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宏观与微观的蒙太奇

宏观与微观的蒙太奇

时间:2022-05-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马晓锋在中外喜剧影视作品中,常安排一胖一瘦、一高一矮两个大活宝来引人发笑。从岳双才的新闻实践可以得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结论:1.凡人不凡,小人物折射大时代小人物折射大时代,当今这个时代最突出的特色是什么?很显然,岳双才就具有这种素质。岳双才的新闻作品的成功,更加让我们感到这个比喻的确切和恰当。

马晓锋

在中外喜剧影视作品中,常安排一胖一瘦、一高一矮两个大活宝来引人发笑。鲁迅的《祝福》结尾写得好,好就好在祥林嫂死在了除夕的爆竹声中。

无论写稿还是拍照,我们都要学会利用对比,用愚昧衬托进步,用失败衬托成功,力量悬殊越大,表达效果就越好,就越能俘获读者的眼睛。如果把岳双才的每一篇新闻作品都比作一幕活剧,那么,这些作品就是在见证、记录、服务和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一个个交互运用蒙太奇手法的最活跃的镜头。

一、新闻作品如何真实记录并忠诚服务于现实社会

正像世界上没有完全一样的两片树叶一样,每个时代都有那个时代的典型印记。新闻作品只有打上时代的烙印,才能合着时代脉搏,反映时代特色,凸显时代意义,表现时代主题,为那个时代的受众解疑释惑、提供服务。

在6月12日为油田公司工会干部培训班授课前,我曾很得意地将新闻的作用归纳为七个方面,分别是:见证和记录社会进程,为未来人们还原历史;上情下达,下情上传,沟通信息,促进工作;扩大政府、企业、团体影响,展示形象,广而告之,服务社会;使读者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提供谈资,从而抬升品位,赢得尊重;为读者生活、工作提供便利和服务;抑恶扬善,调节社会,为读者提供审美和情感宣泄;一种生活方式。看了《岳双才新闻作品研讨会作品选》(以下简称《作品选》),才觉得自己的认识过于肤浅。

《作品选》共收录作品52篇,来自基层单位和生产一线的作品占了多数。不用多考虑,我们就可以轻易找到这些作品的共性——作品不仅见证、记录了华北油田发展的历史进程,更多的是涉及了解决发展中诸多矛盾的方法和思路。据此,新闻的作用应该将“见证和记录社会进程”修正为“见证、记录、服务并推动社会进程”。

新闻作品如何真实记录并忠诚服务现实社会呢?从岳双才的新闻实践可以得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结论:

1.凡人不凡,小人物折射大时代

小人物折射大时代,当今这个时代最突出的特色是什么?是发展。一名优秀记者在报道重大新闻时,总是习惯从一个小人物的视角出发,用以小见大的手法,将主题事件化、事件人物化、人物故事化、故事细节化、细节镜头化,从而顺其自然地引出对重大新闻的报道。

岳双才笔下的人物多为一线生产者或基层干部,这些人物都是顺应历史潮流的时代宠儿和平民英雄。消息《王成宪一心带领大家奔富路》中的主人公“将举手可得的十几万元奖金全部用在了企业发展上”,写作背景是企业正积极发展多种经营、解决人员富余问题;消息《徐飞潜山找油点“石”成“金”》,写作背景是以潜山油田起家的华北油田已开发30年,一些地质研究人员对潜山油藏再获突破产生了怀疑;岳双才采写通讯《“油大嫂”回乡了》时,企业正在深化改革、减员增效、下岗分流;发表《马彦民30年采油生涯见证沧桑巨变》时,正是全国各地都在讴歌改革开放30周年取得的伟大成就之际。

从岳双才的这些作品可以看出,采写这类新闻首先要选择有时代特色的人物,把人物放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以人物的思想、语言、行为、故事和命运为突破口,从而展示出主人公身上的精神力量和从主人公身上透射出来的时代内涵。

2.胸装责任,小稿件解决大问题

专业与业余的区别,高明的记者与一般记者的区别,全在于思想的高度、深度与广度。一名记者如果不研究问题,一辈子只是采写一村一店、歌功颂德式的报道,就永远只能徘徊在新闻殿堂之外,当一辈子持有新闻记者证的通讯员。

岳双才以一名新闻工作者高度的社会责任感,采写了《钻井工人心思“离”盼改革呼声急》《阿赛输油管线大面积腐蚀令人担忧》《21∶1一个令人尴尬的事实》《迈出的脚与艰难的路》等一大批新闻作品,这些新闻作品关注的是企业生存、生产、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受到领导和读者关注也在情理之中。值得一提的是,消息《阿赛输油管线大面积腐蚀令人担忧》在《石油内参》发表后,时任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总经理王涛、总工程师李虞庚等领导分别做出重要批示,促进了阿赛线严重腐蚀问题的解决。

岳双才新闻关注资源、关注环境、关注成本、关注一线、关注和谐、关注发展,是最值得年轻记者学习的。他的作品不拾人牙慧、不人云亦云,最独到的地方是一名记者最珍贵的责任意识。

3.小处下笔,小事件开掘大主题

有人说,选题要拣大的,下笔要挑小的。用小事件反映大主题,要求作者要从大局着眼,视野宽阔,胸有全局,善于从平凡中挖掘伟大,从而用一滴水折射太阳的光辉。很显然,岳双才就具有这种素质。这一点,可以从他的作品中反映出来。

新闻的主要功能是传递信息。信息人人会写,而要写出深度就需从事件的根源出发,抛开事实的表层含义,多问几个“为什么”,多“虚拟”几个读者肯定关心但又并不为大多数人所知晓的话题,再像剥洋葱一样,由表及里,层层打开,直到将主题开掘深化到新闻事件的本来面目完全被还原出来为止。

许多人喜欢岳双才的作品,这不仅是因为他写出了《少投一亿 赚回一亿》《华北油田累计生产原油逾两亿吨》《挑战世界级难题》《冀东勘探突破给东部油田带来什么》等鸿篇巨制,还因为他从基层不起眼的小事写起,还原事实真相,放大新闻意义,给人以启发,读来解困、解难、解愁、解扣、解渴。消息《荆丘综采队经济分析渐入佳境》、通讯《这笔账该怎么算》就是从基层司空见惯的小事中挖掘来的新闻,但开掘了基层干部员工深入细算成本账、挖潜增效、节支增收的大主题。

对于如何用小事件开掘大主题,有人说过一句形象的话,更是将这一问题说得明明白白——“新闻是‘挖井’而不是‘掘渠’。要往深处挖。强调的是从大处着眼,小处入笔。”岳双才的新闻作品的成功,更加让我们感到这个比喻的确切和恰当。

二、如何让有限的文字承载更多的新闻信息

新闻是急就章,容不得“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因此,在有限的时间内,用尽可能少的文字容纳更多的思想火花,传递更多的有效信息,应当成为新闻工作者的毕生追求

据我了解,岳双才早年从事过文秘工作,打下了较为深厚的政策、理论根底,使他的新闻作品具有浓郁的思辨色彩,读他的作品,似与一名资深专家在探讨业务;他早在初中时代就发表了大量诗歌、散文,深厚的文字功底,使他的新闻作品“自选动作”平实中显华丽,“规定动作”平坦中见崎岖。

1.务去陈言,小篇幅撑起大容量

岳双才既是《华北石油报》记者,又是《中国石油报》记者。《华北石油报》今年元旦才扩版,而中国石油报早就是对开大报。他们对文章篇幅的要求是很宽松的。尽管这样,岳双才仍然将写短稿视为一种荣耀,字斟句酌,惜墨如金。

《作品选》收录的消息,最短的加上标题、标点和空格在内只有340个字(未收录进来而放进岳双才作品集《源流活水正春时》里的消息《发现大庆油田功勋井队开赴塔里木》更是精短到了162个字);最短的通讯只有485个字。

《发现大庆油田功勋井队开赴塔里木》篇幅很短,不妨拿来欣赏:

本报讯(记者岳双才) 在庆贺大庆油田开展建设30周年的日子里,当年发现大庆油田的32118钻井队(现华北油田60152钻井队),在转战5个油田屡建功勋后,9月初开赴塔里木探区。

这支1958年4月组建于玉门的钻井队,同年5月开赴东北。1959年9月26日,他们在大庆油田松基3井打出了油流。自此,揭开了新中国石油工业史上灿烂的一页。今年7月,他们接到赴疆执行勘探任务的指示后,全队职工表示要在塔里木再建新功。(见1989年9月17日《中国石油报》一版)

读者朋友可以逐字逐字分析一下这篇消息,全文162字,每一句传递一个信息。从中可以看出,消息写短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务去陈言,言必及义。南朝史学家范晔说过,文章要“以意为主,以文传意”。唐代诗人杜牧说:“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由此可见,“意”对于文章、主题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文章要言之有物,每一句话也要言之有物。要做到言之有物,就要学会用事实说话,多叙述直接的事实,少铺陈烦琐的程序;多用直述性语言,少用概括性语言;下决心将空话套话、专业术语、冗杂过程、枯燥数字、标语口号、主观推断删去,一句不留。

2.精挑细选,小景致点亮大写意

——精选素材。就是解决“写什么”的问题。素材选择得好,可以以一当十,四两拨千斤;掌握好的素材,还要敢于和善于合理取舍。岳双才在通讯《为什么“叶”肥“果”瘦》一文中,对“多种经营企业产值与利润不成正比”这一难题作了刨根问底式的解析,同时,又借“有识之士”之口,用专业的角度,指出了突破瓶颈的三条路子。可见,他对收集素材进行了深度解构,又加入了自己的理性思考。这些素材有分析、有思辨、有预测、有结论,逻辑严密,其表达效果绝不是泛泛的材料堆砌能够达到的。

——精选角度。就是解决“如何写”的问题。著名记者艾丰把选择新闻角度喻为“挖矿”,他说:“新闻价值在事实内蕴藏是不均匀的,有各种不同的矿床,选择好的角度,就是为了便于记者更迅速、更顺利地开采这些价值,更准确、更鲜明地表现这些价值。”笔者认为,在我们油田,以事实为基础,围绕企业中心工作,有利于报道资源、环境、安全、成本、一线、和谐与发展的角度就是最好的角度。

——精选背景。悬殊惊扰视角,对比蝶变力量。具体文稿不再拆解,单说岳双才的对比新闻。《5003队技术高超受青睐 45167队技术滑坡遭冷落》《万庄石油人当仁不让领风骚 任丘石油人临渊羡鱼作配角》,每篇新闻中都有两个事例,两者互为背景、互对衬托,使高者愈高、矮者愈矮,真正发挥了“1+1〉2”的叠加效应。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卞之琳的《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3.小技巧彰显大手笔

灵活、恰当地运用和安排文字、词语、句子、语法、修辞、逻辑等元素,是写好一篇文章的基本功。写文章的谋篇布局开始一篇文章要有清晰的脉络和框架,要有科学层次和段落,要有有力的开头和结尾,要有顺畅的过渡和照应。这一切究竟如何安排,不仅取决于新闻题材和体裁的本身,还取决于作者的文字功底。

岳双才作品对文字的运用可谓纯熟。在这些技巧中,除了使用镜头语言、画面语言、动感语言,调用声、色、味等手段,使读者身临其境外,走进岳双才作品,各种各样的修辞手法更是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在单位他的新闻标题来说,在比喻、比拟、拟人、借代、排比、对偶等诸多修辞手法中,尤以比喻最为引人注目。

古希腊文学家亚西士多德说:“比喻是天才的标识。”在新闻中适当运用修辞手法,可以化腐朽为神奇,岳双才深谙这一点。朋友们且看——《赵州桥畔抱出“油娃娃”》《这才是真正的“星”》《装饰“门面”不如充实“后院”》《“海陆空”同植’摇钱树”》《徐飞潜山找油点“石”成“金”》《为什么“叶”肥“果”瘦》《种“豆”得“瓜”》《挖潜 也能抱个“金娃娃”》《“老树”何以发“新枝”》《得“寸”进“尺”》……62篇新闻,就有10个主标题明显使用了比喻,这个比例是一般记者难以企及的。

(作者系华北石油报社新闻部主任,这是作者2009年7月12日在岳双才新闻作品研讨会上的发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