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发达国家能做到的,我们也能做到

发达国家能做到的,我们也能做到

时间:2022-05-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发达国家能做到的,我们也能做到在祖国的西北高原,由我国自行设计、自行建造,目前国内规模最大、加速离子种类最多、能量最高的兰州重离子加速器,最近通过了国家验收。中国科学院兰州近代物理研究所的科技人员实现了他们的夙愿:发达国家能做到的,我们也能做到!消息一传出,立即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

发达国家能做到的,我们也能做到

在祖国的西北高原,由我国自行设计、自行建造,目前国内规模最大、加速离子种类最多、能量最高的兰州重离子加速器,最近通过了国家验收。中国科学院兰州近代物理研究所的科技人员实现了他们的夙愿:发达国家能做到的,我们也能做到!

如果说重离子加速器诞生在中国是一个奇迹的话,那么,300多名科技人员和工人10多年来完成这一伟大工程的经过则是奇迹中的佳话。

(一)

20世纪70年代初,重离子束在应用研究方面显示出巨大的潜力,引起国际科学界的激烈竞争。不约而同,各国科学家纷纷提出建造重离子加速器的设想和计划。一些工业大国仗着自己雄厚的实力,雄心勃勃地开始了预研、实验和设计。

中国怎么办?依中国的工业基础、科技水平、经济实力而论,显然条件是不具备的,至少条件是不成熟的。那么,是否等条件成熟了以后再说?不!对祖国和人民有深厚感情、对科学事业有献身精神的中国知识分子决不肯把科技领先的地位拱手让给别人!他们对国情和实力一清二楚,但他们更相信人的威力,他们准备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劳动,承担比别人更大的风险,克服比别人更多的技术难关。

在加速器理论和关键技术攻关的3年预研中,他们斩关夺隘,取得许多实验成果。1974年正式提出方案,1976年又提出初步物理设计,国家计委和中科院批准了建造重离子加速器项目。1980年,在大量实硷的基础上进入工程阶段。

重离子加速器的全部部件的设计、加工、安装、调试都要达到高、精、尖的要求。

根据设计,四扇磁铁的总重量达2000吨,磁铁含碳量不能高于万分之六。国内的工艺水平还达不到这样的要求。为了解决磁铁铁芯的冶炼、浇铸、锻压和加工问题,科技人员长期驻厂,集中厂家的工艺优势和研究所的技术优势联合攻关,加工出符合要求的磁铁。

大功率、高稳定直流电源,光磁场系统就有60多台,最大最精的一台是主磁场电源,稳定度要好于百万分之五。这样的电源,国际上能生产的厂家不多,国内根本没有生产过,电源稳定度只能达到百分之几,相差万倍。进口,要花很多外汇:不进口,又没有厂家敢承接。怎么办?电源组组长周嗣信自告奋勇。他说:“我们自己干!”他和4位技术人员奋力攻关,一年后拿出一台稳定度达百万分之五的样机,达到国际上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

为了达到高频加速腔的各种物理要求,科技人员先后设计了横腔、竖腔、弯腔,最后选定咽式结构。计算—设计—加工模型—实验,多次反复,高频室的科技人员为此耗去两三年的心血,度过无数个不眠之夜。

为了选择技术力量强、设备条件好、质量有保证和投价适宜的加工单位,他们在两三年的时间里跑遍了大半个中国,饱尝了东北的严寒和南方的酷暑。那几年,每年出差累计在外半年以上的就有二三十人。

一个个看似无法解决的难题解决了。

有几个数字很能说明问题:整个工程所使用的设备和部件有88%是国产的,进口的只占12%,而国产的88%部件中非标准件占60%,标准件占28%,这些非标准件都是国内没有生产过、由他们协助厂家生产出来的。从运行检测结果看,非标准件的优良率达91%,超过了进口件和国产标准件。

科技人员的心血和汗水没有白流。

(二)

1985年,工程建设由外线加工转移到内线安装、调试阶段。外线加工,难题成串;内线安装,错综复杂。那么多部件,是由许多厂家分别加工的,要按总装方案设定的程序一件件安装,哪一个环节配接不上都会延误整个工程进度,甚至可能前功尽弃。由于有周密的计划和措施,自始至终没发生任何差错。轮廓直径12米的4台磁铁的扇中心线偏差不能超过正负0.05毫米,这样的精度也达到了。

在安装和调试的紧张阶段,他们取消了所有的星期天和节日休假,仅用8个月时间提前完成了主磁场测量任务,获得有用数据120万个。用这个内容丰富,数据齐全、可靠的磁场数据库,可以建立起加速从碳到铀任何离子、不同引出能量的等时场,它的精度同法国、日本同类产品的质量不相上下。

最后的战役是联合调束。这是一场高攻坚战。两台加速器1200多台设备全部都要投入运行,任何设备故障都会使联调无法进行,任何岗位的疏忽都可能造成全局性影响。200多名科技人员和工人投入战斗,全力以赴。

1988年4月5日开始联调,一周后,束流通过前束运线到达主加速器入口。5月底开始调主加速器。6月初,束流通过5个注入元件并被加速到1.3米的回旋半径上。

12月12日5点,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兰州重离子加速器按计划首次引出能量为每核子50兆电子伏的碳离子束,从而向世界宣告:中国建成了继法国(1982年出束)、日本(1986年出束)之后第三台大型重离子回旋加速器,从此跨入世界先进行列!

消息一传出,立即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

聂荣臻元帅来电:“甚喜甚慰!”

宋平、李铁映、方毅等国家领导和许多知名科学家均发来贺电贺信,认为这“是我国在基础研究和高技术领域的又一重大成果”。

国际上十几个国家、二十多个研究机构和大学的著名科学家发来贺电,认为这是“世界加速器技术发展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里程碑”,期待我们“做出对国际科学发展有价值的实验成果”。

中国科学院发布嘉奖令。

共和国的史册上记下了他们的功勋。

(三)

十几遭寒来暑往,5000多个日日夜夜,兰州近代物理研究所的人们为了重离子加速器工程所作出的牺牲,又有谁能说得清?

有些科研人员放弃原来很熟悉、很容易出成果的工作,毫无怨言地加入到工程建设中来,重新学习。为了这项工程,许多人做了大量琐碎的事务性工作,个人专业得不到进步,长时间写不出一篇论文,每当评职称或填其他表格时,只好让那一栏长久遗憾地空着……

在工程建设期间,有二三十位科技人员推迟或放弃自己出国进修的机会。自中科院1982年实行休假制度以来,每年有三分之一的人员没有休假,甚至有相当一批人从未休过假,有的甚至连续几个月不休息一天!

当记者请几位专家谈谈他们的个人事迹时,这些讲起技术工作头头是道的专家却闭口不语了。他们不愿讲自己,不愿突出个人,似乎他们所做的一切都很平常,不值得宣扬。一位专家在记者请他讲讲自己时却满怀深情地讲述起一位长期带病坚持工作、最后被病魔夺去生命的工人老师傅……

副所长兼工程经理张恩厚充满深情地对记者说:“我们有一支多么好的队伍啊!让干啥就干啥,干啥都拿得起放得下。从不讲任何条件,也没有他们解决不了的技术难题!”

中国的知识分子是最宝贵的,他们创造了多少人间奇迹!

(原载1990年2月7日《光明日报》头版头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