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政治信息采集及编排

政治信息采集及编排

时间:2023-04-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信息采集是指通过各种渠道和不同的方式来获取有关的信息。信息采集过程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以后信息整理和编排工作的质量,信息的采集也是政治信息传播过程中首要的条件。特别是决策对信息的要求是“事前”的消息和情报,而不是“马后炮”。信息采集的系统性、连续性原则是信息整序的基础。对政府自身而言,政治传播是政府进行行政管理的神经中枢。

信息采集是指通过各种渠道和不同的方式来获取有关的信息。信息采集是信息得以利用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信息采集过程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以后信息整理和编排工作的质量,信息的采集也是政治信息传播过程中首要的条件。

3.1.1 政治信息的采集过程

3.1.1.1 信息采集的基本原则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信息面临着数量暴涨,流速加快,信息老化、污染与分散等一些严重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坚持以下原则以保证信息的价值性。

1.准确性原则

真实、可靠是该原则的本质要求,是信息收集工作的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正确决策的重要保证。这就严格要求了信息收集者在收集信息过程中必须有的严谨的准确的判断力。信息收集者就必须对收集到的信息反复核实,不断检验,力求把误差减少到最低限度。在信息采集过程中必须坚持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科学严谨的采集方法,对各类信息源的信息含量、实用价值和可靠程度等进行深入细致的比较分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切忌把个别当做普遍,把主观当做客观,把局部当做全部。另外,要尽量缩短信息交流渠道,减少采集过程中手段的干扰,要切记保持信息的准确性原则,失去了这一原则也就失去了信息采集的意义。

2.全面性原则

信息的采集不能局限在一个方面,要网罗各个方面和要素。全面地搜集信息能为决策提供科学性的保障,全面地反映管理活动和决策对象发展的全貌。当然,实际所收集到的信息不可能做到绝对的全面完整,但是面临的一个问题是值得我们思考和探讨的,那就是在信息不完整的情况下如何作出科学、正确的决策。

3.时效性原则

信息的利用价值取决于该信息是否能及时地提供,即它的时效性。信息只有及时、迅速地提供给它的使用者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特别是决策对信息的要求是“事前”的消息和情报,而不是“马后炮”。所以,只有信息是“事前”的,对决策才是有效的。为此,要求信息采集人员要采取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及时发现、捕捉和获取有关事物发展的动态信息;要有敏锐的信息意识和强烈的竞争意识,以及高度的自觉性、使命感、洞察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同时,要有过硬的工作本领,熟悉各种信息采集途径并能掌握先进的信息采集技术和方法。

4.系统性、连续性原则

信息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运动状态,客观事物运动既有空间范围上的横向扩展,又有时间序列上的纵向延伸。所谓信息采集的系统、连续性,就是指信息采集空间上的完整性要求和时间上的连续性要求。即从横向角度,要把与某一问题有关的散布在各个领域的信息搜集齐全,才能对该问题形成完整、全面的认识;从纵向角度,要对同一事物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发展变化情况进行跟踪搜集,以反映事物的真实全貌。信息采集的系统性、连续性原则是信息整序的基础。只有系统、连续的信息来源,才能有所选择,有所比较,有所分析,产生有序的信息流。

5.适度性、经济性原则

在采集信息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对信息的取舍选择。不能一味地获得,这样不仅会浪费人力、物力,而且还会挑不出主次信息,选不出有价值的信息量。因此,在信息采集工作中必须坚持适度适量原则,讲求效果。一般来说,信息的采集必须在适当的数量范围之内,要考虑好用户的接受利用的能力。另外,使用的方便性也是在信息采集过程中需要考虑的一点要求,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此也就能提高信息采集工作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1.1.2 政治信息的流通

正是因为政治信息在该社会体系里的纵向流动和横向流动,个人才能在一个社会体系中学到关于个人与政治体系的价值、规范、概念和态度。在创造新的价值体系的过程中,政治传播首先从人际传播开始。在人际传播过程中,主要是社会成员、各种社会力量表达自己的情绪、意见,这种传播具有地下的性质。当主导性思想逐渐形成之后,较量就升格到大众传播中了。通过传播媒介,各种价值体系的支持者公开进行搏杀。胜利者的价值体系基本可定义为新的价值观,并通过以组织传播为主渠道、以其他传播为辅渠道的格局进行广泛传播,加速其在全社会的确立。

社会价值观是建立在社会生态环境基础上的行为取向,它规范着社会成员的总体选择,是社会结构、政治体系的灵魂。政治社会化既是一定政治文化传播和延续的过程,也是特有的政治态度、政治情感、政治价值观和政治认知模式的形成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信息交流是至关重要的环节。政治传播的作用首先在于它把旧的价值体系失灵的情景放大,然后,再进一步扩展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并接受,接着形成各种新的价值体系较量的阵地并引导人们进行选择。新价值体系不会在瞬间形成,需要经过不断地碰撞、熔炼,在这个过程中政治传播成为其主要战场。

同样,统治者要使自己确立的政治意识形态成为全社会共同的价值取向,也需要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即政治信息从权力的金字塔尖向下一直传输到最底层民众。正因为这样,阿尔蒙德和鲍威尔才说,大众传媒工具对政治最重要的影响就是使政治事件引人注目。而政治事件所以引人注目,是因为大众传媒工具促进了政治信息的普遍化。政治文化交流越频繁,二者相互渗透就越深,这也意味着政治信息流量越大。

一般意义上的行政管理是指国家通过行政机关依法对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实施的管理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政治传播过程,是一个包括咨询、决策、指挥、执行、协调、监督和再咨询、再决策的连续不断的往复循环的信息传播过程。当行政管理部门进行一项活动时,它总要先搜集情报、征询意见、集中决定,然后,再由决策中心发出控制讯息如命令、决策指示、意见、通知等,执行系统接到讯息后,随之转化再现为具体的动。接着又将监督反馈系统活动中的状态、效果通过组织渠道反馈到决策中心,决策中心再把搜集到的反馈信息和其他相关信息加以过滤、分析综合,在征询、议定后再由决策中心发出协调讯息,这整个过程就像一个首尾衔接、前后贯通、往复循环的封闭道,行政讯息就在这个封闭的通道里一刻不停地循环奔跑,不断做功,从而保证行政管理系统应有作用的充分发挥。

对政府自身而言,政治传播是政府进行行政管理的神经中枢。对政治传播特征和职能的正确、有效行使,可使行政管理始终沿着政治方向有条不紊地进行。“组织不能生存于没有沟通的状态之中,它只有通过沟通这座桥梁,才能安然地越过那由于有时彼此隔绝所造成的误解之河。”公共行政部门正是一种起沟通作用的组织,它通过政治传播行为,实施行政职能。

3.1.2 政治信息采集技巧

从系统观点看,整个社会大系统及其相关子系统的运行,最主要的是信息的通畅传递。把这种观点用于政治分析,可以得出政治系统也必须具备传递网络。政治传播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信息传递与获取的过程。通过政治传播的各种渠道,政治主体可以获得必要的政治信息。

3.1.2.1 媒介开发利用信息方法

1.剪报采集法

为了获取信息,专门对报刊上的有关信息进行分类剪贴,汇集成册,为自身或提供给他人使用。采集技巧包括:确定资料收集范围,即准备开发收集哪些类别的信息;确定圈选报刊,即准备订购哪些报刊作为剪报对象;编制分类表,分类表的编制要规范化,便于存储和检索;确定人员分工合作的方法,好的分工合作办法有助于避免信息剪辑的遗漏或重复;确定标准化工作方法,包括圈选符号、剪贴形式、贴报式样、整理装订程序,以及采集、分类编号、编制索引等;准备相关用具和设备,包括剪刀、糨糊、底本、储存架、计算机及相应软件等。其优点在于:成本相对较低;报刊本身具有多样性和广泛化的特点,所能收集到的信息量也就非常多。缺点是:许多信息是零散的和缺乏针对性的;大多数报刊提供的信息,都经过他人的加工和转用过程,缺乏原始的全貌和背景,有的信息提供者为追求轰动效应,不免哗众取宠,使信息可靠性有一定的出入,利用价值受影响;剪报公司从剪报加工到被人求购时有一定的时间差,有的剪报信息由此缺乏时效性。因此,采用剪报方法收集和开发信息虽然是一种好方法,但在利用其信息时应谨慎从事,预先要辨其真伪。

2.耳闻目睹法

从媒介渠道得到信息,选择有用的信息储存或加以利用的方法称为“耳闻目睹法”。人们每天接触各种媒介,许多信息自发地进入脑海,但大多数信息成为“耳旁风”或“过眼烟云”,能利用的十分稀少,有时甚至会出现信息泛滥的情况。接触的信息很多,但是吸收进去留下印象的却少之又少,真正能留下来的只是一些重大信息。专业的政治信息采集者会自觉留意,以准备利用有用信息为动机而收集信息。具体采集技巧是首先确定信息的大致目标和范围,使耳闻目睹信息成为一种自觉行为和方法。耳闻目睹法最大的优点是可以方便、快捷、大量、低成本地获得信息,它最大的缺憾是利用这些信息时需要验证和再加工。作为企业和个人,在无其他专门渠道获得信息的情况下,可以将此方法作为全面了解政治信息的信息开发方法。

3.过期报刊发掘法

采用该法采集的政治信息,一类是启发性的,还有一类是预测性的。滞后信息资源可以分为三种:有价值而暂时用不着的信息;时机未到故意滞后的信息;已经用过仍可再利用的信息。以地方志为例,就属于可以再利用的信息。据统计,我国现存8500多种、12万多卷地方志,其中古代信息尤为丰富。例如,日本学者曾利用我国的《八闽志》、《霞浦县志》等了解到中国东南沿海海域的鱼类汛期活动规律,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1]

从过期报刊中发掘信息,也包括在档案中发掘信息,不仅开发信息成本低,而且所载信息也是经过历史实践检验的,由此得到的信息可靠性强,利用这类信息往往容易出奇制胜。缺憾在于从大量的陈旧信息中才能发掘出一点有用信息,耗工耗时量较大,而且有些陈旧信息容易给人主观上的误导作用,不利于人们作出正确的抉择。我们在使用这种方法时,需要增加智力投入,即增加筛选、整理、分析的脑力劳动投入,舍此就可能徒劳无功。

4.专题视听法

根据所需信息的种类通过电台、电视台的节目安排,追踪收听或收视政治信息的播报。一开始要选择所需的专题信息,注意专题节目的时间,有些专题系列信息不定时,特别是有些突发性事件、重大事件的信息可能会随时播报,所以应先掌握播报的大致时间;确定专人跟踪专题性信息,由此才能完整地获得信息的全部;对所获信息进行延伸开发,其效果尤为显著。用这种方法获得的信息,也须经过鉴别和验证后使用,不能盲目地拿来就用。其优点在于开发的信息的完整化和系列化。主要缺陷是专有性差。

5.内部资料沟通法

以非公开、仅限内部交流的资料为对象,从中采集政治信息。这种方法在政府部门之间运用得比较普遍,每年内部资料的交流数量,不亚于公开发表资料的数量。运用这种方法采集政治信息,最常见的是从内部文件、内参文件、上报统计资料、情况汇编等的常规流转中获取相关信息。企业或事业单位之间互相交换信息以获得有用信息。另外,可以向有关部门索要或申请查阅内部参考资料,取得有用信息。由此得来的信息可靠性比较强,而且政治信息居多。

3.1.2.2 咨询开发利用信息方法

咨询意思是通过某些人头脑中所储备的知识经验和通过对各种信息资料的综合加工而进行的综合性研究开发。咨询产生智力劳动的综合效益,起着为决策者充当顾问、参谋和外脑的作用。作为一项具有参谋、服务性的社会活动,在军事、政治、经济领域中发展起来,已成为社会、经济、政治活动中辅助决策的重要手段,并逐渐形成一门应用性软科学。咨询自古有之,如三国时期大军事家诸葛亮实际上就是今天所说的著名咨询家,他在(前出师表)中就写道:“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裨补缺漏,有所广益。”在现代,咨询是社会信息化发展的条件,并已经形成一个独立的行业。现代咨询以科学为依据,以信息为基础,综合运用信息和知识等为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各类社会组织及个人的决策和运作服务。日本学者对咨询与信息关系的理解是:“信息化”的发展,使人们感受到信息过于泛滥,在选择适当的信息方面反而进退维谷。这种状况必然导致那些选择信息和代理判断的咨询业应运而生,从而使咨询业兴旺发达。

1.计算机检索咨询法

计算机检索咨询服务分为三种服务方式:第一种是定期信息提供。操作人员将用户的信息检索式存入计算机,在检索系统中建立户头。系统定期对新到的资料进行检索和开发。提供这种服务方法可以了解某个领域的最新动态,取得的信息往往是系列的和最新出现的。第二种是追溯检索。检索系统根据用户的随时要求,对过去积累的信息进行专题追溯检索,并针对用户的具体要求给出检索结果。用户可一次获得检索范围和指定时期内的所有信息,通过这些信息了解某一方面的基本情况。第三种是联机检索。用户使用计算机终端设备直接与计算机对话,通过会话型检索语言进行“问答”并获得信息,采用这种方式能提高查全率和查准率。

2.顾问咨询法

咨询顾问受客户委托,一般就某个项目或是企业管理情况展开工作,通过详细的调研和论证,提出一个方案,方案一般要切合企业的实际需求。而广义的咨询顾问,若涵盖到其他行业,如学习顾问、留学顾问、私人顾问等工作内容不尽相同,基本是为客户出谋划策,制定一个符合客户实际情况的方案或行动计划等。这种方法更强调长期沉淀下来的经验型信息的开发利用。采集者所获政治信息的价值与所能借用的顾问多少成正比,因此有条件的个人和组织,往往雇用各种顾问组成智囊团。由顾问提供的见解或建议,不直接是信息,还往往是知识、信息、智能的综合成果,可以直接利用。此方法比较适合于政府部门、企业组织和少数掌握指挥权的个人,便于其进行决策。常用的有四种方式:第一种是长期固定雇佣关系方式,即在自身周围总有一个或几个顾问,随时为抉择做参谋。一般政府部门均采用这种方式帮助正确决策。第二种是临时雇佣关系方式。为了某项重大决策或难以解决的重要问题,组织一些专家进行专项咨询。第三种是业务往来关系方式,即与独立化、企业化的智囊机构保持经常联系,从中开发政治信息。第四种是专家网关系方式,即把有关专家聘为自身的指定顾问,平常不坐班也不给报酬,有事请教时支付报酬,并使这些专家形成顾问网。当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发生时,专家顾问网就在作解释方面起到很大的作用。

3.1.3 政治信息的编排原则及技巧

3.1.3.1 政治信息编排原则

在现代社会,信息纷繁复杂,要充分发挥政治信息的作用,就需要对政治信息进行选择、提炼、编排、整合,得到最有价值的政治信息,从而更加科学高效地利用政治信息。对政治信息的编排组合不同,结果也会不同。所以在对政治信息进行编排处理时,要根据政治要求、阶级、国家利益要求,考虑到决策者、使用者的信息需求,进行政治信息的资源整合和编排处理,具体编排原则如下:

1.时效性原则

社会政治信息从发送到进入使用的时间要越短越好,传递的速度越快,政治信息进入使用的效率就越高。信息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和寿命性,一切“活”的信息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老化,信息的价值只有在其最具时效性时才会达到最大值。时效性是指政治信息源发送的政治信息,经过传递、加工、利用等的时间间隔期和效率。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运行速度加快和信息使用者的要求复杂化而呈现出瞬息万变的现象,使政治信息表现出很强的时效性。政治信息编排要遵循时效性原则,就是要提高政治信息时效度,实现即时信息的最大化,编排和提供政治信息要及时。一方面,要尽量缩短编排加工的时间,让使用者能尽快获得各种政治信息;另一方面,要注意及时编排加工最新的政治信息。目前,我国许多政府部门都实现了上网工程,长期以来我国政府部门掌握社会信息资源80%的有价值的信息,3000多个数据库,但大部分都还是死库,急需采取有效手段让这部分库“活”起来,进入市场进行流动,产生增值。但是政治信息时效性差的现象在政府网站中普遍存在,个别网站甚至长期处于“休眠”状态。网站彼此之间无法实现互联互通,又给用户查询信息带来了困难。政府网站之间不能互联互通,每个政府网站成了互联网世界里的“信息孤岛”,加上不能及时更新增补信息,“信息孤岛”又变成了“信息荒岛”。

2.真实、可靠原则

真实和可靠是政治信息的生命,一条政治信息如果没有真实、可靠为基础,该信息也就失去了价值。真实性是政治信息的重要特征和基本要求,主要是指社会政治活动的运行变化特征的客观性和反映政治活动运行变化过程的真实性。客观性就是从客观存在的政治活动和社会现象的实际出发,是一种真正客观的描述,而不能凭人的主观臆想。真实性要求对政治活动和社会现象如实反映,并能反映政治活动中最本质的特征与变化,讲求一个“真”字。政治信息真实化,就是要提高政治信息诚笃度,实现真实政治信息的最大化,杜绝虚假的政治信息“上市”。内容要真实准确,不能发布虚假的信息或道听途说的信息;要恪守职业道德,要为自己编排发布的政治信息负责;要实事求是地描述政治信息特征,做到准确、无误、客观、清楚。那么如何才能收集到真实的信息呢?

第一要借助于可靠的媒介。社会中传播和交流的信息,不可避免地存在真假、优劣之分,在知识爆炸的今天,随着信息产品的增多,信息污染也日益严重,因此,在确定选材范围的时候,要十分注意辨别真伪,区分优劣,尽可能选择可靠的信息来源。日益发达的传媒业给我们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如各类报刊,电视、广播、互联网以及国家各大部委的信息中心等,也都具有丰富的信息。

第二是通过会议特别是各种信息发布会、记者招待会等,以及各种会议简报、会议纪要以及内部资料和内部刊物等。

第三是充分利用现代化的通信工具和信息手段如因特网、传真机等采集信息。这不仅可以保证高效和快捷,而且也为信息的处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四是要减少信息采集的环节,尽可能多地采集一些第一手的资料。

第五是要注意信息采集的广泛性。不仅要重视国内的信息,而且还要重视国外的信息,不仅要重视上面的信息,而且也要重视来自下面的特别是第一线的信息。

第六是信息的渠道要畅通。这除了要具备一定数量的硬件外,还要在软件上采取一系列新的保障措施和手段。除了要借助可靠的信息来源之外,在对政治信息的加工、编排过程中还要对政治信息的可靠程度进行分析,剔除那些虚假政治信息,提高编排重组后政治信息的可靠性。然而,政治信息重组编排是以源信息为依据,所以信息产业部门的工作人员要通过判断尽量保证引用政治信息的真实性、源信息的可靠性。

3.全面、系统原则

全面、系统是指时间上的连续性和空间上的广泛性,任何政治信息都不是零星的、个别的、紊乱的,而是由若干个具有特定内容和同类性质的信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相互以一定联系形成的一连串的政治信息。政治信息全面化,就是要全方位地向大众公开政治信息,既包括公共权力、公共事务方面的政治信息,扩大核心信息量,实现政治信息的完整化,还包括政治权力人的全面信息,实现权力人信息的完整化,等等。政治信息的系统原则实际上包括全面性和连续性,要求政治信息从多方面而且相对完整地反映政治活动的变化和特征,并随着政治活动的不断进行,能连续地传递出来。对通过各种渠道收集的政治信息进行综合性分析加工编排,使分散于不同信息源的政治信息汇集在一起,并尽可能系统地介绍有关政治信息的各个方面及其发展的全过程,在必要的情况下连续收集、编排与加工。

这里所指的政治信息应该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是全方位的,既包含动态政治信息,又包含静态政治信息。在动态政治信息中我们往往只重视已经发生的,或正在发生的。其实没有发生的,而可能发生的,更值得我们注意。这中间又分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客观潜在的苗子;另一个方面是主观的引导策划。如果我们有意识地挖掘和注意这两者,并及时传递和汇聚,那么这将使我们时时迈步在事情发生的前面,时时掌握住处理问题的主导权。在静态政治信息中,我们要善于了解蕴涵在我们中间,特别是专家、学者、教授的前沿思想、前瞻观点,要善于了解大家当前关注的热点和对中心工作的反应与群众日常生活中的闪光点。而群众的共同心声和总体思想趋向,更值得我们重视。当然,我们应该正视存在的问题,想尽一切办法去克服和解决,而不是置之不理。

4.创新性原则

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它原意有三层含义:第一,更新;第二,创造新的东西;第三,改变。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要想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也不能停止理论创新。创新包括信息产业部门的体制创新和信息编排过程的创造性。信息产业部门的工作要以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为动力,坚持观念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鼓励竞争,扩大交流与合作。此外,要具有一点风险意识,要敢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有时风险和收益往往是成正比例的,如果凡事只求四平八稳,那么收益也就不会十分显著了。风险投资并不一定是冒险,关键是要建立在一定的分析、推理和正确的判断基础上。

5.导向性原则

导向性是阶级社会对信息传播提出的基本要求。导向正确,就会给社会带来安定,促进社会发展;导向错误,就会出现相反的局面。“政治上出了偏差,那就会像古人所说的‘谬误出于口,则乱及万里之外’,不仅容易把人民的思想搞乱,有的还可能在国内外造成不良的影响。”[2]因此,信息产业部门的工作人员一定要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信息工作的首位,而政治信息编排工作的对象本身就是具有强烈的政治性的信息,这就决定了政治信息编排人员必须政治过硬,保证政治导向的正确性。我们在进行政治信息编排的工作中应当增强政治意识、阵地意识和把关意识,始终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导向。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完善政治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保障环境,推动政治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紧密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结合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重视解决实际问题,以利用促开发,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3.1.3.2 政治信息编排技巧

1.政治信息编排的内容

政治信息编排并没有一个固定模式。不同要求、不同初始状态的政治信息,编排方式或方法都各不相同。从一般的政治信息编排来看,它包括以下几个基本内容:

(1)政治信息分类。

政治信息分类,就是将杂乱无章的处于原始状态的政治信息资料,按问题类型、时间顺序、部门区别、关注热点等进行分类,排列成序。

(2)政治信息判断。

政治信息判断,就是对政治信息的可靠性、准确性、可信性、价值性进行鉴别判断,剔除不可靠的、不可信的、不确切的和价值不高的,并对政治信息的含量、质量、时效、价值进行判断。

(3)政治信息比较。

政治信息比较,就是对各种政治信息资料进行判断、分析、比较,看是否符合信息收集加工要求,能否反映社会现象和政治活动的变化趋势及其特征,对无用的去除,对不符合要求的就要再进行补充收集。

(4)政治信息分析。

政治信息分析,这是在政治信息比较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工深化,就是从大量政治信息中通过深入研究分析,发现隐藏在表象下面的深度内容,挖掘出“信息背后的信息”,因为一般的政治信息只是如实反映社会现象和政治活动的表象。

(5)政治信息编纂。

政治信息编纂,就是要对经过分类、判断、比较、分析后的政治信息进行编纂,将其编写成新的信息资料,以便于储存、分析和比较对照,要求对信息的内容、格式、文字、结构等做到规范、系统和标准化。

以上这些政治信息编排工作不是彼此分割的,而是相互联系、交叉进行的有机过程。

2.政治信息收集渠道的技巧

收集政治信息是政治信息编排的第一步工作,也是政治信息工作的基础环节。为了做好政治信息的收集工作,最重要的就是要畅通政治信息收集渠道,保证有充足的信息来源,政治信息收集渠道的技巧有以下几个:

(1)要建立健全政治信息网络系统。

政治信息的收集处理由分布在社会各系统各部门的信息员、大众传媒工作者和信息产业部门的专门工作人员共同完成,因此,部门信息员负责本系统、本部门信息的收集,并对收集来的信息进行初步的整理、分析和核实,信息产业部门完成最终的汇总、整理、分类、分析、核实等处理程序,并分别提供给各个层面的服务对象。

(2)要明确收集政治信息的内容。

信息产业部门要根据时、事,分阶段对政治信息工作人员收集政治信息的内容提出具体的要求。政治信息工作人员,应积极主动地去收集政治信息,不仅要熟悉政治信息的来源、范围,而且还要主动地多搜、勤搜、追搜,才能把有价值的政治信息及时捕捉到手。

(3)要建立、实施政治信息收集制度。

以制度的形式明确信息人员的职责,并对信息人员每年或每月收集信息的量和质提出一定的要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