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其他丛书所用底本考

其他丛书所用底本考

时间:2022-05-1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可知,丛书本以梁同书抄本为底本,并以《教女遗规》增补。可知刊书底本为丁文蔚抄本,而此抄本是据金农手稿摹出的。除此之外,《西泠五布衣遗著》的其他各种均据清刊本重刻。

第三节 其他丛书所用底本考

《丛编》、《遗著》之外,丁氏尚刊行有《当归草堂丛书》、《西泠五布衣遗著》、《西泠词萃》及《当归草堂医学丛书》等四部丛书,部帙远较《丛编》、《遗著》为小,故于此集中论述。

(一)《当归草堂丛书》所用底本考

该丛书收宋元明清人著作八种,其中底本为明刊本者二种、清刊本者三种、清抄本者二种、稿本者一种。

1.底本为明刊本者

宋吕本中《童蒙训》三卷。卷末高均儒跋称:“(同治)二年春,丁松生丙自上海寄来是《训》大字本暨黄荛圃校本《武林旧事》,属为重刊。窃谓《童蒙训》视《武林旧事》尤有裨于学者,即以红荔馆重刊小字本互勘,略无增损。大字本楼跋在前,李记绍定己丑锓木于玉山堂等字双行列后,度是李氏原刻印本……今刻一仍玉山堂之旧。”可知高均儒认为底本为宋刊本,而《丁志》卷十五著录有“明覆宋本”,称“前有楼昉序,作于宋嘉定八年……末又刊‘绍定己丑郡守李埴得此本于详刑使者东莱吕公祖烈因锓木于玉山堂’……”,与高跋描述相符,可知即刊书所据之“宋刊本”。

明敖英《慎言集训》二卷。是书丁申跋称:“是本则嘉靖十七年余姚陈辅刻于成都府同知任所,迨今年正月重刊,已阅三百二十八年。”由此可知,此书据嘉靖十七年陈辅刻本重刊。

2.底本为清刊本者

元程端礼《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三卷《纲领》一卷。首四库提要,次延祐二年八月程端礼序,次《元史·儒学传》程氏本传,康熙二十八年陆陇其申文。卷后有康熙己巳孟陆陇其跋,嘉庆二十一年沈维鐈跋、高均儒跋二则。沈跋称:“吾乡清献陆公宰灵寿时,曾手校付梓……爰以陆本重付剞劂,俾广流传。江汉炳灵,日异月新,知必有诵之而兴起者。”高均儒同治四年跋称:“乞借于山阳丁君俭卿晏,俭卿出示三鱼堂刻初印本……亟属写官以当归草堂书格写成样本,一再翻校。”高氏同治五年跋称:“去秋属工写成《读书分年日程》样本,十一月来杭始付版。比刻毕,松生于所购旧书中检得沈侍郎刻本见示,曰:侍郎跋语,严辨异端俗学,足以发明畏斋先生余意。刊列清献公跋后,庶几读是书者,咸知警觉。”可知该书以康熙陆陇其刻本为底本,并据嘉庆沈维鐈重刻本增补。

清陆陇其《松阳抄存》二卷。首四库提要,次目录并杨开基序,次杨开基拟例言,有“嘉庆二十五庚辰三月族曾侄孙光宗重刊”一行。卷末有陆申宪跋,同治四年丁申跋。丁申跋称:“往岁十一月高君伯平自淮上寄陆清献公《松阳抄存》杨氏开基原校,今刊列当归草堂新刷本。附书曰:……今春海盐张铭斋鼎来淮,携有嘉庆二十五年清献族曾从孙光宗重刊申宪本,以贻均儒。亟命工依草堂书格写以付版,足与前刻《吕氏童蒙训》并传。”可知,该书据嘉庆二十五年陆光宗重刊陆申宪刻本重刊。

清苏惇元《张杨园先生年谱》一卷《附录》一卷。首道光丁酉方东树序,卷末有道光十六年苏惇元后序,又二十一年识语二则,次同治四年高均儒跋。高跋称:“是谱厚子于道光二十三年冬在杭州刊版……是本于同治二年春,周汇西自杭州难中购至上海,丁竹舟、松生伯仲寄淮属均儒重为校刊。”则该书据道光本翻刻,道光本有墨钉处,此本沿之。

3.底本为清抄本者

明温璘辑《温氏母训》一卷。卷后有嘉庆丁卯梁同书跋、同治二年丁丙跋、同治四年高均儒跋。梁跋称:“四库馆载温忠烈公璜原名以介母氏陆夫人《家训》一卷,其五世从孙一斋名纯雕印,送亲知,余因得授读焉……余性惜纸,案头零残格纸一行两行,不忍弃去,因笔墨暇,陆续取录之,计八十三条。”丁跋称:“山舟学士《温氏母训》帖,既参订疑阙矣,复从桂林陈榕门先生所编《教女遗规》摘录训十条……陈本编于乾隆十年,在梁刻以前,又多原叙一首,虽佚名,梁刻所无,亟补抄弁卷端。”高跋称:“松生五月十九日撰此跋,二十日即以录副之本寄均儒。先于十一日与均儒书曰:周汇西去秋潜回杭州……收焚字纸数万斤,就中检出成本者几及十之一,又收残书约高二尺一束计八百束。今年四月悉携来上海以与丙……《温氏母训》即成本之一。今以付刊……”可知,丛书本以梁同书抄本为底本,并以《教女遗规》增补。

清桑调元、沈廷芳辑《切近编》一卷。卷中刻有“甲午十二月九日读”,“嘉平五日阅”,“十二月朔读”,“甲午十一月二十八日卢文弨敬读”等语。由此可知,该书据卢文弨批校本刊刻,即《丁目》卷十著录之“抱经堂抄本”。

4.底本为稿本者

清邵懿辰《忱行录》一卷。卷后有丁丙跋、诗,高均儒跋。丁跋称“:邵位西先生懿辰《忱行录》二卷,道光癸巳甲辰间官枢院时日记也……同治元年冬,余友周汇西素为书贾,归欲寻亲,余托其收买书籍。不三月,得八百束以出,惜残损过半。是录幸完好,迨先生精气所护欤!”高跋称:“松生以位西手稿《忱行录》二册寄淮,属均儒节录以刊其要,而以原稿归位西之子顺年、顺国。”可知该书系以邵懿辰手稿本为底本,摘录节刊。

(二)《西泠五布衣遗著》所用底本考

《西泠五布衣遗著》汇集清代杭人吴颖芳、丁敬、金农、魏之琇、奚冈的著作,多据清刊本刊刻,但有数种乃辑佚而成,还有一种底本为清抄本。

《临江集拾遗》、《砚林集拾遗》、《砚林印款》、《冬心集拾遗》四种,均系辑佚而成。《年谱》光绪六年称:“八月,辑《临江集拾遗》、《砚林集拾遗》、《砚林印款》、《冬心集拾遗》成。”其下小注称:“皆据诸家总集及图画真迹采辑而成。”其中《砚林印款》,实由魏锡曾代辑(详上编第二章)。

底本为清抄本的,仅《冬心先生随笔》。是书魏锡曾识语称:“萧山丁蓝叔文蔚尝得冬心先生客汉阳时书迹,属友某君别为摹本,予皆见之。此从摹本录出,颇有笔误。问真迹,云已寄里中矣。因稍加校正,取自序语,题曰《随笔》。”可知刊书底本为丁文蔚抄本,而此抄本是据金农手稿摹出的。

除此之外,《西泠五布衣遗著》的其他各种均据清刊本重刻。

《临江乡人诗》四卷。首王昶《临江吴西林先生传》,次乾隆甲午仲冬吴氏自序。此书之前只有乾隆三十九年寿松堂刻本,《丁目》卷十七著录“刊本”,当即此本,刊书底本宜为此。

《砚林诗集》四卷附《三丁诗文拾遗》一卷。卷末嘉庆十一年魏成宪后序称:“顷与令子曜北重加商订,釐为四卷……自先生之没,逾四十年而诗集甫授梓人。”《年谱》同治十年七月“重刊砚林诗集”下小注云:“诗凡四卷,自为序。魏成宪为之校刊。后附三丁诗若干首。”由此可知,刊书底本宜为嘉庆十一年魏成宪刊本。

《冬心先生集》四卷。首雍正十一年十月金农自序,次高翔写冬心先生四十七岁小像,后有刘仲益题赞,次像,后有吴玉田识语,卷末有“雍正癸丑十月开雕于广陵般若庵”刊语。可知遗著本据雍正十一年广陵般若庵刻本重刊。

《冬心先生续集》一卷。首乾隆十七年金吉金序,次乾隆十八年丁敬识语,后附魏锡曾识语,称:“按《续集》世未传播,尝于吴兴书船见先生自书此序,楷隶小册,审为真迹。后得刻本,乃丁先生书,末署‘山阴陈又民刻字’。小板阔行,刊印极精。右据刻本录出……里后学魏锡曾识。”金吉金序前有小字称:“按罗刻次序讹夺多字,今据原刻袖珍本”。丁敬识语后有“山阴陈又民刻字”一行。卷末有乾隆三十八年罗聘识语。案,《冬心先生续集自序》曾单独刊刻,有乾隆十八年刊本,后乾隆三十八年罗聘又刻《冬心先生续集》,推测《遗著》本《自序》据乾隆十八年刊本,正文则据乾隆三十八年罗聘刊本。

《冬心先生三体诗》一卷。此书之前有乾隆原刻本、同治间顾氏小石山房本《,丁目》卷十七著录“刊本,小石山房本”,可知丁氏兼有上述二本,而小石山房本与《西泠五布衣遗著》本均刊于同治十三年,则刊书底本宜为乾隆刻本。

《冬心先生自度曲》一卷。乾隆二十五年金农自序称:“岁月既久,积为一卷。广陵诗弟子项均、罗聘、杨爵各出橐金,请予开雕。”可知《遗著》本从乾隆刻本出,《丁目》卷十七著录“刊本”,当即刊书底本。

《冬心先生杂著》一卷。魏锡曾跋称:“右《冬心先生杂著》六种,初刻罕觏,陈氏以《巾箱小品》本苦于翻阅当即世行华韵轩本,重刻以广其传。今就两刻参校,《巾箱》本无杂著标目,首画竹题记,次画梅、画马、画佛,次自写真,次研铭。陈本则总标杂著,研铭列画记前,画佛、自写真题记列画马前。又缺画佛题记自序及画竹题记三十一条……陈本以意删定,虽云重刻,盖非旧观。今沿标题杂著之称,因存陈序,并首研铭,余悉依巾箱本,间改显然误字一二,俟求初刻正之。”跋中所称“陈本”乃陈鸿寿种榆仙馆刻本,“《巾箱》本”则是乾隆间华韵轩《巾箱小品》本,由此跋可知,遗著本以华韵轩《巾箱小品》本为刊书底本[21]

《柳洲遗稿》二卷。首乾隆丁酉仲冬吴颖芳序,卷末有同治壬申吴昆田识语,称:“松生大令属叔迟校刊《柳洲遗稿》,叔迟以旧本视余,盖版毁于兵火矣。”此书有乾隆刻本,当即跋中所谓“旧本”,遗著本据以翻刻。

《冬花庵烬余稿》三卷。首汤礼祥《奚君蒙泉传》,次吴昆田跋,嘉庆乙丑十二月秦瀛序,嘉庆乙丑冬钱唐吴锡麟序。秦序称:“吾门汤子点山与铁生为忘年交,悲铁生之遇而为之传,又集赀刻其诗。”每卷末均有“武林爱日轩陆贞一监锓”刊语一行,爱日轩陆贞一为嘉道间杭州名刻工,嘉庆十年刻此书,则刊书底本为嘉庆爱日轩刊本。

(三)《西泠词萃》所用底本考

1.底本为明刊本者

宋周邦彦《片玉词》二卷《补遗》一卷。卷末有毛晋跋、许增跋。许跋称:“丁君松生刻杭人词,属为校订。其表章乡邦文献之盛心,实与子晋后先媲美。顷以《片玉词》属校,浏览永夕,似汲古本亦尚有踳讹者,因取《清真集》、《美成长短句》,按之图谱暨杜氏校勘《词律》,句栉字比,一一釐正之。”可知刊书底本为毛氏汲古阁《宋名家词》本。

2.底本为清刊本者

元张雨《贞居词》一卷。首目录,次正文,卷末有厉鹗识语。此书曾刊入《知不足斋丛书》,《词萃》本与知不足斋本同,可知系据其翻刻。

3.底本为清抄本者

《断肠词》一卷。此书曾刊入汲古阁《诗词杂俎》,《丁目》卷二十著录有“汲古阁本”,《丁志》卷四十著录“旧抄本”,疑《词萃》本以《丁志》所载旧抄本为底本。

明凌云翰《柘轩词》一卷。《丁目》卷二十有“抄附诗集本”,卷十六著录“《柘轩集》四卷,明凌云翰撰,抄五卷本、《武林往哲遗著》本”。可知“抄五卷本”即集四卷词一卷,《丁目》将其割裂著录,所谓“抄附诗集本”即“抄五卷本”中的词一卷[22]。由上,《词萃》本当据此五卷抄本抽出单行。

宋姚述尧《箫台公余词》一卷。卷末陆心源跋称:“是本流传极罕。《四库》及《揅经室外集》皆未著录。余从仁和劳氏得抄本。丁松生明府将有宋元明杭彦词集之刻,移书借录,并嘱考订仕履。”可知刊书底本为仁和劳氏旧藏抄本《,丁志》卷四十、《丁目》卷二十均著录“劳氏抄本”,疑即陆心源传录者。

元仇远《无弦琴谱》二卷。首道光九年孙尔准序,称:“曩在史馆,翻《永乐大典》,见有《无弦琴谱》,不著撰人名字……尔准录藏箧衍,未尝示人。今年夏,冯云伯太史闻而索观,因与陆莱庄司马校正羼补。”卷一末有“嘉兴冯登善云伯同校”一行,卷二有“青浦陆我嵩莱庄同校”一行。卷末冯登府跋称:“金匮尚书孙先生曩于纂修史馆时,从《永乐大典》录得此谱,不著撰人姓氏,证以观月咏雪之作,知为山村作。久庋箧衍,道光乙丑长夏,命为覆校,爰补蝉词一阙及伯雨、仲举和作附焉,析为二卷。”案,此书之前未有刊本,道光孙氏刊本为其首刻。《词萃》本载道光本原序,并有“嘉兴冯登善云伯同校”、“青浦陆我嵩莱庄同校”,与道光本同,当据其翻刻。而抄本《芳芷栖词》丁丙手跋称:“光绪丙戌秋,予得仇山村先生《无弦琴谱》抄本,刊而传之。”[23]疑此抄本乃据道光刊本传录。

(四)《当归草堂医学丛书》所用底本考

此丛书共收录医书十二种,《颅囟经》、《传信适用方》、《卫济宝书》、《太医局诸科程文》、《产育宝庆集方》、《济生方》、《产宝诸方》、《急救仙方》、《瑞竹堂经验方》刊于光绪四年,《铜人针灸经》刊于光绪九年,《西方子明堂针灸经》刊于光绪十年。

前十种全部据《四库全书》本刊刻,光绪四年李芝绶序称:“钱塘丁君松生博学鉴古,雅好聚书……爰于兵燹之余,收拾丛残,检阁本之传自《永乐大典》者,择其精要之笈,先刊十种。”

《铜人针灸经》,以影抄明刊本为底本。《年谱》光绪九年“刊《铜人针灸经》”下小注:“府君以平阳府本重刊。”《松轩书录》:“《铜人针灸经》七卷。不著撰人名氏。影抄明山西平阳府刊本。每半叶十行,行二十一字。朱墨笔校。按当归草堂汇刊医书,曾刊入。此即付梓之底本也。”[24]

《西方子明堂针灸经》,未知底本为何。

以上我们对丁氏编刻的六种丛书的底本问题进行了考察,根据以上初步研讨,大致可以看出,丁氏刊书所用底本以明清刊本、抄本为主,宋元刊本相对有限。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笔者认为是以下两点:

首先,与这些丛书所收录书籍的时代晚近有关。特别是明清人著作,占据了以上六部丛书的很大比重(尤以《丛编》为甚),因此底本必然以明清刊本、抄本居多。

其次,与丁氏的藏书情况有关。在刊行丛书时,虽有陆心源等人提供了部分底本,但大多数底本仍来源于八千卷楼。丁氏所藏宋元本数量有限(相比陆心源等同时代大藏家而言),而明清刊本、抄本数量惊人。因此在选择刊书底本时,必然是明清刊本、抄本多而宋元刊本少。

值得注意的是,在刊行明清人著作时,丁氏往往选择较早的刊本(特别是原刊本)、清代名家精抄校本为底本,这是很可称道的。此外,丁氏也相当重视校勘,往往对勘各本,择善而从;同时也注重利用各种版本或他书增补辑佚,尽可能地使之完善。由此可见,丁氏刊书的态度较为认真,并非粗率成编,以博虚名。

当然,也有部分书籍底本选择欠妥,在客观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没有使用更为精善的本子。最典型的例子是丁氏藏有厉鹗《东城杂记》原稿本,但刊入《丛编》时,却仍用振绮堂刊本为底本。《遗著》中也有类似情况(如前揭汪元量《湖山类稿》、《水云集》等)。不过白玉微瑕,在所难免,丁氏流布文献之功与其编刊丛书之精善,是任谁也不能忽视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