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集群行为的分类与形成条件

集群行为的分类与形成条件

时间:2022-04-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集群行为的分类周晓虹将集群行为分为群众行为、大众行为、由信息传播影响的集群行为和社会运动四大类。行动群众和表意群众产生集群行为的可能性更大。某些流言和谣言常常能够发展成为更为集中的集群行为。2.集群行为形成的条件促使集群行为发生的具体原因是非常复杂的。看来在人们空闲无事的时间里,集群行为容易酿成。

1.集群行为的分类

周晓虹将集群行为分为群众行为(未经组织的集群行为)、大众行为(分散的集群行为)、由信息传播影响的集群行为和社会运动四大类。[11]

(1)群众行为

群众行为是未经组织的集群行为,是最常见的,也是最传统的集群行为的形式之一。行动群众和表意群众产生集群行为的可能性更大。

呼叫、狂饮或某些集会是表意群众的集群行为的主要形式,表意群众通常是为了其成员的个人满足而组织起来的、可以提供感情表达的释放机会的群众,实际上是一种随着活动的结束而解散的群众。团结群众是表意群众的一种特殊类型。它不同于一般表意群众之处在于,这种群众还具有一些超越感情表达之外的社会功能。在这种群众中,包含有许多相互支持关系,并且具有一种社会团结感。

暴乱是行动群众的一种重要形式。其成员是从感情上就倾向于暴力行动并实际从事或时刻准备从事暴力活动的人群。从事暴乱行动的暴民通常都有自己的领袖,他们一心想着自己的进犯目标,并强烈要求其成员保持一致行动。

骚乱是行动群众的第二种常见形式,这是一种暴力的和有破坏欲的集体爆发。骚乱的产生常常是因为环境的突然刺激及愤怒、惊恐或其他基本冲动的驱使所致。如果刺激深切或环境状态严重,骚乱则有可能发展成为暴乱。

(2)大众行为

大众行为是分散的集群行为。在分散的大众中发生的一些最基本的行为表现形式如时尚、恐慌等,都不同程度地具备了集群行为的这些特征。因此,社会心理学把这类大众行为称之为分散的集群行为。

时尚是在大众内部产生的一种非常规的行为方式的流行现象。具体地说,时尚是指一个时期内相当多的人对特定的趣味、语言、思想和行为等各种模型或标本的随从和追求。时尚的传播、普及和发展所依靠的主要手段是流行。如果从某事物或行为流行范围的大小、持续时间的长短、追求者的身心投入程度的高低来看,我们可以用时髦、时尚和时狂来代表时尚这一现象的三大主要形态。其中,时尚是最为基本的形态;时狂是时尚发展的极端形式,是时尚参与者狂热而不理智的状态。1634年发生于荷兰的“郁金香热”,是常常为人所引述的时狂的典型个案。社会生活中的各种时狂(如“股疯”)都有孕育成恐慌或骚乱的可能,它常常是社会失范的心理前奏。

恐慌则是分散的人群中集群行为的另一种类型,它是公众乃至一般社会大众在社会危机状态下,面对现实的或想象的威胁做出的不合作和不合理的心理与行为反应。恐慌产生的原因是复杂的,一般来说,引起恐慌的直接线索往往是某种耸人听闻的流言或传闻,它可能会使没有思想准备的大众陷入迷惘、危机和惊恐状态。再加上相互之间的感染和刺激使这种恐惧情绪急速上升,直至成为群体性的恐慌大发作。恐慌最重要的特征是它的不合作性和不合理性。

(3)由信息传播影响的集群行为

前面几种类型的集群行为,都要涉及参加者之间一定的接触或相互感染。在社会生活中,集群行为还表现为一种更加分散的方式,这就是由信息传播影响的集群行为,流言与谣言即属此类。这种信息传播方式的集群行为,从表面上看来没有像暴乱、骚乱、时尚及恐慌那样轰轰烈烈,但是它同样能对社会生活产生强大的影响。某些流言和谣言常常能够发展成为更为集中的集群行为。由谣言而制造的财政与经济恐慌就是常见的事例之一。

(4)社会运动

社会运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特有的现象。社会运动体现出社会成员不愿成为社会力量的被动玩偶,他们欲图通过直接、一致的社会行为来影响、完善或改变整个的社会秩序。社会运动是一种特定形式的集群行为,或者说任何社会运动的发生总是以某种集群行为为先导的。虽然社会运动常常可能具有明显的政治色彩,但绝非仅限于政治运动。在社会的经济、文化、艺术、宗教乃至日常生活等领域中也都可能产生各式各样的社会运动。一般来说,我们将社会运动划分为革命运动、改革运动、抵抗运动和表意运动四种基本类型。前三种社会运动都是以政治取向来改变社会结构的,只是革命运动旨在推翻整个现存的社会结构,改革运动的目的在于通过改变社会结构的某些方面来改善整个社会,抵抗运动体现为对一种正在发生或已经发生的社会变迁作出抗拒性反应。而后一种社会运动则立足于改变社会结构中的人及人的社会行为。它们作为社会运动其基本特征,一是该类运动都有自己独特的信念或理想,二是社会运动都有自己的组织形式,三是社会运动都会采取这样或那样的实际行动。参与社会运动的人都常常会采取诸如罢工、游行、示威等非暴力活动乃至极端的军事或其他暴力活动,并且他们坚信要实现变革就必须采取实际行动。

2.集群行为形成的条件

促使集群行为发生的具体原因是非常复杂的。众多的研究发现,集群行为或多或少地与以下各种条件相联系:[12]

(1)环境因素

有些集群行为的产生需要必要的环境场所,反过来说,有些特殊的场合也便于促进人们对某种普遍刺激作出自发的反应,从而产生集群行为。这种环境场所最主要的特征就是便于人们之间的面对面的互动,如广场、体育馆、音乐会场等,在这些地方的群众聚会诱发集群行为的可有性最大。除了空间条件外,时间也是集群行为的一个关键性的环境因素。根据美国克纳委员会对60年代美国城市动乱的考察发现,大多数的乱子,如市区骚动等,都开始于周末或傍晚。看来在人们空闲无事的时间里,集群行为容易酿成。

(2)失范

任何环境或任何场合,只要是一大批人失去了必要的行为规范,就有可能导致集群行为。如在失事的车船中,在失火的影剧院里,或者是突然遭到意外袭击的一群人,他们由于没有想到要应付此类事件,所以没有事先明确的规范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只能靠自己临时的判断和接受他人的暗示来调整自己的行动。因此,在这种没有规范指导的情况下极容易产生集群行为。还有一些相对的失范状态,如在度假圣地、集会日、临时脱离家庭和职业角色时,个人与社会结构的正常联系松弛了,也有可能导致集群行为。

(3)冲突的价值观和规范

社会中冲突的价值观和规范也能引发集群行为。这样的冲突往往是社会急剧变迁或是在文化中引入了对立因素的结果。如2009年4月发生的“红衫军”冲击会场导致东亚领导人系列峰会取消的事件,就是泰国不同利益群体价值冲突和斗争的结果。

(4)权力斗争

一些为了达到某种政治目的的策划者,常常会把集群行为作为一种政治策略,这是某些集群行为尤其是以集体暴力为主要形式的集群行为产生的政治条件。当暴力行动的目的不太明确,而使用暴力者又满怀信心时,暴力最容易成为一种政治工具。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众多的集群行为最深层的根源在于不平等的社会制度,在于各种形式的阶级斗争的存在。

(5)相对剥夺

当人们实际所有的东西不能达到他们自己认为应该获得的程度时,便会产生一种“相对剥夺”感。不管人们是要寻求经济保障、自我表现还是一种归属感,只要他们的努力没有得到应有的报答,自己的目的没有得到完全实现,相对剥夺感便会随之而来。这是内乱和其他形式的集群行为的一个普遍原因。特别是在一个长期的不断上升的满足和期望之后,突然来一个倒退,这种相对剥夺的作用会更加明显。而集群行为又常常是发泄这种挫折感和敌意的最有效的途径。

(6)社会控制机制的解体

这是比较重要的促成集群行为的社会条件。许多集群行为是危害现存制度的,维护这种制度的机构自然会努力制止这类行为的发生。但是,一旦社会控制机制减弱,便为集群行为的产生创造了条件,集群行为常常在社会控制最薄弱的环节形成。而当社会控制的严厉措施突然放松时,也可能产生集群行为。比如暴乱很可能会在控制机构让步或控制手段缓解后突然爆发。维护公共场所秩序人员的失职,守护街道的人员的缺乏,甚至父母缺乏对孩子应有的管教等,都可能产生某个范围内的集群行为。

(7)其他条件

集群行为的产生还有其他一些条件,如结构性压力。任何使人感到压抑的社会状态,如经济萧条、自然灾害、贫困、种族歧视、冲突、不公平的待遇、难以捉摸的前途等,都刺激人们通过集群行为来解决问题。另外新旧观念的冲突、好奇心理的驱使以及社会心理承受力的极限等,都可能诱发集群行为。

因为集群行为的形式多种多样,所以很难概括出引起和促进集群行为的全部条件。对于具体的某一集群行为的原因或条件只能作具体分析。以上这些条件未必是所有集群行为必不可少的,当然对于任何一个集群行为来说也不是同时出现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