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信息无序化

信息无序化

时间:2022-04-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信息无序化表现为信息的海量与把关制度的缺失。诚然,“把关人”是一定传播体制下传播媒介处于垄断地位状态下的必然结果,职业的信息传播机构使得大众媒介有着特殊的信息收集优势,“把关人”可以直接进入信息圈的核心,采集普通人难以收集到的信息,然后实现对信息的过滤。然而网络中,传统的“把关人”角色受到挑战。无论从技术还是从理论上说,互联网都不可能担当把关人的角色。

二、信息无序化

从无序的信息到有序的信息,再到有组织的新闻,最后到有影响的舆论,这可以说是人类传播的四大步,无序信息是人类早期的原始传播状态,而有序信息则表明人类开始有意识的主动搜集信息,对信息进行初步的分类,利用信息来调整社会秩序。传统媒介机构所承担的是一种信息筛选机、观点提供商、舆论制造者的角色,为受众提供的是经过精心筛选的、符合一定社会政治、经济以及意识形态的传播内容。但是进入传播新技术格局下,技术将人们带入的不仅仅是信息海洋,更是一种信息的无序化当中。信息无序化表现为信息的海量与把关制度的缺失。

(一)信息海量

我国媒介发展的今天,技术水平的突破、传媒政策走向开放与交流,信息传输渠道与传播方式得到极大的改善。出版领域,从实现“电子新闻采集”的数码录音机和摄录一体机的使用,到计算机和实用软件的不断丰富,使得编辑记者在写作和修改过程中实现了“以机代笔”,编辑部网络自动化办公系统实现了文字编辑资源共享;稿件利用邮政信函、电报的异地传送方式已经被传真和电子邮件所代替;激光照排、采编系统、直接制版系统的出现和应用,令排版印刷告别了传统“铅与火”的时代。“晨报”、“晚报”、“日报”已经代替了以往一周一次的报纸,网络上的电子刊物每日每时每刻向世界各地传递着大量的知识和信息。广播领域,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将广播从分离的各座广播电台组合成广播网、广播系统,大幅度地提高了传播覆盖效能,广播节目摆脱了只能播送语言节目和音质“过得去”的局限,实现了激光唱盘的音质效果,同时能够更有效地向社会提供电子信息服务。DAB(数字音频广播)是继调幅、调频广播之后的第三代广播,除了在2MHz的带宽内用一套发射系统可以播出6套CD音质的节目,还可以传送图像、文字等多种数据业务,听众可以用DAB接收机解调解码声音节目,用终端处理数据信息。电视中非线性编辑技术、虚拟演播室技术、图文电视广播技术等大大降低了节目制作的成本和周期,而数字电视的到来不仅在节省频率资源、提高节目质量方面带来了一场革命,在传送信息方面也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有线电视和广播卫星的出现和发展,使得广播和电视媒体得到了由太空中的卫星、地面上的无线系统和地下光纤电缆HFC网共同组成的全方位、立体化的传播空间。网络媒介更是为各种信息的流动和传播提供了理想的平台。

在如此繁多、先进的技术支持下,来自不同领域、国界,带有不同意识形态的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介内容能够较为容易地来到受众面前。国外媒介也得以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中国,包括传输网络、经营、频率落地以及节目销售等方式。人们每时每刻都置身于信息海洋当中,然而必须看到:媒介始终都只是再现现实世界,传播学家和社会学家Tuchman认为,传播过程即是在构筑“媒介真实”。(12)媒介从业人员与媒介机构按照自我特定的准则对客观发生的事实进行选择、判断和界定该事实的价值和意义,然而在事件发生到传播的过程当中,必然加上传者的主观判断,并受到现实政治环境等方面约束,这就使得媒介现实与客观现实之间难免产生某种程度上的差距,对同一事件也难免产生认识上的不同,导致了不同的报道、不同的观点和视角扑面而来;不同生活阅历、世界观价值观的群体,往往有着不同的认知结构、认知方式,导致对同一媒介信息的理解不同,这样的理解再进行二次传播,往往使得缺乏经验、辨别能力不强和自身素养不高的公众陷入一种无边的矛盾当中。

(二)把关人角色的缺失

传播学奠基人之一的卢因曾提出,信息的传播网络中布满了把关人,例如,记者、编辑、广告人与媒体决策者之间均存在着“守门人”的个人意见,他们或者根据公正无私的规定,或者根据个人意见,对信息和商品能否被允许进入流通渠道或继续在渠道中流通作出决定。传统媒介一直担当着把关人的角色,由从业人员来决定受众需要什么和不需要什么。诚然,“把关人”是一定传播体制下传播媒介处于垄断地位状态下的必然结果,职业的信息传播机构使得大众媒介有着特殊的信息收集优势,“把关人”可以直接进入信息圈的核心,采集普通人难以收集到的信息,然后实现对信息的过滤。把关人实际上有两个任务:一是保证再现现实社会的真实度,也就是还原社会的本来面目;二是为社会的中心建设提供坚定的舆论导向支持。然而网络中,传统的“把关人”角色受到挑战。无论从技术还是从理论上说,互联网都不可能担当把关人的角色。第一,全新的网络传播方式使人们可以在浩瀚的信息里自由地根据自我兴趣、发展需求来选择信息,发布意见,无需借用传统媒介就能轻松方便地在网上调用各类信息;第二,网络传播者的真实身份复杂,网络提供的是一个完全自由沟通的空间和平台,上网的人既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信息的传播者,给予了网民们从未有过的主体性。虚假信息、错误信息、以及色情、暴力等有毒信息的出现难以避免;第三,网络的游戏规则是信息的自由流动,如果对网络中的信息实施监控和筛选,就等于破坏了网络的游戏规则,况且事实上要对网络这样一个庞大的信息数据库实行把关也是无法做到的。

如今无序化的信息越来越多地呈现在公众面前,越来越多的信息不再由传统媒介把关,这类信息已经远远超过了我国公众的实际需要和接受能力,越来越多的人在大量信息的相互矛盾和极端化言论面前,真假难辨,茫然困惑。

(三)对文化价值观的巨大冲击

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元文化并存的世界,各种文化相互碰撞、交流与融合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大众媒介迅速、及时地向人们传送信息,为受众提供一个可“拷贝世界”。后者不仅成为人们现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因为其独特的社会心理作用,在拓展人们视野的同时,向受众传播社会所公认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在文化、政治、经济等方面对受众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改变着受众的认知方式,塑造着他们新的价值观,正逐步形成这一时代独特的文化现象。

美国学者克莱德·克鲁克洪(Clyd Kluckholn)认为,“文化存在于思想、情感和起反应的各种业已模式化了的方式当中,通过各种符号可以获得并传播它。另外,文化构成了人类群体各有特色的成就,这些成就包括他们制造物的各种具体形式;文化的基本核心有两部分组成,一是传统(即从历史上得到并选择)的思想,一是与他们有关的价值。”(13)文化具有延续性、系统性、多元性和可传播性。在今天的世界,特别是在大众媒介的影响下,原来的某个区域、某个地方社会所固有的生活样式、习惯、常规正在消失。“地球村”的形成使发达富裕的国家或地区的文化在信息空间中广为传播,也为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大众媒介的受众所吸收、融合,这是一种文化均质化。这种情况下,发展中国家的文化体系以及文化的传承便遭到了摧毁,受众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可以感受到相同的文化氛围与文化气息,却丧失了每一个地区所独有的文化魅力。

科技推广和普及在全球范围内为各种类型的文化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与此同时,弱势国家的民族文化正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尤为突出的是,我国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的同时,大量的文化产品随之而来,以可口可乐、肯德基、好莱坞电影等具有象征意义的美国文化,在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同时,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观念,年轻一代正在以其宣传的美国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作为标准,刻意模仿,逐渐走向一种文化趋同,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已经陷入了危险的境地。

1.信息流动不平衡

信息流动不平衡问题一直以来就是国际传播领域关注与争论的焦点,曾由此引发了20世纪70年代关于建立“世界信息与传播新秩序”的论争。尤其近年来,西方国家的新闻报道、音乐、动画片、肥皂剧、广告以及好莱坞文化产品大量进入我国,生动形象的视听语言、引人入胜的叙事方式、极具传奇色彩的视听明星,这些动人心弦的元素,成为文化霸权国家极为重要的一个文化领域。在互联网出现以后,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在互联网发展领域一路领先,在网络信息拥有量、网络市场占有率、网络硬件建设等方面均占有绝对优势,由此进一步加剧了全球信息流通不平衡的格局。大量渗透着西方文化与价值观的信息充斥于媒介空间,借助媒介信息跨越国界的传播,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大量涌入我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国公民的价值观,尤其对抵御分辨能力较弱、好奇心大、接收能力较强的青少年造成极大影响,我国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和整体性正在遭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与腐蚀。

2.语言霸权问题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每一种语言都代表了一种文化,而一个民族的存在也是以其使用的语言为标志的。语言负载着一个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流传下来的独特文化传统。目前,英语是公认的国际通用语言之一,也是国际传播领域占据主导地位的语言,在互联网中, 80%以上的信息都是英语信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通用标准语是英语,甚至网址也是用英语注册。在网络这种国际文化大交流中,“让一种语言占据主导地位,那意味着我们关于世界的思考以及我们的世界观统统遭到限制。”(14)“我们在接受和使用一种语言的同时也就是在接受着隐藏在语言背后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也就是在潜移默化接受这种语言所代表的文化传统。”(15)网络传播中英语文化的霸权地位必将对非英语国家的民族文化造成巨大的冲击。

3.不良文化传播

报纸、广播、电视、网络这四种媒介给予人们不同的传播方式,共同在人们的生活当中发挥效能,他们各自飞速的发展和相互之间的激烈竞争,使受众对于大众传播媒介的接受和认知程度构成了大众传播媒介生存和发展的决定因素。近年来,随着我国科技的进步,受众面临的选择增多,对受众“注意力”、“眼球”的争夺已经进入了空前白热化的阶段。这样带来的一方面是受众自主性和选择性的增强;另一方面,一部分大众媒介服从于商业利益的趋势进一步加强起来,带来了媒介之间的恶性竞争。这种高度的自由化和商业化导致了媒介不良文化的泛滥。我国大众传播媒介“虚假报道”、“不良广告”、“低俗之风”、“有偿新闻”的四大公害现象已有抬头之势,给社会公众和传媒自身带来了极为恶劣的影响;同时西方极端个人主义倾向的内容通过网络不断渗透,各种色情、暴力文化大量繁殖,某些邪教组织、恐怖组织也利用网络散布不良信息。媒介已经成为我国儿童、青少年乃至成年人的第二教育课堂,媒介对于现代文化塑造和人们价值观念的形成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对于公民的文化价值观、行为方式的影响是全方位、多层次的,在对传者实施控制和管理的基础上,增强公民防御和抵制不良文化的能力是真正积极有效的。

4.媒介交往的热衷和现实交往的冷漠

科技促使媒介交互性增强,传受双方平等地参与到传播活动当中,进一步密切了人们的联系,使人们能够在更大的范围中结交朋友,建立感情,更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交往的需求。人们寄托了很大的热情在电视交友、征婚节目、真人秀节目、广播电视热线互动节目以及网络游戏、网络聊天、虚拟社区当中。在一份对中学生与网络文化的调查中发现,中学生热衷于在网上聊天、交友和游戏,上网目的中网络游戏占据了62%,进聊天室聊天占据54.4%, 29%的中学生有结交虚拟情人的体验, 30%以上的学生认为上网的感觉如烟鬼遇上了好烟。(16)媒介交往动摇了现实人际交往的必要性。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由于隔了一道屏障而变得不可琢磨。部分青少年精神孤僻、冷漠、缺乏责任感、没有明确价值观、没有人生目标便是最好的明证。媒介交际文化为下一代的生理和心理健康都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媒介的传播活动不仅对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结构,而且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主流文化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冲击,对国家公民的文化价值观、认知结构、行为方式等带来巨大的变化。公民在这样一个互相掺杂、融合的文化“大熔炉”中,在这些负面效应的面前,不应是一个“一击倒地”的靶子,而应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他们人文精神和思考力的培养训练,增强他们的文化自省、选择、判断能力和批判意识,才是应对传播新技术格局下文化负面效应唯一有效的选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