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表演创作中的“节奏”

表演创作中的“节奏”

时间:2022-04-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三章 表演创作中的“节奏”节奏是至关重要的,永远是至关重要的。[3]在表演艺术创作中,节奏是指人的精神的紧张与松弛,包含内心节奏和外部节奏两方面内容。比如,演员可以利用某个动作的力度、速度和幅度的变化,导致心理节奏随之产生相应的变化,从而产生由衷的、充实的心理活动。因此,演员要深入研究规定情境,准确地把握人物内、外部节奏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第三章 表演创作中的“节奏”

节奏是至关重要的,永远是至关重要的。

——英格玛·伯格曼

一、艺术创作中的节奏

前苏联戏剧家格·古里耶夫对节奏是这样阐述的:

节奏是自然的固有的有机现象。

节奏活动的范围——就是运动中的整个物质的现象。换句话说,就是物质在这种不同表现中的运动。

节奏的作用——就是运动的形成,也就是把它分成若干成分,并把这些成分统一成一个过程。

形成的原则——就是强的和弱的,或者是主要的和次要的各个部分的规律的交替。[1]

生活中有运动就有节奏,有变化就有节奏,有生命就有节奏。春夏秋冬的交替,气候的冷暖变化等,都在有规律有秩序地运动着并呈现出一定的节奏;在社会经济繁荣与危机的变化中,国民收入生产总值以及物质与精神产物的发展中,不管是快速的增长还是短暂的停滞或是历史的重复出现,都展现出事物运动发展的规律和节奏性;人类身体的内部循环与成长,人的生活、自然生活的过程都具有运动的重复性和规律性,这种重复和规律就是它们存在和运动的节奏。节奏反映着自然现象和生活现象所固有的品格和规律,在事物运动中以强弱、快慢、张弛的形式表现出来。

一件艺术作品的魅力在于它能够唤起观众的情感共鸣,以情动人,而节奏是渲染情感的重要渠道。“艺术中的节奏,主要表现为情绪、情感的起伏变化。因为艺术中渗透着艺术创造者的感情;欣赏艺术的人在感受到节奏的同时就受着艺术的情绪感染,并产生相应的情感共鸣。有人把这种现象称作创作者与欣赏者的‘情感同构’,我们认为是艺术的节奏在起沟通作用。”[2]比如音乐中的旋律、节拍,舞蹈中的造型、律动,绘画中的构图、色彩……无不以其跌宕起伏的节奏表现,传达着创作者丰厚的情感。

在表演艺术中,节奏作为重要的创作元素,贯穿于角色的整个情感生活,同时以行动为载体,贯穿于演员的创作中,可以这么说,只要角色在生活,就会产生行动,有行动就会产生节奏。因此,节奏在表演艺术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表演创作中的节奏

1.节奏

表演艺术是行动的艺术,而节奏是行动的灵魂。“速度一般指内外部动作的快慢,是节奏的构成部分和外在表现之一;节奏则是贯穿在表演过程中的一种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现象,一般指内外部动作的强弱、长短、张弛等。”[3]在表演艺术创作中,节奏是指人的精神的紧张与松弛,包含内心节奏和外部节奏两方面内容。

2.内心节奏与外部节奏的关系

内心节奏又称作心理节奏,是指“人物的思想情感变化的强弱、快慢、长短与张弛;外部节奏则表现在形体与语言上的强弱、快慢、长短与张弛。外部节奏是内部节奏的外在表现。”[4]内部节奏和外部节奏既矛盾又统一,他们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同时又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内心节奏决定外部节奏,而外部节奏也可以引起心理节奏的变化。外部节奏主要体现在语言和形体两个方面。

(1)心理节奏决定外部节奏

演员的内心状态即心理节奏直接反映在其外在状态和节奏上。一个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人,他的外部状态是朝气蓬勃、活泼好动的,那么他所呈现的外部节奏就是轻松、欢快、节奏明朗的;而一个悲观沮丧的人,看起来愁眉苦脸、疲惫不堪,他所呈现的节奏也会相对缓慢、沉重、拖泥带水,这些外部的表现都是由他的内心状态引起的。正如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所说:“没有自然而然从内部产生的正确节奏,就不会自然而然地配置好言语中的强弱部分和数拍相符的部分”。因此演员只有体验到角色的内心状态、准确地捕捉角色此时的心理节奏,才能准确地表现出人物的外部节奏及其变化。

(2)外部节奏对心理节奏的反作用

外部节奏是由其心理节奏决定的,心理节奏发生变化,外部节奏也会随之产生变化,但是,外部节奏也会反作用于心理节奏。

在通常情况下,一个人外部节奏的强弱、快慢、长短和张弛的变化,必然会影响到其心理节奏的变化。在组织行动的过程中,人物准确的言行会呈现出正确的节奏,同时也会带动正确的情感和体验。比如,演员可以利用某个动作的力度、速度和幅度的变化,导致心理节奏随之产生相应的变化,从而产生由衷的、充实的心理活动。因此,演员要善于利用外部节奏的刺激调整心理节奏,充实内心依据,获得情感的体验。

(3)内部节奏和外部节奏的矛盾统一

内部节奏决定了外部节奏,外部节奏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和反作用于内部节奏,大多数时候两者是成正比的。但是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两者也会出现不一致的情况,比如拆弹专家在现场拆除炸弹,时间万分紧迫随时都有爆炸的危险,他此时的内心节奏也肯定是紧张的,但他必须冷静,从容、稳定地进行操作,这时内心紧张的节奏就和其外部有条不紊的节奏相反,外部节奏上的缓慢恰恰符合人物此时的情境,实现了内外节奏的矛盾统一。这种内部节奏与外部表现呈反方向的表现形式,更加准确、有力、生动地体现出了人物准确的心理状态。因此,演员要深入研究规定情境,准确地把握人物内、外部节奏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4)内心节奏与外部速度成反比的最高表现形式——停顿

停顿是节奏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当人物遭到某种刺激,情绪异常激动时,外部行动会突然停止,外部节奏呈现为零的状态,我们称之为停顿。此时的停顿不代表内心的停滞,恰恰相反,这正是由于人物的情感跌宕起伏,内心节奏达到顶点的体现。在表演创作中,合理地运用停顿往往会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并充满着对规定情境深刻、具体的感受与判断。

因此,我们说停顿是内心节奏与外部速度成反比的最高表现形式,掌握好这种技巧对于塑造人物、表达人物内心世界是相当重要的。

二、影视表演中节奏的构成

舞台节奏包括演员的表演节奏,剧情的发展与起伏,舞台美术创造的节奏,演出形式风格构成的节奏,灯光、音响等等,共同营造出整体的舞台节奏。舞台表演的节奏首先体现在剧本的节奏安排方面,剧作者通过对剧情的安排,制造出了剧本本身的紧张与舒缓;其次是导演在自身的理解的基础上,通过音乐、音响等手段制造出的舞台节奏;而演员则最终体现出整体节奏,演员通过语言和形体的快慢、强弱、高低来营造整体的节奏感。

一部影视作品的整体节奏依赖于三个方面:

其一,是画面内诸要素有规律的运动变化,主要是人物或物体的运动、色彩、构图的变化等;

其二,是由镜头的运动和组接形成,主要是镜头的内运动和外运动,组接形式和电子特技等;

其三,是由音乐、音效等形成的。

在电影《鸟人》中,运动镜头在运动过程中形成节奏使其成为一种视觉语言,以此来参与叙事和塑造人物。该片摄影机运动的主要特点是动与静的巧妙结合。在现在时的时候,机位尽量相对静止,如医院病房中,基本只用三个固定机位。而在过去时的时候,机位却随心所欲地、充分地运动。机位的变与不变,动与不动,恰是人物不同心境的反应。在“鸟人”幻想自己变成小鸟飞翔的镜头中,摄影机仿佛真的小鸟一样,在天空、街道上自由地飞翔,将“鸟人”渴望摆脱大地的吸引,渴望自由的心境畅快淋漓地表现出来。正是镜头惟妙惟肖地模仿出鸟儿飞行时的节奏和韵律,有力地烘托了影片的主题和演员的表演。

齐士龙教授在《电影戏剧中的表演艺术》中的相关论述,将影视表演艺术创作的总体特点概括为四个不等式:

影视演员的创造成果 ≠ 银幕形象成果  

银幕形象素材    ≠ 演员素材    

演员素材      ≠ 表演艺术素材  

表演艺术素材    ≠ 影视表演艺术成果

影视表演的素材地位决定了其表演节奏与舞台表演节奏的内容不同,影视技术的特性也制约着演员表演的节奏。其一,影视表演本质的纪实性、自然性、透视性决定了演员必须准确再现角色原态个性节奏。其二,影视表演以展现素质为第一性原则,决定演员必须消除舞台表演表现性技巧及表演节奏的习惯,恢复人的自然节奏感觉。

影视表演受到影视创作特性的制约,其整体节奏也呈现出不同的内容,它包括:单元场景中情节的发展与起伏,角色个性节奏,画面内诸要素有规律的运动变化,镜头的运动和组接以及蒙太奇剪辑的处理效果,音乐、音效与画面的对应等等。处理好其各方面的关系是成功把握影视表演节奏的关键。

三、影视表演中节奏的把握

1.剧本的题材、风格是表演节奏不可忽视的因素

历史题材的节奏沉稳厚重,战争题材的节奏跌宕起伏,都市爱情喜剧的节奏轻松、明快……一部戏的题材、风格决定了导演创作风格的走向以及对作品整体节奏的把握,而演员的表演节奏也势必要符合作品的整体节奏。比如电视剧《潜伏》是一部谍战题材的戏,节奏紧凑、层层递进,因此演员的表演也要准确到位,即使抒情的段落也要在高潮时戛然而止,与戏本身的整体节奏相统一。而在“淡化”情节的散文体影视作品如电影《城南旧事》中,由于不强调情节的完整性和因果关系,没有明显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也没有显露完整的矛盾冲突线索,从始至终流露着“淡淡的哀愁,浓浓的相思”。所以其节奏是舒缓平稳的,演员的表演也要遵循这一原则,着重表现人物思想情感的细腻变化。

2.剧情的发展决定表演节奏的变化

演员对于剧情把握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演员的表演节奏。大到时代背景、国家民族,小到具体的事件、人物关系、细节等等都需要演员对剧本进行仔细的研究和分析。随着剧情的发展变化,人物行动的目的、对人对事的态度都会发生改变,所以说,剧作家对于剧情的安排深深地影响着人物行动的节奏,剧情的发展决定了演员表演节奏的走向。因此演员只有对人物心理欲求进行认真研究,并且真正感觉和唤起内心欲望时,才可能真正地把握住人物行动的节奏。

3.以角色的基调为依据确定表演节奏

我们将“剧中人物性格与气质的基本特征和色彩”[5]称为角色的基调,影视作品的拍摄是非顺序的,尤其是塑造有一定年龄跨度的角色时,需要演员准确地把握住角色的基调,才能使角色保持前后的统一和连贯。而节奏是角色基调最主要的体现,换句话说,把握角色的基调首先要把握角色的内外部节奏特点。

当然,角色的性格是多侧面、丰富立体的,角色的内外部节奏也是随着剧情的起承转合发展变化的,演员可以通过对人物的分析和感受,把握住角色的主基调和节奏特点,在拍摄中自如地在人物不同的时期跳进跳出,较快地实现角色的感觉。

4.长镜头中的表演节奏

在谈到画面中的节奏元素时,往往会谈到景别、色彩、构图等等,而针对表演在整部影视作品中的节奏把握却提得很少,这与影视表演的特性不无关系。影视表演的素材地位决定了总体人物节奏的掌握权不在演员手里。但是镜头内部的人物节奏还是需要演员把握的,这一点在长镜头中更为突出。

如电影《这个杀手不太冷》中,第一次表现里昂执行任务的一场戏是以短镜头的频繁组接为主的段落,其中有一个长达58秒的镜头,其表演是较难把握的,很容易把精心营造的节奏掉下来。在这个镜头里(见表1-3-1),里昂的话很少,从演员的表演(无论是面部表情还是语言的表现)都感受不到起伏和变化,让·雷诺正是用这种内紧外松的表演方式将这个冷面杀手的形象拿捏得恰到好处。

没有剪辑能够改变一个角色的说话速度,或在一个连续的镜头里改变一个角色的反应速度(但是当从多个角度拍摄或者有多个景别时,另当别论)。因而,演员需要对回答、视线的变化、动作和反应的节奏加以控制。在画面中,表演的节奏把握是再现角色的个性节奏,而不是为了突出某个单镜头内部的总节奏而牺牲镜头内某个角色的个性节奏。

只有有了单镜头内部的角色个性的真实,才会有总体的人物节奏的真实。

表1-3-1

img62

5.与视听手段相呼应的表演节奏

在戏剧表演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依靠演员的表演来完成,观众在剧场里可以直接欣赏到演员的创作。而在影视表演中,“银幕上的人物形象的形成,既受到演员本人既定条件的极大制约,又是演员与其他相应手段——摄影机方位、声画组合和剪辑——的复合。”[6]观众看到的银幕形象是经过后期蒙太奇剪辑、组接后的结果,演员的表演不等于最终的银幕形象,因此在影视表演中,影视表演是作为导演的创作素材存在的。

但这并不意味着影视表演创作就是消极、被动的。恰恰相反,影视表演创作更应积极地与其他创作部门配合,借助于丰富的视听表现手段,合力传达人物内心深邃的情感世界,塑造生动的银幕形象。

(1)表演与剪辑节奏的统一

剪辑节奏:“运用剪辑手段,对影片总节奏进行的最后加工。影片的题材、样式、风格和每场戏的环境气氛、人物情绪、情节的起伏跌宕等,是影片总节奏的依据。”[7]表演与剪辑的节奏是密切相关的,演员表演作为后期剪辑的素材应与剪辑的节奏相统一,这就需要演员要与导演及时沟通,了解导演对这段戏剪辑、节奏方面的总体构想,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表演的节奏。

(2)表演节奏的变化是镜头运动的契机

“运动镜头在运动过程中重要的是要设法形成节奏,并使其成为一种视觉语言,以此来参与叙事和塑造人物。……由人物运动和镜头运动共同产生的变化节奏,有合二为一的问题,有运动相互作用关系,这种节奏的产生会更强烈,更丰富,更视觉化。”[8]

再看电影《这个杀手不太冷》,片中第一次表现里昂执行任务,有这样一个镜头:“目标”边打求救电话边往后退。这个镜头同样是从背后拍的,一开始摄影机是跟着他一起后退,景别保持不变,然后镜头开始缓缓地推了上去,景别也由近景变为特写,此时的镜头不再是一开始的客观镜头,而变成了杀手里昂的主观镜头,从而形成了“目标”向后退而摄影机向前上的相对运动。在一个镜头里完成了叙事的变化和节奏的递近,同时也表现出角色内在的张力。

演员在拍摄的过程中,不仅要调动自己的情绪,把握表演的节奏,还要了解镜头的运动方向,将镜头的运动与自己的表演结合起来,形成统一的节奏。

(3)表演与音乐的呼应关系

音乐、音效也是影视创作中把握节奏、烘托氛围的重要手段。在表现人物内心的波澜时,较常见的是采用声画对位,随着情节的紧张,景别、镜头不断切换,音乐也急促紧张。而少有使用音乐舒缓而情节紧张的情况,比如,库布里克的《发条橙》,人物在行凶作恶时,却使用华丽的交响乐,表现出一种对暴力的冷漠,音乐和画面对位后产生了新的节奏。

还是电影《这个杀手不太冷》中表现里昂执行任务的戏。这段戏节奏的把握、氛围的烘托最主要的还是依靠声音。如最后“目标”发现自己的手下都已死于里昂之手,慌乱地在房间里寻找逃跑的途径,声音上夸大他急促的喘息声并隐隐地伴有令人紧张的音乐。当里昂的刀子从他身后伸出来架在他的脖子上时——音乐,音响(“目标”的喘息)都戛然而止。因此,我们说停顿是内心节奏的最高表现形式,而这种戛然而止的处理方式,正是人物内心的准确外化,更将戏剧冲突推到了顶点。

一部影视作品的节奏是其诸多要素结合形成的韵律,尽管音乐、音效是后期制作的工作内容,但是作为演员了解和掌握导演对全剧预期的铺陈设置是十分必要的。

我们引用前苏联戏剧表演大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对演员说过的一句话:“你们应该为自己建立节奏,如果你们建立不起节奏,或者建立得不正确,那么你们的角色就是一个空白。”如果我们说舞台节奏更多的是依赖演员的表演及舞台调度的话,影视表演的节奏则更多依赖导演的蒙太奇手法及剪辑艺术。演员在影视创作中,以角色的性格逻辑为依据确定节奏基调,适度控制内、外部节奏体现出角色情感的同时,要适应影视表演的特点,适应影视工艺的要求,适度把握节奏的规律性,建立镜头感。演员如果能够很好地运用与把握“节奏”,就可以创造出具有审美价值的意境。

【注释】

[1]〔苏〕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著:《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全集》,中国电影出版社1961年版,第176页。

[2]叶涛、张马力著:《话剧表演艺术概论》,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版,第192页。

[3]许南明等主编:《电影艺术词典》,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版,第195页。

[4]梁伯龙、李月主编:《戏剧表演基础》,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年版,第227页。

[5]许南明等主编:《电影艺术词典》,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版,第183页。

[6]许南明等主编:《电影艺术词典》,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版,第5页。

[7]许南明等主编:《电影艺术词典》,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版,第409页。

[8]张会军著:《电影摄影画面创作》,中国电影出版社1998年版,第255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