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见证中国政治进步

见证中国政治进步

时间:2022-04-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见证中国政治进步刘素云 徐朝清 刘涛“眼下正在中国进行的抗震救灾行动,深刻地展示了中国正在经历的巨大政治变化,在八级地震的废墟上站起来的中国,是那么令人惊讶的现代、灵活和开放。”

见证中国政治进步

刘素云 徐朝清 刘涛

“眼下正在中国进行的抗震救灾行动,深刻地展示了中国正在经历的巨大政治变化,在八级地震的废墟上站起来的中国,是那么令人惊讶的现代、灵活和开放。”这是美国《洛杉矶时报》不久前的一篇报道。

“5·12”汶川地震以来,嗅觉灵敏的西方媒体很快注意到了中国政府在应对这场灾难时的一系列出色表现,并对此给予了充分报道和积极肯定。汶川地震后中国政府的果敢应对行动,也让世界见证了改革开放三十年后中国政治的巨大进步。

从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到现在,中国所创造的经济奇迹曾给世界带来了一个又一个惊喜。与此同时,中国的政治改革呈现的则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渐进过程。汶川地震,使这些年的政治改革努力得以集中体现。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一组关键词进行一个简单的回述:

信息公开。这也许是人们议论最多的一个话题。面对巨灾,中国政府在第一时间全面公开信息,有关地震的海量信息通过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手机短信等途径,以最快的速度传到全国。“人们以前从未如此逼真地看到过一个灾难这么多的场景和细节。”一位从事媒体研究的中国专家这样说。而这一切所反映出的,正是一个政府对其公民知情权的尊重。

以人为本。如果说,信息公开只是满足了人们的知情权,那么这次救灾中处处体现出来的民本思想,则感动了13亿中国人,也让世界为之赞叹。66岁的中国总理日夜兼程奔走在塌陷的废墟上,搂抱着灾区孩子热泪盈眶;首次为普通民众设立国家哀悼日、为遇难者降半旗志哀,更是中国执政党和政府“执政为民”思想的有力体现。它表明,“以人为本”不仅仅是中国领导人的执政理念,而且已经化作具体行动,开始快速进入到中国的社会生活之中。

国家开放。许多人还记得,32年前中国唐山大地震发生后,中国政府当时曾婉拒了国外的援助。32年后的今天,同样的灾难,却是完全不一样的举动,中国在向世界敞开大门的同时,更向世界敞开了胸怀。感谢来自海外的关切与同情,欢迎来自海外的援助,甚至开放外国救援人员和医疗队到灾区,这既体现了中国向世界全面开放、竭力融入国际社会的自信,更拉近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

事实上,可以历数的“关键词”远不只这些。

而这一系列可圈可点的表现,最终都将归结于中国在政治上的巨大进步。它是中国政治领域近年来积极变化的一个集中反映,是长期量变积累之后一次巨大的飞跃,是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努力所造就的必然结果。

中国政府在应对地震灾难时采取的策略和做法,让世界耳目一新,也赢得了世界的喝彩。“抗震救灾赢得世界赞赏”、“更加开放的中国”、“中国正经历巨大政治变化”……西方媒体在直击现场的采访中,从中国人的迅速行动中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些变化,并对此发出了由衷的赞叹。

这是一个新的开始,但绝不会是结束。

对中国来说,政治改革需要一个稳步的渐进过程,既然人们有理由为中国今天的政治进步而欣慰,那么也就完全有理由期待明天的中国会更加自信、开放。

发表日期:2008年5月27日

点评:

2008年,对中国来说是非常值得纪念的一年。从冰雪灾害到“3·14”事件,从“5·12”汶川地震到奥运会,年底又遭遇了全球金融危机,而这一年恰恰是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可谓是多事之秋。国内民众呼声不断,国际社会也高度关注,此时,围绕中国政治改革撰写一篇文章,可谓恰逢其时。

一般来说,涉及国家政治的文章笔调都较为严肃,这篇评论则较为灵活地引用了外媒的评价,用外界对中国政治变化的肯定表达主旨,同时注重用词的准确性和写法的生动性,文章写得颇为大气。

从主题表达来说,这篇评论重点突出,紧紧扣住主题,论述中国政改进步,较为准确、充分地反映了新中国政治的变化。

从结构来说,文章先是引用了外媒的评价,引出了汶川地震中中国政府的作为;进而联系历史,追溯至改革开放,写出了中国政改的每一步;然后通过列举关键词的形式,从信息公开、以人为本和国家开放三个层面对中国政改进步进行解读;随后,文章又回到了汶川地震,通过中国政府采取的策略和做法,首尾呼应,再一次证明了中国正在推进政改。文章最后写到:“这是一个新的开始,但绝不会是结束。”升华主题,表明中国政改不会止步不前,同时也说明了中国政治改革需要一个过程,有理有据,很好地回应了国际社会的指责,维护了国家形象,在国际舆论斗争中发出了中国媒体有力的声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