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书法的承继与创新

书法的承继与创新

时间:2022-05-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当今中国艺术舞台上,书法艺术迎来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多元化发展机遇。可是要想真正掌握书法艺术却并非易事,当今的书坛更存在着临摹功底不够扎实、急于创新而忽视法度、擅长“表演”而文化修养不足等问题。书法爱好者也将传承视为圭臬,对临摹孜孜不倦,津津乐道。这是前人对书法艺术理论的贡献。这是几千年传统书法的创新之路。

在当今中国艺术舞台上,书法艺术迎来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多元化发展机遇。伴随着改革开放,师范类院校的书法专业、美术院校的书法专业蓬勃发展,在校学生不断增多,学历教育从本科到硕士博士研究生再到博士后。2013年,教育部对在中小学校开设书法课和书法教学也提出了具体要求。

书法从书写中来,书写谁都会,书法看上去似乎简单易学,于是许多老年朋友退休后开始学书法,一些美院、画院也纷纷开办名师书法班,学生来自全国各地,报名踊跃。这些都是书法艺术发展的基础。可是要想真正掌握书法艺术却并非易事,当今的书坛更存在着临摹功底不够扎实、急于创新而忽视法度、擅长“表演”而文化修养不足等问题。

一、临摹是书法的基础

临摹前人经典碑帖是学习书法的必经之路,书法的章法、笔法、结体、意境等只能通过不断临习碑帖才能获得。当代有些所谓的书家未曾临习或浅尝辄止,便随心所欲,乱涂乱抹,不识文野,误以为就是创新,或自称创造了独特的个人风格和面貌,其实并未理解中国书法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之博大,仅仅是将其简单化、粗俗化!

中国画学习,入门首先要师古人,师古人的笔墨,师古人的结构。书法学习也是如此。从古到今,几乎所有的教育家,都谈师古人,那么学书法则要从楷书开始,学楷书又要从颜、柳、欧、赵开始,颜、柳、欧、赵被大家公认是临习书法的最佳途径。向颜、柳、欧、赵学习什么?学的是楷书的用笔,楷书的结构。掌握了楷书的用笔方式,就为学习其他书体的用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例如在明代,科举考试要求使用馆阁体,带动了楷书的广泛流行。字写得好坏直接影响判卷考官打出的分数,董其昌的楷书既漂亮又实用,遂成为当时千万考生竞相摹仿的书体。

为什么要临习古人的墨迹?古人在书法领域已经有几千年的研究探索。临习古人的经典书法,仍然是今天研习书法的重要途径。在中国书法的历史长河中,大浪淘沙,能够沉淀下来并进入书法经典宝库的,都是中国书法艺术的结晶。孙过庭在《书谱》里说:“观夫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姿,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涯,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他讲的是古人的经典用笔方式。汉字历经漫长的历史演化所形成的书法艺术确实是一个充满了生命的千姿百态的世界,也是一种表达思想情感和人文精神的抽象艺术,值得我们在汲取前人的智慧基础上赋予书法新的时代审美意义。

作者和两位同学回母校举办书法展,欧阳中石、李燕杰等老师前来祝贺

在古代,书法家一样很重视临摹,甚至用临摹的相像与否来裁定书法家的能力与才华。赵孟頫长期临习王羲之的《兰亭序》,以至于他临习的作品与原作摞在一起,几近重合。书法爱好者也将传承视为圭臬,对临摹孜孜不倦,津津乐道。临摹经典碑帖的用笔、字型,临摹大家的气质、精神。在任何一个时代,临得像的都会得到一片赞扬。这如同在电视节目中,模仿某人的唱法很像,也会得到听众的欢呼一样。

当然,我们现在临摹的目的也并非单纯为了酷似,而是从临习到意临,为形成自己的风格打下基础。初学者临摹主要是掌握书写方法和技术,而书家临摹,则主要是掌握字帖的特点、风格形成的原因、艺术特点等。王铎作书,据说“一日临帖,一日应请索”,正说明这个道理。临帖是对古代法帖的追摹;而“应请索”则是创作,或书写古代诗文,或自作诗文。

二、创新是书法的升华

书法的最高境界是书法艺术。书法之所以称之为艺术,是因为它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造出富有时代精神的创作样式。所谓的书法,我以为,是前人经历了创造、研磨,经过时间考验形成共识的经典审美。法,是规则,孟子曰:“不以规矩,不成方圆。”书法就是有规则的书写。这里有两点需要强调。

其一,创新是艺术发展的动力和生命力,书法亦然。书法在历史长河中发展,不断地创新,创造新的格局,新的理念,不断形成多元化的法则。后人崇尚古典,更有创新的勇气和精神,才得以让我们看到不仅有石鼓文,有汉碑,也有唐楷;不仅有王羲之、王献之,也有苏东坡、黄庭坚;不仅有古人留下的书法经典,也有今人对书法的贡献。黄庭坚认为《兰亭序》并非无懈笔,要善学之。又说“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通真”。这是前人对书法艺术理论的贡献。“自成一家”则是对书法艺术的贡献。化古,出古。这是几千年传统书法的创新之路。我以为,今天,仍然适用。

其二,不论如何创新,需要符合法度。当代有些书家曾经想寻找捷径,自1985年的“北京现代书法首展”到今日美术馆的三届“流行书风展”,书法界刮起了一场“流行风”。其实,说是“流行风”,至少在当时并不流行,因为绝大多数的书法爱好者并不买账。但这种极端的“流行风”有它存在的合理原因,因为它符合人们求变求新的心态。由于传统意义上的书法遭到破坏和割裂,当代书法发展陷入困境。许多所谓的创新仅仅是急于与传统书风拉开距离,对西方文化进行简单移植,或者对传统书法形式进行破坏与重构。“流行风”经过多年的发展,也形成两个趋势,一个是从极端的“新”之后,重新回头汲取传统书法的精华;另一个是仍然保持当初的狂野。

“流行风”带来的问题至今也没有彻底解决。一些年轻人喜新,渴望成功,又不愿下苦功,希望走捷径。我以为,在走极端的探索中,能够攀登艺术高峰的只是极少数人,比之一心临古的人,相对人数恐怕会更少。创新不仅要有激情,还要有深厚的文化修养。不少创新的追随者走入险境而不自觉,如果没有深厚的修养支撑其创新,那么,他们无法成为书法艺术的先驱,只能算是探索失败的“先烈”。

作者有一枚喜爱的闲章:编余偶得。编辑之余,对书法情有独钟

齐白石老人与毛泽东、郭沫若之间曾有个小故事。白石老人为毛泽东主席刻了一枚印章,用一张废画包裹送上。毛泽东主席将此画裱好。齐白石看见大惊,想要回废画。毛泽东风趣地说:“这画不是为我画的吗?”与白石老人同去的郭沫若先生也说:“这画是为我画的!”于是,齐白石老人请二位在画上题字。毛泽东主席化苏东坡诗“我书意造本无法”为“丹青意造本无法”,郭沫若先生化陆游诗“此老胸中常有诗”为“画家胸中常有诗”。我认为,没有这个“诗”,没有这深厚的文化内涵,“无法”就等于无法无天。

三、书法艺术如何创新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毛笔已经不是必不可少的工具。这与古代书法家所处的环境完全不同。即使有些书法家每日保持书写毛笔字的习惯,也与古人的书写环境无法相提并论。那么,在今天毛笔字对于我们的意义是什么?它对我们有着一种特殊的意味,不仅是感情,也因为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部分。

笔墨要继承,用笔要有训练,这主要是传承的部分。笔法是难以创新的。从科学的角度看,任何事物都是可以创新的,但创新的空间多大,有多大的可能性?比如上文提到的书法“流行风”,许多用笔的方式与传统不同,古人强调用大笔写小字,而流行风改用小笔写大字。也有人专门制作粗糙的笔,模仿先人最原始的笔,也有在笔头上做文章的,但我认为,笔法古人研究得很透了,创新的空间较小。

而艺术是要创新的。如果用笔不是创新的主要方向,那么,字型要创新,布局要创新,应当有自己的审美。赵孟頫说:“结字因时而传,用笔千古不易。”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唐代虞世南《笔髓论》中说:“兵无常阵,字无常体矣;谓如水火,势多不定,故云字无常定也。”虞世南讲的也是字型的问题。

字型经过了几千年来中国书法家们的不断创造,不断研磨,早已形成各家各派的不同风格。许多人认为,今天的字型结构已经不易创新。实际上,随着时代的审美变化,我以为,字型的结体创新还是有很大空间的。

篇章结构有着更大的创新空间。新时代,新建筑的出现,家居的改善和变化,都与古时完全不同;张挂书法作品的地方也有很大的改变。随着人们审美水准的提高,对书法作品在室内的摆放位置,装帧的方式,视觉的舒适度都有新的要求。作品的大小,字的大小,行气的安排,都是我们要面对的新问题。

拙作《以画入书——书法发展的新途径》,讲的是如何以画入书。我们知道,中国画家都在强调以书入画,学书法的线条,用书法的线条入画。绘画和书法都是视觉艺术,中国画的重要特征是线条和造型,书法亦然,其重要特征也是线条和造型。以画入书的观点,就是说,我们要以视觉艺术的眼光看待书法字型,其创新的空间一目了然。

四、修养是书法艺术发展的重要条件

如今社会上不知何时出现了一大批“书法大师”,什么“龙王”“草书第一”等等,多数群众并不知道这里水的深浅。这些人“表演功力”深厚,有的倒着写,有的将纸背过来写,甚至在电视节目上屡屡出镜。许多这样的所谓书法家共同的问题,是文化修养的极端缺乏。

刘熙载在他的《书概》谈道:“一代之书,无不肖乎一代之人与文者。”书法艺术提高的背后是艺术家修为的提高。古人早已将艺术作出排序:诗书画印。书法被排在第二位。中国古代艺术论中诗论最多,书法次之,画论在唐代以后才渐渐多起来。古人将书法作品抬得很高,像《三希堂》《快雪堂》等,收录的都是书法作品,并以此传名。明朝以前都将书法作品放在绘画作品的前面,清以后,才发生变化。这个变化也是因为大量的文人介入绘画。而著名的书法家一直多是文学家,有着深厚的文化修养,方能书写出书法佳作。

还有一些人书写的技术不错,但一看他写的内容就能看出其文化程度的不足。比如,多写现成的唐诗宋词一类的内容,甚至还有错别字。

古代名帖多是书法家书写自己的思想和内容,如王羲之的《兰亭序》是一篇美文,被收入《古文观止》,是千古绝唱;颜真卿的《祭侄稿》是家信;黄庭坚的《研山铭》《砥柱铭》也是自己的诗文。王羲之的《兰亭序》是急就章,真可谓才华横溢。比之古人,当今之书家能书写自己所创诗文的,恐怕不多。

诗书画印,古人将诗排在第一位,我也认为,诗永远应当放在艺术的首要位置。诗不仅仅代表诗歌,它是思想,是你想表达的思想内容。写诗,我认为是书法家首先要做的事。至于诗写的好不好,能否成为经典,是每个人的悟性和能力问题。古人写诗,讲究平仄入声,讲究平水韵等。今天写诗,应当知道古人写诗的规则。如果写七绝、七律,应当讲究音韵。由于时代久远,尤其是北方人发音的问题,如果习惯写新韵,当然也可以。但不可回避的是,诗要注意内容的高度、语言的提炼,诗表达情感,崇尚境界,这都是书法家们应当认真对待的。

沈鹏先生在点评作者书法作品

修养是多方面的,没有修养,没有阅历,很难有自己的主见,有更高深的见识,那就只有听别人的份了。我们常看学者的字,字写得很不错。他们练得不多,但字不俗,因为学者首先知道藏拙,把最不好得东西抛弃。许多练了一辈子书法的人,不明白什么是好坏,误以为张扬就是好,误将毛病尽可能地向人们展示。

古人讲眼高手低,是有道理的。做个比喻:修养达到100分,是眼高,虽然技巧还不够,比如只有85分,但随着技巧的掌握,会不断接近100分;而修养如果只有70分,眼不够高,即使技巧上再努力,分数也只能接近70分。

继承是书法艺术发展的基础,创新是书法艺术发展的动力。形成书法个人风格是每一位书法家需要倾尽一生智慧与心血攀登的艺术高峰。提高修养素质是书法家的必修课,是书法家未来是否能够攀登高峰的前提条件。

原载《中国美术》2014.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