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通鉴纪事本末四十二卷

通鉴纪事本末四十二卷

时间:2022-05-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通鉴纪事本末四十二卷 (宋)袁枢撰宋淳熙二年严陵郡庠刻本。每半叶十三行,行二十四至二十五字不等,白口,左右双边。故此书一问世,便得到皇帝褒奖。元延祐六年陈良弼为《通鉴纪事本末》一书作序,亦说宋人赵与筹以为严陵本此书字小且讹,“于是精加雠校,易为大字,成为天下之善本”。

通鉴纪事本末四十二卷 (宋)袁枢撰

宋淳熙二年(1175)严陵郡庠刻本。顾广圻、石韫玉、宗舜年跋。每半叶十三行,行二十四至二十五字不等,白口,左右双边。

袁枢(1131—1205)字机仲,建安(今属福建)人。幼力学,尝以《修身为弓赋》试国子监,周必大、刘珙皆期以厚望。孝宗隆兴元年(1163)试礼部,词赋第一,授温州判官,教授兴化军。乾道七年(1171)除太学录,出为严州教授。宁宗朝尝知江陵,种木数万株,以固江堤,民德之。《宋史·袁枢传》谓:“枢常喜诵司马光《资治通鉴》,苦其浩博,乃区别其事而贯通之,号《通鉴纪事本末》。参知政事龚茂良得其书,奏于上,孝宗读而嘉叹,以赐东宫及分赐江上诸帅,且令熟读,曰:‘治道尽在是矣。’”因知此书之作是因为袁枢感到《资治通鉴》卷帙浩博,涉史的时间跨度太大,加之编年体裁的逐年分割,一时难知某事之始末,于是“乃自出新意,因司马光《资治通鉴》,区别门目,以类排纂,每事各详起讫,自为标题;每篇各编年月,自为首尾。始于三家分晋,终于周世宗之征淮南,包括数千年事迹,经纬明晰,节目详具,前后始末,一览了然,遂于史家二体之外,别为一体,实前古之所未有也”。(《四库全书总目·通鉴纪事本末》提要)故此书一问世,便得到皇帝褒奖。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四著录此书,并谓“枢自太学分教严陵,为此书”。袁枢除为太学录,并分教严陵,始于乾道七年(1171),杨万里为此书作序大加表彰是在淳熙元年(1174),说明此书之作大约用了三年时间。

今此书前有抄补之宋章大醇所写的序文,曰:“袁公惠后之意深矣,学者能因《本末》而详之于《通鉴》,因《通鉴》而博极于群书,庶无负袁公类聚之旨。……是书刊于淳熙乙未,修于端平甲午,重修于淳祐丙午。”乙未,是淳熙二年(1175)。这一年,《通鉴纪事本末》初刻于严陵郡庠。严陵即严州,严州(今浙江桐庐)境内有延陵山,又称富春山,山有两台,相传汉严子陵曾垂钓于此,故严陵更加有名。章序后有“待省进士、州学直学兼钓台书院讲书胡自得掌工”;“承直郎差充严州州学教授章士元董局”任事者衔名,表明此书之刻是由这两个人具体操办的。此本初刻精美,极具版本价值和文物价值。书内扉叶下半叶又印有存畊书塾主人摘录的读书训,更增加了此本的文物价值。

然此本字小且校勘不精,故至南宋理宗宝祐五年(1257),又有赵与筹以为“严陵旧本字小且讹,乃易为大书,精加雠校,以私钱重刊之,非特便老眼训子弟,庶与四方朋友共之”。(赵与筹《通鉴纪事本末》宋宝祐丁巳[五年]湖州刻本序)。是为宝祐五年(1257)赵与筹湖州刻本。

元延祐六年(1319)陈良弼为《通鉴纪事本末》一书作序,亦说宋人赵与筹以为严陵本此书字小且讹,“于是精加雠校,易为大字,成为天下之善本”。可知宝祐大字本较此本更为精善。

此本钤有“健庵”、“乾学之印”、“琳琅主人”、“胡珽藏书”、“善继”、“耿吾”、“宝训堂魏氏珍藏”、“文靖后裔”等印记。徐乾学是传是楼主人,清康熙时人,著名藏书家。胡珽,字心耘,胡树声子,清道光时人。喜藏书,颜其室曰“琳琅秘室”。其余印记未知谁氏。今藏中国国家图书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