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质变在精细中发生

质变在精细中发生

时间:2022-05-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初冬时节,一组来自华北油田的数字吸引了记者的目光:油气产量连续7年保持稳定增长,综合能耗连续11年下降。精细管理经验在中国石油集团公司全面推广,荣获全国首批“管理创新示范单位”。在长期的艰苦奋斗历程中,精细管理理念和方法也随之在华北油田孕育而生,并不断丰富发展。

初冬时节,一组来自华北油田的数字吸引了记者的目光:油气产量连续7年保持稳定增长,综合能耗连续11年下降。

尽管华北油田目前油气产量在中国石油十几家油气田中并不靠前,但近几年的利润增长、投资回报率均居于前列。精细管理经验在中国石油集团公司全面推广,荣获全国首批“管理创新示范单位”。

从量的增长到质的提高,从规模扩张到效益当家,精细管理正让这个已开发建设35周年的老油田变得越来越充满生机和活力,成为转变发展方式、实现新跨越的巨大动力。

艰苦奋斗孕育了精细管理

华北油田是全国离首都最近的油田,位于大兴境内的桐35井距天安门仅有30多公里。在这个油田,记者看到的不仅仅是石油这个“黑色金子”的生产过程,更深深感受到油田人代代相传的责任意识,一脉相承的艰苦奋斗精神,以及永无止境的精细管理作风。

华北油田勘探开发始于20世纪70年代,在异常艰苦的情况下,为了早日在首都南大门抱出“油娃娃”,来自祖国四面八方参加会战的石油工人,在冀中平原的盐碱滩上,搭帐篷、住板房,风餐露宿、人拉肩扛,在不到一年时间里,建成年产1000万吨生产规模,实现了当年勘探、当年建设、当年开发、当年收回国家投资的“四个当年”,创造了中国石油开发史上前所未有的高速度。

为向国家奉献更多的石油,华北油田从1977年起连续10年保持年产原油1000万吨以上,最高年产原油1733万吨、位居全国第三,为全国年产原油上亿吨做出了突出贡献。

由于潜山油藏具有产量高、递减快的特殊性,从1987年开始华北油田产量大幅度下降。20世纪90年代以来,华北油田人多油少的矛盾日益突出。为了满足11万职工、26万居民的生存发展需要,华北油田人艰苦创业,精打细算过日子,勒紧裤带上项目,在地处内蒙古锡林郭勒大草原腹地,建成最高年产量125万吨的二连油田。之后,相继建成了第一炼油厂、呼和浩特炼油厂和第一机械厂钢管厂等支柱企业。

在长期的艰苦奋斗历程中,精细管理理念和方法也随之在华北油田孕育而生,并不断丰富发展。“九五”时期,面对生存发展严峻挑战,油田以管理增效求生存、求发展,细化指标分解,强化经济责任,逐步走上自主经营的发展道路。

“十五”时期,面对中国石油改制上市、参与全球市场竞争的新形势,为适应市场竞争、提高经济效益,华北油田把创新精神和目标管理相结合,形成“细分管理单元、量化考核指标、管理主体责权利相统一的精细管理做法,涵盖投资、成本、勘探、开发、生产现场管理等各个环节,管理从地面向地下、从定性向定量深入,激发了管理活力。

近年来,华北油田应用前沿管理和技术创新成果,延伸精细管理内容,把细化管理单元拓展为全方位整体优化,把量化考核指标拓展为全要素经济评价,把管理主体责权利相统一拓展为全过程系统控制,形成了“三全”精细管理模式,实现了向全方位动态精细管理转变,实现了低投入高回报、低消耗高产出、低成本高效益。2010年,油田经济总量达到255亿元,比“十五”末翻了一番多;经济油气当量突破600万吨。

困难时期讲奋斗、讲精细;条件好的时候,艰苦奋斗的精神、精细管理的作风更要发扬光大。2006年以来,华北油田在沟壑纵横的山西沁水盆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建成中国第一个数字化、规模化煤层气田,形成了千亿立方米整装大气田,累计建成10亿立方米的生产规模。在内蒙古毛乌素沙漠腹地,快速高效地推进苏75区块建设,圆满完成10亿立方米产能建设任务,实现商品气量5亿立方米,创造了“三年任务两年完”的不凡业绩。

正是凭着这种艰苦奋斗精神和精细管理作风,华北油田走出了一条注重经济效益、突出发展方式转变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截至今年,华北油田累计生产原油2.5亿多吨、天然气107.7亿立方米,累计产油量在全国油气田中名列第五,为国家能源安全和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正是凭着这种艰苦奋斗精神和精细管理作风,华北油田人形成了“国家利益至上、企业利益优先、员工利益为重”的核心价值理念,培育了以“创业创新、精细管理、和谐共建”为主要内容的特色文化,总结形成了二连油田艰苦奋斗精神、山西煤层气勘探开发执着奉献精神,以及全国劳模靳占忠精神、“中国石油榜样”曹树祥精神,打造了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讲大局、特别讲奉献”的高素质员工队伍。

老油田焕发了新活力

到今年底,华北油田油气储量替换率连续10年大于1,油田递减率连续8年持续减缓,油气产量保持连年增长。作为一个进入中后期深度勘探开发的老油田,这一串串闪光的数字,是实施精细勘探开发带来的丰厚回报。

华北油田是靠古潜山油藏起家,发现建成了中国最大的古潜山油田,并在中国石油工业史上第一个确立了“新生古储”的潜山勘探新理论。然而,进入中后期开发后,勘探开发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以下数字足以说明华北油田勘探开发难度之大:一是“九五”期间与1995年之前平均每年新增探明储量相比下降54%以上,二是原油产量从1979年1733万吨最高峰降到2004年432万吨历史最低。1986年至2005年的20年间,华北油田仅发现9个小型潜山油气藏,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仅有580万吨。

面对异常严峻的勘探形势,华北油田把精细勘探作为解决油气勘探主要矛盾和发展“瓶颈”的突破口,精细区域地质综合研究,精细三维地震采集处理,精细层序地层对比研究,精细构造解释储层预测,创新建立多种成藏模式。通过“四个精细、一个创新”,努力冲破思想上的“禁区”,开拓未曾涉及的“盲区”,探索望而却步的“难区”,以思想解放、精细勘探为油气勘探的大发现、大场面积蓄能量。

精细勘探,使一度“迷雾”重重的潜山勘探曙光再现。对任丘潜山构造带西侧的长洋淀潜山带展开精细勘探,近年钻探长3井获得日产518立方米高产油流,是1985年以来华北油田日产油最高的油井,也是中国石油当年日产油量最高的一口井,拉开了新一轮潜山勘探的序幕。

紧接着,华北油田又分别在二连赛汉塔拉凹陷、冀中肃宁潜山构造带等潜山勘探获得成功,一次次开启了潜山勘探发现之门,近几年先后发现9个新的高产潜山油藏,形成了潜山储量增长的又一个高峰。

位于内蒙古二连盆地的巴音都兰凹陷,是一个历经20余年几上几下,勘探久攻不克的凹陷,科研人员在精细勘探中不放过一个疑点,寻找每一个亮点,靠对老井的复查和精细层位标定与对比分析发现线索,一举获得突破,形成5000万吨的储量规模,开辟了华北油田地层岩性油藏勘探的新阶段。

饶阳凹陷精细勘探同样耐人寻味。这个凹陷多年来没有大的发现,华北油田向精细勘探要储量,深入开展潜山及内幕、岩性地层油藏、第三系构造油藏精细研究,经过近3年突出对饶阳凹陷的精细勘探,已形成三级储量达1.5亿吨的规模储量区。

在二连盆地历经30年勘探后,华北油田进一步加强精细勘探,新发现了一个原来没有的、面积达2000平方米的阿尔凹陷,仅用3年时间,高效、快速落实了5000万吨预测储量规模,为二连探区准备出了一个重要的油气资源生产接替凹陷,被评为中国石油勘探重大发现一等奖。

今年5月,华北油田精细勘探又传佳音,成功钻探风险探井——牛东1井,获日产原油642.9立方米、天然气56.3万立方米高产油气流,发现了渤海湾盆地乃至中国东部目前最深的油气藏。11月底,在中国石油勘探年会上,牛东深潜山勘探项目获得重大发现一等奖。

2000年,华北油田勘探预测、控制、探明三级储量仅为6340万吨,而“十一五”期间油田三级储量年均达到亿吨以上,钻井进尺却相对减少,成本较大幅度下降。这一高一低、一多一少,既是一个鲜明的反差,更是一次质的跨越。

同样,开发上进入高含水、高采出程度的“双高”阶段,面临着储采失衡、生产系统老化、生产效率降低的严峻形势,实施以“精细油藏评价建产、精细老油田调整挖潜、精细生产系统增效、精细开发生产管理”为主要内容的精细开发,使华北油田的产量连年稳定增长,效益稳步提升。

位于河北省献县的路36断块,是华北油田实施精细开发的一个杰作。这个断块经过20年开发,2007年13口油井只有3口生产,日产油仅3.5吨,面临被废弃的局面。华北油田通过精细油藏描述、精细地质构造和地层对比,实施二次开发,仅仅两年时间,该断块地质储量增长50%,日产油上升到80吨左右,实现储量、产量双增长。

像路36断块这样具有“低、深、难”的区块,在华北油田还有很多。随着油田开发主体已由潜山为主向砂岩为主转变,复杂断块和低渗透油田所占比例逐年增大。是靠多打井弥补产量递减,还是靠精细开发实现稳产?

华北油田对每一口井呵护有加,对症下药,全面实施“一井一法、一组一策”等精细管理。把每一口油、水井,每一个注采井组作为最基本管理单元,一口井采取一种管理办法,一个注采井组制定一套综合开发对策,强化考核,落实责任,促使员工从开发、生产、技术、管理多个层面发力,真正做到油井有变化,水井查原因;水井有变化,油井看效果,有力促进井组开发水平和开发效益的提升。

在华北油田投入开发的56个油田中,河间油田称得上是“老字辈”。这个开发33年的油田已进入高含水开发后期,稳产难度与日俱增。华北油田深挖细找,不断捕捉产能接替的新亮点,精细管理每一口油井,对正常井实施“养颜术”,对不正常井实施“拯救术”,对潜力井实施“进补术”。经过精细开发,平均单井日产量由5.5吨上升到6.5吨。

依靠精细开发,华北油田取得了采收率提高、单井产量提高的明显效果。目前,油田平均单井产量高于中国石油股份公司平均水平。

让效益成为“定盘星”

11月29日,冀中平原迎来入冬后的第一场雪,麦苗青青,白雪皑皑,掩映在一派田园风光中的采油三厂油水井站,因精细经营带来丰厚回报显得尤为动人。

采油三厂是一个年产原油百万吨的采油厂,先后投入开发13个油田69个开发单元,因低渗透,断块支离破碎,如果按常规开发和自然递减规律,产量将连年滑坡,成本将大幅上升,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一道绕不过的难题。

然而,令人欣喜的是,通过精细经营,这个已开发30多年的采油厂,不仅连续14年产量实现稳定增长,生产成本连年下降,其中吨油耗电由2000年前的301千瓦时下降到现在的129千瓦时,年用电量由2.9亿千瓦时下降到1.5亿千瓦时,高产低耗得到充分体现,油田开发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采油三厂的实践,是华北油田精细经营的一个缩影。油田公司有关领导坦言,同样找到1吨油和产出1吨油,现在付出的代价要比过去大得多,成本高出多少倍。如果不在精细经营上有所作为,来之不易的经济效益将在粗放管理中消失殆尽。

提高经济效益,关键是建立科学管控机制。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平台控制生产经营过程,华北油田建立健全集HSE、内控、法律风险防控、思想政治保障等8个子体系为一体,覆盖各业务板块、各项工作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一切生产经营活动都纳入到体系管理,人人都受制度约束,事事都有程序控制,环环都有监督落实,有效防范了经营风险、法律风险、市场风险和政治风险。

以“大预算”管理系统平台控制投资成本,强化预算的源头引导和控制作用,统筹三大业务板块协调发展,对所有勘探开发投资、成本统筹安排部署,将预算指标横向分解到职能部门,纵向分解到工区、队站、班组,实行“模板分析”和“1+1经济分析”,保障了生产经营平稳运行,实现了对资金、成本的严格管控。

围绕提高经济发展质量,让效益成为“定盘星”,把每个生产环节、每个工作层面、每道工作程序都涵盖在系统的科学有效控制之下,对每一项生产经营活动,都从成本投入、资本回报、技术分析等全要素层面进行综合效益考核评价,使油田生产经营任何一个环节和要素上的效益、效率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

华北油田在投资上做到“优生优育”,从源头抓控制投资,严格按效益标准,强化投资的最大回报,做到资金跟着效益走。通过完善预算管理机制,建立重大项目全寿命周期投资核算体系,优化以“一企一策”为核心的财务预算管理政策,让每一元投资都见到实实在在的回报。

为节约投资,油田把原来按行政单位划分的34个核算产油区块,改为按地质条件不同划分为55个核算区块,使核算更加细致入微。根据近几年对核算区块进行效益评价,有效区块产量占全油田产量的94.7%,其中高效产量占76.4%。重视现金流评价,通过各作业区块确定现金流贡献,减少无效注入,投资资本回报率逐步提升,净现金流贡献在中国石油中型油田中非常突出。

油田强二断块原来因产量过低,成本居高不下而处于停产边缘。经过科学开发和精细经营,已从几年前的日产20多吨提高到现在的200多吨,生产吨油成本下降了40%以上,用较少的投入获取了丰厚回报。

建立以平衡计分卡为基础的全员绩效考核机制,把业绩考核贯穿生产经营活动的始终,实行绩效考核循环设计,通过年初签订绩效合同,季度进行绩效监控,半年度绩效回顾,年度考核等一套流程,使员工精细经营管理成为一种习惯。

建立经营指标评价体系。把油田自然递减率、综合递减率、含水上升率控制和采收率提高作为主要的管理指标,连续7年开展精细油藏描述工作,连续5年开展以注水基础管理为核心的“开发基础年”活动,连续12年开展老油田“调水增油”工作,创新实施了重点油藏监控。同时,应用抽油机采油、注水、集输等三大工艺系统,确立不同系统效率提升的阶段性和长期性指标。近年实施的油田整体简化优化改造项目10个,以及加热炉、电力系统等多项重点技改工程,基本消除了油田生产“瓶颈”和“大马拉小车”现象,提高了系统效率,年节约自用原油1.5万吨、天然气500万立方米、电6000万千瓦时。“十一五”以来,抽油机系统效率从26.3%提高到2010年的27.6%;注水系统效率从50.3%提高到2010年的54.1%;油田综合能耗连续11年下降,连续5年低于股份公司平均水平。

针对进入开发中后期低效和无效产量逐渐增多、产量与效益矛盾突出的问题,科研人员注重经济产量,对未动用储量搞好经济评价,达不到效益标准的坚决不上或缓上。对已经开发的区块,彻底改变以往只要完成产量,不管投入高低的状况,实现由“产量效益”到“效益产量”的根本转变。如2009年完成水平井投产初期平均产量20.8吨,是周围直井的2倍至5倍,效益十分突出。

强化全员、全过程成本控制,各生产作业区通过以“单井、单站、单机、单项工程、单日”的“五单核算”成本控制,给每一口油、水井建立了成本账户,开展单井经济效益综合评价,对生产井的经济效益和盈亏平衡点进行评价测算,效益真正唱起了“主角”。

华北油田将占总操作成本60%以上的动力费、材料费等五项费用作为成本控制重点,做到精打细算,斤斤计较。目前,油田单井系统效率由19.7%提高到27.2%,吨液耗电从36.5千瓦时降低到19.6千瓦时,用电单耗连续10年下降,每年仅集输系统运行费用就减少1.5亿元,提高了经济运行质量。

精细管理,正在给进入中后期深度开发的华北油田注入新的生机,新的希望。

拓展发展空间的新优势

对于华北油田来说,人均产油量在中国石油所属油气田中最低,人多油少、经济总量小的矛盾十分突出,加之历史遗留问题多、社会负担重、困难群体人员较多,单靠油气主营业务,难以解决企业生存发展问题。

为推进油田的科学发展、安全发展、清洁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华北油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确立了“建设具有一定经营规模和华北油田特色地区能源公司”的发展战略目标。“一定经营规模”,即到“十二五”末,年油气当量达到800万吨,经济总量达到510亿元。“华北油田特色”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产业结构特色,既有常规油气业务,又有煤层气、地热等新能源业务,储气库、LNG(液化天然气)等新领域业务;第二,精细管理;第三,特色文化;第四,有作为党建。

在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的大背景下,华北油田充分利用精细管理这一法宝,抢抓机遇,发展新兴产业,不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华北油田是处于京津冀区域内的油田,还有最大的湿地保护区“华北明珠”白洋淀,二连油田位于内蒙古锡林郭勒大草原腹地,发展低碳经济,对于华北油田来说,其政治、经济和社会意义非同一般。

机遇稍纵即逝,智者顺势而为。作为一个已开发35年的老油田,如何在常规油气发展的同时,拓展新兴绿色能源,扩展新的发展空间,华北油田把主攻方向锁定在煤层气、地热、城市燃气和储气库上。

在煤层气开发上,华北油田发挥技术优势,捷足先登,成为国内研究煤层气开发较早的企业。近年来,华北油田乘势而上。2006年以来,在山西沁水拉开大规模开发煤层气的序幕。在煤层气开发中处处突出精细,探索形成了“以自动化为依托、以市场化为手段、以专业化为支撑、以扁平化为基准、以低成本为目标”的精细管理模式,创新形成了多分支水平井钻探、“双驼峰”曲线、“五段三压法”排采、自动化监控等一系列国内领先的精细工艺体系。

进军煤层气,在国内遇到的最大难点是煤权与气权重叠。华北油田架构“利益共享、共同发展”的新合作模式,与山西潞安集团等大型煤炭企业联袂开发,不但引领了国内“采气采煤一体化”有序开发,而且“十二五”期间还将减少煤矿瓦斯直接排放5亿立方米以上。

华北油田把视野投向LNG、CNG(压缩天然气)等城市燃气。以液化天然气作支撑,加快推进城市化燃气工程。牵手昆仑能源公司,拓展液化天然气市场,业务区域辐射华北五省市区、华东五省一市。截至11月初,累计销售天然气25亿立方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

华港燃气集团是华北油田与中石油昆仑能源公司合作成立的燃气企业。截至目前,已建设完成国内目前最大的单体固定式一级LNG加注站1座,在建LNG加注站10余座、LNG液化工厂1座,累计销售LNG5万余吨。下一步,华北油田将以如东LNG接转站为依托,形成华北、华东LNG网络,同时以河北曹妃甸LNG接转站和山西煤层气资源为依托,打造京津冀加气网络。

在新能源开发中,油田加强合作,实现共赢。与苏锡常通客运集团签订国内最大的、规模化的以LNG为动力的绿色环保能源项目,将LNG加气业务成功打入长三角地区道路运输龙头企业,已打造成具有较强的LNG资源供应、网络管理和市场服务能力的燃气企业。

京津冀地区天然气使用量大,但存在季节性差异。一般冬天的用量要高于夏季的用量,甚至达到6倍至10倍,需要通过储气库进行季节调峰。华北油田油气藏圈闭密封性较好,并且分布相对集中,具备较好的建库资源基础和地理优势。为搞好京津冀地区用气季节调峰,改善居民生活水平,华北油田积极建设打造一流的京畿天然气资源群。今年即将建成京58储气库群,这是全国第二个储气库群。到2015年,华北油田储气库群总容量将达到249亿立方米,工作气达到70亿立方米。

与此同时,华北油田充分利用资源、技术优势,在加快留北油田等规模利用地热资源项目研究的基础上,去年在采油三厂建成国内第一个地热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年发电量300万千瓦时,年增油1.2万吨,地热维温替代加热炉年节油2万吨。到“十二五”末,依靠地热年发电量将达到1.275亿千瓦时,提液增油近7万吨。

低碳发展,正在成为华北油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拓展发展空间的新引擎。

(载于2011年12月7日《华北石油报》,与胡建国、田解超、黄金合写)

后 记

2011年11月28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下发《关于做好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系列报道的通知》,要求《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九大中央媒体开设“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专栏,围绕国有企业科学发展、自主创新、履行社会职责等内容,在重要版面、重要时段推出系列报道。通知要求,中央各大媒体在12月上旬重点报道大庆油田科技创新和华北油田的精细管理。

当天,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思想政治工作部通知华北油田,要求准备一份介绍华北油田精细管理的新闻通稿,以备中央媒体采访之用。接到集团公司思政部的通知后,油田公司企业文化处处长胡建国正在北京陶然大厦参加一个活动,记者当时也在现场。胡建国在担任油田公司企业文化处(宣传部)处长的几年间,华北油田的宣传、文化工作搞得红红火火,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对工作的极大投入和付出。说起胡建国,人们说他“不仅能说、能写,更有点子”。

记得那天晚上,外面还飘着雪花。吃过晚饭,胡建国急匆匆地告诉记者,立即准备从北京返回华北油田,在文化处商量撰写新闻通稿的事情。尽管外面雪花纷飞,黑咕隆咚,但我们还是连夜赶了回来。来到文化处办公室,其他同志早已等候多时,大家就撰写新闻通稿连夜进行讨论,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讨论很是热烈,最后定了要写的基本框架,并由文化处、企管处两名同志和我分工负责起草初稿。大家讨论完,已是将近深夜十二点时分。

第二天下午,大家把各自写好的新闻通稿拿到文化处一起过稿,总感到文化处写的一部分过于宣传材料味,而企管处提供的只是有关领导的讲话,其中连能说明精细管理的具体事例和数字都没有,根本不能用作通稿,而此时离集团公司思政部要的新闻通稿只有一天多的时间了。胡建国处长当机立断,指定记者在所有有关资料的基础上撰写新闻通稿,并要求尽快交稿。

在这种情况下,记者放下了所有其他工作,全力以赴赶写新闻通稿,并利用原来掌握和最新掌握的一些情况,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了这篇长达5000多字的新闻通稿,经油田有关领导审定后,按要求发给集团公司思政部,再由他们提供给中央九大媒体。后来在几大中央媒体发表的关于华北油田精细管理的报道,大都是在由华北油田提供的这篇新闻通稿的基础上改写而成的,有关记者也大都没来油田实地采访,这也可能是他们过于忙碌的缘故。

12月4日,新华社推出《质变来自“细”与“新”——大庆油田华北油田精细管理技术创新工作纪实》长篇通讯。12月5日《人民日报》头版推出《向创新和管理要效益——大庆油田、华北油田坚持科技创新和精细管理》长篇通讯。同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媒体也分别进行了宣传,有的在发稿时用的还是记者的原标题。而就其报道声势、力度而言,的确是油田勘探开发以来所少有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