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文化创意产业生态系统分析及运行机制

文化创意产业生态系统分析及运行机制

时间:2022-04-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需要在理论上建构文化创意产业生态模型并分析生态系统运行机制,以期为理论研究和产业实践提供框架。此种解释,注定文化创意产业是生态系统下的产业,与外部环境和其他产业种群进行互动与制衡。本文以生态学为视角,将文化创意产业视为一个开放、动态的系统,分析文化创意产业生态系统的各个要素以及要素和环境的关系,建立文化创意产业生态模型,为相关内容的研究提供理论框架。

文化创意产业生态系统分析及运行机制

安徽师范大学传媒学院 秦 枫

内容提要:文化创意产业是融合性跨界产业——文化资源、知识创意、产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融合体。需要在理论上建构文化创意产业生态模型并分析生态系统运行机制,以期为理论研究和产业实践提供框架。提出文化创意产业生态模型,目的是将生态系统的观点引入文化创意产业,通过分析文化创意产业生态系统的各个要素以及要素和环境的关系,建立文化创意产业生态模型,并从生态约束机制、资源获取机制、产业协同机制、价值传递机制五个方面分析文化创意产业的运行机制,为相关内容的研究提供理论框架。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生态;产业协同;价值传递;资源获取

文化产业、创意产业或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当下提及率较高的词汇,政府、产业、高校、研究机构,均对此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不同知识背景或研究视角,导致名词概念的差异,没有统一而权威的界定,但对三者的认知是大同小异,故本文求同存异,在一般意义上理解文化创意产业(与政府界定的“文化产业”意义相通,名称不同而已)。即文化创意产业是融合性跨界产业——文化资源、知识创意、产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融合体。此种解释,注定文化创意产业是生态系统下的产业,与外部环境和其他产业种群进行互动与制衡。然而,文化创意产业生态具有自发性,没有形成系统有效的生态系统并发挥其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需要在理论上建构文化创意产业生态模型并分析生态系统运行机制,以期为理论研究和产业实践提供框架。

一、文化创意产业生态研究简述

生态(Eco-)一词源于古希腊语οικοs,最初是作为生物科学名词提出。生态系统则指在一定时空内,任何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物理环境)之间进行着连续的能量、物质、信息交换所形成的生态学功能单位。后来“生态”等概念引入经济、政治等社会领域。

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生态学理论逐渐移植到该产业发展研究之中。李宪奇较早提出文化产业生态转型中政府行为选择问题(2004)以及中国文化产业内部结构与外部环境(政府、市场)之间的动力关系(2005);著名经济学家厉无畏先生从产业经济学视角,对创意产业进行理论建构和价值分析(2006);谭娜等结合组织生态学理论,对全国20个城市进行实证分析,提出创意产业竞争力七大影响因素(2009);曹如中等对创意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演化过程进行研究(2010);刘冰峰等通过数据分析文化创意产业生态环境(2011);基于生态位理论分别对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空间格局、运行机制等进行研究(王颖晖,2012;宋杨,2012;方立峰,2011);还有学者从实证角度以区域为个案研究生态视角下的地方文化(创意)产业及产业集群发展策略(姚吉成等,2011;陈瑾,2012)。

以上研究均从不同侧重点对文化创意产业生态进行分析,既有实证研究,也有理论构建;既有从文化创意产业生态本身分析,也有提出文化创意产业约束和影响因素。本文以生态学为视角,将文化创意产业视为一个开放、动态的系统,分析文化创意产业生态系统的各个要素以及要素和环境的关系,建立文化创意产业生态模型,为相关内容的研究提供理论框架。

二、文化创意产业生态系统

文化创意产业生态系统是由三个生态系统层次构成,宏观生态系统(包括PEST各要素)、产业种群生态系统(包括各类产业、组织及消费群体)、文化创意产业内部小生境(包括相同行业内各企业组织)。

1.文化创意产业生态模型

文化创意产业生态模型是对文化创意产业生态系统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理想化的抽象或简化表示。美国数学家斯蒂恩说过“如果一个特定的问题可以转化为一个图形和数学模型,那么思想就整体地把握了问题,并且能创造性思索问题”。

依据前人研究基础,结合生态学观点,笔者大胆提出文化创意产业生态模型(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Eco-model,CCIEM)研究的目的是将生态系统的观点引入文化创意产业,通过分析文化创意产业生态系统的各个要素以及要素和环境的关系,建立文化创意产业生态模型,为相关内容的研究提供理论框架(如图1所示)。

img3

图1 CCIEM示意

img4

图2 文化创意产业与其他产业种群

文化创意产业是一个融合性跨界产业,是利用知识创意或文化积累,通过科学技术加工,对其他产业渗透、融合、提升,按照产业规律运行而创造财富与就业机会的一种产业形态。由此可知,跨界必然与其他业态或环境互动,即文化创意产业是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与外部环境和其他产业进行信息、知识、物质的互动与交流,成为整个大产业生态,甚至是社会生态的一个重要子系统。借用生态经济理论,研究文化创意产业与其他产业种群及宏观生态系统之间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价值转移和增值以及内在联系的一般规律及其应用。

2.文化创意产业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之比较

文化创意产业是宏观生态环境中的一个产业种群,与农业、工业等其他产业种群一样受到宏观生态环境的影响,文化创意产业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无时无刻不与宏观的社会生态系统发生着信息、物质、能量的交换。文化创意产业所依赖的资源(信息、物质、能量)均要从大生态系统汲取,或者说宏观社会生态系统是文化创意产业发生、发展的土壤。文化创意产业种群生态与宏观生态环境两者相互适应和螺旋演进,此生态关系与自然生态环境之比较见表1。

表1 文化创意产业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之比较

img5

由表1可知,文化创意产业的宏观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具有相似性,但两者有本质区别。文化创意产业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的复杂适应性系统,文化创意产业生态系统的主体是以人为主体的社会经济系统,即由众多文化创意企业组成的产业组织,该产业对自然环境依赖较少,但对宏观社会生态环境影响较大,同时具有适应性,而非被动静态适应,对宏观社会生态环境具有能动性,两者相互演进,螺旋上升。文化创意产业在宏观生态环境中的产业容量,不具有规定性,而是依据宏观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等生态因素,产业与环境共同缔造。文化创意产业本身具有高附加值,其增值部分是沿着生态价值链逐级升值。该产业在宏观生态环境中的生态位置遵循市场规律,取决于产业的主动选择和竞争行为,具有动态性。

3.文化创意企业与自然生物体之比较

上文的比较,文化创意产业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既有相似之处,亦有区别。同样,作为生态系统的组成单位文化创意企业与自然生物体也有可比性。通过两者产生、成长、发展、竞争、增殖进行比较。(见表2)

通过比较可知,文化创意企业作为社会生态中的有机体,具有社会性、经济性,对外部生态具有主动的适应性,这是与自然生物体最根本的区别。它是政策、资金、员工、技术等要素的组合,能动地利用政策和各种信息,并将之转换为适应社会、市场的产品,并与外部生态要素发生竞争、合作以保证自身的完善与发展。

表2 文化创意企业与自然生物体之比较

img6

三、文化创意产业生态系统

基于以上对文化创意产业生态模型的提出,以及与自然生态系统的比较,下文对文化创意产业生态的各系统具体阐述分析。

1.文化创意产业的宏观生态环境关系

文化创意产业的宏观生态系统分析依据PEST理论,对文化创意产业生态面临的四个维度进行分析,即政治、经济、社会、技术。

(1)政治环境。即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政治、法律、政策等环境。1992年,国务院办公厅综合司第一次提到“文化产业”;2000年,“文化产业”首次写入中央文件(1)。2002年,十六大第一次将“文化产业”写入党的报告,十六大报告成为中国文化产业由“合法性”论证进入“合理性”建设探索的标志。2011年,十七届六中全会主题是关于“文化体制改革、文化发展”并通过《决定》(2);2012年,十八大报告第六部分专门论述了文化发展与文化强国。一系列报告、决议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2)经济环境。政治层面对文化创意产业高度重视,经济环境也有利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全球经济衰退,传统产业结构亟待调整,新经济形态——文化创意经济顺应而生。在经济层面,国家出台了文化产业倍增计划、文化金融支持政策、文化贴现、出口补贴等举措,进一步优化文化创意产业的生态环境。

(3)社会环境。即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所依赖的文化传统、价值观、社会结构、教育水平、风俗习惯等社会因素。这是文化创意产业生态的软环境,对产业发展方向、发展水平等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文化资源是否丰富,民众教育水平及消费水平等均影响着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4)技术环境。即当前科技水平、技术政策、创意研发(R&D)、创意设计能力等因素对文化创意生态的影响。例如新媒体技术、3D技术以及工业生产技术等对文化创意产业生态的影响。

2.文化创意产业与其他产业种群关系

文化创意产业与其他产业种群一样,是产业生态中的一个业态。在社会生态系统中各自占据不同的生态位置,它们之间存在多种关系状态,共同构成动态平衡的宏观产业生态系统(如图2所示)。文化创意产业在整个生态系统中所占的生态位较宽,与其他产业种群交叠较多。文化创意产业是一种“百搭型”产业,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均有融合空间,它基于创意知识资本和文化资源资本为核心要素,作为智力元素或作为桥接品投入其他商品生产的产业,与其他产业种群存在智力投资的关联。

文化创意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存在多重、高度的多向关联,既有其他产业为创意产业提供核心无形要素的投入品,激发创意产业的扩展;也有创意产业为其他产业提供产品和服务,将创意作为一种要素投入,它们之间互为营养生态位。以文化创意为主要载体的创意产业不仅是宏观产业生态中的生力军,同时也是其他产业发展与提升的有效路径。文化创意产业与其他产业种群渗透融合,对经济产生巨大的拉动作用,它在产业结构中的可融性功能极强,能形成较强的产业聚合力,构成全产业价值链,提高产业附加值。

从图2可以看出,文化创意产业渗透了第一、二、三产业。传统农业是其他产业的物质基础,但在文化创意的包装和提升下,发展创意农业,也满足了人类猎奇、体验等其他层次的需求,如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与洛可可工业设计公司将创意渗透第一产业,成立中国首家创意农业公司。同样文化创意也对第二产业产生重要影响,在工业设计、建筑设计等领域无不包含文化与创意的思想,以文化创意和智力创新为核心要素提升第二产业附加值,占据产业价值链的曲线高端,与生产、制造、销售分离。第三产业是文化创意融合最广,渗透最深的产业种群,在网络技术的推动下,从文化教育、影视传媒、体验服务到饮食生活、电子商务、科技创新等,文化创意都贯穿其中。

在文化创意作用下,产业种群生态更加开放、活跃,各个生态主体之间信息沟通加强、产业关系融合,产业生态边界日趋模糊,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一种全新的融合型产业生态逐步形成。它改变了原有产业结构和市场需求,形成了以文化创意为中心的大产业生态系统。

3.文化创意产业内部小生境(3)

仅从文化创意产业自身来看,文化创意产业包括众多行业和企业,如广播影视、动漫、音像、传媒、视觉艺术、表演艺术、工艺与设计、雕塑、环境艺术广告装潢、服装设计、软件和计算机服务等方面。这个小生境由文化资源拥有者、创意生产者(科研机构)、产业投资者、产品生产者、销售者、消费者(受众)、竞争者、替代者共同组成。如果说文化创意产业与其他产业种群之间没有明显的竞争,那么文化创意产业内部生态则存在同质化竞争,甚至恶性竞争——争夺创意资源、消费受众,抢占市场份额等,如果各文化创意企业自身的生态位狭窄,即企业之间相互重叠少,表示企业间的竞争小;如果各企业的生态位宽度增加并相互靠近,即企业间重叠变多,表示企业竞争变大,那么企业间便会出现激烈竞争,从而促使企业生态位的分化,或某一企业消失。企业之间彼消此长,影响整个产业生态发展。

四、文化创意产业生态系统运行机制

基于上述文化创意产业生态系统分析,以构建文化创意产业生态系统运行机制,从各个生态子系统之间相互关系进一步阐述文化创意产业生态约束机制、创意资源的获取机制、创意产业与相关产业协同发展机制以及文化创意产业的价值传递机制。如图3所示:宏观生态系统对价值传递各个环节产生约束作用,在产业环节,由各产业种群组成的生态系统协同创新发展,不是单纯被动接受信息输入和政策约束,同时对宏观生态系统产生反馈,以达到两者的调适。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资源(包括信息、能量和物质)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源泉,由之构成的价值源在产业各个生态环节进行价值传递,最终形成终端文化创意产品供社会消费并产生相应的价值。

img7

图3 文化创意产业生态系统运行机制

1.生态约束机制

文化创意产业生态系统的运行与发展必然受到外在宏观生态环境的制约,在一定时空范围内,产业政策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影响,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受到上层建筑的意志影响,该产业发展规模(文化产业倍增计划)、发展速度(各个地方政府文化创意产业园“圈地”而起)、发展方向(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科技与文化融合的方向)、产业内容(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影视、广告、新闻、工业设计)均源自执政党和政府的报告和决议,从党的十六大肇始,将文化产业写入报告,到党的十八大,以及国家“十二五”规划,均昭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宏观经济结构、经济总量、经济规模和经济发展模式等,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外在经济约束条件。例如全国各级各地文化创意产业园的运行仍然沿用工业园或科技园的发展模式和管理机制,亟待探索适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模式与路径。现行文化创意经济金融政策仍然沿用传统的质押与交易模式,文化创意产权抵押与交易,对宏观金融政策产生倒逼作用,迫使金融政策进行改革以适应文化创意产业融资与发展。

科技发展与应用必须遵循一定的法理性和伦理性,但科技发展速度使得某些法律政策乏力。目前3D打印成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一个热点和论点,是否所有的文化创意的3D打印产品都符合社会伦理和国家法律,答案是否定的。科学技术生态维度本身健康与否,决定了文化创意与科技融合的结果——科技创意产品的生态环境。

社会生态环境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与壮大,需要关照大众的消费习惯、收入水平及文化传统、文化资源。文化创意产品是利用文化资源和思想创意的结果,对文化资源的利用不能突破大众对文化保护的底线,否则将会影响整个产业发展状况,同样,对于创意,应符合大众消费习惯,标新立异,需要有一定的消费市场,虽然文化创意没有定式,但消费习惯和文化传统有自身一套内核准则

同时文化创意产业对宏观生态环境亦有影响和突破,文化创意产业生态种群多样性、繁殖裂变的速度战略对当今宏观生态环境产生重大的冲撞与考验,产业实践速度远远快于政策制定、产业理论等演变速度,两者产业相互角力,制约与反制约,宏观生态环境需要不断更新与变革,或具有边界弹性,创造一种适应文化创意产业生态种群发展的环境。

2.资源获取机制

文化创意产业的源头在文化资源(文化遗产、文化观念等)和内容创意,而内容创意最根本的源头也在于文化(文化传统、文化价值观等),文化传统或价值观影响着文化创意的产生、文化创意的形态、文化创意的传播与接受。

关于文化创意产业的资源获取机制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传统文化遗产资源授权。它是文化创意产业最大的资源库,是一切文化创意的母体。传统文化遗产资源包括古今中外历史上的一切物质与精神文化遗产资源,只要对当今文化创意有启发或作为创意元素的文化基因都可以视为文化创意的资源。从一般意义上来说,它的获取不需要经过特别的许可,只需遵循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即可,在不破坏文化内涵、不曲解文化意义、有利于社会民众的文化权利、有利于优秀文化传播与传承的前提下,均可以作为文化创意的创作源泉。但是有文化例外,如作为跨国别利用传统文化遗产资源,需征得文化资源所有国的同意,即将文化资源的改编权、创作权、传播权授予另一国家或地区(文化企业);或在一国之内,部分受到特别保护的传统文化遗产资源也必须得到授权才能开发利用或在一定范围内开发利用。

(2)创意知识共享。创意源于人脑,人人均可创意。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意知识生成,源于创意阶层、产业受众、普通民众等思想意识之中,即创意知识源于三种模式。创意阶层即受雇于文化创意企业,或不受雇于固定企业的专门从事创新、设计、创意研发的一类人,他们当然地成为创意知识的主要来源,即专业研发模式,如企业研发部门;产业受众,即文化创意产业的产品消费者,他们通过对创意产品的消费、体验等过程,对创意产品更有发言权,利用产业web2.0互动平台,对产业进行积极反馈,以完善创意的研发与设计,即受众参与模式,如亚马逊客户体验反馈;再者随着创意的社会环境的优化,普通民众也将成为创意知识的重要来源,民众不再是创意的旁观者,且创意产业也不再是闭合性产业,作为开放性的生态系统,它时刻与外在生态之间进行信息的交流,将社会好创意、好想法、好点子通过合法手段融到自身的研发之中,并将产品投放市场接受社会的反馈,即开放式参与模式,如成都红星35号的市民创意孵化基地。创意看似高深,但其无处不在,即产生创意的门槛很低,每个人均可成为创意者,都可以为创意产业提供“点子”。

(3)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指“权利人对其所创作的智力劳动成果所享有的专有权利”即各种智力创造,一般只在有限时间内有效。此处的知识产权是指法律认可和保护的智力成果,即“创意的表达”,而非创意本身,这与上述的创意知识相互区别。知识产权是文化创意产业创意资源获取的重要渠道,主要通过向产权拥有者购买或知识产权集体管理机构购买,以获得授权,在授权范围内对其进行加工、创作、销售与传播,形成一个有效的创意产业链。

(4)大数据混合。创意要形成规模,则需要一种世界性的语言或一种媒介文化。互联网时代,网络的规模和范围为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发展条件,互联网为创意提供了工具、素材和环境。万维网将世界各个角落的个体终端相互链接,改变了个体或集体的思考方式,个体与个体之间的思维是互为前提的,每个人的思想、知识都是另一个人的创意素材或元素,互联网中知识和创意呈现“指数级的增长”,在这种看似熵增的环境中出现了数据的混合,它成为创意产业的重要文化资源。比特信息最大的特点就是混搭或混合,如在非洲的某个小角落一条看似可有可无的信息,在地球的另一端则会成为一个商机,创意或创意产业在其中悄然生成,并成为影响互联网发展的重要因素。

3.产业协同机制

文化创意产业生态系统第三个运行机制即产业协同机制。产业协同,指产业生态中不同产业种群之间(包括文化创意产业)强调在资源获取、知识转移、政策执行、创意设计、产品生产、传播营销、管理技术等方面,协作竞争,与外部生态系统合作,并寻求各自的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生态系统运行的产业协同机制基于以下几个因素:(1)不同产业生态种群处于不同的生态位;(2)各个种群的社会分工不同;(3)各产业种群不必然拥有生产和发展的全部资源和技术;(4)各产业种群之间有相互学习和合作的空间。其协同机制主要有:

(1)产业联盟。文化创意产业与其他产业种群结成战略联盟,创意产业通过正式长期合约的关系、入股、合资等方式与其他产业种群进行正式长期的信息共享、交流与合作,形成经济规模效应和降低经营成本。各产业种群可以进行多元化经营(或形成横向一体化产业形态),当前,政界“政策热”、学界“研究热”导致文化创意产业迅速发展,不少传统产业转移投资方向,从传统产业形态投资转为文化创意产业投资,在资金方面对文化创意产业形成大力支持。如工业设计产业与创意产业的联姻,建筑产业、房地产产业均与文化创意产业结对发展。

(2)产业融合。对于产业融合,没有统一定义,厉无畏认为,产业融合是指不同产业或不同行业相互渗透、相互交叉,逐步形成新产业的动态发展过程,产业融合导致产业界限模糊化甚至重新划分。文化创意产业是一个融合性跨界产业,它将不同产业融合为一体,即很难定义或区分原有产业属性。北京大学向勇博士在2013年澳门创意产业论坛上提出“第六产业”,即同时具有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特征。文化创意产业对其他产业种群的融合主要体现为渗透融合、交叉融合和产业重组融合,延伸原有价值链,改变原有产业形态。

(3)产业互补。由于社会分工,造成各产业在知识、技术资源上各有差异,各个产业种群不可能完全具有各类发展资源,也不可能是一个全产业,必须寻求合作,用人之长克己之短,专注经营自己的核心能力,有利于创新和突破。在文化创意产业生态系统中,上、中、下游的生态子系统须协同一致,为了生产和提供新的文化创意产品或者文化创意体验服务保持步调一致,在合作中寻求各自的发展。在文化创意产业内部,各文化创意企业也要差异化发展,避免同质化导致的恶性竞争,文化创意企业在该产业生态系统中,应有自己的特色定位,企业与企业之间形成良性互补,相互承接。

协同机制是在竞争、合作与协调的基础上,不同个体能够形成互利关系,充分释放彼此间“人才、资本、信息、创意、技术”等创新要素活力而实现深度合作,共同促进产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

4.价值传递机制

文化创意产业生态系统第三个运行机制即价值传递机制,表1说明文化创意产业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都存在生态链,但在价值传递过程中,两者明显相对。作为有机的社会组织,文化创意产业是一个高附加值的产业,打破生物链价值递减规律(4),存在着逐级递增价值传递机制,即随着产业融合、创意产品的生产、流通而逐级增值。文化创意产业生态系统的价值传递主要通过两个途径:

(1)线性价值传递链。该价值传递机制是文化创意自身的价值增值,类似传统产业增值模型(微笑曲线模型)。从文化资源、创意知识到创意商品生产、展示、传播、营销、交易,最后到消费者对商品的消费,形成完整的一条产业价值链,在此过程中,文化创意价值的非消耗性、通过无形的创意知识或文化内容进行价值传递,且每个环节的价值增值量是不同的,但没有涉及创意产品的衍生和价值的延伸(见图4)。此价值传递途径,不能明示文化创意产业生态系统与其他种群产业的生态关联。

img8

图4 线性价值传递链

img9

图5 全产业价值传递链

(2)全产业价值传递链。文化创意产业的价值增值不仅在于自身的增值,更重要的是通过前向产业关联和后向产业关联,对全产业均产生价值增值的影响。全产业价值传递网络突破了传统价值链的线性思维和价值活动顺序的固化模式,使价值链的各个环节、不同的产业种群按照整体价值最优的原则关联融合、动态组合,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性、关联性消解了产业的边界。全产业价值传递不仅在产业各环节(创意研发设计、生产流通、营销交易、消费体验等)使得价值增值,而且通过文化和创意渗透和融合到各个产业种群之中,并有效提升原有产业的价值,促使产业升级(见图5)。

五、结语

通过构建文化创意产业生态模型,对文化创意产业生态系统进行分析,主要对产业间以及产业与环境之间关系的研究。可知,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必须与外界环境(社会生态环境、其他产业种群)之间建立一种互惠共生的生态关系,建立动态而开放的社会生态系统,同时文化创意产业内部生态也应良性健康运行。为保障文化创意产业生态系统的运行,提出四种运行机制——生态约束机制、资源获取机制、产业协同机制、价值传递机制。当然本文所构建的CCIEM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一个框架和视角,有待于学界、业界的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检验;文中论述也过于粗浅,期待同仁更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李宪奇:《文化产业生态转型中的政府行为选择》,《理论前沿》2004年第11期。

2.李宪奇:《论当代中国文化产业生态的重构》,《未来与发展》2005年第3期。

3.刘冰峰、胡林荣:《文化创意产业生态环境复杂性、多样性与稳定性关系研究》,《探索》2011年第6期。

4.谭娜:《基于价值生态系统的创意产业价值创造能力评价研究》,东华大学,2012年。

5.曹如中、刘长奎、曹桂红:《基于组织生态理论的创意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演化规律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年第3期。

6.方立峰、王颖晖:《文化产业生态位内涵与空间格局构建研究》,《山东社会科学》2011年第12期。

7.姚吉成、李新、杜立晖等:《高效生态视域下黄河三角洲文化产业发展SWOT分析与战略构想》,《东岳论丛》2011年第8期。

 

Analysis of Cultural Creative Industry Ecosystem and

Operation Mechanism

Qin Feng

Abstract:Cultural creative industry is a fusion of transboundary indus-try,cultural resources,knowledge,creativity,industrial economy and the integr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Need to construct the culture creative industry ecological model in theory and analyze the ecological system operat-ing mechanism,in order to provide a framework for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industrial practice.The paper puts forward ecological cultural creativity industry model,its purpose is to introduce the idea of ecosystem to cultural creative industry,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various elements of culture creative industry ecosystem,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actors and environmental culture creative industry ecological model is set up,and from ecological constraint mechanism,the mechanism of resource acquisition,in-dustrial coordination mechanism,value delivery mechanism five aspects of cultural creative industry operation mechanism,provide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the research of the related content.

Key words:cultural creative industry;eco;industrial synergy;value transfer;resource acquisition

【注释】

(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

(2)《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3)小生境(Niche)是来自生物学的一个概念,指特定环境下的一种生存环境,生物在进化过程中,一般总是与自己相同的物种生活在一起,共同繁衍后代。

(4)美国生态学家R.L.林德曼(R.L.Lindeman)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发现了生物生态系统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传递不可逆转,能量在传递的过程中逐级递减,递减率为10%—20%,即著名的林德曼定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