量索取的物质和能量加以充分利用而使其成为废物进入环境又造成环境污染。因此,环境污染和自然环境破坏是不能截然分开的。两者互为因果,严重的环境污染可以导致生物死亡,从而破坏生态平衡,使自然环境遭到破坏;自然环境的破坏则降低了环境的自净能力,加剧污染的程度。

二、现代社会困扰全球十大环境问题

现代化进程中,困扰全球的环境问题有很多,但就其严重性、紧迫性而言,当前威胁人类生存的十大环境问题如下:

(一)全球气候变暖

由于人口的增加和人类生产活动的规模越来越大,向大气中释放的二氧化碳(CO2)、甲烷(CH4)、一氧化二氮(N2O)、氯氟碳化合物(CFCs)、四氯化碳(CCl4)、一氧化碳(CO)等温室气体不断增加,导致大气的组成发生变化。大气质量受到影响,气候有逐渐变暖的趋势。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将会对全球产生各种不同的影响,较高的温度可使极地冰川融化,海平面每10年将升高6厘米,将使一些海岸地区被淹没。全球变暖也可能影响到降雨和大气环流的变化,使气候反常,易造成旱涝灾害,这些都可能导致生态系统发生变化和破坏,全球气候变化将对人类生活产生一系列重大影响。

(二)臭氧层的耗损与破坏

在离地球表面10千米~50千米的大气平流层中集中了地球上90%的臭氧气体,在离地面25千米处臭氧浓度最大,形成了厚度约为3毫米的臭氧集中层,称为臭氧层。它能吸收太阳的紫外线,以保护地球上的生命免遭过量紫外线的伤害,并将能量贮存在上层大气,起到调节气候的作用。但臭氧层是一个很脆弱的大气层,如果进入一些破坏臭氧的气体,它们就会和臭氧发生化学作用,臭氧层就会遭到破坏。臭氧层被破坏,将使地面受到紫外线辐射的强度增加,给地球上的生命带来很大的危害。研究表明,紫外线辐射能破坏生物蛋白质和基因物质脱氧核糖核酸,造成细胞死亡;使人类皮肤癌发病率增高;伤害眼睛,导致白内障而使眼睛失明;抑制植物如大豆瓜类、蔬菜等的生长,并穿透10米深的水层,杀死浮游生物和微生物,从而危及水中生物的食物链和自由氧的来源,影响生态平衡和水体的自净能力。

(三)生物多样性减少

《生物多样性公约》指出,生物多样性“是指所有来源的形形色色的生物体,这些来源包括陆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态系统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综合体;它包括物种内部、物种之间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会产生一些新的物种,同时,随着生态环境条件的变化,也会使一些物种消失,生物多样性是在不断变化的。近百年来,由于人口的急剧增加和人类对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加之环境污染等原因,地球上的各种生物及其生态系统受到了极大的冲击,生物多样性也受到了很大的损害。有关学者估计,世界上每年至少有5万种生物物种灭绝,平均每天灭绝的物种达140种,21世纪初,全世界野生生物的损失可达其总数的15%~30%。在中国,由于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压力,对生物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和破坏,生物多样性所遭受的损失也非常严重,大约已有200种物种已经灭绝;估计约有5000种植物在近年内已处于濒危状态,这些约占中国高等植物总数的20%;大约还有398种脊椎动物也处在濒危状态,约占中国脊椎动物总数的7.7%。因此,保护和拯救生物多样性以及这些生物赖以生存的生活条件,同样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

(四)酸雨蔓延

酸雨是指大气降水中酸碱度(PH值)低于5.6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降水。这是大气污染的一种表现。酸雨对人类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酸雨降落到河流、湖泊中,会妨碍水中鱼、虾的成长,以致鱼虾减少或绝迹;酸雨还导致土壤酸化,破坏土壤的营养,使土壤贫瘠化,危害植物的生长,造成作物减产,危害森林的生长。此外,酸雨还腐蚀建筑材料,有关资料表明,近十几年来,酸雨地区的一些古迹特别是石刻、石雕或铜塑像的损坏超过以往百年以上,甚至千年以上。世界目前已有三大酸雨区。我国华南酸雨区是唯一尚未治理的。

(五)森林锐减

在今天的地球上,我们的绿色屏障——森林正以平均每年4000平方公里的速度消失。森林的减少使其涵养水源的功能受到破坏,造成了物种的减少和水土流失,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减少进而又加剧了温室效应。

(六)土地荒漠化

全球陆地面积占60%,其中沙漠和沙漠化面积29%。每年有600万公顷的土地变成沙漠。经济损失每年达423亿美元。全球共有干旱、半干旱土地50亿公顷,其中33亿遭到荒漠化威胁,致使每年有600万公顷的农田、900万公顷的牧区失去生产力。人类文明的摇篮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流域,由沃土变成荒漠。

(七)大气污染

大气污染的主要因子为悬浮颗粒物、一氧化碳、臭氧、二氧化碳、氮氧化物、铅等。大气污染导致每年有30万~70万人因烟尘污染提前死亡,2500万的儿童患慢性喉炎,400万~700万的农村妇女儿童受害。

(八)水污染

水污染已开始威胁整个人类的生存。在这个问题上的缺乏远见和缺少足够重视,使得水污染日积月累,直到今天汹涌扑向每一条河流、每一座城市,乃至生活于其间的每一个人。水是我们日常最需要,也是接触最多的物质之一,然而就是水如今也成了危险品

(九)海洋污染

人类活动使近海区的氮和磷增加50%~200%;过量营养物导致沿海藻类大量生长;波罗的海、北海、黑海、东中国海等出现赤潮。海洋污染导致赤潮频繁发生,破坏了红树林、珊瑚礁、海草,使近海鱼虾锐减,渔业损失惨重。

(十)危险性废物越境转移

危险性废物是指除放射性废物以外,具有化学活性或毒性、爆炸性、腐蚀性和其他对人类生存环境存在有害特性的废物。美国在资源保护与回收法中规定,所谓危险废物是指一种固体废物和几种固体的混合物,因其数量和浓度较高,可能造成或导致人类死亡率上升,或引起严重的难以治愈疾病或致残的废物。

三、现代社会困扰中国的十大环境问题

我国正在社会发展的关键阶段,现代化进程中高速的经济发展直接催生了许多环境问题,概括而言,以下的十大环境问题困扰着中国:

(一)大气污染问题

大气污染是中国目前第一大环境问题。国家环境保护部(前环保总局)在2007年发布《2006年国家城市环境管理和综合整治年度报告》,该报告指出,全国城市的空气污染问题突出,只有37.6%的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好于国家二级标准,有39个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劣于国家三级标准。辽宁、山西、新疆等省区空气质量超标的城市较多。

(二)水环境污染问题

中国七大水系的污染程度依次为:辽河、海河、淮河、黄河、松花江、珠江、长江,其中42%的水质超过Ⅲ类标准(不能做饮用水源),全国有36%的城市河段为劣Ⅶ类水质,丧失使用功能。大型淡水湖泊(水库)和城市湖泊水质普遍较差,75%以上的湖泊富营养化加剧,主要由氮、磷污染引起。

(三)垃圾处理问题

中国全国工业固体废物年产生量达8.2亿吨,综合利用率约46%。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年产生量为1.4亿吨,达到无害化处理要求的不到10%。塑料包装物和农膜导致的白色污染已蔓延全国各地。

(四)土地荒漠化和沙灾问题

目前,中国国土上的荒漠化土地已占国土陆地总面积的27.3%,而且荒漠化面积还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增长。中国每年遭受的强沙尘暴天气由20世纪50年代的5次增加到了20世纪90年代的23次。土地沙化造成了内蒙古一些地区的居民被迫迁移他乡。

(五)水土流失问题

中国全国每年流失的土壤总量达50多亿吨,每年流失的土壤养分为4000万吨标准化肥(相当于全国一年的化肥使用量)。自1949年以来,中国水土流失毁掉的耕地总量达4000万亩,这对中国的农业是极大损失。

(六)旱灾和水灾问题

20世纪50年代中国年均受旱灾的农田为1.2亿亩,90年代上升为3.8亿亩。1972年黄河发生第一次断流,1985年后年年断流,1997年断流天数达227天。有关专家经调查后推测:未来15年内中国将持续干旱。而长江流域的水灾发生频率却明显增加,500多年来,长江流域共发生的大洪水为53次;但近50年来,每三年就出现一次大涝,1998年的大洪水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七)生物多样性破坏问题

中国是生物多样性破坏较严重的国家,高等植物中濒危或接近濒危的物种达4000~5000种,占中国拥有的物种总数的15%~20%,高于世界10%~15%的平均水平。在联合国《国际濒危物种贸易公约》列出的640种世界濒危物种中,中国有156种,约占总数的1/4。中国滥捕乱杀野生动物和大量捕食野生动物的现象仍然十分严重,屡禁不止。

(八)WTO与环境问题

中国加入WTO将面临两方面新的环境问题。一方面是国际上的“绿色贸易壁垒”。由于中国目前的环境标准普遍低于发达国家的标准,中国的食品、机电、纺织、皮革、陶瓷、烟草、玩具、鞋业等行业的产品将在出口贸易中受到限制。另一方面,由于国际市场对中国的矿产石材药用植物、农产品、畜牧产品的大量需求,可能会加重中国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破坏。同时,中国可能成为国外污染密集型企业转移的地点和大量的国外工业废物“来料加工”的地点,这将极大地加重中国的环境问题。

(九)三峡库区的环境问题

三峡工程是中国实施的巨大的水利工程。该工程建成后,对地质环境、水资源环境、生态环境(涉及库区两岸和整个上游地区)的影响,以及如何有效防治库区污染是摆在三峡建设者面前的大课题。三峡工程已成为世界瞩目的环境问题。

(十)持久性有机物污染问题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难降解的持久性有机物污染开始显现。国际上签署的《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中,确定的首批禁止使用的12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中国的环境介质中多有检出。中国是公约的签字国。这类有机污染物具有转移到下一代体内,并在多年后显现其危害的特点,也被称为“环境激素”或“环境荷尔蒙”,危害严重。目前,这类有机污染物广泛存在于工农业和城市建设等使用的化学品之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