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翻开一个揭秘历史团队的档案

翻开一个揭秘历史团队的档案

时间:2022-05-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除了家长里短、绯闻八卦等娱乐资讯,读者对于揭秘历史的文章,也是非常喜爱的。而“历史讲坛”作为一个研究过往历史的公号,难免会触碰到一些敏感信息,他们是怎样在守法与满足用户兴趣之间权衡的呢?

除了家长里短、绯闻八卦等娱乐资讯,读者对于揭秘历史的文章,也是非常喜爱的。而“历史讲坛”作为一个研究过往历史的公号,难免会触碰到一些敏感信息,他们是怎样在守法与满足用户兴趣之间权衡的呢?这样一个公号,背后到底是怎样的一个见多识广的团队在运营?小媒这就为你解密!

关于历史观:历史没有绝对的真假

小媒:我发现你们的LOGO很特别呀,这是一个什么图形?这样设计有何寓意吗?

历史讲坛:咱们讲坛的标志,是由中国最古老的LOGO演化而来。大家看下面的图,这是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的玉琮。良渚文化存续时间约为公元前3300年至公元前2200年,就是说至少是4200年前的文化。

类似的图形反复出现在不同类型的器物上,其意义表达出的正是良渚部族(部落、民族)的标志。这就是中国最早的LOGO了。经过变形提炼,形成了“历史讲坛“的LOGO。

小媒: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那么,坛主你觉得读史有什么作用呢?感觉大多数人对于历史的爱好,仅限于听故事,你们说要“校正历史观”,那什么样的历史观才正确?

历史讲坛:年轻人读史,主要是学习做人做事,要懂得世界的多面性,避免用简单的好坏去判断人和事。学会多个角度辩证地看问题,进而在自己的具体工作生活中,排除烦恼,以更加宽容的心态去做人做事。中年人读史,在于学习参透客观规律。学会从宏观角度,以更高的格调去看问题,能够快速准确地判断问题的关键和发展趋势。

关于“历史观”,我们应当尽量客观公正地看待历史中的人和事,站在当时当地的角度理解历史;用包容的心态接受历史;以全局发展的眼光品评历史;最终通过掌握历史规律提高自身修养,在生活中身体力行,为自己也为周围人带去一点精神补益,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切实贡献自己的一点点力量——这就是我们普通人读史的真正意义。

小媒:现在网络信息繁杂,关于历史的更是鱼目混珠,那你们如何确定这些信息的真实性?在选取所需内容时,又是如何取舍的?有一个判断标准吗?

历史讲坛:编辑部负责文章发布。编辑部有20多位热心编辑,他们来自各行各业,大家的共同点是:极其爱好历史。因此基本能够做到以严谨的史学态度去看待历史。

实际上大家对所谓“真相”有一个误区。历史没有绝对的真假!即便对于当下的一个事件,不同的亲历者,站在不同角度和立场,反映出来的情况也还是不同的。更别说多少年以后再去回忆记录的那些“正史”,也都难免受制于记录者的身份和立场。有人说:史书上的东西可能除了名字是真的,事情都是假的;而小说里的东西除了名字是假的,事情都是真的。这话或许多少也是有道理的。

关于稿件选择标准,我们更关注的是这个历史故事反映出来的意识形态对当下的社会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因为“历史讲坛”旨在传播正能量!

小媒:相对于古代史因时间久远所以较为开放安全,近现代史更为敏感,你们会回避那些敏感话题吗?

历史讲坛:做微信订阅号这么长时间,发了2000多篇文章,我们可以看到咱们国家的言论环境是相对自由的。我在微信上最后一次遇到文章敏感内容不能发,好像是半年前了。而且我们的编辑作者写东西的时候笔下有准绳,有基本的判断力,反对那些制造、传播谣言等过于负能量的东西。综合这些主客观因素,我们现在基本不会触及所谓敏感问题了。

小媒:做历史类公号,是不是禁忌更多?你们自己会做一些“历史照进现实”的选题策划吗?有没有被举报过?

历史讲坛:我认为历史不是政治,古代政治制度只是历史的一个研究分类。同上问,我们没有被举报过。

小媒:在我们新媒体指数的数据库里,发现历史类公号其实还比较多,有的排名也都还不错。那么,坛主觉得自己与他们有什么不同?竞争优势又在哪里?看重排名、阅读数那些“虚名”吗?

历史讲坛:作为新中国教育体系培养出来的学生,我们都会不自觉地关注排名,排名在前,自然心里高兴。但是阅读量是其一,实际上,关键还是看未来的商业落地,自媒体单纯搞阅读量,是无法持续发展的,叫好还得叫座才行。“历史讲坛”是面世才两年的自媒体,还在向同行们学习。

如果说有不同呢,通过我跟其他一些历史自媒体人的交流发现,我们是一个编辑部在合力运作,其他自媒体很多是一两个人在运作。自媒体是新兴力量,未来很多年内,平台和展现方式会不断更新变化,自媒体这个群体在社会上只会越来越多,不会减少。大家跑的是长跑,慢慢看吧。

关于粉丝:不重数量重质量

小媒:就我个人感觉而言,中老年人一般比较热衷于历史,而年轻人似乎并没多大兴趣。但是微信几乎是年轻人的专属,那么做历史类公号的你们是如何解决这种矛盾的?

历史讲坛:在我们的微信读者调研问卷和QQ群每天的交流中,发现我们的粉丝还是年轻人多。道理很简单,微信和QQ使用者年轻人居多。现在7亿多微信用户,喜欢历史的年轻人所占比例足够大了。

小媒:粉丝数现在有多少了?感觉你们与粉丝互动很积极呀,不仅有云社区,好像还有好几个QQ交流群。坛主分享一下你的吸粉诀窍吧!

历史讲坛:我们在微信订阅号、今日头条、喜马拉雅、百度贴吧、搜狐新闻、新浪微博都有历史文章发布。加上QQ群里一些不喜欢用手机的群友,总计粉丝没法精确统计,约十万多吧。

对于吸粉,我们强调质量。组织落地活动是提高吸收粉丝质量的一个有效办法。讲坛今年初组建一系列QQ群,除了作为总入口的几个大群外,还有各类专题群及地区群。群友在核心骨干粉丝的主导下,有效地进行历史内容交流。讲坛经常举办网上历史座谈会;古迹和博物馆的网上参观的直播;群友的好书分享会推荐到订阅号里;在有奖的历史知识竞赛上,我们是真的见到真正的高手了;还有线下活动——世界文化遗产旅游参观、茶吧沙龙、赏月雅集等活动,这都使加到群里的爱好者深深地喜欢上“历史讲坛”这个集体,并且成为“历史讲坛”的忠实一员。

小媒:你们的有声电台,小媒很是喜欢。为什么会选择播出台湾作家柏杨的作品《中国人史纲》,而非其他著作?另外,这个有声电台的运营成本高吗?是否有从中盈利?

历史讲坛:非常感谢您喜欢我们的节目!我们选择这个作品主要的原因:我们习惯了国内的历史教科书,柏杨在台湾监狱里写的这本书,观点会比较独特和犀利,我想给读者一些不同的历史角度。这是一部通史,而且史纲是大纲嘛,相对来说篇幅较短,我大概会讲120集,现在讲到50集了,我想早点讲完,再讲其他好书了,听众朋友点播的很多呢。柏杨的行文风格比较流畅,讲起来大家会听着比较舒服。

值得注意的是我在讲解过程中补充了大量的原著中没有的、当年柏杨在台湾无法得到的知识点,比如最新的一些考古研究成果等,让听众听着更加明白。

电台运营,主要是时间成本,我们几个主播自己都具备音频处理能力,录制30分钟一集,从改稿到查阅补充材料,录制到后期制作和发布,一般要6个小时时间。有声频道目前一万多粉丝,还刚刚起步,暂时没想用它盈利。这是未来做视频的一个基础和锻炼吧。

小媒:现在关于历史解读的书籍实在太多,小媒无法判断优劣。所以最后,请坛主为大家推荐3—5本你认为不错的历史类书籍吧!

历史讲坛:我国历史源远流长,优秀历史书太多了,其实最方便的还是听听我老白播讲的《中国人史纲》,开车坐地铁洗衣服做饭看孩子都可以听,不耽误干活。

看书呢?我推荐几本吧,一个是杨宽的《战国史》——该书引用文献甚多,结合了新发现的考古材料,增强了内容的可信度,堪称是战国史研究的扛鼎之作。再推荐一本蒋廷黼的《中国近代史》——该书简略易懂,但多所创见,被认为是近代史领域的权威之作。最后一本是高红雷的《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