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教育电视与新媒体(上集)

教育电视与新媒体(上集)

时间:2022-04-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九期 教育电视与新媒体(上集)主题:教育电视如何应对新媒体的挑战主持:“紧跟时代脉搏,承担社会责任”。所以,中国教育电视台举办题为《教育电视与社会和谐》的台庆系列电视论坛。我认为,教育电视所处的新媒体背景,实际上也是中国一切传统主流媒体所处的新媒体背景。教育电视台在新媒体环境下,将会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九期 教育电视与新媒体(上集)

(演讲人:喻国明、田智辉)

img33

主题:教育电视如何应对新媒体的挑战

主持:“紧跟时代脉搏,承担社会责任”。在全球传媒迅猛发展的今天,中国文化体制改革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纵深发展,中国教育电视迎来了她的20周年华诞。如何在新环境下更好的定位与发展以公益性为主的教育电视台,如何更好地服务于学习型社会,服务于人力资源的能力建设,服务于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等等,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问题。所以,中国教育电视台举办题为《教育电视与社会和谐》的台庆系列电视论坛。我们将邀请国内相关领域最具权威的专家学者,以及传媒界精英就相关议题进行深入探讨。

我们都知道,近年来,随着IT产业的飞速发展,网络、手机等新兴传媒迅速崛起,给现有的传统媒体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教育电视作为传统传媒的一部分,置身于新媒体的海洋之中,应该如何运作呢?两者是否可以和平共处?新旧媒体之间如何实现资源共享,最终走向共赢?

本期论坛的议题是“教育电视与新媒体”,关于这个问题,要发表观点的嘉宾,我们来向观众介绍一下,一位是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喻国明教授,欢迎您,喻教授。还有一位是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田智辉女士,您好,田院长。首先请田院长发表自己的观点。

田智辉:刚才主持人说今天的话题是教育电视与新媒体,我想从几个方面来谈一下这个问题。我认为,教育电视所处的新媒体背景,实际上也是中国一切传统主流媒体所处的新媒体背景。而新媒体本身是一个范围很广的概念,可以分为技术层面、传播方式层面、商业层面等等。我想从互联网应用和服务两个角度来谈谈教育电视所处的新媒体背景。

关于新媒体的应用。由于宽带的接入和电脑的普及,将新闻和信息的流通带入一个全新阶段,中国的“新媒体时代”也随之进入又一个新阶段,其标志就是中国向全社会开放互联网以及各类数字新媒体开始大量进入百姓家庭。我们看看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数据就知道新媒体语境的重要地位。

据CNNIC,即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消息称,中国已经进入宽带时代,在2亿中小学生中,上网学生已达3000万,中小学生互联网渗透率达到15.4%,其中高中学生互联网渗透率已达到半数以上。在1.3亿的网民中,18岁以下的达到14.9%。互联网的应用使青少年成为“数字土著”,新媒体的作用就是让个性化或个人化信息能同时发送和展现给大众,让每个参与者包括出版商、广播者、消费者能分享和相互控制内容。新媒体体现的是一种“用户体验,资源共享,平台开放”的态度和观念。

随着技术的不断改进,媒体也不断地发生变化。大众现在需要有个性化的或可接近的方式来接受信息。网络可以免费为大众提供各种技术来使用各种媒体渠道,包括文字、图片、声音、视频、多媒体等。无处不在的网络互联,辅之以日趋精湛的软件工具。借助这些软件,可以在开放的全球数据库里发现并整理不断扩充的信息源,使其成为可利用的信息。近年来,网络媒体冲击波尤以两种力量为特征:“搜索引擎”的崛起,以及用于发布“用户自制内容(User-Generated Content)”的许多网上工具。

网络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最大的区别就是,传统媒体服务于大众、受众,广播、电视、报纸服务的对象是可听、可看、可读的人;而新媒体服务对象是用户,不仅会听、会看、会读还要会用,新媒体更强调个人,强调参与。参与是人的天性,为大众提供参与的机会就是21世纪媒体的发展趋势,参与才能互动,受众不再是被动的,信息受众与信息传播者的相互作用及受众的主体地位越来越突出。

刚才我提到一个应用的部分,接下来就想说一下服务方面的,就是新媒体怎么提供服务?如何为青少年服务,提供他们所需要的产品、软件等等?其实,这也是所有媒体要思考的问题。

中国教育电视台以服务学习型社会,服务于人力资源的能力建设,服务于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己任,以创建全球最大的学习型平台为战略目标,坚持贴近校园、贴近师生、贴近家庭,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从这里就看出,中国教育台的受众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青少年,青少年时期是人生最灿烂的时光,也是受教育的时光。

我想从三个方面来谈谈,中国电视台与新媒体的这种关系。

新媒体背景下,教育电视台可以更好地弥补我国教育资源发展的不平衡,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教育资源很不平衡。教育电视台在新媒体环境下,将会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目前的电视传播采取的是“电视台播放,观众收看”,这种“你播我看”的传播方式不利于观众的时间安排,而新型的传播方式——网络电视、手机电视等,则打破了这种传播方式,可以满足观众的个性化要求,教育电视拥有众多的教育节目资源,可以把电视台已经播出或者尚未播出的节目通过网络储存起来,供广大的观众随时点播。

中国教育台作为国家级的电视台有着得天独厚、无与伦比的教育资源,在新媒体环境下,可以通过新的媒体手段以形象生动、通俗易懂、老少皆宜的方式把中国丰富的大学教育资源、中小学教育资源进行充分传播。

教育电视借助新媒体手段可以在跨文化传播方面跨越时空、跨越国界,在国际传播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美国学者亨廷顿说:21世纪的竞争是文化的竞争、文明的竞争。网络电视的特性是能跨越时空、跨越国界,只要拥有一台电视机或电脑就能收看到电视节目。网络电视传播能够渗透到不同国别、不同的文化中,使对象国的受众不知不觉中受到中国文化和文明的熏陶。教育电视可以借助网络电视等新媒体手段把丰富的教育节目和中国最优秀的文化展示给世界各地的观众,让全世界的人民,尤其是海外华侨更多地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文化,中国文明,这样中国在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进程中将会扮演更重要的角色。总之,新媒体环境下中国教育电视台既可以做中国本土教育文化的传播者,也可以做中国文化的跨国传播者。

img34

主持:谢谢,刚才田院长主要是阐述了新媒体环境中的网络媒体,而且就教育电视与网络媒体之间的结合给我们提出了很多很好的建议,有关教育电视与新媒体的话题我们将请喻教授发表更为广泛的观点。

喻国明:中国教育台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在中国这样一个学习型社会的发展当中,起着特殊重要的作用。因为在中国,目前只有两个电视台是属于全国性的电视台,一个是中央电视台,一个是中国教育电视台。应该说,中国教育电视台在我的印象当中是非常有特色的,而且在最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在创新发展和利用新技术方面,做了非常可贵的尝试。

我们都知道电视在现代的教育当中起着特殊重要的作用。有研究表明,过去传统社会当中,人们社会化的过程,社会知识的获得,主要是通过学校和家庭教育获得的,而现在在电视时代,在新技术条件之下,90%以上的社会化的知识是通过电视,通过新的媒介所获得的。因此,实际上媒介在现代人的社会化,以及现代知识的传承方面,有着特殊重要的地位。而电视这样一种形式,它很亲和,它不布置作业,不训斥人,对人没有惩罚,而且它的选择性也非常强,因此它是人们感到特别亲和的老师。

如何利用这样的平台来支持这样的一种创新型社会、学习型的社会呢?我认为,教育台这方面做了非常好的一些尝试,其中很多节目,分别在国际和国内都获得了很高的肯定和赞誉,获得很多奖项,这本身就是其成就的一种证明。但是就像刚才田老师所说的一样,中国教育电视台是在整个大媒介的当中,成长、生存和发展的,它同样不可避免地会面临所有媒介同样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我在三年以前,曾经提出过一个概念,叫做中国传媒业进入到一个“拐点”。什么叫“拐点”呢?是指在新技术革命的条件下,我们的媒介业发展到今天,如果我们还继续按照过去的发展模式、内容模式去画延长线的话,这样的延长线就会画起来越来越艰难,你所获得的行动空间将越来越受限制。形象地说,我很愿意把这个“拐点”比喻为一个人在跑步过程中的弯道,如果你继续按照你的惯性往前走,也许你就要摔跤,也许你就要越界,就会出现很多的问题。因此,在这样的一个拐弯的时刻,必须要调整重心,重新根据新的情况定位自己的功能、特点、运作模式等等。

img35

从实践层面来看,我们已经可以看到,包括我们的电视和其他的媒介都遇到一个情况:我们的市场份额越来越平均化,越来越萎缩,而我们今年1月份全国性一个调查证实,人们在接受传统媒介的时间方面也在减少,比如说报纸的阅读时间比2003年时的调查数字要减少8分钟,而电视减少了4~5分钟,也就是说,我们的社会,我们的老百姓给传统媒介的时间也越来越紧凑,这本身就说明我们面临的市场压力、竞争压力是越来越大了。因此,也有人把它称为 “危机”,实际上我个人赞赏“危机”这个词本身构词里面的两个面,一个讲的“危”指的是它的困境,困顿和危险,另外一方面就是“机”,就是机会和机遇,实际上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有两种可能。

如果固守于过去的传统模式、传统经验,不思进取,不思变革,其未来发展的境遇就是危机和困境,但是如果你根据新的情况审时度势,深刻地把握现实的要求,创造出新的发展模式,新的盈利模式,新的影响力模式,那你就可以获得更大的,甚至是超常规的发展,这就把危机变成了机遇和机会。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要深刻地把握新技术,即数字技术崛起背景下,到底我们传统的发展遇到了哪些挑战和问题?从我自己的研究心得上看,有三个问题值得我们传统媒介加以关注。

第一个问题就是数字技术极大地释放了传播平台和传播通路的数量,使以往的“渠道霸权”风光不再。也就是说,数字化给我们带来更多的通路、更多的手段、更多的渠道,以便有更多的传播选择。传播渠道的这种丰富化带来了一个问题,就是我们传统的媒介在表达内容,形成自己个性方面的发展和变化,与传播平台、传播渠道之间的激增有一个增速上的不相适应。也就是说,渠道很多了,媒介很多了,但是你的内容模式还是同质化的,大家都等质等效,彼此差不多,这时就带来了个体媒介被选择概率下降的问题。打个比方,过去只有5个电视频道,你是其中一个,你做到中间水平,你平均被选择的概率是20%。但是如果现在增加到500个电视频道,你还是做到中间水平,那么你被平均选择的概率是多少呢?就是0.2%,你和大家的相对关系不变——仍然是中间状态的质量,但是,你的市场份额却从20%下降到0.2%,这就是今天我们媒介人所称的压力来源、竞争压力的来源、危机的来源。这其实就提出一个问题,如何在这种渠道多样化的时代来锻造自己的个性和核心竞争力?

第二个问题就是数字化技术消融了媒介介质之间的壁垒,过去报纸之间的竞争主要是跟同业的报纸来竞争,电视主要是电视与电视的竞争。现在不是了,数字化技术消融了不同媒介之间的介质壁垒。由于不同媒介的功能重叠,使受众的选择可以在“大媒体”的范畴内更加自由地进行。过去的那种“全程传播”,即对于一个媒介的依赖的传播使用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而代之以每一个媒介只用你的技术或者功能所长,一个完整的传播使用过程变成不同媒介“接力”组合的过程。打个比方,像“9·11事件”的获知,以我自己的亲身经历而言,我是首先通过手机短信获得的,因为我有一个新华社的学生给我发来短信说,喻老师,美国的那个双子楼遭到了飞机的的冲撞,你赶紧去看一下电视,因为凤凰卫视正在直播。我赶紧回到家,打开电视机,第一架飞机相撞,第二架飞机在我们刚刚开始看的时候又撞了。这个场面是非常震撼的,但是看了这样一个震撼的事实之后,我还有很多疑问,还要了解很多细节。怎么办呢?电视画面里给我们的信息是非常有限的,这个时候我就上网,打开自己的电脑,然后就开始上网搜集各种各样的资讯,来看这件事情到底是怎么回事,然后要看各方面对这件事情是如何评论的,如何评估的,然后我自己也要在BBS上,看看别人怎么发言,我如果觉得哪个观点有什么问题,我想说的话,也可以跟网友进行一些互动。也就是说,当这样一种信息获得的时候,这个过程已经变成了不同媒介的一种组合。这一变化,就对我们的媒介提出了一个要求:一是,如何通过功能外延的收缩来增强自身最有所长的那些功能,更有专长、更加专门化,以便人们在使用媒介的时候选其所长、用其所长;二是,如果你是一个有实力的媒介的话,面对人们使用媒介习惯的这种改变,你还可以顺应这种媒介组合的要求,将自己的媒介产品链做全、做完整,以便给社会、给经营提供更多、更丰富的组合与选择,将已经分散化了的市场通过自己产品的组合重新聚合起来。

第三个问题就是数字化造就了多元表达的崛起,我们知道数字化给我们最大的一个改变,就是它改变了传—受之间不可逾越的一种壁垒。过去传播者就是传播者,受众就是受众。但是数字化技术改变了这一切,过去我如果想把自己拍的一个视频,要想让全世界有兴趣的人看到的话,我必须要通过传统媒介的把关和筛选方式,只有当他们认可我的内容的时候,我才有可能通过他们的选择,他们的价值模式来播出,来让全世界看到,但是现在你只要有个DV机,你只要会上网,你就可以把自己的视频让所有人都能看得到。这样一种情况带给我们的深刻变化是,过去那些被忽略的声音、被忽略的价值、被忽略的力量得以在数字化的平台上聚集,形成一种不容忽视的大众文化的力量。

这就要求我们做传播的人要适应这样一种多元文化、大众文化表达的现实,对于真理的探讨,对于真相的探讨,对于知识的学习,要摆脱过去的那种标准答案式的那种传授、学习方式,因为所谓的创新,其实质就是容忍异端的一个结果,如果大家都一样,还有什么创新呢,创新一定是在容忍异端,容忍另类的情况下发生的。袁隆平做超级杂交稻,就是因为发现了一棵野稗草,它的基因非常有价值,在这种杂交过程当中,他创造出了农业发展当中的奇迹。我们对于创新社会,学习型社会的这样一种知识和问题解决的这种建构,也应该适应这样一种需要。 我想这可能就是我们教育台以后发展过程当中的非常值得去思考的一个问题。

主持:谢谢喻教授的精彩观点。有人把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之间的关系称为是电视遥控器和鼠标之间的一场争夺战,面对刚才喻教授提出的这种“拐点”,在这种新媒体的冲击之下,教育电视这种传统媒体如何应对这样的一种冲击,如何能够有更好的发展,这是我们下一期节目当中将请两位嘉宾来进一步探讨的话题。感谢您收看本期的电视论坛,下期再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