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叙述转向下的广告真实性问题

叙述转向下的广告真实性问题

时间:2022-04-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广告要让人信服,进而促进消费者购买,必须是真实的,因此真实问题一直是广告学最关注的论题。广告真实性的认知混乱,是大众对广告及广告职业印象不好的重要原因。表面上看,广告的“真实性”比其他体裁微弱得多。当前广告出现了叙述转向,使真实性问题变得更加复杂。

广告要让人信服,进而促进消费者购买,必须是真实的,因此真实问题一直是广告学最关注的论题。众多学者就这个论题展开了讨论,甚至有著作专门处理如何提高广告的真实性。广告理应是真实的,但当前一方面虚假广告不少,另一方面为了“好看”,广告内容变得纷繁复杂、风格迥异,这两个原因让广告真实性变得极为复杂。广告真实性的认知混乱,是大众对广告及广告职业印象不好的重要原因。全球知名的民意测验和商业调查、咨询公司盖洛普(Gallop)对32个职业进行了关于诚实和道德的民意调查,广告和广告从业者差不多排在最后,刚好在保险推销员和汽车销售员之间。然而,广告作为一种社会性表意文本,实际上是一种纪实文体。理解这一点,对广告研究者和从业者十分重要。

表面上看,广告的“真实性”比其他体裁微弱得多。比如,大家对新闻是否真实就争论比较少。因为新闻大多是对客观事实的报道,这种报道往往是可以验证的。一场车祸的新闻报道,车祸的时间、地点、车祸原因、车祸造成的伤害等都是可以一一加以验证的。另外,新闻风格要求朴实简洁,直接还原客观事件。广告则不太一样,文本内容并不像新闻那样被要求与客观相符,很多内容无法还原到经验世界。而且,为吸引注意,广告经常采用比喻、夸张、反讽等修辞手法。不少广告夸张到令人难以相信的地步,由此也容易被判定为是虚假的。

当前广告出现了叙述转向,使真实性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叙述转向对广告风格影响非常大。广告由此大量借鉴其他体裁的叙述技巧。小说中常用的跨层、元叙述、反讽等叙述手法,都被广告借用。影像广告也变得越来越长,越来越精彩。而网络的出现,进一步推动了广告的情节化。电视广告因为成本高,长度一般都不会超过60秒。而网络平台的成本要低得多,所以2分钟以上的广告经常可见。微电影广告的出现,将广告的情节化推向了极致。微电影广告本就是“出位之思”的结果,它借用电影形式和广告结合,克服了广告篇幅短、故事简单的模式,极大提高了广告的趣味性,提高阅读量,从而塑造了品牌。平面广告一样出现了叙述转向,通过讲述故事来提高吸引力。乔纳森·比格内尔曾强调:“事实上,当代的很多广告根本就不直接说服人们购买商品,而是娱乐观众,或者设置一个谜,让观众去猜测,或者向受众展示他们的理念。广告的目的在于,鼓励观众解码广告的语言和视觉符号,把观众引入他们所构建的意义当中,并且享受这个解码的过程。” 这话是对的,当代广告倾向于不直接说穿广告目标,而是让接受者主动去寻找谜底。

叙述转向对广告真实性论题的影响非常深远。商品越来越隐蔽,情节精彩,“广告味”减弱,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精彩和夸张。这也给理解广告的真实性带来新的挑战,并导致了有关广告真实性的三种观点:一种认为广告是真实的;第二种观点认为广告是虚假的,是骗人的把戏;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广告半真半假,商品部分为真,非商品的陈述为假。这种认知的混乱,原因有很多,下面将做详细分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