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社会评价机制的构成及类型划分

社会评价机制的构成及类型划分

时间:2022-03-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社会评价又称多元化的市场评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大学排名。在普遍的个人评价基础上,其中共同一致的成分构成了公共舆论或社会舆论的评价。社会评价论关于社会评价主体组织形式的三个基本层次的划分,是高等教育社会评价机制三种基本类型划分的理论依据。美国的高等教育认证制度是世界上发展最早且最完善的,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也都有类似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制,只是有的称保证机制,有的称审核机制。
社会评价机制的构成及类型划分_高等教育质量的社会调节机制研究

(一)构成要素

关于教育评价系统的构成要素,目前理论界有三要素说、四要素说、五要素说等观点。三要素说认为,教育评价系统由评价者(评价的主体要素)、评价对象(评价的客体要素)和评价手段(评价的中介要素)三要素构成[7];四要素说认为,评价活动主要由评价目的、评价者、评价标准、评价对象四要素构成[8];五要素说认为,评价主体、评价目的、评价手段、评价客体、评价结果是构成评价系统的要素[9];等等。但汇总相关研究,认可度较高的要素主要包括评价主体、评价客体、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四个要素,它们也是构成高等教育社会评价的基本要素。

1.评价主体

评价主体是主导评价活动的人与团体,即评价者。教育评价活动的主体要素主要有政府、社会和学校三类。其中,社会评价作为高等教育质量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主体多元性的特点,除了专业的社会评价中介机构和团体外,还包括学生家长、校友、用人单位、新闻媒体、行业协会和慈善基金会等组织或个人。

2.评价客体

评价客体是与评价主体相对的,是评价活动所要揭示的对象。高等教育系统中的所有活动、事物、人员、组织机构等都是社会评价的对象。从活动的角度看,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活动都是评价的对象;从事物的角度看,社会评价的对象主要包括各种学科专业、课程教学资源、研究基地、教学项目等;从人员的角度看,社会评价的对象主要包括学生、教师、教学辅助人员、学校管理人员等;从组织机构的角度看,社会评价的对象主要包括高校、院系、班级等。

3.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是应用于评价对象的价值尺度,是评价活动所要遵循的价值准则,直接规定和影响着评价的性质和质量,是评价活动赖以进行的依据。社会评价主体不同,需要不同,观点、见解不一,评价标准也不同,指标体系及权重分布也各有差异。

4.评价方式

评价方式主要包括评价手段、方法等。由于社会评价的复杂性,其具体操作过程和实施环节也存在差异,但一般操作过程主要包括了确定评价目标原则、选定被评对象、建立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实际组织评价活动、分析评价结果及反馈等基本环节。

(二)类型划分

高等教育的社会评价还是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目前这方面的系统研究还不多。有学者主要从外部质量评估体系角度进行划分,把高等教育质量评价分为认可评价、认证评价和社会评价三种。其中,认可评价是政府主导的行政评价,评价主要在高校设立时进行。认证评价是来自于教育中介组织的评价,它是由社会团体制定高等教育设立准入标准,符合标准的高校才被认定为合格高校。社会评价又称多元化的市场评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大学排名。这种评估方式旨在适应高等教育市场的多元主体和多元需要,以公众能懂的语言认识高等教育质量的内核。[10]还有论者依据马丁·特罗关于高等教育系统变化的分析模型,将高等教育评价模式分为以英国为代表的保证模式,以中国为代表的评估模式和以美国为代表的认证模式三种。[11]本研究主要依据评价主体和评价方式的不同,将高等教育的社会评价机制分成三种基本类型:评议机制、排行机制和认证机制。这一划分有其理论和现实的依据。

其一,理论依据。根据哲学上社会评价论的观点,社会评价主体的组织形式主要包括三个基本层次:普遍的个人评价、社会舆论评价和权威评价。[12]作为社会主体成员的个人,普遍地参与对现象的社会价值评价,成为一些个别的、分散的社会评价。这种评价以个人的切身体验、心理、理解能力和社会地位为限,还未达到整体的、系统的评价高度。它代表着社会评价的感性、直觉或直观的水平。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普遍的个人评价,不同于纯粹的个人评价,它可以是个人的,也可以是群体的,是作为社会评价主体的评价。在普遍的个人评价基础上,其中共同一致的成分构成了公共舆论或社会舆论的评价。社会舆论评价包括用各种大众传播形式所表达的人们共同的心理、情感、意志和观念内容。这种评价形式已经具有很大的感染力和约束力。这种形式包含了理性和非理性、理智和情感、理性和感性的多种成分。它的进一步理性化、系统化,就产生了权威评价。权威评价一般分为两种类型:社会代表机构评价和专家评价。前者是从社会管理系统的角度来评价,它往往是着眼于社会全局和实践的评价;后者是从特殊的专业角度进行的评价。两者的共同点是,它们都代表一定社会评价的最高理性化水平,并且具有付诸实施的指导性和权威性。

社会评价论关于社会评价主体组织形式的三个基本层次的划分,是高等教育社会评价机制三种基本类型划分的理论依据。评议机制基本上属于普遍的个人评价,它主要是指作为社会评价主体的社会公众个人或群体根据各自的切身体验、心理、理解能力和一定的标准对高等教育作出评价,代表着大学社会评价的感性、直觉或直观的水平。排行机制属于社会舆论评价,它主要是指一些研究机构、学术团体、网络公司、报刊社等新闻传媒单位,根据一定的指标体系,将搜集到的有关高校教育质量方面的数据通过加权求和的方式,制作成大学排行榜。认证机制属于权威评价的组织形式,它是指具有经过认证或授权了的社会团体和中介组织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以院校自评和专家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式对高校(或专业)的办学质量与水平作出合格与否的评价,它代表了社会评价的最高理性化水平,并且具有付诸实施的指导性和权威性。

其二,现实依据。纵观当今世界范围内高等教育社会评价的实际情况,我们可以发现,社会评价机制主要有评议、排行和认证三种基本类型。大学排行榜是最为普遍的、最为通用的一种大学社会评价机制。现在许多国家都有各种形式的大学排行榜,并且全球性大学排行榜也已渐成趋势。认证机制是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和评价模式。美国的高等教育认证制度是世界上发展最早且最完善的,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也都有类似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制,只是有的称保证机制,有的称审核机制。评议机制看似十分陌生,但它却实际存在于任何国家的高等教育评价中,因为评议机制的评价主体正是与高校息息相关的学生家长、企事业用人单位、社会慈善或捐赠机构。他们关于高校质量好坏的意见表达多属于评议的范畴。

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和社会力量的日益壮大,高等教育的社会评价迅速发展,评价形式与类型也更加复杂多样。1993年,武书连主持《中国大学评价》课题组第一次发布中国大学排行榜,之后每年一度推出大学排行榜,随后网大(中国)有限公司、中国校友会、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以及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相继推出各自的大学排行榜。这些由社会中介机构、新闻或网络媒体以及学术科研机构发布的大学排行榜,已成为我国大学社会评价的重要形式。相对于大学排行,高校认证在我国的发展缓慢。尽管工程类方面的专业认证已有一定规模,但其他学科的专业认证和综合性的院校认证还在探索中。前些年,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具有综合性的院校认证性质。尽管它是由政府主导的评价,但具体组织实施的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是一个半官方性质的社会中介组织,它受政府的委托来开展评估,体现了认证模式的中国特色。与国外的情形相似,高校的社会评议活动在我国也广泛存在,社会上不乏学生家长、高校校友、用人单位等关于高等教育质量的各种评价和议论,甚至在一些电视台推出的知名求职节目中,也时常能够听到人们关于大学及其大学毕业生质量的各种议论和评价,如中国教育电视台的综艺节目“职来职往”和天津卫视的综艺节目“非你莫属”,就常常成为各类人评议大学及其毕业生质量的社会公共平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