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互联网+电影

互联网+电影

时间:2022-05-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互联网作为当今最强大的媒介,具有三大基本属性:多媒体全息传播、光速超时空和“点对点”私媒传播。“互联网+电影”使得互联网作为中介文化基因与电影发生了一场文化基因融合运动。另一方向是互联网基因进入电影导致电影艺术的互联网化形成电影领域中的网络电影。

互联网作为当今最强大的媒介,具有三大基本属性:多媒体全息传播、光速超时空和“点对点”私媒传播。这也可以说是互联网作为一种中介文化基因携带的三大基本信息和功能,也可以认为是三种互联网文化基因,对进入其中的文化基因进行基因重组从而使其具有鲜明的互联网化特征。多媒体全息传播导致互联网建立类似现实世界的虚拟仿真空间,融合了多种文化因素,与大脑的精神时空形成异质同构关系,信息接收者进行沉浸式体验形成强烈共鸣。光速超时空使得互联网将时间维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与空间维度的世界打通形成共时性结构,信息接收者摆脱时空的物理限制进入自由的时空穿越并获得强烈的超时空体验。点对点私媒传播导致互联网传播的网络化、平面化、私密化、低俗化、草根化和互动性,文化领域的门槛降为零,“世界是平的”,立体的文化威权结构转化为平面的民主平等结构,大众进入文化狂欢时代。

马歇尔·麦克卢汉认为电子媒介是一种纯信息,电光本身并没有内容,在广告、电视、互联网中使用时才成为一种媒介。电子媒介最充分地体现了麦克卢汉的著名判断:媒介即讯息。[12]这里的讯息指的是“由它引入的人间事物的尺度变化、速度变化和模式变化”[13]。媒介即讯息就是媒介对“人的组合与行动的尺度和形态”发挥塑造和控制作用。[14]而所谓尺度变化、速度变化、模式变化、人的组合关系和行动尺度与形态都可以视为基因变异。正如道金斯所论述的,中介媒介基因是一种桥梁,导致文化基因的变异。两位大师在逻辑深处契合无间。

马歇尔·麦克卢汉认为一切媒介均是人的感觉的延伸。[15]电子媒介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延伸。“中枢神经系统把人整合成一个统一的机体,电子媒介亦然。所以电子时代的人再不是分割肢解、残缺不全的人。”[16]电子媒介作为综合媒介,多媒体手段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还原了真实的世界,至少从感觉角度看,电子媒介从视听渠道提供形象、声音、文字等语言,建构四维时空结构容纳了人的感知,全方位地启动人的精神运行。电子媒介将“一切电路、一切智能、一切经济的和生态的东西”[17]都联系起来。由此我们自然可以理解,人类文化基因深植于大脑神经系统,文化基因编码信息可以通过电子媒介进行广泛的延伸,互联网作为当今典型的电子媒介,也就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的重要的延伸,互联网是人类中枢神经系统的外化。互联网传播的基本单位是比特,比特没有重量、色彩、尺度,以光速传播,[18]在一定意义上“消灭”了时间和空间,从而导致地球村的出现,因为信息传播的同步使得世界变成了一个社区,全球化成为目前的文化潮流。互联网比特可以将所有的媒体信息进行同一,从而可以将所有的信息资源进行融合。[19]互联网是无中心网状结构,传播方式是全新的点对点传播,传统的印刷、电影、广播、电视等媒介具有作为社会公器的社会属性,互联网成为崭新的私媒体出现。多媒体、超时空和私媒体成为互联网中介基因的基本基因信息,对处于其中的文化基因进行重组使之呈现互联网化特征。

在“互联网+影视艺术”基因融合之前的文化环境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网络文学的成熟,后现代文化在中国兴起,中国80、90后青年亚文化的兴起和影视艺术数字技术的成熟。网络文学经过十余年的发展,文学与互联网文化基因融合已经相当成熟,网络文学结合了文学与互联网的优良基因产生了新的文学种类,具有比特化传播、多媒体演绎、新民间文学、虚拟超时空等特征[20]。网络文学改编为影视作品和网络影像作品已经成为当前重要的艺术现象,在改编中其实发生的是文化基因的转译,极其方便而且效果惊人。后现代文化是当前重要的文化潮流,后现代文化精神和逻辑渗透到文化全视域中,互联网是典型的后现代文化媒介,后现代文化基因撒播到人类大脑中,在具体的影像作品中进行化身和显像。中国80、90后青年文化形成亚文化圈层,80、90后青年深受网络文化影响,也最具有后现代文化精神,具有迥异于前人的文化气质。影视数字革命使得影视创作真正意义上实现了“摄影机是一支笔”,可以按照内心想象进行书写,塑造奇幻的艺术形象。潜藏在大脑中的文化基因得到了自由表述的可能。

“互联网+电影”使得互联网作为中介文化基因与电影发生了一场文化基因融合运动。电影的主题基因、角色基因、故事基因、视听语言基因和风格基因与互联网的多媒体基因、超时空基因和私媒体基因进行重组,形成网络电影的主题基因、角色基因、故事基因、视听语言基因和风格基因。(如图1.6所示)

图1.6 “互联网+电影”文化基因融合示意图

“互联网+电影”模式在两个方向进行:电影基因移植进入互联网和互联网基因移植进入电影。电影基因进入互联网方向一方面是简单复制获得互联网的播出平台;另一方面是电影基因进入互联网进行基因融合裂变形成网络电影(主要是微电影和网络大电影)[21]。另一方向是互联网基因进入电影导致电影艺术的互联网化形成电影领域中的网络电影。电影基因简单复制改变电影的传播渠道和接受模式,带来电影传播的革命。电影基因与互联网基因的结合则产生新的影像艺术—网络电影。电影基因进入互联网首先发生的是物质媒介的裂变,影像摆脱了胶片的限制,以数字比特方式存在,影像基因从而与多媒体基因、超时空基因和私媒体基因结合进行信息基因重组,自由化书写形成新的影像符号。[22]互联网基因进入电影过程中在互联网的强力主导下,电影的主题基因、角色基因、故事基因、视听语言基因和风格基因与多媒体基因、超时空基因和私媒体基因在创作者大脑中进行重组融合,经过复杂的基因信息编码,形成网络电影核心基因,最终在文化语境和作者艺术创造力的激荡之下,对影像语言进行编码形成作品。

2010年是中国网络电影元年,11度青春微电影系列问世掀开了网络电影新的一页,网络视频超越杂耍和草根阶段,成为影像艺术新门类。主要的微电影类型有草根恶搞型、青春爱情型、励志奋斗型、古风型、感人亲情型、唯美风景型等,80、90后青年深受互联网文化熏陶,互联网文化基因成为他们文化生长的语境,80、90后的文化血液中渗透着互联网的文化基因。数字摄影机的流行为微电影奠定技术基础。微电影的主题基因、角色基因、故事基因、视听语言基因和风格基因呈现鲜明的网络特征。80、90后青年是微电影文化主体,他们的个性、情感、心理和理想成为微电影主题,得到充分表达。相对于影视艺术的社会性,微电影小集体的创作模式导致主题取向私密化,个人色彩得到强化。微电影的角色主要是80、90后草根青年,自我表达成为微电影主要模式,主要展现其迷惘、苦涩、自嘲、梦想、自赎、激情、浪漫等情感历程,台词对白主要是互联网上流行的网络新语言。青春期的历险、奔忙、困境、奋斗、漂泊等在微电影中成为主要的故事基因,建基于生活现实的艰涩经历在互联网上得到复制、转译和变异。网络传播的超时空基因在微电影叙事中形成具体的结构:时空穿越,过去、现在、未来融合一体。网络电影的视听语言在语法方面继承了影视视听语言法则,在具体使用技巧和表现形态上具有自身特色。微电影篇幅一般不超过30分钟,这适应了互联网便捷传播的特点。计算机和手机播出平台的小屏幕使得微电影大量拍摄特写、近景镜头,画面经过数字技术后期呈现出强烈的迷幻、虚拟色彩,非线性编辑软件的使用使得剪辑异常灵活而自由,在叙事上时空穿越,在剪辑上则表现为碎片化、多线条的结构,微电影在时间轴上获得自由表述。这可以说是互联网超时空基因的作用。互联网多媒体基因作用则使得微电影融合了多种文化,流行歌曲、电视选秀节目、网络游戏、舞蹈、伴奏音乐、明星文化、广播节目、社会事件等多种文化在微电影中融合一体,结合了时尚、青年、网络、大众等亚文化形态。微电影艺术风格呈现后现代的杂糅、迷幻、快捷多变、亲切、清新、简约特征,从而形成作品整体层面的区别于影视艺术的鲜明特色。

另一方向上互联网基因进入电影是对电影进入网络的一次文化逆袭,中国电影在2014年进入“网生代”时期,其实网络风在电影界已经流行良久。《失恋33天》《山楂树之恋》《杜拉拉升职记》《致青春》等由网络小说改编的电影已经具有鲜明的网络特征,互联网文化基因改写之后的网络小说相对于传统小说而言,已经在文学形态上电子化、超文本化和多媒体化,文化精神上后现代化,艺术品质低俗化,结构零散化,文学阅读互动化,艺术空间虚拟化。“互联网+文学”模式已经成功将文学基因和网络基因融合,形成了成熟的网络文学。将网络文学改编为电影是一次文化基因的转译,类似文学作品改编为电影,其中互联网文化基因的显灵对80、90后青年而言具有强烈的吸引力,从而创造了令人瞠目结舌的票房纪录。近两年互联网文化基因对电影艺术的改写更加深刻,网络喜剧审美范畴囧、雷、萌等喜剧基因经过移植进入电影,出现《老男孩之猛龙过江》《人再囧途之泰囧》《心花路放》《小时代》《后会无期》《匆匆那年》(电影版)《捉妖记》《夏洛特烦恼》等。在电影界近五年逐渐形成了一种互联网基因主控的电影新类型—网络喜剧电影,与微电影在文化精神上一脉相承。在互联网基因编码作用下,80、90后青年成为网络喜剧电影的文化主体,洋溢着互联网的喜剧精神,内涵浅层次平面化,亵渎崇高,追求快乐原则下的感官刺激。屌丝、渣男、猥琐男、同性恋、小三等网络人物成为网络化电影的主要角色。台词主要是新人类时尚而又幽默的网络语言。80、90后青年的青春历险、屌丝奇遇、虐恋炫富、情爱画廊、奋斗苦旅等成为主要故事内容。叙事结构碎片化、情节低俗化、时空穿越化成为主要叙事特征。视听语言方面画面具有强烈虚拟性,剪辑多线条多时空灵活穿插,大量运用插曲,强调身体感官的视听冲击。网络化电影风格上具有杂糅、嬉戏、迷幻等特点。从作品维度看来,《老男孩》是网络电影的肇始之作,互联网文化基因在其中已经与电影基因进行成功的融合,低俗嬉戏主题、草根角色、零散叙事、流行歌曲大量运用、多媒体杂糅混搭、轻幽默喜剧精神、自由灵动剪辑、虚幻画面和迷幻风格已经得到充分展现,这些在网络喜剧电影中得到绵延生长,2015年热播的《夏洛特烦恼》中亦呈现出这些特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