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传统连环画衰落的原因是什么

传统连环画衰落的原因是什么

时间:2022-05-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据有关数据表明,在1982年,中国大陆的传统连环画年销量达到天文数字的8亿多册。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大陆的传统连环画年销量大约只有350万册。

传统连环画在中国曾经有过很辉煌的历史,不论是解放前,还是新中国成立后,她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征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从历史的轨迹看,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连环画发展迅猛,在上世纪80年代初,传统连环画发展到了巅峰。据有关数据表明,在1982年,中国大陆的传统连环画年销量达到天文数字的8亿多册。连环画被美术界看作奇迹。在改革开放后的几届全国美展上,连环画都获得了多块金牌。连环画以一个独立画种的姿态出现在全国美展上。

2002年,《漫画大王》在北京举办漫画研讨会

然而风云突变,在1985年,传统连环画经历了一场浩劫。连环画市场的变化使几乎所有的连环画工作者措手不及。连环画的订数由原来的每册动辄上百万,直线跳水,下降为区区两三万。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大陆的传统连环画年销量大约只有350万册。今天,传统连环画的年销量不足百万。传统连环画的象征——《连环画报》,期发行量也由上世纪80年代初的120万册,下降到今天的不足2万册。从数据看,我想,说传统连环画衰落了,不会有人提出异议。

我国传统的连环画形式不同于国外连环画。其特点可以归纳几点。一是内容主要是以改编文学作品为主,文字优美、简练,文学性强,一般的连环画作品,不看绘画就可以了解故事情节。二是上图下文形式,三是表现手段以线描为主,同时也吸收了各个画种的表现形式,比如在连环画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运用油画、水墨画、水彩画、版画等诸多表现手段。我国优秀的连环画作品,尤其是获奖的连环画作品,如果单独从一个画面上看,是很难区分这是一幅连环画作品,还是一幅故事插图。我国传统的连环画更像一幅幅艺术佳作。

传统连环画衰落的原因是什么?这是我们想探求的。我认为传统连环画的衰落有几个重要原因:一是以改编为主的上图下文表现形式不适应新的时代;二是电视等新媒体的出现,吸引了大批的连环画读者;三是对外开放,中国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传统连环画不再被市场接受。后二者看上去是主要原因,实际上,追宗求源,问题还是出在上图下文的表现形式上。

一、为什么上图下文形式曾经兴盛

以上图下文形式为主要特征的中国传统连环画毕竟在中国流行过几十年,这是任何人都承认的事实。她的存在和兴盛必然有她的理由,她为什么能够在中国大陆上流行呢?

(一)人们想看好故事

在中国,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多种因素,人们的精神生活并不丰富,可以看到的图书、报纸和期刊都有限。在极端的时期,像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国的期刊只有26家。出于对生活的热爱,人们需求好的故事。连环画应运而生。传统连环画的特点之一,就是经过精选的缩编的好故事。经过缩编的古典名著连环画让今天的中年人谈起,就像谈起儿时的美好时光。连环画《水浒》《岳飞传》《三国演义》等名著连环画,至今让中年人津津乐道。

由于连环画脚本的出色改编,人们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享受阅读名著的喜悦。在1985年连环画发行量大滑坡的时候,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32开《世界名著连环画》仍然受到读者的追捧,也是因为“文革”结束后,许多年轻人对名著不了解,又没有更多的时间阅读名著,而读名著连环画可以让他们在短时间内知道世界名著。当时,这套书几乎成了电大、职工大学、大专院校学生的必读书。这样的连环画当然有市场。以至于当时许多人认为出版大32开连环画可能改变64开连环画的萧条。事实证明,开型不是救世主。大32开的连环画并没有迎来连环画的春天。

(二)经济水平的制约

我国在改革开放前,一般读者的家庭收入不高,是否能吃饱饭都是问题,用于文娱活动的开支更是少之又少。经济水平的制约,表现在连环画上,就要考虑读者少花钱,要多看东西。几分钱一本126页的连环画(过去,一本连环画的页数通常在126页左右)要承载一个长篇小说才好。在这样的情况下,上图下文的直接从名著缩编而来的故事是最受欢迎的。

作为投资方,出版社也会考虑,一页一幅图,假设稿费是30元一幅,也就只有30元;如果一页三幅图,就可能要付90元,那样,定价可能比通常要高许多。比如原本两印张1元钱,现在重新计算,就可能是2元钱,这样的定价在当时肯定偏高,读者就可能不买账。

我在上世纪90年代初,曾计算过一页多幅的连环画成本,发现比传统连环画的成本高许多,定价也就比同类图书高一些。定价高,来订货的人就少。人们生活水平偏低,成为一页多幅连环画发展的瓶颈。

经济水平的制约,也成为上图下文的连环画形式兴盛的一个理由。

(三)没有其他媒体的冲击

在传统媒体中,报纸、广播对连环画的冲击并不大,连环画毕竟是视觉文化,在当时没有更多娱乐工具、娱乐媒体的前提下,连环画的生存条件之优越,超出了现在人们的想象。

在相对封闭的时代,人们能够享受的娱乐是电影、是仅有的四大名著等图书,和比较少的连环画图书。当年的《连环画报》,印数排在10大名刊之中。在当时有娱乐性质的刊物中,我记得大概只有《大众电影》能与之匹敌。

80年代初期,《读者文摘》等带有娱乐性质的刊物出现,电视开始普及,但连环画正挟着突飞猛进的狂潮席卷市场,固有的强大的惯性使1982年销售8亿册连环画的力量延续到了1983年、1984年。

1985年,中国的电视普及率达到每百户70台,这个数据是个重要参数,在许多国家都得到过验证,传统媒体必将受到媒体新贵——电视的威胁。

二、为什么上图下文形式会衰落

(一)强调文学,使绘画成为独立的审美

上图下文的传统连环画形式强调文字的文学性,一般的文字脚本具有独立的审美趣味。不看绘画,只看文字,多数传统连环画作品就有很强的可读性。一方面适应了当时读者的需求,而另一方面,当有大量故事书和连环画同时供读者选择的时候,读者就会考虑定价比,至少,对是否购买故事书还是故事画产生疑问。

文字脚本的简捷流畅,反过来,对图画的要求变得可有可无。但我们的连环画工作者并不是放弃责任,而是努力使连环画绘画水准更上一层楼。绘画水准如何提高呢?我们没有走外国的连环画发展道路,强调绘画的实用性,强调动感,而是更追求艺术性。这时就出现了一种情况,绘画几乎使用了所有的画种的表现手段。油画、水墨、线描、水彩、版画、剪纸。我们所知道的表现手段,几乎都可以在连环画上看到。

绘画的艺术性使连环画的画幅成为了独立的可以欣赏的审美载体。即便是当时的社会精英,也可以在连环画中看到自己所需的东西。我所认识的一些知识分子,他们谈起过去的连环画,还是一脸的崇敬。

想想,当年画连环画的画家是怎样一个群体啊。黄胄、古元、陆俨少、丁绍光、黄永玉、程十发、范曾、陈逸飞、陈丹青等等,几乎大多数能够画人物画的大画家都曾参与过连环画的创作。我说的这些人并不是连环画家,只是客串连环画。

当年,我国连环画界不断地宣传和学习鲁迅关于连环画的观点:他认为,连环图画也能出现像达·芬奇、米开朗基罗一样的艺术大师。在上世纪80年代初,几乎社会各界都在为连环画能进入艺术殿堂而呼吁,可想而知,连环画在艺术界的地位并不是很高。如果放眼看世界,国外的大艺术家有几人参与过画连环画?细细数来,几乎没有。知名的连环画家在国外的地位也很高,但他们是另一批人,像手冢治虫、沃特·迪斯尼等等。

传统连环画已经变成了两个载体,一个是经过精心改编的文学故事,一个是艺术家们精心打造的绘画作品。这些艺术家之所以画连环画,也许是因为作品没有地方发表,也许因为作品不能销售,还有种种原因,但能够解释的一点是,也许当初他们创作连环画并非兴趣所在,而是出于某种无奈。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大艺术家们有了更广阔的展示天地,他们不再画这些又费力,又不赚钱的连环画了。连环画作为整体,其艺术性理所当然地被大大打了折扣。从连环画的目前状况看,上图下文形式已经不再具有当年那样的独立的美学价值,其衰落也必然成为一种结果了。

(二)减缓了连环图的冲击力和连续性

连环画的特点中连续性是大家都在强调的。但前面分析过,由于连环画文和画功能的分离,使绘画更具独立性。在传统连环画中,每一张图大小是有规矩的,是一样大的纸张,设计时,版心的大小也是一律的,符合黄金分割律。由于人的视觉中只是一幅图。这幅图当然需要稳定,所以创作者无论怎样构图,在一页中,构图必定是稳定的。稳定的构图必然缺乏对人的视觉冲击。

一页多幅的形式,可以在某一幅或几幅图上做巧妙的构图,其构图单独看,可以不稳定。整页看稳定就可。版式的不稳定性可以造成视觉的冲击力。

连续性更是上图下文传统连环画的劣势。一页页的画面都是整幅的,无论怎么翻,也让人感觉是一页页画面,连续的概念难以建立。再者,上图下文的优势是一段话可能是浓缩了许多动作,每幅图之间谈到的事可能转换几个场景了,更无法使人感到传统连环画有连续性。

失去了连续性的优势,传统连环画在新的媒体出现后陷于不利的地位。

(三)电视等新媒体的出现

首先是同类媒体的崛起和竞争,使原有的连环画优势不再。比如在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的期刊数字还很小。《读者文摘》(今《读者》)刚刚创刊不久。在此之前,《连环画报》等连环画期刊有好几家,有浙江的《富春江画报》、天津的《故事画报》、贵州的《刺梨》,都是以改编文学作品、优秀散文为主。《读者文摘》《青年文摘》《青年博览》等文摘类期刊的出现,打破了以往只有连环画才能选编故事的垄断。而且,他们的优势又远比连环画期刊的优势大。同样篇幅的期刊,他们的信息量更大,发稿速度比连环画期刊发稿速度快,由于是文摘,成本低,价格又低廉。过去连环画的受众看同样的内容,自然会转向选择文摘类期刊。

电视媒体的出现,更直接冲击了传统连环画。电视媒体的出现,其实不仅仅对连环画造成了冲击,对传统的四大媒介都形成了威胁。报纸、期刊、图书、广播,都因电视的出现,不同程度地减少了受众。

许多连环画工作者把1985年连环画的大滑坡归罪于选题撞车,新华书店盲目订货,画家画得不认真等因素,期望着通过自身的努力,让传统连环画走出低谷。无论是当年看,还是今天看,这都是不可能的。传统连环画由于自身的缺陷,无法在新的电视媒体前重新站起来。

传统连环画表现的是静态的,构图是大小一致的长方形,单线白描。而电视是动态的,有色彩,有声音的,不用再花钱的。两相比较,传统连环画无法抗衡电视,也在情理之中。

而国外连环画的主要表现特点是什么样的呢?是一页多幅。像美国的《超人》《蝙蝠人》《人猿泰山》、法国的《枪手》、日本的《铁臂阿童木》《机器猫》等等,我们耳熟能详的连环画作品,几乎都是采用一页多幅的连环画表现形式。内容多为原创,绘画主要以钢笔表现,手段灵活多变。但故事情节主要靠绘画表现,如果只看文字,不看绘画,是很难了解故事情节的,相反,只看绘画,不看文字,却能看出个故事大意,这就是为什么我国许多漫画发烧友不懂日文,却能抱着日本原版漫画津津有味阅读的原因。

三、上图下文形式兴衰对我们的启示

自1999年任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连环画艺委会秘书长以来,作者主持全国连环画报刊年会及“金环奖”评奖,至2008年整整10年

上图下文传统连环画的两大特点,以改编文学作品为主,上图下文艺术性较强的绘画形式,既是过去计划经济时代成功的因素,也是今天市场经济时代前进的阻碍。与时俱进,是时代的强音。连环画也应随时代发展改变以往上图下文的形式。

首先,脚本应当鼓励原创。也许现在的原创脚本比筛选、改编优秀文学作品弱,但只有坚持下去,更多地探讨连环画的自身规律。我想,就连环画作品而言,原创作品是可以走出一条独特的道路。国外著名的连环画作品几乎都是原创的,就是一个明证。

其次是一页多幅形式的运用。其实,我国也不是绝对没有一页多幅的连环画形式的出现,关键是没有学到或研究到一页多幅形式的精髓。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仅仅简单地把上图下文的形式改成一页多幅的形式,不会成功。一页多幅的形式里有许多需要探讨的规律。比如日本漫画,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总结出许多关于连环画创作的理论。在这方面,我们要虚心向一些连环画发展成熟的国家学习。学习其创作规律。

为什么国外的连环画在电视时代仍有较强的竞争力呢?我认为,在发达国家,连环画的发展几乎是与电视的普及同步的。比如,在美国,电视的出现大概在三四十年代,普及在四十年代。有一个数据表明,在美国,1955年,在本土的最后一个生产彩电的工厂关闭,他们认为生产电视的利润不高。但我认为,此时,美国已经完成了电视的普及。在日本,1945年前后,他们连环画的发展,与中国同时代的连环画有相似的地方,而进入50年代,手冢治虫的《铁臂阿童木》的成功是伴随长篇动画片的生产。而长篇动画片是要在电视台播放的。

发达国家都经历了电视对连环画的冲击,同时,他们在竞争中求发展,在世界的连环画发展过程中,一页多幅始终是连环画表现的主流形式。画面更具冲击力,更强调动感,通过线条,表达喜怒哀乐。她的优势是故事情节可以表现得更为流畅、轻松、自然。

我国连环画经过了这十几年的风雨历程,已经充分认识到了市场经济的作用。我国电视普及也已经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我国的动画片生产也已经进入飞速发展的阶段。连环画的复兴需要从内容到形式进行新的和谐组合,在强大的电视媒体、网络媒体面前,如何充分展示连环画自身独特的魅力,是我们连环画工作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上图下文式的传统连环画也许随着时代的变迁渐渐衰落,但连环画这个普及型的深受普通百姓喜爱的形式还会生存下去,发展下去。我认为,在不久的将来,连环画一定能够重新进入普通百姓家。

原载《百科知识》1996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