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当代青少年偶像崇拜的媒介素养教育策略

当代青少年偶像崇拜的媒介素养教育策略

时间:2022-04-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这种教育理念相比传统的“保护主义”有其进步之处,但是也有其不容忽视的问题。

三、当代青少年偶像崇拜的媒介素养教育策略

从上文分析可以看出,当代媒体不仅与青少年偶像崇拜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还对其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面对这样一种现实,学校教育应该紧扣当代青少年偶像崇拜的特点以及当前的媒介环境状况,设计出新的、符合时代要求的青少年偶像教育方式。笔者认为,媒介素养教育对于我们实现这一目标具有很好的启示意义。下面,笔者尝试从媒介素养教育的偶像教育功能及其策略两个角度对此问题做进一步的论述。

1.媒介素养教育的偶像教育功能

传统的教育理念往往认为偶像崇拜是青少年媚俗、信仰缺失的体现,主张通过揭示偶像的肤浅、低俗让青少年认识到偶像崇拜的无价值性而放弃对偶像的崇拜。这种带有强烈“保护主义”倾向的教育理念把偶像给青少年日常生活带来的愉悦经验视为无价值或有害的,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反抗心理,从而可能产生逆反的教育效果。而近年来开始有学者提出“偶像教育”的概念,主张采取“认知疏导”和“行为控制”等方式对青少年的偶像崇拜积极进行干预,培养学生对于偶像的批判思考能力,学会多元化地看待偶像。这种教育理念相比传统的“保护主义”有其进步之处,但是也有其不容忽视的问题。第一,由于对当代青少年偶像崇拜的大众传媒背景与大众传播机制的忽视,它并没有看到青少年偶像崇拜以及所带来的种种问题的深层原因,对策的提出过于表层和抽象。第二,它的教育目的“使青少年的偶像选择指向更符合教育要求和发展需要的偶像客体(7),而忽视了青少年在偶像崇拜中的“使用与满足”,成人的价值灌输意图过于明显,在深层理念上是一种“规劝使其变节的取向”(proselytizing approach)(8),在本质上还是一种“保护主义”的理念,这并不能真正发展学生对于偶像的批判思考能力。

当代青少年偶像崇拜最显著的特点是它是由大众传媒操作的、以大众文化模式开展的。青少年的偶像崇拜在本质上讲是一种青少年与大众传媒互动的心理过程与行为。正是由于青少年对媒介缺乏足够的认识和了解,混淆了媒介与现实的关系,对于媒介文本的批判能力不足,所以,他们在目不暇接的偶像图像冲击中,丧失和弱化了判断和省思能力。归根到底,青少年偶像崇拜所产生的一些问题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于这些青少年媒介素养(9)的匮乏而导致的。

因此,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对于培养学生正确认识、理解媒介中的偶像,发展学生独立的、理性的偶像批判能力等,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与此同时,媒介素养教育提倡从学生日常生活的媒介经验出发,建构一个师生共同思考、共同发展的对话空间。教师所扮演的角色不是知识的唯一拥有者或是单向提供者,而是一个协助者和促进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对话的方式使学生以自省、分析和批判的眼光去看待他们熟悉却又不曾加以深思的媒介偶像,通过学生之间以及师生不断地接触、讨论、澄清,提高学生对于媒介世界中的偶像的批判思考能力,最终破除青少年对偶像非理性的迷狂。

2.媒介素养教育的偶像教育策略

结合青少年偶像崇拜的特点与媒介素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笔者在这里提出一种针对青少年偶像崇拜的媒介素养教育模式,主要分四个步骤。

(1)认知(awareness)。

在这个环节中,媒介素养教育的任务在于让学生了解传媒运作与偶像产制的过程,包括偶像如何被大众传媒建构而产生意义,与偶像相关的媒体文本是如何制作、发行与消费的,偶像的媒介文本与实际有何差异,让学生明白,自己所接触到的偶像是经过媒介再现(representation)后的形象,并不是全然真实地反映了他自身,从而使学生把握偶像的真实性、合理性和客观性,摆脱对于偶像的虚幻认同。

(2)分析(analysis)与批判(critique)。

这个环节主要在于发展青少年学生对于偶像的分析与批判能力。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一起观看偶像文本,如MTV、广告等,与学生共同讨论在文本中偶像传达了什么样的价值观与意识形态,其背后是否有商业诉求与劝说意图,青少年自身是如何解读和阐释偶像的,他们赋予了偶像什么样的意义,从中获得什么样的乐趣。需要强调的是,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可以传授给学生一些识读偶像文本的技巧,也可以表明自己的看法和态度,但是不能代替学生思考或者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学生。教师必须以开放的心胸面对学生的行为和态度,提供给学生关于偶像更多元的思考和意见,鼓励他们多去观察和了解,让学生自主对自己的偶像作出理性的评价与判断,而非对于媒介信息一味地被动地接受,从而发展学生的批判思考能力。

(3)反省(reflection)。

在前面的分析与批判环节中,学生接触到了许多关于偶像的不同的观点与思考,引起了不同程度的价值冲突。在反省环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检视偶像对于自己的影响,比如偶像传达了什么样的价值观,对自己的影响是什么,偶像崇拜与自身消费行为的关联何在等,在思辨中澄清自己与偶像的关系,让学生对自身出现的偏差认同或消费认同进行反省,质疑那些自己视为自然而然的价值观。

(4)行动(action)。

这个环节重点在于使学生在具体行动中走出媒体的操纵,自主地选择偶像,建构属于自己的偶像认同。青少年在享受偶像给自己生活带来愉悦,汲取偶像成功的内在精神、品质、经验与教训的同时,主动对偶像进行分析和思考,对偶像可能带来的偏差价值观以及消费意识形态等负面影响保持警觉与识别能力,管理好自己有关偶像的消费行为,把崇拜偶像控制在一个合理的、健康的范围之内,并且对身边同辈群体的偶像崇拜产生良好的示范和影响。

在这种媒介素养教育模式中,青少年学生在经过认知、批判、反省和行动四个环节后,可以认识到偶像制作的过程,澄清偶像的价值和意义,检视自己偶像崇拜的个人生活经验,最终在行动上做出控制和调整,同时在行动中获得新的认识。这四个环节其实是一个循环的过程,在这个循环中,青少年发展了批判思考的能力,拓展了关于偶像的认识,从而最终能够纠正自身对于偶像的不切实际的认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价值观。

【注释】

(1)刘京林:《大众传播心理学》,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4页。

(2)李逍遥是网络游戏《仙剑奇侠传》的主人公,奥特曼是日本动画片《宇宙英雄奥特曼》的主人公。

(3)〔美〕霍妮:《神经症与人的成长》,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93—94页。

(4)http://www.cjn.cn/entertainment/syfb/200610/t218171.htm.

(5)http://ent.163.com/edit/020326/020326_116801.html.

(6)章洁、詹小路:《媒介人物与青少年偶像崇拜———兼谈偶像崇拜与榜样学习的区别》,载《现代传播》,2006年第6期。

(7)综合见于薛晓阳:《偶像教育:教育理论的新概念》,载《教育评论》,1997年第1期;岳晓东:《论偶像—榜样教育》,载《中国教育学刊》,2004年第9期;薛晓阳:《青少年偶像崇拜:一个值得关注的教育问题》,载《思想理论教育》,2005年第1期。

(8)Donna Alvermann,Popular Culture in the Classroom,International Reading Association,1999.

(9)所谓媒介素养,一般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一是对大众传媒的了解和运用,包括了解和掌握各种媒介、媒体的基本特性、运作机制及其效果;二是分析与批判媒介,包括理解传媒是如何生成意义的,能够批判地思考和解读媒体内容所反映的意识和价值观,具有对媒介文本进行判断、分析、质疑、评估、批判地选择的能力;三是具有影响传媒和利用传媒进行公共监督的能力,做一个主动的媒介公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