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论文代理”的危害及其应对策略探究

“论文代理”的危害及其应对策略探究

时间:2022-05-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余朝晖每年的5月,高校的学术论文“生产”开始攀上高峰期,一些高校已经结束毕业生论文答辩,硕士生的学位论文也开始进入紧张的修改阶段。

朝晖

(咸宁学院 学报编辑部,湖北 咸宁 437100)

每年的5月,高校的学术论文“生产”开始攀上高峰期,一些高校已经结束毕业生论文答辩,硕士生的学位论文也开始进入紧张的修改阶段。一篇又一篇论文“生产”后,学生、导师们开始竭尽全力地为论文能够在各级学术期刊发表争得一席之地而努力奔波。在此背景下,一个“论文代理”产业应运而生:承诺可以在权威期刊或省级期刊上发表,代价是只需交纳一定的“版面费”,甚至有明码标价的“行情”……而眼下,这样的“买卖”在高校甚至学术界已然是公开的秘密。那么,导致此现象的原因究竟为何?有没有一种制度能对其进行约束,从而达到净化学术风气的作用?

摘 要:深入剖析了“论文代理”的生存土壤和若干危害性;提出:从行业内部着手,强化行业自律与监管,是恢复学术期刊行业秩序、治理学术乱象的治本之策。

关键词:期刊;论文代理;诱因;危害;应对策略

20世纪90年代至今,学术腐败之风似有越刮越猛之势。尤其是当前,在我国科技创新和学术研究事业快速发展以及学术期刊行业改制的背景下,学术期刊行业出现了诸多令人痛心的混乱现象。笔者经过较长时间的调查研究,认为:当前形形色色的论文发表网站、公司与中介(简称“论文代理”或“论文中介”)的非法经营,就是导致当前学术混乱的根源之一。

一、“论文代理”的生存土壤

根据调查统计,目前,最热门、以论文买卖为主营业务的网站约有800家。这些网站的背后是具体的代理公司或个体代理商。据了解,一个论文服务网站,往往有多个主要的高校总代理,每个代理再发展一些写手,这些写手又会拉拢更多的写手,就像滚雪球一样,资源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从而形成完整而庞大的“产业链”,提供“全方位服务”。

1.论文发表的巨大需求,催生了“论文中介”

论文买卖的生意为何如此火暴?研发中国反剽窃软件的武汉大学教授沈阳列举的一组数据格外引人注目:目前,我国现有一般期刊、核心期刊、权威期刊约9468种;查询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可知,我国国内2008年发表于期刊和学术会议的论文约有248万篇;另一组数据是:我国每年有100万高校教师、约100万在校硕士生和博士生、超过30万科学研究人员、500万以上工程技术人员特别是国企工程技术人员、70万农业技术人员、360万以上卫生行业技术人员等有论文发表需求,合计超过1180万人。

这上千万人中,相当比例迫于毕业、评职称期限临近,具有刚性的论文发表需求。研究表明,包括非法期刊在内,我国买卖论文已经成产业,2009年规模就达10亿元。[1]

论文发表需求的巨大,学术期刊版面的紧缺,这一矛盾的发展加剧了学术期刊版面费的不适当收取,也使“论文中介”“应运而生”。南方周末记者曾曝光一家论文代理机构发表论文的“价目表”:文章最高收费竟达18000元。[2]

2.学术期刊的“趋利化”现状,助推了“论文产业”

任何一种不道德现象的产生和发展,总有其原因。面对互联网上铺天盖地的论文交易活动,确实令人担忧!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买卖版面”如此泛滥,“学术造假”愈演愈烈?

1988年,中国科协出台了039号文件,建议各学会学术期刊收取版面费,此举成为国内期刊收取版面费的开端。与那些市场化媒体不同,学术期刊由于本身办刊宗旨及其定位原因,读者对象本身就少,绝大多数期刊的发行量都1000册以下,发行收入少得可怜,更谈不上广告收入,只能依靠财政拨款。随着物价的上涨,办刊成本逐年增加,使得不少学术期刊经费拮据,出版发行的处境艰难。学术期刊一方面承担着弘扬学术的重任,对一个国家的学术积累与传播、学术创新与交流负有不可低估的责任;另一方面运营经费的不足、运作模式的滞后又使其难以生存和发展。因此,各刊必须想方设法创收,而收取发表费就成为期刊补偿办刊成本的主要方式。伴随我国期刊市场化、产业化的推进,由于缺乏足够的制度规范,这就使得一些学术期刊变成“营利的工具”。通过办学术期刊来敛财已不是个别行为,而是国内各级各类学术期刊的流行病。染病的学术期刊是多数,具有免疫力的是少数,不少核心期刊也不能洁身自好。问题在于不同刊物版面费的收费程度、恰当与否。有的收费还请专家作一作评审,有的收费完全进了编辑部的小金库;有的在收费的同时兼顾一点学术质量,有的只顾收费完全不看学术质量,只要给钱,从网上抄来的论文也敢发。[3]

二、“论文代理”的危害性

1.刺激了学术造假,阻碍了科技创新

在论文交易市场中,没有学术能力的人用抄袭、购买的论文可以成为“专家、学者”;花钱可以让不是“学术”的东西出现在学术杂志之上,成为“学术”。而这种伪学术又往往能起到等同于学术的作用,于是假冒伪劣的学术成果混迹于学术界。一些真正有科研能力的人也就没有了求是之心、务实之风,他们研究和写作的积极性受到挫伤,他们不愿付出太多艰苦的智力劳动,干脆用“短平快”的学术取得职称、职务、荣誉、地位等等。[4]

实际上,在期刊与论文代理的合作中,一般是由中介提供一定数量的稿件,而编辑部想方设法扩大版面,增加内文页码,同时不断提高版面费、审稿费,或以其他名目巧立费用。这样,刊物容量成倍增加,大量文章内容一般,“怪现象”层出不穷:“跟风赶浪”的应时之作多了,有创意的论文少了;“炒剩饭”的拼凑之作多了,有质量的论文少了;一篇完整论文生拉硬切变成三篇、四篇甚至更多,成为“系列片”、“连续剧”。学术造假之风愈演愈烈,这大大挫伤了科技人员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社会公平正义的价值观面临危机

近几年来,学术造假之风导致的后果不计其数。此类行为直接导致著作权被侵犯,造成了作者名誉、钱财、精神上的损失,同时也波及当事人周围亲友的正常生活。论文的数量与质量是衡量人才的重要指标,而“论文市场”的存在使得这一指标的客观性、公正性大打折扣。由于“论文市场”的存在,大量的假冒伪劣人才“脱颖而出”,导致人才市场上的“人才”良莠不齐,真正的人才难有用武之地,人才的素质和成果得不到社会的承认——而这些素质和成果本来是可以对社会的发展进步作出贡献的,但却未被发现或者被否定。长此以往,必然会导致社会人才选拔机制失去吸引力,致使科研人才大量流失,社会公平正义的价值观面临着严重的危机。

3.窒息刊物的生存和发展

“论文数量增长与质量下降并存”,这是人们对现阶段我国学术期刊乃至整个学术研究事业的总体评价。值得关注的是,目前出现了为数不少的学术期刊,争相通过一些非正常手段承揽收费稿件。这种现象不仅引起学术期刊内部混乱,造成学术质量降低,还会导致学术期刊运行与发展和其应有的目标和方向的偏离。单位群体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如何在行业或专业领域占据一席之地,这无疑是每个出版单位必须面临的最严峻的现实问题。

4.学术与金钱联姻,导致学术期刊异化

鉴于学术论文在职称晋升、研究生培养、科技成果推广或人才引进中的特殊作用,某些主编、编辑以为掌握着这些学术论文的“生杀大权”,产生“有权不用过期后悔”心理,以致对作者“吃”、“拿”、“要”;特别是在编修中介推荐的论文时,不管论文质量如何,滥发人情稿和效益稿,甚至为了中介另外的红包奖励,不惜高价出卖版面,谋取私利;有些学术期刊主编道德品质低劣,不去考虑如何积极繁荣学术,而是设法钻空子利用版面买卖发财谋利;一些非法中介经营者抓住这种评价机制的纰漏,通过行贿和“合作”等方式培育了“版面买卖”市场;更有“华而不实”之徒专靠抄袭、购买等方式完成论文指标:可谓在潜规则下,大家各取所需。一边是论文发表的“潜规则”,一边是“教师评定职称、学生评定奖学金”等巨大的市场需求,在这背后自然催生了一个新兴行业,那就是“论文代理机构”。究竟论文代理机构如何取缔?其行为的隐蔽性如何甄别……这些问题确实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

三、遏制“论文代理”的有效举措

1.倡导“以德治编”,阻击论文交易

当前学术腐败呈蔓延之势,与各种利益的驱动有关。利益驱动导致道德失范;学术道德一旦失范,学术腐败便随之而生。而主编、编辑的把关不严或行为失范,又恰恰为一些粗制滥造、伪劣造假、抄袭剽窃之作混入出版传播领域打开了方便之门。为人治国,以德为先。在编辑出版界,同样要倡导“以德治编”的思想。我们要进一步端正办理观念,牢固树立“以读者为中心”、“以市场为中心”的编辑意识,引导编辑人员自觉抵制腐败行为,阻击论文交易;同时,要提高编辑的思想素质和学术素质,使其成为该领域的“行家里手”。只有增强编辑人员的责任感、紧迫感、使命感,才能正确传播和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2.严格专家审稿制度及选稿标准

应建立严格的审稿制度,从一篇论文的初选至最终录用刊发,均须严格执行规定的流程;学术期刊必须经过三审才能定稿发排。在初审环节不走过场,充分利用学术不端检测系统检测,凡文字重合率超过20%的论文,不得提交专家复审,切实把好初审关;复审阶段采用“匿名审稿”,确保论文的科学性和学术性;终审阶段要敢于坚持原则,不徇私情,对于少数有争议的论文,坚持退修或予以否定。此外,在组稿环节,可采用编辑部选稿和专家荐稿相结合的组稿形式,对稿件质量高、有课题支持的论文优先发表;对于特色栏目,可委托专家进行组稿或主持。

3.欢迎广大读者与公众监督举报。完善编辑委员会,切实履行编委会职责;公布征稿启事、审稿流程、收费标准;公布举报电话,设立留言板、意见箱等,加强编读互动,自觉接受读者和公众的监督。建立期刊网站,形成电话、网络、信访三位一体的举报体系,欢迎社会各界人士监督、举报。同时,会同执法部门,积极查处论文代理非法经营线索,予以警告,对严重侵犯刊物版权利益的现象,及时通过媒体向社会曝光。

4.加强出版和行管部门的监管力度

各级新闻出版管理部门应加强对学术期刊的规范管理和质量监控,制定严格的期刊评审机制,限定收费标准,对特别恶劣的买卖版面、乱收费情况要进行遏制。出版和行政管理部门可组成联合检查组,加强领导,强化督察,保证出版编辑队伍和刊物的质量,对于办刊中不规范的行为严肃整治,对于论文买卖现象坚决予以打击。

5.立法管制论文交易,严惩不法分子。

值得高度重视的是,国家应立法管制“论文买卖”,明确认定其相关法律责任,加强对论文买卖的打击力度,不断完善市场规则。新闻出版管理机关理应大张旗鼓地组织权威专家对学术期刊近几年的发稿质量进行评估,对不合格的期刊取消刊号,以便公共资源能有效利用,为繁荣科学技术保驾护航。学术腐败,应同经济贪污腐败一样对待,否则它就像瘟疫一样扩散,严重损害肌体的健康,严重扰乱正常的出版市场。

6.增加学术期刊“供给量”

笔者认为:新闻出版部门应迅速规范出版市场,加大打击力度,而不仅仅只是片面地限制“刊号”的审批。提高学术期刊“供给量”,对一些质量较高、条件成熟的内部刊物予以扶持,及时地给予公开刊号奖励,显得尤为必要。

古人云:不依规矩,不能成方圆。只有采取积极有效的举措,构筑学术腐败的“防火墙”,从根本上铲除“论文代理”的生存土壤,才能避免学术期刊的异化,重建良好的学术氛围,大量减少乃至杜绝论文交易现象的产生和发展,从而还我学术阵地的一片“源生态”。

参考文献

[1]万建辉.武大学者,剑指论文买卖,滥下指标助推论文产业[N].长江日报,2010-01-05.

[2]居浓,王婧.揭开核心期刊版面费真相:6千字文章最高收费1.8万[N].南方周末,2008-02-29.

[3]丁东:治理学术期刊的敛财需要釜底抽薪[N].南方周末.2009-02-25.

[4]李翔,石晓梅.论文交易市场考察、分析及对策[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6).

(原载《科技与出版》2011年第1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