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态度心理的概念与内容

态度心理的概念与内容

时间:2022-04-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态度心理的概念最初,态度是指人的身体姿势或身体位置,意为一个人的物理准备状态。后来,态度演变为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概念。三是弗里德曼认为态度是个体对某一特定事物、观念或他人稳固的,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成分组成的心理倾向。态度与行为相联系,但态度是一种内在的心理结构,仅仅是一种行为倾向,所以态度并不足以成为下一步行为的预示。

1.态度心理的概念

最初,态度是指人的身体姿势或身体位置,意为一个人的物理准备状态。后来,态度演变为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早期心理学家托马斯(W.L.Thomas)曾把社会心理学定义为“研究社会态度的科学”。[1]由于态度本身的复杂性,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它的内涵作了不同的解释,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三种:[2]一是克瑞奇(Krech)强调“态度是个体对自己所生活的世界中某些现象的动机过程、情感过程、知觉过程的持久组织”。这一定义强调个体当下的主观经验却忽略了以往的经验。二是美国人格心理学家奥尔波特(Allport)受行为主义影响,认为态度是“这样一种心理的、神经的准备状态,它由经验予以体制化,并对个人心理的所有反映过程起指导性的或动力性的影响作用”。这一定义突出了态度形成过程中经验的作用。三是弗里德曼(Freedman)认为态度是个体对某一特定事物、观念或他人稳固的,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成分组成的心理倾向。该定义指出了态度的组成成分及特性,是目前被大家公认的较好的解释。

2.态度心理的结构

社会心理学认为“态度是由认知、情感、意向三个因素构成的、比较持久的个人内在结构,它是外界刺激与个体反应之间的中介因素”[3]

认知成分包括人对于对象的所有思想、信念及知识。人们对于外界事物的认知可以包罗万象,极为复杂。有时同一个体对不同事物认知会有所不同,有时同一事物在不同个体眼中的认识也会千差万别,比如,对于互联网的认识,有的人认为它是时代进步的标志,是推动世界一体化的重要动力;而有的人则认为互联网可以传播不良信息,进行违法乱纪行为,是一些社会不良现象产生的根源;还有一部分人持中立态度,认为互联网是把双刃剑,利用好了有利于社会发展,反之则会阻碍社会的进步。由此可见认知的复杂性。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认知在人们脑中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从而构成了人们复杂的思想观念。

情感成分是指个体对态度对象的评价、爱好和情绪反应,也就是个人对态度对象的内在感受。情感成分既可以是积极正面的情感,也可以是消极负面的情感。积极正面的情感包括幸福、喜爱、开心、崇敬等;消极负面的情感包括恐惧、愤怒、厌恶、惊恐等。个体对于认知对象的情感态度都包含着积极正面和消极负面的感受,这些感受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了个体对某一事物的总体评价。情感成分相对于认知成分的复杂性而言具有单纯性,但是大量的试验论证和生活中的具体事例都证明,情感更具有力量。比如,有的人明明知道赌博既不利于社会良好风气的建立,又不利于个人价值的实现,但却仍然沉迷于赌博之中,无法自拔,直到倾家荡产。

行为意向成分是指个体对待人或事物的行动反映倾向,它受认知和情感成分的影响。试验证明,个体在极其必要的情况下,如果态度与行为意向有较强的同一性,则个体的态度与行动之间有高度的一致性。在这种情况下,完全可以依据个体的态度推测出实际行动。比如,动物保护主义者,他们提倡保护野生动物,反对滥杀野生动物和买卖野生动物制品,所以几乎不会购买和穿戴动物制品。态度与行为相联系,但态度是一种内在的心理结构,仅仅是一种行为倾向,所以态度并不足以成为下一步行为的预示。由于行为具有复杂性,是外界影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态度仅仅是影响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是非决定性的因素。研究认为,可以把一个人的行为看作是由态度、环境、性格和场景(场合)相互作用的结果。

认知、情感和行为意向作为态度的三个重要的组成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协调,共同影响着个体态度的形成和改变。

3.态度的特点

态度具有以下特点:一是社会性。态度不是与生俱来的,不是本能行为,是人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受经验影响逐渐形成的。二是对象性。态度总是针对某一对象的态度,离开对象的态度是没有的。三是稳定性。态度一旦形成就将持续下去,不会轻易改变。四是可变性。态度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但在外界环境的作用下,也会发生改变。五是内隐性。态度是一种心理状态,很难直观地看到。只能通过个人的言论、评价和行为进行分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