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我国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条件

我国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条件

时间:2022-04-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文化创意产业的真正市场化还意味着在文化创意产业的生长进程中,政府部门万勿投资文化创意产业领域。

第四节 我国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条件

通过上述分析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我们可以发现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约束条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济发展水平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基本前提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区域经济基础好,就有能力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所需的资金,反之,就会受到限制。其次,文化创意产业的产品在所在区域的消费市场也依赖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对文化创意产品的需求就越大,消费就越强,强的消费能力循环刺激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再者,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也离不开原有的产业基础,需要有高素质的文化创意人才、较好的投资条件和技术条件。所以在经济发达的区域,人才和设备的积累就更能满足产业的发展,约束的条件就会较少。

此外,作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前提,国民经济的充分发展还对传统文化具有较强的替代作用。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理解绝不能局限在以文物古迹、山水资源作为主体,比较研究表明,仅靠富有的文物古迹、山水资源作大做强文化创意产业的城市还属少见。以我国为例,西北、西南、中原地区资源相当丰富,但恰恰是由于经济不发达或欠发达,居民收入水平长期徘徊,区域的文化消费市场极其狭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比较滞缓。与此相对应,东南沿海地区资源相对较少,但由于经济发展迅猛,建筑设计、出版发行、时装设计等城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也由平淡走向繁荣,并由此成为当地经济新的产业支柱。所以,对文化创意产业的认识必须转换观念,打破固有的“文化创意产业等于传统文化经济”的思维方式和发展模式,在经济发展的多个层面上,孕育并成长起文化创意产业。进而提升国家的品位,增强国家的文化张力,反过来又进一步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实现国民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逐步加快,又将扩大文化创意产业的消费空间,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地域保证。

二、市场化程度决定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水准

没有发达的市场经济,就不可能培育出成熟的文化创意产业。在改革开放的20多年时间里,文化事业一直主要是作为事业发展,受体制机制制约,相比其他产业发展而言显得严重滞后,直至目前除了报业、传媒业等适应市场能力较强的文化事业单位市场化步伐迈得较快以外,其他诸如演出、出版、文化、教育、科技等文化创意产业的主体行业,在市场化方面少有实质性的改革突破。人浮于事、低效运行、负债累累、平均主义、条块分割、政企不分等国有企业的一般通病同样存在于文化事业单位。有资料表明,在全国省会城市中,国有文化企事业单位人员、资产存量等指标占总量指标的比重高达60%~70%,而其产出却不到区域生产总值的2%,资源浪费由此可见一斑。

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政府必须把文化事业作为产业来发展。市场实质上是竞争的宽大舞台,在这一舞台上,只要解决体制和机制问题,资源禀赋较高的国有文化企事业单位就会释放出无比巨大的产业能量,将那些低劣艺术逐出市场,占领本应由高雅艺术居主导地位的文化创意产业市场。那么,当前最要紧的还是要按照国家关于文化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的要求,改革文化单位的管理体制,充分引进市场机制,按照国有企业改制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一般要求,对国有文化企事业单位进行深入改革。除极少数必须“事业”的文化行业诸如文化博物馆、档案等部门外,政府应一律放开文化单位,把它们尽早改造成市场经济的主体。这样既能减轻政府沉重的债务包袱,更能使文化单位按照产业化的一般规则高效运行,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

文化创意产业的真正市场化还意味着在文化创意产业的生长进程中,政府部门万勿投资文化创意产业领域。几十年的经济发展实践表明,政府具有包括对文化创意产业在内的投资冲动。在我国,多年形成的干部任用机制以及地方政府为民办实事的热情,决定了政府部门动辄投入巨资用于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更深层的问题在于,这种投资方式立即跟进的是投资风险无人承担,投资效率无人问津,最终造成资源严重浪费,由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动力蜕变成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阻力。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就是要转变文化创意产业的增长方式,政府部门努力吸引民营企业投资文化创意产业,降低投资门槛,制订相关政策,引导民间投资方向。在这方面,城市政府大有作为,可以进行文化创意产业招商,更快地发展城市文化创意产业。

三、政府的适度调节是文化创意产业健康发展的保障

同经济发展一样,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不能完全依靠市场调节,它同时也需要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来主动、有效、适度地调节,以解决市场失效问题。因此,这就在客观上要求政府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上必须把握好方向,使文化创意产业在市场竞争中,在政府的引导和适度调节下,朝着有利于文化创意产业功能发挥这一基本目标演进。

四、高新技术发展水平制约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当代信息产业已不再是单纯的信息技术产业,而是信息技术与文化内容的交融汇合。1990年代后半叶,全球知识经济与数字化的狂潮曾使世界欣喜过望,巨量的资金投入网络业,全世界各行各业都争相到网络业来“烧钱”。结果新经济的泡沫迅速膨胀。在新经济的泡沫吹破之后,人们痛定思痛,深刻地认识到,在科技设施、技术手段和传播交互方式——即工具的问题逐步解决之后,传播什么或发送什么就显得极为重要。也就是说,作为“上帝”的消费者们需要什么、消费什么,成了新经济发展的关键。事实证明,正是缺乏内容产业的有力支持,知识经济才落入低谷,面临着严重的危机。同样,正是短信这样最不起眼的“内容”以惊人的力量支持了新经济的复苏,支持了IT业的再度崛起。因而,从一定意义上说,网络等媒介产业的生存能力取决于“内容”的创造和消费,取决于与广大消费者的日常生活、工作与娱乐、休息的联系。没有千百万人需要或喜爱的文化节目,没有与千百万人的实际生活相关的内容,高新技术与新经济就没有了市场,没有了市场也就失去了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从发展的环节看,内容产业成了文化经济传播交流的“基础的基础”。

五、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前提保障

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兴起的关键在于文化创意,而文化创意的根本除了必要人才以外,还与保护文化创意成果资本化过程中的收益保障制度有关。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知识产权、智慧产权。在一般意义上,只有具有健全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才能够提高创意人才的积极性,进而促进文化创意成果的不断增加。因此,我国要想切实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就需要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而我国在这方面可谓是任重道远

六、人才和教育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活力所在

从根本上看,文化创意产业的高速发展依靠文化创意人力资本的投入产出和文化创意阶层的崛起。今天的文化创意产业越来越多地被用来表述国民经济中从事于利用人们的“智力资本”进行的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的生产与流通的新兴产业。事实上,几乎所有保持了长久生命力的世界著名企业都是文化创意高度发达的企业,而多数世界著名的企业家都是富有文化创意、推崇文化创意的企业家。研究表明,从事诸如广告、建筑、交互休闲软件、音乐、电视和电影等创造性产业的人们,至少是受过三级教育的复合型高级人才。可见,智力资本、创新和新的信息技术之间已经建立起复杂的、深刻的联系。文化创意人才是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

文化创意产业是建立在教育高度发展的基础之上的。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依托于国民素质的普遍提高和国民创造力的激励发扬。1998年,英国国会在一个报告中指出“人民的想象力是国家的最大资源。想象力孕育着发明、经济效益、科学发现、科技改良、优越的管理、就业机会、社群与更安稳的社会。想象力主要源于文学熏陶。文艺可以使数学、科学与技术更加多彩,而不会取代它。整个社会的兴旺繁荣也因此应运而生”。创造性的教育与开发是文化创意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深厚基础。

七、区域内的知识禀赋及其文化兼容性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是文化创意人才,区域知识资源禀赋状况就会直接影响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所需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培养和供给。与此同时,文化创意产业发达的经济中心城市国际化特征明显,主要表现在新移民是城市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移民来自各地,大都受过良好教育,同时具有多元文化的背景,这使多种文化在密切交流中产生新的文化创意有了条件。

八、资源配置能力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关键条件

区域资源配置能力为文化创意产业的自由流动提供保障,如政府主导的资源配置政策、创新的体制环境、市场化水平等。无论是纽约、伦敦、多伦多,还是澳大利亚的昆士兰,城市政府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时,无一例外都运用了组合政策来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形成。这些组合政策包括:风险投资援助、孵化、行业技术发展、投资刺激、数字版权保护、无利润增长、研发税赋减免、快速销账、租税免税等等。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要求从效率城市提升到创新城市,即不仅要提供效率基础结构(公共服务、运输、电讯、建设园区、制定规则),而且要提供文化创意基础结构(包括研发设施、风险投资、知识产权法和吸引有创造力的人的愉悦宜人而充满文化享受的生活环境)。文化创意基础结构的充足与否,是城市或区域是否能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吸引来自世界各国各地充满创造力的企业家和知识人才的重要因素,也是知识流动和知识创造的关键因素。高效的城市能够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通讯设施、交通系统、法律秩序、公共卫生、危机准备、灾难管理、有效的管制框架、系统化的城市功能分区和省时省力的电子政务系统。文化创意经济需要的特殊基础设施包括高品质的大学、研发设施、文化社会亲和力等来吸引知识型工人,并且需要推动风险资本、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全球联系、信息的自由流动、对多样性的包容,以及政府管理的透明度(王文英,2005)。

【注释】

[1]Nachum,Lilach&Keeble,David.Foreign and Indigenous Firms In The Media Cluster of Central London.ESRC Centre For Business Research,University of Cambridge Working

[2]Mills,Lisa&Brail,Shauna G.,New Media In The New Millennium:The Toronto Cluster In Transition,Working Paper

[3]Bassett ,Keith,Ron Griffiths&Ian Smit(h2002),Cultural Industries. Cultural Clusters and The City:The Example of Natural History Film-Making In Bristol,Geoforum 33P65~177

[4]Richard Florida and Irene Tinagli. Euope in Creative Age[R].Carnegie Mellon Software Industry Center,2004. 2

[5]转引自上海文化发展基金办公室.C产业:创意型经济的引擎,上海创意产业的业态观察.上海三联书店.2006,第114~129页

[6]上海文化发展基金办公室.C产业:创意型经济的引擎,上海创意产业的业态观察.上海三联书店.2006,第114~129页

[7]香港大学文化研究中心.香港创意产业基线研究.2003,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