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出版队伍结构比较

出版队伍结构比较

时间:2022-04-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出版队伍结构是指各类出版人员的配置比例。由上述三个特征所构成的不合理的出版队伍结构,无疑是我国出版业产业化发展进程的一个重大障碍。事实上,目前这种落后于机制转换的队伍结构,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国出版业的运行效率,妨碍了出版物市场的有效开拓。

出版队伍结构是指各类出版人员的配置比例。出版人员作为一种很重要的出版资源,其配置就必须反映现代出版运行机制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出版队伍结构的合理性。目前,我国出版人才配置上还存在着一些不合理的地方,与国外出版业发达的国家相比,在出版队伍结构上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差异。

1.出版队伍的地区分布

我国按行政区域均匀地构建出版机构,各地出版机构设置与结构一致,工作人员也大体相等。这种人力配置忽略了各地出版资源状况及市场条件的差异,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如各地省级新华书店,其人力配备大多在200~400人之间,而江苏、山东等省的发货量却要数倍于西北地区的省级店。而国外出版机构的设置根据市场条件而定,市场发达的地区,出版队伍规模也相应较大。市场机构的作用使出版发达国家有效地避免了人力资源的浪费。

2.各类出版人员的配置

我国出版界历来有非常重视图书内容质量的传统,因此也非常重视与图书内容质量有着直接关系的编辑队伍的建设。在计划经济时代,出版社属于纯生产型的机构,只管出书,不管经营,因此在出版社人员构成中编辑占有很大比例;在出版社由单纯生产型转变为生产经营型之后,虽然各出版社普遍增加了发行机构与人员,但编辑人员占出版队伍主体的状况仍然没有根本性改变。据我们对武汉地区五家高等学校出版社的统计,编辑与发行人员的比例大体为4∶1。另据1993年底统计,在我国出版社的38 799名从业人员中,编辑人员有2万多人,其数量已超过了出版社总人数的50%。要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在出版社内,从事图书销售业务的发行人员应大大超过编辑人员,这在国外出版社发达国家已是不容置疑的事实,请看表62。

表62 国外部分出版社编辑发行人员比例表[2]

续表

表62所列的美、日、英、法、印等国的出版社中,大多数国家的出版社是编辑人员只有发行人员的1/4,而发行人员至少要占到出版社总人数的40%以上。

3.出版机构的人员安排

我国出版业内人力安排不科学、工作忙闲不均的现象还十分普遍。由于分配体制上的“大锅饭”现象存在,往往形成工作轻松的岗位人员拥挤,而非常需要更多人去干的工作却又常常缺人的现象。这是人力资源管理上的缺陷所造成的,这方面我国与世界出版业发达国家之间的差异留待后面再进行对比分析。

由上述三个特征所构成的不合理的出版队伍结构,无疑是我国出版业产业化发展进程的一个重大障碍。一个产业的不断壮大,不仅要有质量过硬的产品,更要有庞大的营销网络将其产品通过四通八达的流通渠道与消费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是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出版产业在其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在其产品必须以商品的形式参与市场交换的条件下,也就必须要有庞大的出版物营销网络,要有十分通畅的流通渠道,要有声势浩大的促销活动。因此出版队伍中应有足够的营销人员去进行产品的市场推广,这也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出版业发达国家的出版队伍中营销人员(发行人员)所占比例很高,也主要是这些国家的出版业是按市场经济要求运作的缘故。我国出版业运行机制已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这种不合理的出版队伍结构也必须改变。

事实上,目前这种落后于机制转换的队伍结构,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国出版业的运行效率,妨碍了出版物市场的有效开拓。对此我们只需对近4年来我国的出版物出版发行量情况稍作分析即可明晓(见表63)。

表63 1995~2004年我国出版物发行情况表[3]

表63的数据说明,我国的图书出版品种十年间翻了一番,而发行册数却没有太大的增长,所以,每种书的平均发行册数减少了一半多。发行册数的减少揭示了我国出版业发展中的两大问题:一是市场开发不得力,从1995年到2004年,我国人口增长由121 121万人发展到130 756万人,增加了9 635万人,仅新增人口带来的市场需求就是一个巨大的数字,而我国的图书发行册数却增加不多;二是出版效益下降,每种书平均销售册数的大幅减少,直接引起分摊成本的大幅上升,导致出版整体效益的下降。因此,调整好出版队伍结构,尤其是扩大图书发行人员的队伍,通过发行队伍的扩充,建立起一个庞大的出版物营销系统,应成为我国出版业产业化发展的当务之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