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握手世界三十年

握手世界三十年

时间:2022-04-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外交:握手世界三十年雷思海 张宇清 刘素云 刘涛 王明华“有一次记者采访我,问我能否用比较通俗的语言解释和谐世界。我说,和谐世界就是我们中国人希望我们中国好,也希望世界好。”这段描述,形象地说明了中国当时的国际地位。这一理论为中国外交政策的一系列重大调整提供了基础。当今中国外交是与中国国际影响力和国家实力的变化相适应的。

中国外交:握手世界三十年

雷思海 张宇清 刘素云 刘涛 王明华

“有一次记者采访我,问我能否用比较通俗的语言解释和谐世界。我说,和谐世界就是我们中国人希望我们中国好,也希望世界好。”

这是中国资深外交家吴建民先生在一次演讲中,谈及中国领导人胡锦涛提出的“和谐世界”理念时,作出的一番通俗解释。希望中国好、也希望世界好,这是一种境界,它表现出了一个泱泱大国的气度和风范,表现出了中国外交历经三十年改革开放的洗礼,进一步走向理性和务实。

伴随着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中国外交也经历了一系列革命性的变革。从意识形态外交到务实外交,从单一外交到多元外交,从“第三世界”理论到“和谐世界”理念,三十年间,国际形势风声水起,中国外交破浪向前。而解读这三十年风风雨雨的历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中国外交走向进步与成熟的轨迹。

(间奏)

在中国外交史上,有这样一段记载:上世纪70年代,中国重返联合国之初,在国际事务中没有足够的话语权。有人戏称,中国当时在联合国发明了“第五种投票方式”。理论上,联合国代表在投票时应该只有三种方式:赞同、反对和弃权。从旧金山制宪大会开始,针对《联合国宪章》中的否决权条款,有了第四种方式:不参加表决以示不满。中国的“第五种方式”,是参加表决,但是既不赞同,也不反对和弃权,就是静坐不投。

这段描述,形象地说明了中国当时的国际地位。那时,东西方正处于冷战之中,中国外交也无法脱离当时的时代背景,因此只能注重与社会主义阵营和亚非拉国家的交往,较少参与国际事务。

(音响一,歌曲《春天的故事》)

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而这场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改革、大开放,也使当代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要发展,离不开世界;中国需要与世界打交道,需要与世界进行合作。

当时的中国领导人邓小平同志在对国际形势和时代主题作出新的科学判断基础上,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断: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世界大战并非不可避免和迫在眉睫。这一理论为中国外交政策的一系列重大调整提供了基础。对此,中国外交学院王帆教授分析说:

(音响二,王帆讲话,中文)

“改革开放使中国确认了新的时代特征,即由和平与发展取代战争与革命,中国外交的使命也改变为努力为中国的发展营造一个和平与发展的良好环境。中国外交是为改革开放服务的。其结果是,中国成为国际体制的重要一员,中国与世界上多数国家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

正是这种发展的需要,让中国改变了对世界的态度,也改变了中国与世界的交往方式。中国外交由此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

(音响三,重要外交事件历史音响)

回顾过去三十年,可以历数出不少标志性的事件,来说明中国外交的新发展:1979年1月,中美两国正式建交,中国超越意识形态界限,与美国这个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建立起联系;上个世纪末,中国先后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而这一切都源于“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概念的提出,表现出了中国领导人的外交和政治智慧;上世纪90年代,中国与俄罗斯共同推动成立“上海合作组织”,这是第一个以中国城市命名的国际组织;在旨在解决朝鲜半岛核问题的“六方会谈”机制中,中国更是发挥着核心作用……

如果对中国最近三十年的外交成就进行梳理,人们就会发现,其中最明显的一个特点就是:中国外交更加务实、更加成熟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地位也在不断提升。

这种成熟,最突出的表现就是超越了意识形态的羁绊,更为务实和积极进取,这为中国外交的发展与繁荣提供了可能。中国外交开始从小外交走向大外交,从以政治外交为主转向全面的整体外交,呈现出全方位、多元化的特点。

首先是外交对象的多元化。中国外交不再以意识形态划界,不划分阵营,不搞亲疏不同,而是本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精神与所有的国家发展良好的合作关系。无论是大国还是小国都一律平等,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富裕国家都一视同仁。

其次是外交领域的多元化。外交不再是政治家、外交家的专利,而是成为全社会共同的责任经济外交、军事外交、民间外交、党际交往等都空前活跃起来。

第三是外交模式的多元化。其表现为既承袭传统的双边交往模式,也寻求建立各种形式的多边体制,并将其机制化,如中美战略对话机制、中国—东盟对话机制、亚欧会议等。

(音响四,孔子课堂现场声)

进入21世纪,中国外交又呈现出一些新特点,内涵更加丰富,外延更加广阔。比如,中国根据形势的变化,把外交软实力建设确立为中国外交新时期的重要任务。王帆教授对此作出进一步说明:

(音响五,王帆讲话,中文)

“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注重了中国外交在重大国际事务中的整体形象,强化了公共知识的运用,在沟通、交流、谈判中赢得了良好声誉,在刚刚过去的奥运会中更是得到了有口皆碑的效果;在推广中国文化、传播中国和平理念和改革开放成就、加深世界对中国认识和了解的过程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王帆认为,中国新外交是基于现代而面向未来的外交,是现代性与未来性的统一。应该说,中国外交更加理性务实、更加自信从容了。中国不仅有解决问题的意愿,更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当今中国外交是与中国国际影响力和国家实力的变化相适应的。

中国外交部长杨洁篪在不久前发表的一篇文章中写到:“站在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的重要历史节点上,我们深知中国外交所肩负的重要历史责任与使命,将全力以赴、奋发图强,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创造更良好的外部环境,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中国外交,任重而道远。

发表日期:2008年11月18日

点评:

要回顾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外交,无疑是一个很宏大的主题。这三十年里,中国外交经历了从意识形态划线,到以是否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是否有利于中国的国家利益为标准的演变;与此同时,中国外交的途径与方式,也经历了从单纯的外交平台,发展到经济、文化、民间等各种平台的对外交往。而在这两大演变的过程中,更夹杂着许多大国关系的变化。要以1,000多字的篇幅,来论述这样宏大的主题,只能选择一些关键时间点的重大事件,以点带面,勾勒出中国外交握手世界的三十年历程,因此,我们采访了资深外交家吴建民这样的中国外交的实践者,也采访了中国对外交往的理论研究学者;既采用了中国内政重大事件如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相关材料,也采用了如孔子课堂这样的当代文化外交材料,以多层次地展示中国外交日渐成熟的这一历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