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经济如何走出“两难”困境

中国经济如何走出“两难”困境

时间:2023-04-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经济如何走出“两难”困境林凌 徐朝清 刘涛 王明华今年年初以来,中国东部和南部沿海地区的一些工厂出现了“用工荒”,与此相对应的是中国就业压力大的问题仍然存在。中国总理温家宝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称这是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两难”现象。因此,中国经济要走出现在的“两难”境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势在必行。

中国经济如何走出“两难”困境

林凌 徐朝清 刘涛 王明华

今年年初以来,中国东部和南部沿海地区的一些工厂出现了“用工荒”,与此相对应的是中国就业压力大的问题仍然存在。中国总理温家宝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称这是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两难”现象。

而类似的“两难”现象还有不少。比如,中国经济连续多年快速增长,但受到的资源、环境压力也在增大;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贡献不断增加,可在国际上受到诸如贸易保护主义等方面的压力同样与日俱增。

所有这些“两难”问题的出现,都与中国目前的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密切相关。有专家指出,此轮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不仅是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更重要的是冲击了中国的经济发展方式。

位于北京的首都经贸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连成先生在接受本台记者采访时明确表示,当前中国经济中存在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已难以持续。

(音响一,张连成讲话,中文)

“中国的长期增长主要依赖劳动密集型的劳动投入和资本密集型的资本投入,还有自然资源投入,造成了没有技术含量的原始劳动投入比较多,资源浪费比较大,资源短缺,资源价格上涨。靠资本投入,又造成了资本产出比过高,效率比较低。”

因此,中国经济要走出现在的“两难”境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势在必行。目前,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成为正在北京举行的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年度会议所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称,2010年是中国继续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一年。只有着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调整,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中国才能化解自身的深层次矛盾和外部环境的不利影响,迈入可持续的发展轨道。

而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中国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关键是要提升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谈及今年的经济工作,温家宝总理还强调要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音响二,温家宝讲话,中文)

“(我们要)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信息网络和高端制造产业。积极推进新能源汽车、‘三网’融合取得实质性进展,加快物联网的研发应用。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入和政策支持。”

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人才培养作为后盾。与此相应,国家需要逐步加大教育投入,促进“产、学、研”的互动与融合。中国还需要陆续调整目前一些不合理的产业结构,为各层次的人力资源开辟更为广阔的就业平台。

另外,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还必须改变目前经济增长过分依赖投资和出口的状况,实现消费、投资和出口的均衡发展。为此,需要进一步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扩大居民的消费需求,积极做好各项社会保障工作,为居民大胆消费减少后顾之忧。

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方面还有一点需要提及的就是大力发展服务业。目前,在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贡献上,工业所占比重过大,服务业所占比重过小。美国摩根士丹利亚洲区主席史蒂芬·罗奇先生在评价这一现象时表示:

(音响三,史蒂芬·罗奇讲话,英语)

“目前中国服务业的规模非常小,服务业占GDP的比率仅为3 5%,这个比例很低。”

与发达国家服务业占GDP比重70%左右相比,中国服务业的发展显然还有较大的空间。同时,发展服务业,不仅能减轻因发展第二产业带来的资源和环境等压力,而且还能产生许多新的经济增长点,创造新的就业机会,让更多的民众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

发表日期:2010年3月11日

点评: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当年全国“两会”的热议话题。这篇评论从一个个难题入手,把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所面对的实际环境铺陈出来,在对外传播中属于创新的手法。在以往的对外经济报道中,以成就报道为主,这一方面起到了吸引投资、获得国际赞誉的作用,但另一方面也引起了海外对中国发展模式的质疑。注重数量而轻视质量的发展模式显然不可持续,本文从战略性新兴产业、扩大消费、发展服务业等本次两会的热点议题出发,为中国经济走出“两难”困境开出了药方,论点鲜明,论据充分有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Weibo Article 1 Weibo Article 2 Weibo Article 3 Weibo Article 4 Weibo Article 5 Weibo Article 6 Weibo Article 7 Weibo Article 8 Weibo Article 9 Weibo Article 10 Weibo Article 11 Weibo Article 12 Weibo Article 13 Weibo Article 14 Weibo Article 15 Weibo Article 16 Weibo Article 17 Weibo Article 18 Weibo Article 19 Weibo Article 20 Weibo Article 21 Weibo Article 22 Weibo Article 23 Weibo Article 24 Weibo Article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