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后现代喜剧电影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后现代喜剧电影

时间:2022-05-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网络影像、电影和电视媒介融合带来文化基因大融合与大裂变,其共同核心基因是影像,它在不同的中介媒介基因作用下衍生出不同的艺术基因复合体。21世纪中国电影呈现出跨媒体新景观:媒介融合背景下电影艺术类型片主要有网络喜剧片和网络青春片。《疯狂的石头》是后现代喜剧创作对西方cult电影

网络影像、电影和电视媒介融合带来文化基因大融合与大裂变,其共同核心基因是影像,它在不同的中介媒介基因作用下衍生出不同的艺术基因复合体。在网络与电影的二元交融中,网络文化基因进入电影,改写了电影艺术基因组合序列,导致电影出现网络化的形态、人物、叙事、修辞和风格。具有网络特色的私密话语、新新人类、悬疑叙事、媒介景观、迷幻音乐、跳跃剪辑、穿越时空、杂糅形式、玄幻风格等艺术基因与影像基因结合形成电影艺术新潮流。复制、移植、裂变是网络文化基因进入电影艺术发生嬗变的三种方式。网络小说改编为电影是网络文化基因复制。网络喜剧电影是将网络喜剧审美范式基因移植进入电影。网络化电影形态、人物、叙事、修辞、风格等是网络文化与电影艺术基因融合裂变结果。互联网、电影和电视之间的媒介融合其本质是网络文化强力改写影视文化基因,产生新的文化类型和产品。网络文化是后现代文化集大成者,后现代的平面化、零散化、无中心、消费主义、娱乐化、喜剧化等文化特点在互联网文化中表现的淋漓尽致。网络文化对影视文化的改写集中表现在后现代文化属性在影视艺术中得到展现。

随着网络文化培育的80、90后逐渐成为电影作者和观众主体,网络文化成为影响中国电影主要文化形态,中国电影更新换代,网络化成为主流,出现网络青春片、网络穿越片、网络喜剧片、网络电影语言、网络电影风格等新现象。电影中移植了囧、萌、冷幽默、私密、穿越、玄幻、奇观化等网络审美范式。媒介融合背景下电影因为审美形态和审美对象的变化产生新的审美体验模式和审美评价标准。媒介融合背景下电影艺术受后现代文化侵袭,存在内涵表层化、叙事零散化、主题娱乐化、人物嬉皮化、结构碎片化、风格杂乱化等问题。

在媒介融合时代,电影、电视、新媒体艺术的影像基因跨媒体多元生长,电影生产、传播和接受环节都被数字媒体和互联网文化基因改写。21世纪中国电影呈现出跨媒体新景观:媒介融合背景下电影艺术类型片主要有网络喜剧片和网络青春片。网络喜剧片是网络喜剧基因在电影中的移植创新,主要有《人在囧途》《泰囧》等。网络青春片是以90后青年文化电影表现形式,如《老男孩之猛龙过江》《后会无期》《小时代》等。新电影类型的角色设计、叙事模式、语言修辞、艺术风格等特征稳定。网络化电影具有情节喜剧化、节奏跳跃感强、桥段拼贴等特征,常用夸张、荒诞、戏谑等修辞,呈现鲜明网络文化特征的多元艺术风格。其中后现代喜剧电影是网络文化影响最集中的电影类型,对之进行详细研究将可解读网络文化基因对电影进行深刻改写从而逐渐建立新的电影类型的过程,本章将论述后现代喜剧电影,研究作为典型后现代文化的互联网对电影艺术的改写。

德里达认为在场所依赖的同一性没有确定的形态,将后现代视野中的存在进行了意义的解构。利奥塔把后现代状况描述为“对元叙事的不信任”,强调出后现代主义反抗诉求和激进面貌。詹姆逊将后现代主义与晚期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相联系,指出后现代主义文本互涉的模仿和抄袭实质,以及其碎片化所影射的投机性消费逻辑。波德里亚认为符号形式的内爆和意义的消解让后现代社会群体陷入形象、景观和拟像构成的游戏当中。后现代主义的革新特质在于其“对统一性的攻击”,作为一个在现代主义与前卫艺术之间突降而来的批评体系,有着“不确定性”“去差别化”和解构主义之倾向。这三种特性相互指涉和影响,意义的解构消弭了原先定义的边界与差异,使客体存在形态显得支离破碎和飘忽不定,内涵的失落成为后现代主义饱受诟病的问题。中国喜剧电影后现代取向明显,碎片化的符号呈现和直白简明的外观逻辑都是后现代特质的集中体现。后现代主义在质疑传统的基础上它建构出一套特征鲜明的形式体系,常用戏仿、重复、消解、拼贴、恶搞等方法,而这也是后现代喜剧电影常用方法。

后现代文化是指1960年代后在西方兴起的大众娱乐狂欢文化潮流,1990年代在中国开始广泛传播,影响了中国文化格局。首先,从1980年代以来主流、精英、大众文化的三元鼎立文化格局到21世纪初期的大众文化一家独大[1],文化格局的转型与后现代文化的传播分不开。作为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有意识或无意识拼贴后的产物,新世纪中国文化形态透着浓烈的后现代意味。其次,中国文化的后现代性植根于大众,这种平民立场使其需要质疑和消解精英既有地位,亵渎崇高和经典是中国后现代文化“西学东渐”的产物。最后,对既有后现代作品进行有意识地效仿甚至抄袭,是中国后现代文化生产的突出特色。以国产后现代电影的生产实践为例,对西方文化潜移默化地复制将后现代色彩渗透进一部分文化产品当中,良好的市场回馈激发了创作者们如法炮制的自觉,加之后现代文化作为一种消费品,市场对其需求量极大,电影创作者有意识地对西方相对成熟的后现代文化产品进行文化基因的复制与移植。网络是典型的后现代文化形态,在当前媒介融合潮流中网络文化的平面化、无中心、网络化、互动性等文化基因与电影艺术相结合,在国内成为当前炙手可热的电影类型,创造一系列的电影票房纪录。

国产喜剧在1990年代开始学习西方后现代思潮、特征、方法论,王朔小说改编的喜剧电影和周星驰的无厘头喜剧电影中就能寻得踪迹,但其并不具备创作上自觉的后现代指征。周星驰被誉为后现代主义大师,但是实际上本人称并不知何为后现代。2006年宁浩导演的《疯狂的石头》具有里程碑意义,奠定了后现代喜剧电影的类型特点:小成本制作、Cult风格、冷幽默。2009年上映的第二部宁浩喜剧《疯狂的赛车》以千万成本收获了过亿票房,使宁浩正式迈入国产亿元电影导演俱乐部,延续了宁浩喜剧电影的类型特征。2013年《无人区》作为西部片、公路片与黑色幽默相融合的混合类型片,获得次年柏林电影节最佳影片提名。2014年的新片《心花路放》以一种更为现实主义的视角,描述了一段世俗体验交杂冲击下的情伤疗愈过程,在时空结构上别具匠心地进行了巧妙安排。改良后的后现代喜剧保留并发扬其游戏性和狂欢性,弱化其残酷性和讽刺性,融合了社会时尚元素,使观众在精神超越之余享受到情感的娱乐。

《疯狂的石头》是后现代喜剧创作对西方cult电影[2]复制和效仿后进行商业化的改良,《武林外传》《饭局也疯狂》等后现代喜剧电影则呈现出更多本土化特色。在创作《武林外传》和《饭局也疯狂》之前,尚敬是国内知名的情景喜剧导演。他的电影创作延续了情景喜剧中通俗易懂的观众优势,主题紧扣时代脉搏、简单浅显、普适度高。人物众多且作符号化处理,以人物关系的集合来结构多线条的叙事,情节细碎复杂,趋于片段化。笑点以语言上的戏谑调侃与行为上的插科打诨为主,善用充满拼贴、戏仿等修辞技法。本土化情景喜剧与后现代喜剧融合集观众熟稔的流行文本与新颖的后现代元素于一身,从而具有极强的市场价值。

图7.1 开创一个冷幽默时代的《疯狂的石头》

后现代喜剧电影的内涵、形式及其文化内蕴都特征鲜明,成为一种迅速发展的喜剧电影类型,在票房上屡破纪录。而且,在“网络+电影”的融合潮流中,作为后现代文化的典型媒介—互联网将自身携带的后现代文化基因与电影相结合,再吸收同时期西方的后现代电影类型特征,从而形成了在中国近十年影响最大的网络电影新类型—后现代喜剧电影。对之进行研究对于探究媒介融合中的电影艺术嬗变极具价值。笔者将对后现代喜剧电影典型文本进行类型模式与元素的微观透析,探究这些影片主题意旨、环境设置、人物塑造、叙事建构、视听风格与喜剧手法等方面的特点,描绘出中国后现代喜剧电影的艺术特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