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免费午餐的博弈

免费午餐的博弈

时间:2022-05-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免费的午餐总是充满诱惑力,那么长期免费的“早餐、午餐、晚餐、夜宵”呢?根据新华网的统计调查,接近九成的网友表示,如果微信收费将不会继续使用。经过近两个月激烈的角力和协调,各方力量终于到达一个新的平衡:2013年4月23日上午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工信部称,微信是否收费将由经营者决定,政府不会干预,支持腾讯微信短期不收费的决定。

免费的午餐总是充满诱惑力,那么长期免费的“早餐、午餐、晚餐、夜宵”呢?

微信自推出后实行免费使用的方式损害了三大电信运营商的利益,如发送短信需要0.1元一条(通常70字以内),而微信1M流量可以发送约1000条信息,换算成短信的话可以创收100元,实则1M流量仅收费0.2~0.3元。如此巨大的“差价”,运营商当然不可能“视而不见”,更不可能“无动于衷”。

手机短信本是移动运营商稳定而巨大的收入来源,其营业收入连年增长。三大运营商之首中国移动短信收入峰值2010年为468.89亿元。微信、米聊、iMessage等即时通信产品推出后,2011年中国移动短信营业收入出现首次下降,为464.62亿元,三家运营商总约减少短信运营收入超过百亿元(按往年增长率推算),其中微信对运营商的短信业务影响最大。

2013年2月底,一则关于微信收费的消息开始在网络上广泛而快速地流传,逐渐在行业界(电信运营商、工信部门、腾讯微信、媒体等)和用户中间引起了巨大的震荡和疑虑,各方观点和意见莫衷一是甚至前后矛盾,一场关于微信的“收费—免费”大战揭开了序幕。

微信收费

作为典型的OTT应用,运营商认为微信的崛起侵蚀了短信彩信甚至语音通话业务,占用了大量的信令(可理解为数据传输)资源,对运营商的短信、语音业务冲击较大,带来了较大的压力。在民间(协会、团体、用户、网民等),关于微信收费有关的话题更是吵得沸沸扬扬。根据新华网的统计调查,接近九成的网友表示,如果微信收费将不会继续使用。“微信收费”的本质,其实是相关方利益的较量。随着事件的持续升温,越来越多的相关方陆续加入到“是否收费”的博弈中。2013年3月31日腾讯对新华社记者明确表示:“腾讯公司肯定不会就微信的基础服务向用户收取费用。”当然,公众账号认证须另行说明。

经过近两个月激烈的角力和协调,各方力量终于到达一个新的平衡:2013年4月23日上午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工信部称,微信是否收费将由经营者决定,政府不会干预,支持腾讯微信短期不收费的决定。至此,“微信收费”事件终于告一段落,但远远不是结束。从较量的结果看,腾讯微信和微信用户取得了胜利,运营商放弃了对微信(用户)收费的要求,进入了暂时的蛰伏期。

“微信收费”事件后,人们悬着的心暂时稍稍平静了下来,微信也再次进入了快速增长的阶段,用户从3亿增长到了6亿。且不论“微信收费”背后真正的推手是谁,但是,“微信免费”作为用户的一项福利再次得到了宣传和加强,其强悍的“攻击力”再一次得到了印证,企业、媒体、个人对其关注度和信任度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微信的各项新应用和潜藏的能量开始大规模爆发出来。

相信你一定听到过不少身边的朋友或同事表达对电信商的不满,也一定知道有很多人投诉电信运营商,但是几乎不可能胜出。作为巨型企业的电信运营商,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市场垄断地位,虽然面临很多投诉和诉讼,但是却极少败诉,其地位也一直无法撼动。但是这些电信巨头却在“微信收费”中落败了,三大运营商败于一家民营企业手中,这是否能说明电信运营商“式微”了呢?

虽然在短信、语音业务等方面都受到微信的冲击,也具有对微信收费的共同愿望,但是三家运营商之间由于市场份额和营业收益不均衡的实际导致其意见并不统一甚至形成竞争。实力最强的中国移动主张利用自身优势地位开发和维护自有产品飞信、飞聊;中国电信则主张合作(与网易的合作、运营商之间的互联互通合作)和在市场上自由发展;在电信市场上处于劣势的中国联通则持有与微信合作的愿望以吸引异网(移动、电信用户)资源,特别是联通处于明显劣势的省区。由此可见,对于运营商来说,目前来自微信的威胁是外部的,而来自各大运营商之间的内部竞争与威胁同样巨大。

2011年以来,类即时通信软件如微信、米聊、易信、来往、YY语音等呈现出集体爆发的态势。2011年以前,通信软件主要依托的载体是电脑,开发商主要为电信运营商,即时通信市场并没有开放。2010~2012年智能手机用户快速增长,这为微信等App类(各类应用软件)的应用提供了有利条件。截至2013年年底,仅微信、米聊的国内用户就接近7亿,而三大运营商自2007年开始推出的飞信、翼信、超信用户总数不过一亿多点。而据工信部2014年2月8日的消息,截至2013年底我国三大运营商手机支付用户为366.3万,以此推算,推出了近14年的运营商手机支付(手机钱包刷卡支付)普及率不到千分之二。

相对于运营商的乏善可陈,微信的表现可谓惊喜不断。微信支付自2013年8月推出后用户呈现出井喷式的增长。根据2014年3月28日嘀嘀打车(微信合作方)的官方公众账号公布的数据显示,77天内嘀嘀打车用户从2200万增长到1亿,日均订单约522万,其中微信支付用户超过4000万。虽然有不少微信用户是奔着腾讯对打车补贴优惠政策而来的,这样用户因为能亲身体会到微信打车的便利,短期内是不大可能放弃使用的。

嘀嘀打车

腾讯对嘀嘀和快的高额补贴看似烧钱,其实不然。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助理分析师庞敏丽分析:腾讯1个月时间花4亿元促成2000万移动支付用户,成本平均每个用户20元。这与其他应用商店的营销推广费用相当,远低于电商行业人均两三百元的新用户开发成本。不仅如此,嘀嘀和快的之间的较量洗盘和重组了整个行业,市场上其他数十家打车软件公司基本销声匿迹。从长远看,这可能是一次战略胜利。而无论是从数量和效率上看,微信的表现都不错(当然,有大老板腾讯支持)。

在以上对比中,三大运营商并没有对腾讯微信形成优势,甚至处于下风。但是,作为老字号的大型企业集团,其在社会生活和国民经济中仍然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电信通信业作为一项全民所需、体量巨大的基础产业,不可能出现明显的衰退。虽然微信分离和获取了运营商部分的短信和语音通信业务,但是并不能完全取代,最主要的通话和流量业务仍然牢牢控制在运营商的手中。

中国移动2014年3月20日公布的2013年年度业绩报告显示,全年营业收入6302亿元、股东应占利润(净利润)1217亿元(电信3215.84亿元,净利润175亿元,联通2950.4亿元、净利润不详,外界估计在150亿元左右),通信服务收入5908亿元、数据业务收入2069亿元、无线上网业务收入1082亿元,三大运营商全年总营业额12468亿元、净利润预测在1550亿元左右,净利润率12.43%,市场占有率95%。而在2014年3月19日的腾讯的年度财报数据显示,2013年总收入为604.37亿元、净利润170.63亿元,净利润率28.23%。微信市场普及率约38.5%,除了公众账号的认证服务费300元外,目前尚无盈利渠道。

对比以上数据不难得出以下结论:第一,电信运营商的运营收入体量巨大,其基础产业的核心地位稳固;第二,腾讯的盈利能力(投入—产出比)高于电信运营商;第三,电信运营商覆盖面更广,而腾讯的灵活性更强。当然,庞大的用户群使微信潜藏的能量和价值十分巨大,虽然尚无公认的微信市值,但大多认为其目前市值当在数百亿元人民币以上。而电信运营商虽然某些方面表现不佳(即时通信、移动支付等),但其综合实力仍然十分强大,基础网络(设施)较为完善,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同时由于掌握了核心的通信资源,基础地位尚未动摇,轻言“式微”并不可取,唱衰电信(运营商)也为时尚早。电信运营商“输了”不一定是件好事,对于民众来说,服务质量才是王道。而在“微信收费”中的妥协,并不能理解为电信运营商的“输局”,却可能成为电信运营商新一轮革新的导火线

公正的读者,你一定不希望笔者偏颇于任何一方,这也是笔者的想法。聊过了电信运营商,是有必要再回头审视一下微信了。其实,作为企业,其最终目的就是盈利,这是企业的本能,本无可厚非。

微信尚未问世时,飞信、翼信、超信面对电脑(非智能手机)和面对智能手机的KIK(相对运营商的软件,KIK更智能更简便)等通信软件就已经出现在应用的“菜单”上并累计了较多的用户。依靠腾讯强大的经济实力和技术实力的支撑,微信的研发工作卓有成效地推进。微信的应用载体没有选择电脑(非智能手机),因为这些地方是电信运营商正在大力构建的阵地,是其势必顽强守卫的防线。2011年初,一款以智能手机为应用载体的即时通信应用软件(平台)“微信”诞生了。而此时,飞信等软件已经应用了4年,拥有数千万的用户群体,KIK也有数百万的用户,相对于微信可谓“大象”。

相对于国内电信运营商这些巨型“大象”来说,微信初期的做法可谓“扮猪吃象”。虽然背靠腾讯这棵大树,微信并没有选择与运营商正面交锋(“微信收费”发起者和推动者是运营商),主打基于智能手机应用的微信,采取低调、差异化的“静默”和“潜伏”战法,功能、载体也与运营商推出的软件不同,能对运营商构成影响的即时消息、语音、视频等功能模块是分步骤、非同时上线的,微信的推广活动也是主要利用QQ。在微信实力还不够强大的情况下尽量避免激起运营商的警觉和反击。微信诞生后并没有马上全面登陆各大应用商品(App仓储),也没有进行大范围的推广应用,而是选择苹果(iPhone)作为应用体验的场所。其最早在广东省试点应用时打出的广告语只有简单而不含火药味的四个字:微信,生活。

扮猪吃象

渐渐地,微信这头暂时扮成“猪”的老虎悄悄在“大象”群的包围圈中建立起了牢固的“领地”。老虎开始调整战略,老虎开始丢掉伪装,老虎开始爆发力量。当象群发觉时已然晚矣,这只强壮的老虎开始快速跑步圈地了,而象群则是慌乱一团。“微信收费”事件后,广东联通将“与微信合作”的愿望正式变成了行动并推出了“微信沃卡”。微信正式放弃了“扮猪”的旅程,开始了“吃象”的第一步,这一举措在局部瓦解了移动、电信、联通三家共同施压微信的联盟。

移动、电信、联通是通信基础服务商,而微信需要同时依赖系统平台(运营与控制中心)、用户群体、数据传输(通信服务商)、应用载体(智能手机)等环节的支持,是无法离开运营商的。虽然目前微信免费,运营商与微信之间依旧没有实现真正的和平,而微信6亿国内用户是不可能不被惦记的,在用户、微信、运营商之间正酝酿着新一轮的对话、分化、组合。

与“扮猪吃象”不同,微信与KIK的博弈可谓针锋相对,火力全开,“狐假虎威”。微信初始主体功能即时通信与KIK十分相似,应用载体同为智能手机。与KIK首先登陆App Stoer一样,微信首选的商店也是App。相对于KIK,微信还充分利用其自身优势:微信从一开始就可以直接从QQ上导入用户,随后还支持从手机通信录(电话号码)和微博上导入用户,这对类即时通信准用户产生了极大的影响(QQ有6亿用户、微博有超过5亿用户、手机通信录有4亿多智能手机用户,这些人群涵盖了我国所有的主流人群),这样KIK等类即时通信软件直接遭受了全面的挑战并很快被微信超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