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与科研的“亲密接触”

与科研的“亲密接触”

时间:2022-05-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对于本科生来说,此次参与科研立项活动绝对是与科研的“亲密接触”。前不久,校团委和大学生科研中心就此次本科生科研立项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从结果来看,“亲密接触”为本科生带来了非同寻常的收获。这是此次科研立项申报要求中的一项内容。“中国教育信息化网”项目组由60余名软件学院学生组成,是此次科研立项项目组中的“航空母舰”。这几乎是所有参加科研立项活动学生的共同体会。

我校2005年度本科学生科研立项活动透视

宝庆 李燕楠 张鸽 李宁

新闻背景提示:2005年3月,为进一步加强校园学术氛围建设,提升学生科研活动水平,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校团委组织开展了2005年度本科学生科研立项活动。经过学生项目组申报、院校两级团委审核、专家组评审,共有112个科研项目获准立项,400余名本科生参与其中。今年3月末,随着各项目的陆续结题,2005年度本科学生科研立项活动基本结束。

如何从废弃的铁矿渣中提取红宝石成分?如何利用海流的作用,为海岸的灯塔提供能量?免除农业税后,农村基层政权的建设情况怎样……乍听起来,这应该是专业领域研究人员的科研课题。而实际上,这些课题都是我校本科生在科研立项活动中提出来的。

对于本科生来说,此次参与科研立项活动绝对是与科研的“亲密接触”。“接触”的感觉究竟如何?前不久,校团委和大学生科研中心就此次本科生科研立项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从结果来看,“亲密接触”为本科生带来了非同寻常的收获。

从理论到实践体验动手的感觉

“铁合金废渣成分分析及其综合利用”是化学学院学生谭华桥所在的项目组申报的课题。如何从铁合金废渣中提取有效红宝石成分,变废为宝,是该课题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在研究中,项目组遇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缺少相关知识的系统指导,项目组成员就自学国内外文献资料;实验条件有限,大家就一起想办法,设计新的实验方法,力争在现有条件下完成实验任务;实践经验不足,谭华桥就利用寒假时间,特意到家乡的铁合金工厂实习了两个星期,认真向技术人员请教……“解决各种问题的过程就是我们学习和提高的过程。虽然辛苦,但收获很大,尤其是动手能力真正得到了锻炼。”

谭华桥所说的“动手能力的锻炼”,主要是指实验操作过程的体验。以前做课内实验时,老师都把仪器、药品和试剂准备好。他们只需按照教材所列出的步骤进行操作就可以了。而现在,一切都得自己动手。一次,在研究进行到一个关键步骤时,项目组成员在文献中发现了一种新的实验方法,实验结果会比传统方法的更准确。他们立即着手实验,前后进行了100多次尝试,但最终却没有成功……“虽然失败了,但反复实验的过程使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具体而形象,使我们享受到了学习的乐趣。”

科研中心问卷调查的结果印证了谭华桥的感受。在对“你认为本科生科研立项对自己有何益处”这一问题的回答中,46%的被调查者选择了“锻炼培养了自己的科研能力和动手能力”,在所列四个选项中所占比例最高。

从“单打”到合作感受团队的力量

“学生科研项目小组必须由三人或三人以上组成小组申报……原则上不支持学生个人申报。”这是此次科研立项申报要求中的一项内容。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是学校开展科研立项活动的初衷之一。

“中国教育信息化网”项目组由60余名软件学院学生组成,是此次科研立项项目组中的“航空母舰”。为使每名成员各尽所能,共同完成任务,项目组负责人刘国起将项目组分成5个小组。平时每个小组内部针对技术问题进行讨论,集思广益。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难题就提交上来,大家一起讨论,集体研究。“每个人进一小步,整个团队就进一大步。”组员王鹏这样描述团队合作的优势。

英国戏剧家萧伯纳说过:“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交换,每人都有了两种思想。”在思想的碰撞中,往往会产生新的灵感火花。组员赵雷每次提出的意见都很“独到”,在没有与其他组员达成一致时,难免会受到质疑。但他总是“毫不妥协”地与组员们进行辩论,直至最后达成一致。“真理总是愈辩愈明。以前总以为自己的看法很正确,但在争辩中我发现了自己想法的欠缺。通过这个项目的合作,我感受到了浓厚的团队协作气氛,培养了与他人合作的品质,这对自己今后的成长是很有好处的。”赵雷感慨颇多。

从想法到成果找到科学研究的方法

思想在碰撞中产生灵感的火花,怎样才能使这火花燃成燎原之势——把想法转化为成果?

这需要科学的研究方法。对于科研经历很少的本科生来说,找到正确的研究方法尤为重要。三农学社社员、“农村社会保障及家庭结构变迁”项目组成员、政法学院学生王智华对此深有感触。

王智华大一时,曾作过一篇有关新型农村合作社的调查报告。当时她还不了解相关的调查方法,最终获得的数据也不够准确,因此报告的质量不高。参加科研立项后,她有机会系统地学习和训练了有关的研究方法。因为三农学社对所有项目组成员都开展了如何进行调查研究的培训。在培训中,王智华第一次知道了如何设计调查问卷,如何采集有效数据,如何消除被访问对象的顾虑,如何对采集的素材进行归类、整理和分析……

在“农村社会保障及家庭结构变迁”项目的研究过程中,王智华不仅正确运用了所学到的科学方法,而且还积累了一些经验。她先后走访了10余户农家,较好地完成了自己所承担部分的基本数据采集任务,为项目组整体研究的顺利进展提供了确凿的第一手资料。“科研立项培养了我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使我初步认识到了研究方法对于科学研究的重要性。”王智华认为,这是她最大的收获。

从感性到理性受到科学精神的熏陶

“结果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受到了科学精神的熏陶。不管我们将来是否从事科研工作,严谨求实、勤奋创新、耐心细致等科学精神和学术品质,将使我们终身受益。”这几乎是所有参加科研立项活动学生的共同体会。

物理学院学生陈前平和同伴们在研制“高效低转速小型永磁交流发电机”时,在绕线圈儿上费了很大功夫。项目组成员都是男同学,而绕线圈儿可是个“细致活儿”——铜丝必须一圈儿一圈儿地绕,不能交叉。这可难为了三个男子汉,刚开始时笨手笨脚,每次都是绕了又拆、拆了再绕……有时,因为一个小小的错误,他们必须把整个线圈儿都拆开重绕。当时正值炎热的盛夏,加上实验室机器运转不断产生的热量,一天下来,往往汗水浸透了衣服。手也是黑乎乎的,有时用手擦脸上的汗,一不小心就变成了“大花脸”,“看上去有点像煤矿工人”,他们开玩笑地说。

就这样,每天工作4个小时,整整持续了20天。在发电机最后研制成功的那一刻,陈前平和同伴们欣喜若狂。每个人都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亲自动手摇一摇发电机。电流通过导线到达小灯泡,在小灯泡“扑闪扑闪”亮光的映照下,他们额头上的汗珠也在闪闪发亮。“在实验过程中,我们磨练了信心、耐心和细心。失败的教训也告诉我们,科学研究容不得半点儿马虎。”陈前平颇有感触地说。

应该看到的是,除了沉甸甸的收获,由于本科生自身的科研能力和相关条件有限,也有一些本次立项的科研项目的研究走了一些弯路甚至搁浅。对此,曾获得“挑战杯”大赛全国二等奖、三等奖和“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国家铜奖的软件学院学生孙博鼓励大家:“想要做的事情就一定要去做。搞科研首先要相信自己,要有充分的自信和脚踏实地的精神。”曾获得“挑战杯”大赛全国三等奖的政法学院学生朱兴涛则建议,搞科研前应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以便保持科研的敏感性;还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因为在科研中没有吃苦耐劳、持之以恒的精神是不行的。

政法学院吴敏先教授一直对本科生进行科研实践给予极大的关注和支持。“科研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使他们深入实际,了解一些情况,从而培养独立思考和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她同时告诫同学们:“搞科研要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社会实际和热点问题;在全面掌握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深入分析;在自己独立思考的同时,要注意与老师和同学的交流。”日前,校团委公布了2006年度本科生科研立项结果。17个学院的197个项目获准立项,将有600余名本科生与科研“亲密接触”。我们欣喜地看到,本科生科研立项这株嫩绿的新芽,正沐浴在师大校园灿烂的阳光里,茁壮成长……

(本文载于《东北师大校报》1076期,获得2006年度吉林省高校好新闻通讯类一等奖。作者贺宝庆为文学院2003级本科生,李燕楠、张鸽为文学院2004级本科生,李宁为政法学院2005级本科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