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教材有错就要改

教材有错就要改

时间:2022-04-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特级教师呼吁:教材有错就要改昨天,我省部分知名特级教师接受记者采访,就本报近日对小学教材必须具备严谨性的报道,阐述了各自的看法,并呼吁及早对教材进行必要的修订,有错就改,使之更趋完善。王曜君认为,集全社会之智,对教材进行全面修订已经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钱江晚报》关注教材问题,做一些正本清源的工作,是很有意义的。她建议,广大教师要站在人本的立场上去“重建”教材。

特级教师呼吁:教材有错就要改

img4

昨天,我省部分知名特级教师接受记者采访,就本报近日对小学教材必须具备严谨性的报道,阐述了各自的看法,并呼吁及早对教材进行必要的修订,有错就改,使之更趋完善。

作为我省教育战线上的“领军”人物,特级教师们也从各自的角度,对时下普遍使用的教材提出了看法。特级教师们普遍认为,给教材挑刺是一种积极的行为,无论是一线老师还是学生,有这种挑刺的精神都是值得肯定的。

“完美的教材是不存在的,”特级教师们表示,“但我们不能放弃努力,这也是我们对下一代的责任。”

编过教材的特级教师表示

欢迎“挑刺”

我省著名语文特级教师张化万老师,曾经参加过小学语文教材的选编工作,钱报给全国影响最大的三个版本的教材挑“刺”,他特别高兴:“不管这‘刺’挑得对不对,无论是一线老师还是学生,有这种挑‘刺’的精神都是值得肯定的。尤其是学生给课本挑‘刺’,说明他们相信真理,不迷信书本,这种探究精神尤为可贵。”

据张化万介绍,老师、家长、学生和广大读者,都可以从各自的角度,向各版本教材的编委会提意见和建议,编委会会接受合理建议。

“完美的教材是不存在的,教材本身就是前几年甚至十几年研究成果的沉淀,势必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肯定是要逐年修订的。”张化万分析说。他当年参加教材编写时也曾给前人挑过“刺”:“有一段写中国发射卫星和宇宙飞船的文字,但当时距离写这段文字的时间已经有十几年了,早就有了最新的表述,原来的叙述成了常识性错误,这种错误肯定要修订。”

而课文里存在的杜撰问题,张化万认为要根据实际情况区别对待:“如果课文标了名人传记,那必须符合史实,读者挑出这种‘刺’,编委会一定要改。假如课文标的是名人故事或轶事,那就表示带有一定的传说性质,只要其价值观不错,可以让学生当故事读,当然如果符合历史就更好了。”

例题过于陈旧

不合时宜

浙江省人大代表、知名特级教师夏美丝认为,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总的来说还是不错的,但也有很多值得修正的地方,如其中的主题图情景教学,罗列了一些元素,对新老师来说就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摸不着边,只能脚踩西瓜皮,教到哪里算哪里。

在教材的编排中,有些新设内容与学生的练习内容不匹配,有时练习题中会出现新知识,让执教者无所适从。部分教材内容、例题过于陈旧,不合时宜。

例如:北师大版一年级(下)教材第70页《买文具》中有关人民币一分、二分、五分的认识,学生缺乏生活背景,因为现实生活中一分、二分、五分钱基本已不使用,99%的孩子都未曾见过。

所设置的一些练习题也有违现实生活的真实性,比如:第74页的钢笔只要2元一支,削笔刀只要5角一把,是不是比现实的物品价格都便宜多了?四年级(下)中第17页中书本价格8.18元、7.11元等,现在的书本标价一般是整元。学生的课堂作业本上甚至会出现本子是5分一本等远离生活的情景设置,等等。

夏美丝指出,课时内容过多的现象比较普遍,并且教材中知识难度的编排应是螺旋上升的,可是该版本一年级(下)的教材和二年级(上)的教材难度还是差不多,学生学起来过于容易。

集全社会之智

对教材进行全面修订

浙江省知名特级教师、杭州市西湖区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王曜君说,每套教材都有其优缺点,比较遗憾的是,迄今为止没有看到一套让基层教师和学生捧在手里比较满意的教材。

人教版比较关注人文性,但是语文的工具性得不到较好的体现,尤其是作文,没有一个阶梯性的训练提高的思路。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在初中三年中以怎样的方式去推进,缺乏序列性,只有散落在教材中的零碎话题。会把握的老师自己会设计一个思路,不会把握的教师只能是照本宣科,说到哪里算哪里。按理说,教材是领路的。

王曜君说,人教版在全国的使用范围较大,但其中跟地方资源结合的内容几乎看不到,还得用一个地方教材去结合,这又带来了一个地方教材怎么教的问题。

教材是按课程标准来制定的,而课标仅仅是一种标准的要求。这个标准对于学生来说,适合大部分人,但与现行的考试、升学要求有很大的差距,实际考试的标准和要求是比较高的。这个差异导致了很多老师只能用难度较高的题目去补充教材的“不足”。这是增加学生课业负担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王曜君认为,集全社会之智,对教材进行全面修订已经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他反问:“教材为什么不选取集新颖、有趣、经典和地方特色于一体的文章呢?教材应更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希望那种教也无味、学也无趣的课文,能够早日从教材里消失。”

每册书都有“三无”文章

“三有”文章一篇也没有

知名特级教师徐锦生告诉记者,教材中无作者、无文章出处、无发表时间的“三无文章”较多。以人教版教材为例,课文一般只标明作者,基本上没有标明文章出处与发表时间。每册书都有几篇“三无”文章,“三有”文章一篇也没有。

徐锦生认为,翻译的文章,除了要标明原作者,还应该写上译者。徐锦生说,教师对教材的处理权力很小。以人教版教材为例,其中规定的略读课文不允许处理成精读课文,精读课文也不允许处理成略读课文,否则参加各项教研活动或上课比赛,即被当成另类处理。另外,有多篇课文标点符号用得不规范。

基层教师忙教学

对教材缺乏思辨性认识

杭州外国语学校资深教师、浙江省知名特级教师邱才妹告诉记者,基层教师在忙于应付教学的过程中,对教材缺乏思辨性认识。《钱江晚报》关注教材问题,做一些正本清源的工作,是很有意义的。

邱才妹认为,教材的内容永远是滞后的,教材的好坏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看你站在什么立场上来看这个问题。有见识的老师,可以在教学实践中灵活运用。邱才妹使用的就是她自己重建的教材。

她建议,广大教师要站在人本的立场上去“重建”教材。用批判的眼光来看教材,这本身也是一种学习,一种能力的培养。

换句话说,教材的好坏关键要看老师如何来使用,从人文的角度来讲,教材的最终目的是提升学生自我发展的能力。“现在我们的教材解决的是学生的应试能力,更多关注的是怎么样解题,而忽视了人的内心建设,缺乏对个体生命的重视。”

原载于《钱江晚报》2009年9月26日A20版

合作者:沈蒙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