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书香浙东的历史画卷

书香浙东的历史画卷

时间:2022-05-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书香浙东的历史画卷(代序)此刻,当我合上这部《浙东藏书史》书稿,眼前浮现的是一组顶天立地的群像雕塑,各异的神态,多样的服饰,唯一相似的是,他们的手里都握着一卷书,像当年地下党接头时的联络暗号。由此,这一部《浙东藏书史》的编撰出版还有意义吗?

书香浙东的历史画卷

(代序)

此刻,当我合上这部《浙东藏书史》书稿,眼前浮现的是一组顶天立地的群像雕塑,各异的神态,多样的服饰,唯一相似的是,他们的手里都握着一卷书,像当年地下党接头时的联络暗号。他们——一群被称作藏书家的人,从历史的记忆中走来,穿行于浙东的青山绿水、乡野里巷间,孜孜搜觅着世所罕见的唐卷、宋刊、元版、明典、清集……那是一群怎样的嗜书者啊!对文献典籍有着猎犬般的敏感和奋不顾身,天使般的护惜与播撒之功。他们,活在不同的时空,亮相于各自的舞台,你方唱罢我登场,各持彩练当空舞,自导自演了一出历史上最为漫长的连续剧——《藏书人家》。他们出自不同的社会家庭背景,不同的际遇条件,却以一致无二的爱好,惊人相似的坚毅,执着前行,孤独奋斗,或喜或狂,或悲或躁,百折千难而不弃,衣带渐宽终无悔,终守得云开月朗,功德圆满,典盈西斋,名垂东土。假如,他们能上网,会有一个共同的群——藏书吧;版主,自然是众望所归的范钦先生。自然,他们并不缺少各自的粉丝,五湖四海、神州内外,他们的仰慕与追随者数以亿计,书香神州的生动现实即是不争例证。随手点开百度,键入“藏书”,出现的条目数为“约65,000,000”;为作比较,又搜索“收藏”,其条目数为“约100,000,000”。与囊括百业万物、全民疯狂追捧、炙手可热的收藏相比,网络现实对藏书的关注昂扬可喜。时代虽有不同,全民对藏书的热衷与投入持续高涨。华夏传统使然,崇文秉赋使然;虽沧海桑田,犹潮涌浪逐,澎湃壮观。

藏书传统与文化,可说是中华文明传承中最具特彩的基因之一。与书写文明、简帛制度、纸的创制与应用、版刻肇启与推广相呼应,以千年演进、深入人心的科举制度为激励,典册收藏活动顺理成章地出现并发展,民间、官府、学校、寺院,多头并进,华彩纷呈;宋元明清,江山代有名家出;河滨江南,各领风骚数百年。虽有曲折起伏,终以燎原之势,蔚成大观。晚清以降,有识之士便试图对此磅礴史实有所钩沉、搜聚、总结、阐发,于是,有了以《藏书纪事诗》为先导的发凡之作,有了以《中国藏书家考略》为代表的早期成果,有了后续更多的以特定时代或地域为对象的藏书研究专著,一时呈现出“大珠小珠落银盘”“千树万树梨花开”之景象。伴随着21世纪曙光的照临,《中国藏书楼》《中国藏书通史》于2001年推出,双雄对擂,殊途同归,南北对峙,俯瞰群山,兆示了当代中国藏书学术研究的新格局,新思维,大气象。

作为一个宁波人,又对藏书史抱有一定的兴趣和关注,我的心里一直存有一个遗憾和期待,就是,藏书名家灿若星辰,藏书名楼代有兴替,拥有如此独特而丰富藏书文化传统的浙东,却迟迟未能出现一部纵贯历代、涵盖全境、全面反映、揭示一地藏书史实的专著。感谢冯晓霞女士的努力和付出,于藏书学术之群峰叠峦中峥嵘崛起,独树一帜,向我们奉献了这一部别出心裁的《浙东藏书史》:纵贯历代,自东汉迄民国;涵盖三地,由四明而括苍;传乡贤风流,扬名楼遗韵,显我浙东一地之人文厚重、学术盛昌、典籍繁富、传续不辍;捧读之下,有飞流直下之酣畅,目不暇接之琳琅;山阴道上行,风景这边独好。

按说,就藏书史研究而言,仅关乎浙江一地的就已有多部专著面世:远者,有吴晗《两浙藏书家史略》,近的,集其大成者有顾志兴《浙江藏书史》;而专攻其中一地的,则有《吴兴藏书录》《武林藏书录》及当代的《智者之香——宁波藏书家藏书楼》《嘉兴藏书史》等;至于相关论文更是不胜其数。由此,这一部《浙东藏书史》的编撰出版还有意义吗?我想,答案是肯定的。就其要者,理由至少有三:

一是新的视角。《浙东藏书史》,顾名思义,是以“浙东”为一整体考察对象,从浙东的视野综合研析该地藏书事业之历史演进,相比于全省性的专著,它可以做得更专注、深入,具体而细微;相比于其中一地的专著,它又有贯通融合、承袭历史之利。大家知道,“浙东”是一个地理概念,也是一个文化概念,与人们熟知的“江南”很类似。历史上的宁、绍、台地区(含今之舟山),依山滨海,地相邻,居相依,鸡犬之声相闻,民风习俗相近,历史上分合并归,多有所重叠;三地人士交往频繁,常难分彼此;如宁波的宁海县,历史上曾归属台州府,而舟山一地,又曾长期在宁波辖下。这一地区得山海之利,承古越遗泽,物产富庶,民风质朴,崇文敬学渊源有自,书香浸弥蔚然妇孺。“浙东学派”高扬的旗帜就是最好的诠释。是故,以“浙东”做文章可谓于史有据,得其所宜,既得整合、统筹之胜,也避免了可能的割裂之痛,偏颇之憾。

二是新的拓展。已有的不少专著,多关注于私家藏书的兴衰沿革,乐道于书聚书散之因缘际会,却或多或少忽略了该地区的官府藏书、书院藏书及寺观藏书。鉴于此,本书的拓展与填补就显得必要和可贵。本书于相应的朝代下,条分缕析,梳理展开,更为全面和客观地呈现了“浙东”一地的藏书全貌,及诸藏书系统间同生共存、相互影响之生态;遂得一览众山、洞悉巨细。此其一。其二,本书对藏书史的研探,力图摆脱习见的就事论事、编织资料的模式,试图以一种联系的、互证的方式来揭示、还原其本来面目;至少,在著者的主观愿望上是这样。将一人一楼、一时一地的藏书现象放入时代和社会的大背景中,结合彼时彼地的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状况,具体如科举的热衷与成就、学术与著述的繁荣、典籍出版与流通的发达,乃至普遍的市民价值观的影响等,也即不仅仅是要研究藏书这棵“树”,也同时注意观察其生长的环境——社会这片“树林”。常是,知其然,不易;知其所以然,更难,却也更可贵。唯此,得出的结论或许会更客观、真切、靠谱,经得起检验。

三是新的充实。这里特别想谈谈民国藏书史,这也是我阅读本书时尤其加以关注、抱有期待的篇章。当今的地方史研究中,有一个多少令人遗憾的普遍现象,即时代越近,相关的资料反而越稀缺难觅,某些问题甚至无源可查也不无雷区,如民国时期,如“文革”之灾。藏书史的研究也然,某种程度上说,还更显难度。因为民国的藏书家大多为乡绅富豪,他们中的许多均随着历史的洪流裹挟进入了新中国,经历了诸如“土改”“文革”这样的猛烈冲击,家产分了,藏书散了,有的甚至性命不保。如何全面而客观地予以反映,实在不是一个小的考验。本书著者在这方面着力不少,对张寿镛、冯贞群、沈知方、项士元等名家名楼均有较详述介,对清末民初浙东一地现代图书馆的兴起也不吝笔墨,系统展示。略显缺憾的是,若能将其中朱酂卿等人的藏书事迹详作专述,特别是交代清楚藏书的最后归宿,感觉会更圆满。另外,反映抗战时期浙东一地藏书的损失,也应是题中之义,浙东的地方史志及相关论著中此类资料已有不少。

总之,我读《浙东藏书史》,总体感受是:考析用心、述论有据、不囿旧说、力求创新;于还原史实、揭示原委中,竭力发现价值,提炼精神;在广泛参考吸收前人、同行已有成果的基础上,有传承,有阐发,有建树。

当然,若以苛刻的眼光看,本书不无值得商榷和尚未完善之处。如在整体布构上,某些方面略显细琐繁复,颇感支离。例清代部分,清前中期与晚清各列有“对社会的贡献”一节,若能整合、归并效果可能更好。又如,同处江南之地,与浙东地域相仿的还有杭嘉湖地区、苏南的苏锡常地区,历史上皆以藏书大家辈出、藏书名楼聚集闻名于世,其人文历史、经济文化状况也类同。若能将之作一比较分析,相信会是一桩很有意义的事,其格调与创意或会有所提增。

2010年,《嘉兴藏书史》出版,其著者是嘉兴学院图书馆的一位女研究馆员,如今,本书又由一位年轻的女性学者、图书馆工作者编撰,不由让人感慨:谁说女子不如男!亦欣慰于浙江藏书学术研究的枝繁叶茂,霞彩满天。

往事越千年,多少楼阁风雨中。

袁 逸      

2012年8月18日于杭州宝石山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