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建设社会心态的其他方面工作

建设社会心态的其他方面工作

时间:2022-04-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不协调的社会心态环境是导致社会矛盾冲突引发社会心态失衡的客观外因。建设社会心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还要建立社会心态的社会预警机制。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和利益关系的复杂化,决定了协调利益关系、缓和社会矛盾、建设社会心态的重要任务就是构建有效的利益诉求机制,使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进入公共决策机构的决策中。

不协调的社会心态环境是导致社会矛盾冲突引发社会心态失衡的客观外因。因此,建设社会心态除了可以运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普及积极心态教育以外,还需重点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1.建设社会心态要大力发展生产力维护社会公平

影响社会心态的最大的现实问题是涉及决定社会成员的生活境况、社会地位及自身发展可能性的经济问题、利益分配问题。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根本的决定性因素。大力发展生产力,是促进经济发展,解决社会问题和利益分配问题的物质基础,也是改善社会心态环境现实土壤的物质保障。大力发展生产力,可以通过改善社会客观现实的实然状态来减小其与社会心态所需求的应然状态之间的差异,使社会大部分成员处于可适应的心理承受范围之内,以此来防控社会心态失衡。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心态建设的基础途径。

消极社会心态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缘于不公平而产生的各种利益冲突。要消除消极情绪,就要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制度体系,不断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生产力水平的限制以及市场化改革,不同的阶层和群体、不同的社会成员之间不可避免地出现利益差别,关键是要处理和协调好各方利益关系,为此,必须坚持公平正义这一基本价值原则并使之制度化、法律化,从而有效遏制权力寻租、潜规则等不公平现象的产生,培育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而发展社会生产力、维护社会公平还必须着力改善民生问题。在现时期中国社会,安全生产事故、医疗事故、食品药品安全事件、环境污染事件的频繁发生,使人们对现实的生存环境愈发缺乏安全感和信任度,居民幸福指数、生活满意度并未随着社会财富的增长而同步提高。改善民生问题是减少社会矛盾和冲突的有效途径。随着社会矛盾和冲突的减少,社会心态失衡也必然减少。切实加强以民生问题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着力加强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与民生问题息息相关的领域的改革,是促进社会心态良性发展的重要途经。

2.建设社会心态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

习近平指出,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是宣传思想工作必须遵循的重要方针。在互联网上,应坚持用正面宣传来引导社会心态,用真善美的人和事去引导民众,多做增强信心、激发斗志的宣传工作,多一些“正能量”的传递,以利于在全社会形成健康向善、积极乐观的社会心态,避免消极悲观的社会心态蔓延。

互联网作为信息的重要来源和传播渠道,也是与西方反华势力斗争的战场。网上意识形态的斗争从互联网产生之日起就从未停止过。西方反华势力企图通过不断的网络舆论攻势来污蔑、诋毁中国形象。面对这种看不见的威胁,宣传思想工作者和主流媒体应敢于“亮剑”,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为此,除了进一步加强网络社会的管理之外,还要重视网上舆论工作,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充分发挥主流媒体影响力。

要注重引导,促进网络舆情趋于理性。不难发现,在网络舆情中,曾有少数活跃分子经常主动为其他网友提供信息,拥有众多“粉丝”,对舆情的走向产生了较大影响,这类活跃分子即所谓的“意见领袖”,他们当中的一部分与网络推手、水军合作,甚至与国内外反共势力勾结,制造、传播网络谣言,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因此,应加强对网络舆情的引导,可以邀请一些法律素养良好、思想道德素质高、沟通能力强的专家、学者,引导网民探索深层次的矛盾问题,把握问题的核心,摆脱情绪干扰,对转型期各种社会问题的根源及规律进行研究及探讨,营造宽容和谐的舆论氛围。同时引导网友们不断成长成熟,以理性、阳光、建设性的心态,维护网络社会的健康、和谐发展。

建设社会心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还要建立社会心态的社会预警机制。任何社会不可能没有任何不稳定因素,不稳定因素的积聚和汇集达到一定的临界点,社会的整体稳定局面就会被打破,社会就会由原先的相对稳定状态转化为相对混乱状态。美国心理学家凯利(H.H.Keney)认为心态可以预测行为,而且心态的测量与实际行为的时间间隔越短,心态与行为的一致性就越高。社会心态的可预测性及社会心态与行为的相对一致性,为建立社情民意的反映和跟踪监测体系奠定了理论基础。通过建立社会心态的社会预警机制,定期开展社情民意和群众舆论调查,定期开展民众满意度、信心指数、价值观变化、行为取向的监测和研究,可以在社会混乱状态来临之前,及时拉响警报,发出预警信号,告诫社会管理者及早研究应对措施,是社会心态建设的有效途径。

3.建设社会心态要构建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

社会心态失衡引发不和谐的社会行为问题的背后,是日益膨胀的社会矛盾冲突。中国目前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利益结构的调整,利益主体日益多元化,利益关系日益复杂化。不同利益主体各自的利益需求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矛盾冲突的发生不可避免。利益的矛盾冲突也就导致了社会的矛盾冲突,社会的矛盾冲突导致个体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愿望、需求得不到满足,从而导致社会心态所需求的应然状态与社会客观现实的实然状态相冲突,极易引发社会心态失衡。因此建设社会心态要构建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科学健全的利益协调机制,应当包括以下两方面内容:

一是健全利益诉求机制。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和利益关系的复杂化,决定了协调利益关系、缓和社会矛盾、建设社会心态的重要任务就是构建有效的利益诉求机制,使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进入公共决策机构的决策中。建立健全利益诉求机制,才能从组织取向上引导社会成员通过正常表达渠道,理性合法地表达利益要求,合法有效地解决利益矛盾。首先,构建利益诉求机制要求依法尊重和保障社会成员的利益表达,对社会成员的言论自由、表达自由依法予以保障。其次,要依法拓宽和畅通多元化的利益表达的途径,健全利益表达机制、完善相关法律和政策制度,避免“言塞湖”的形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与政治协商会议、决策听证制度、公众咨询制度、人民来信来访制度、社会协商对话制度以及各种直接的政治参与形式等都是有效地、及时地、合法地表达利益诉求的渠道。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法律和政策制度,才不致使这些多元化的利益诉求渠道沦为形式。切实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畅通利益表达的法律途径,不断健全各项舆论制度,才能构建完善的利益诉求机制。

二是完善利益调解机制。调解是化解矛盾冲突的首选良策。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制度,建立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实现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有机结合,更多采用调节方法,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疏导等办法,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建立健全大调解工作体系要以人民调解为基础,紧密衔接人民调解、行政调解、仲裁调解和司法调解,联调联动合理化解矛盾纠纷。建立健全大调解工作体系要重视各类调解组织建设,着力构筑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大调解网络体系。建立健全大调解工作体系还要探索大调解工作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社会化和规范化发展。

【注释】

[1]时华容.社会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31.

[2]参考:周晓虹.社会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18.

[3]时华容.社会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99.

[4]参考:郑雪.社会心理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143-144.

[5]参考:皮连生.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214-220.

[6]参考:申荷永.社会心理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2:97-99.

[7]参考:郑雪.社会心理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148-152.

[8]参考:申荷永.社会心理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2:111-120.

[9]参考:章志光,金胜华.社会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198.

[10]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24-125.

[11]杨宜音.个体与宏观社会的心理关系:社会心态概念的界定[J].社会学研究,2006(4).

[12]王俊秀,杨宜音.社会心态蓝皮书:中国社会心态研宄报告(2012—2013)[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211.

[13]田野主编.拿破仑·希尔成功学全书:上册[M].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