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系统涌生物支点原理

系统涌生物支点原理

时间:2022-03-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结合“系统2×基本臂=系统2S×效应臂”的系统涌生物支点特殊原理,分析研究如下:一、在模型中,系统涌生物特殊支点,是指在“同一性”的功能或机能下,系统2达到该机能或功能点,与系统2S达到该机能或功能点是平等的。
系统涌生物支点原理_系统涌生原理

涌生物整体支点是一种抽象的支点,是涌生物质支点(包括自质支点和他质支点)、量支点(包括自量支点和他量支点)、边流支点(包括内边流支点和外边流支点)的复杂集成,其本身也是具有整体涌现性的系统。涌生物整体支点,是以秩点组分(他质支点)为根源,以涌生物组分(自质支点)为基础,以内边流支点为具体形态主导,以外边流支点为环境支撑,它们通过量支点的线性非线性相互作用联系成为一个直接说明整体涌现性的整体。这里重点研究系统涌生物整体支点效应如何展开。

传统科学研究是1+1=2,系统科学研究的重点是1+1=2S(假定为2S,比如2.6、2.8等)>2,系统涌生物整体支点的研究是找到1+1=2与1+1=2S的关系,使2和2S通过这个系统整体涌现支点而获得某种研究关系。具体研究中,我们把系统涌生物浓缩为一个点,称为涌生物支点Z,则系统的2与系统的2S通过该支点Z而获得定性逻辑解释和定量关系的贯通联系。这称为系统涌生物支点原理。

(一)系统涌生物支点特殊原理

1. 系统涌生物支点特殊原理

系统涌生物支点的研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研究系统2与系统2S的定性逻辑解释贯通,二是研究系统的2与系统的2S的定量关系贯通。立足这两个方面,提出系统涌生物支点原理。

系统的2与系统的2S的定性逻辑解释的根源是唯物辩证法。系统的2与系统的2S是由辩证法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完成它们之间的定性逻辑解释。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在系统中形成的层次结构和关系的形态就是系统涌生物的具体形态,因此系统的2与系统的2S是由涌生物支撑它们之间的定性逻辑解释贯通的,这里同时需要研究系统的2与系统的2S之间的定量关系贯通的一般关系。

哲学给我们揭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图景,也就是说,世界上的任意事物和它之外的任何一事物都是联系的——普遍联系。这样意味着:世界的任何一事物作为自变量变化的时候,对它之外的任何事物都具有联系条件下的影响。传统科学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和阐述是不够的,传统科学是以机械和还原论为基础的,这一基础决定了对事物之间的某些联系被忽略了,在这一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数学和相关科学也是存在相应的局限。系统科学作为反对还原论和机械论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科学,重要的一点就是把传统科学中忽略的事物之间的联系作为与组分实体事物具有同等地位的高度,进而以其为侧重展开研究,系统科学正是做这一方面的弥补。系统科学的基础科学就是要建立以关系和联系研究为核心的科学,以弥补传统科学机械论和还原论的不足。

系统科学基础研究中,要把“当前的系统科学各种理论,拆除它们各自局限领域的脚手架,并以系统的逻辑使它们连贯起来、统一起来”,从哲学方向对系统科学基础研究进行探讨。

系统的2与系统的2S的定性逻辑解释的根源是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辩证法的核心。因此,系统的2与系统的2S的定性逻辑解释可认为:

把“世界普遍联系——世界上的任意事物和它之外的任何一事物都是联系的”用系统科学方式表达出来。这是系统涌生物支点原理的定性逻辑解释根源。任意事物之间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层次结构和关系的具体形态”所标志的事物,是系统涌生事物。因此,系统涌生物作为支点将事物之间实现普遍联系的逻辑连贯,从定量方面研究如下。

假定:在系统2和系统2S都能够实现“某一功能或机能”的前提下,系统2(1+1=2)实现某一功能或机能的消耗物质、能量、信息、时间和空间的量为“基本臂”,系统2S(1+1>2S)实现某一功能或机能的消耗物质、能量、信息、时间和空间的量为“效应臂”;

则有:

系统2×基本臂=系统2S×效应臂

系统2S/系统2=支点系数A,支点系数等于系统2S的涌生物支点除以系统2的涌生物支点,支点系数也等于基本臂除以效应臂。因此,当支点系数A=1的时候,系统2S=系统2,即系统没有发生涌生物支点变化,系统没有发生功能变化,系统没有变化。同样的这个原理也适用于系统2S与新系统2S之间的研究,即适用任何一个系统(能够走向同一目的态)的一般研究。

通常一个系统有自支点系数(A0),它是系统涌生物支点与1的比值;在研究中,也存在相对支点系数A,即系统涌生物支点与另一系统涌生物支点的比值。

2. 系统涌生物支点特殊原理的模型研究

系统科学的研究对象是具有系统特性的对象。在具有涌现效应的对象系统中,其中具有实现相同状态目的的过程中的不同状态或不同阶段系统,以及不同系统能够达成或实现某一机能或功能的一类系统,我们在这里侧重研究。这类系统的特殊之处在于具有共同的“目的态”,或者,能够达到或实现的功能具有“同一性”(可以是过程态,也可以是目的态)。在这种“同一性”下,可以构造系统涌生物特殊支点“同一性”条件下的模型研究。

假定:系统2和系统2S都能够达到某一机能或功能,系统2的研究坐标为系统2坐标,系统2S的研究坐标为系统2S坐标,两系统在该同一能够达到的机能或功能下的特殊支点为Z,对应系统2达到该机能消耗物质、能量、信息、时间和空间的量为“基本臂”,对应系统2S达到该机能消耗物质、能量、信息、时间和空间的量为“效应臂”,则有以涌生物特殊支点为核心的模型如下:

系统科学的研究对象是具有系统特性的对象。从简单研究开始,选择具有“同一性”机能或功能的某类系统特性支点进行研究。这里的“系统2、系统2S”是抽象概念,它们都是秩边流模型的系统,即是具有泛指不同层次结构和关系的系统。结合“系统2×基本臂=系统2S×效应臂”的系统涌生物支点特殊原理,分析研究如下:

一、在模型中,系统涌生物特殊支点,是指在“同一性”的功能或机能下,系统2达到该机能或功能点,与系统2S达到该机能或功能点是平等的。可参考杠杆原理来理解,要使杠杆平衡,作用在杠杆上的两个力矩(力与力臂的乘积)大小必须相等。即: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参考杠杆原理,我们可以获得“同一性”机能或功能条件下,系统2和系统2S的同一性机能支点的平衡原理,也称为系统涌生物支点特殊原理,即:

系统2×基本臂=系统2S×效应臂

二、在模型中,系统都是秩边流模型的系统,其中假定系统2由A、B、C秩点组分构成和生成,系统2S由A'、B'、C'秩点组分构成和生成。在遵循质能守恒的原理基础上,系统2×基本臂=系统2S×效应臂可以展开如下:

左边:组分A、组分B、组分C和涌生物A-B-C,支点臂{A,B,C,A-B-C}Z=(AZ,BZ,CZ,A-B-CZ);

右边:组分A'、组分B'、组分C'和涌生物A'-B'-C',支点臂{A',B',C',A'-B'-C'}Z=(A'Z,B'Z,C'Z,A'-B'-C'Z);

我们通常把(A-B-C)Z的距离量(消耗物质、能量、信息、时间和空间的量)称为基本臂量(也叫基本臂长),称(A'-B'-C')Z的距离量(消耗物质、能量、信息、时间和空间的量)称为效应臂量(也称效应臂长)。臂量,泛指当前系统达到目的系统的参量,即当前的支点臂到支点Z“需要走的路”。

组分秩点A,B,C,A',B',C'称为硬支点体,而A-B-C,A'-B'-C'称为软支点体,{A,B,C,A-B-C}和{A',B',C',A'-B'-C'}称为整体支点体;对于系统而言,硬支点体对应的支点称为硬支点,软支点体对应的支点称为软支点,整体支点体对应的支点称为整体支点。它们都作为整体支点集合的内容。

同一系统,在不同阶段,系统演化前后的物质和机能之间的关系,可通过基本臂和效应臂获得统一的研究认识:{A,B,C,A-B-C}称为演化前系统,而{A', B',C',A'-B'-C'}称为演化后系统,演化前系统与效应臂长的乘积等于演化后系统与基本臂长的乘积,即{A,B,C,A-B-C}×(A'-B'-C'Z) ={A',B',C',A'-B'-C'}×(A-B-CZ)。

三、在模型中的系统都是具体系统,任何系统都是由物质、能量和信息生成的。研究中,可根据系统涌现效应的具体分类来把握系统涌生物支点特殊原理的研究。比如,系统涌现主要区分组分效应、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环境效应,结合系统的物质、能量与信息情况,一是可以通过把握组分来获得涌生物的研究进而研究其支点特殊原理关系,二是可以通过把握能量来获得涌生物的研究进而研究其支点特殊原理关系,三是可以通过把握层次结构和信息模式来获得涌生物的研究进而研究其支点特殊原理关系,四是可以通过把握环境来获得涌生物研究进而研究其支点特殊原理关系。

3. 系统涌生物支点特殊原理的运用

系统涌生物支点特殊原理,是系统科学涌生物支撑系统研究的一种特例。它的研究核心是要抓住系统演化的方向,把握事物发展的趋势。因为,系统涌生物支点特殊原理是从研究对象的限定来把握的,通常是对系统具有一个稳妥生存周期的小范围来研究,是相对于系统变异、系统突变、系统崩溃、系统瓦解、系统非线性质变等常见情况的特殊情况,因此称为系统涌生物支点特殊原里。

系统涌生物支点特殊原理,可根据研究对象关系区分为两类三种:

一类是,系统2与系统2S是同一系统演化的不同阶段系统(通常认为能够达到相同的目的功能态),第一种为,系统2S高级于系统2,此为系统进化;第二种为,系统2S低级于系统2,此为系统退化。

二类是,系统2与系统2S不是同一系统演化的不同阶段,但两系统能够具有达到某一功能或机能的同一性,系统可在有条件下相互替换。

以上两类和三种分别指“一类系统”、“二类系统”共两类;“进化系统”、“退化系统”、“可替换系统”共三种。

如果从基本臂和效应臂的关系来区分,“一类系统”的基本臂/效应臂通常不等于1,其中“进化系统”大于1,而“退化系统”小于1。“二类系统”基本臂/效应臂通常不等于1,也可出现等于1的特例子,比如两个系统完全相同,或者两个系统不同但“某一功能或机能下消耗的研究量相同(但绝对的物质、能量和信息量是不同的,因为系统不同)”。

因此,根据基本臂与效应臂的关系来区分研究,一是等臂研究,二是非等臂研究。非等臂研究,主要对“一类系统”的研究,主要区分进化系统和退化系统的研究;对等臂系统的研究,通过对同一目的态或功能态的实现,在消耗同等研究研究参数(比如时间、空间、物质、能量或信息)情况下,反过来研究系统2和系统2S的涌生物情况。

(1)“1臂”研究

对一个单独的系统(系统2),我们通常可直接的进行“1臂”研究。假定该系统能够达成的目标态系统(系统2S)的效应臂为1,则:

系统2×基本臂=系统2S×效应臂

转化为:

系统2×基本臂=系统2S

我们可以获得基本臂的相关参数,从而可以描述性获得研究系统2的相关信息。

如图“效应1臂”模型:

反过来:

该系统2能够达成的目标态系统2S,而假定系统2的基本臂为1,则:

系统2×基本臂=系统2S×效应臂

转化为:

系统2=系统2S×效应臂

我们可以获得效应臂的相关参数,从而可以描述性获得研究达成系统2S的相关信息。

如图“基本1臂”模型。

根据“系统2×基本臂=系统2S×效应臂”的效应1臂研究可获得,“系统2×基本臂=系统2S”。假定系统A达成系统A’的携带参数C,而系统B达成系统B’的携带参数C(两个C参数是相等的、相同功能意义的)。则可表示为:

系统A×基本臂=系统A’(携带参数C)

系统B×基本臂=系统B’(携带参数C)

则可以根据系统A和系统B达到共同携带参数C的消耗基本臂的情况,比较该两系统在达成携带参数C的研究条件下的系统优劣。

当然,如果我们仅仅是以参数C为参照,规定系统A和系统B的基本臂量是相等的(两系统各自在规定的基本臂量下未必能或都能达到携带参数C,但参照参数C进行比较),比如规定消耗相同的时间、相同的能量、相同的物质等,则仍可以根据两系统接近或达到参数C的不同程度来判断系统的优劣,接近或达到者为优,而远离者为劣。

(2)非等臂研究

非等臂研究是系统研究的基本内容。系统是演化发展的,经历着“微”萌芽、涨落生成、生长、发展、成熟、死亡等阶段过程。通常研究的系统是在生长(成型)——死亡这个阶段的系统,在这个阶段按照系统功能机能和目的态指引为参照区分,包括系统进化和系统退化两种状态。

假定一个系统从雏形到完全成熟的轨迹为S(该轨迹是一个向量轨迹),研究系统为系统2S和参照系统为系统2,它们都属于该轨迹S范畴。如果系统2S在系统2之前,则称该系统为待进化系统或者待发展系统,如果系统2S在系统2之后,则称该系统为进化系统或者发展系统,如果系统2S处于系统的成熟区域,则称该系统为发达系统。

在研究中,因为系统2是作为系统2S的参照系统,因此系统2的基本臂也称为参照臂。

通常有:进化系统的基本臂要大于进化系统的效应臂,而待进化系统的基本臂则要小于待进化系统的效应臂。

假定一个系统从完全成熟点到瓦解或消亡的轨迹为S’(该轨迹是一个向量轨迹),研究系统为系统2S和参照系统为系统2,它们都属于该轨迹S’范畴。如果系统2S在系统2之前,则称该系统为待退化系统,如果系统2S在系统2之后,则称该系统为退化系统,如果系统2S处于系统的瓦解区域,则称该系统为崩溃系统。

在研究中,因为系统2是作为系统2S的参照系统,因此系统2的基本臂也称为参照臂。

通常有:退化系统的基本臂要小于进化系统的效应臂,而待退化系统的基本臂则要大于待退化系统的效应臂。

(3)等臂研究

系统经历着“微”萌芽、涨落生成、生长、发展、成熟、死亡等阶段过程,如果系统2和系统2S是这个系统内在规定性(质)下的发展,且两系统对应的基本臂和效应臂是相等的,则两系统是相同的。

系统2×基本臂=系统2S×效应臂

基本臂=效应臂

则系统2与系统2S是相同的。

如果是两个不同的系统,只能是在“1臂”研究下,进行相应的消耗相同的基本臂的比较研究。

(二)系统涌生物支点一般原理

1. 系统涌生物支点一般原理

“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地球!”,相传这是古代发现杠杆原理的阿基米德说的话。为了更好地理解涌生物支点特殊原理,可举例说明:“给我找到一个涌生物支点,我就能打通由分子进化为人类的通道。”根据涌生物支点特殊原理有:

分子系统×基本臂=人系统×效应臂

这里的涌生物支点就是人系统涌生物同分子系统涌生物之描述比。

人系统是“当前人”,其功能或机能是一般人的功能或机能,因此,可认为上面的人系统的“效应臂”(是指具有非线性转化进行的涌生事物描述性参量) =1,则分子系统的“基本臂”=人系统/分子系统。也就是说,基本臂是人系统涌生物同分子系统涌生物之描述比,通俗的说,基本臂量是分子系统进化到人系统的漫长历程相关量。因此,在“给我找到一个涌生物支点,我就能打通由分子进化为人的通道。”中,“一个涌生物支点”就等于“由分子进化为人的通道”。

这个通道,包括特殊支点的系统演化,也包括存在变异和非线性质变等复杂系统演化(“特殊”是具有同一系统质的演化,“一般”则是包括了不同质系统的转化)。如果这个通道,只有特殊涌生物支点,那么分子系统只能是分子系统,而人系统只能是人系统,它们之间永远存在巨大鸿沟;如果只存在非线性质变支点,那么分子将无法定义为分子,人无法定义为人,因为它们每一分每一秒都在非线性质变,无法具有对自己的肯定。

我们承认系统既对自己肯定,又对自己不断地扬弃,不断地发展,不断的否定——这种否定包括质变和量变。质变包括了涌生物特殊支点质变,既系统还是该系统只是处于不同的系统阶段,比如小苗、成树、带有花果的树,动物就更是如此了,胚胎小动物、成年动物。质变也包括了涌生物非线性支点质变,比如小苗之前的种子发芽、胚胎之前的受精子卵发育,这些都是存在巨大的非线性质变,它们是系统分叉的关节点。

非线性质变以后的系统和质变前的系统,两者能够实现的功能和机能可以有天壤之别。质变前系统能实现的功能,可能质变后系统都能实现;而质变后系统能实现的部分功能,质变前系统永远无法实现。因此,系统的研究不能仅仅局限在涌生物支点特殊情况研究,而应当扩大到对其一般情况的研究。

假定:在系统2和系统2S不能够实现“同一功能或机能”的前提下,系统2(1+1=2)实现自己的某一功能或机能的消耗物质、能量、信息、时间和空间的量为“基本臂”,系统2S(1+1>2)实现自己的某一功能或机能的消耗物质、能量、信息、时间和空间的量为“效应臂”;系统2S功能与系统2功能的涌生事物定性和定量比值描述,称为非线性转换描述;

则有:

系统2×基本臂×(非线性转换描述)=系统2S×效应臂

如果非线性转换描述=1,也就是说,系统2和系统2S能够实现同一目标或功能机能,则涌生物支点一般研究转变为特殊研究,即:

系统2×基本臂=系统2S×效应臂

但是,通常的系统中的非线性转换描述是不等于1的。

2. 系统涌生物支点一般原理的模型研究

在系统涌生物支点特殊原理模型的基础上,可以将:

系统2×基本臂×(非线性转换描述)=系统2S×效应臂

描述如下图:

在图中可看出,系统2的组分ABC各有两条线,一条是同一般支点Z的连线的基本臂,另一条是同非线性转换起点Z0连接线的基本臂,实际上,系统2只能达到非线性转换起点的状态功能或机能,而非线性转换起点Z0到一般支点Z的过程是由非线性突变化来解释的。

我们把非线性转换起点称为Z0,而系统一般支点(也是非线性转换终点支点)称为Z,那么对于研究系统来说,三角形AZ0Z、三角形BZ0Z和三角形CZ0Z的研究是重点。它们描述的是系统内部组分机能或功能从非线性转换起点到终点的非线性机能变化(三角形扫过的面积)。在一定范围内秩力、边力、流力越大,则通过系统支点扫出的系统效应三角形区域越大(通常是非线性的增大),反之亦然;超出一定的范围,秩边流函数与效应函数是复杂对应的,需要在具体研究中探索规律。

把非转换起点和非线性转换终点(Z0Z)称为非线性转换链条,假定系统2S优于系统2,则在理论上,一定存在“某一非线性转换链条”在“系统2×基本臂”的基础达成“系统2S×效应臂”的同一的功能、机能或目的态。

即:系统2×基本臂×(非线性转换描述链条)=系统2S×效应臂

我们假定把“非线性转换描述链条”浓缩为一个点,称为系统一般支点,它显然是属于涌生物的范畴,则有,“系统2×基本臂”通过一般支点获得同“系统2’×效应臂”的一致性和同一性。

我们可以用系统秩边流模型来研究系统2和系统2S。系统2的秩点与系统2S的秩点之间的关系,系统2的边与系统2S的边之间的关系,系统2的流与系统2S的流之间的关系如下:

一、对系统2和系统2S而言,系统2中的任意秩点及其变化必然可通过系统一般支点,同系统2S中对应的秩点及其随之而发生的变化联系起来。推广而言,多个秩点及其变化也必然可通过系统一般支点,同对应的多个秩点及其随之而发生的变化联系起来。

二、对系统2和系统2S而言,任意信息和能量的转化与传递,都可以通过涌生物一般支点得到“变化和应变”之间的连通。

三、对系统2和系统2S而言,系统2的任一整体性,和系统2S的对应整体性,都可以涌生物一般整体性支点获得逻辑连通和解释。假定基本臂与效应臂相等,则系统整体一般支点=系统2S与系统2的整体之比,即系统整体一般支点具有系统2S对系统2的整体涌现的描述和支撑意义。

综上,系统包括物质、能量、信息等内容,系统涌生物支点一般原理,主要是讨论系统、物质、能量和信息等的变化,及其对应的系统、物质、能量和信息的应变之间,通过涌生物非线性变换链条连通的问题。涌生物一般支点原理,可以解释任何系统之间“变化—应变”之间的连通,世界中普遍的存在系统2和系统2S的联系;因此,可以说,从系统2到系统2S,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从青蛙到王子是可能的,从丑小鸭到白雪公主也是可能的,世界从A到B一切皆有可能。因为,这是世界普遍联系的真理,这也蕴涵着两系统之间通过非线性转换链条支点可以逻辑贯通的普遍规律。

只要给我一个非线性转换链条,任何变化都可以达成理想变化。非线性变化链条,犹如现实达成理想的魔法。

在对系统涌生物一般支点的研究中,我们重点讨论非线性转换链条,如果非线性转换链条为1,我们则进入系统涌生物特殊支点的研究。系统事物中,一定存在一个涌生物整体支撑系统,同时,系统与别系统的关系,可以通过非线性描述转换支点得到连通的研究。

在传统科学研究中,无法解释涌现效应,我们引入涌生物承载解释。系统2到系统2S的一般的普遍的联系关系,我们找到了非线性转换链条描述,简称非线性转换支点解释,也称为一般支点原理。如下:

系统2×基本臂×(非线性转换描述链条)=系统2S×效应臂

当非线性转换链条为1的时候,或者说不存在的时候(因为非线性转换描述链条,是涌现后系统与涌现前系统的非线性描述比,如果两者相同,则这种描述比不存在,非线性转换链条差值为0,而比值为1),涌现不存在的时候,则有效应臂属于基本臂的范畴,即:

系统2×基本臂=系统2S×效应臂(基本臂)

则系统科学研究进入传统机械论和还原论的特殊研究范畴。

3. 系统涌生物支点一般原理的运用

事物与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就是事物与事物相互作用的涌生事物。系统是世界的普遍存在形式。涌生物是事物与事物生成系统特征性的承载支点,是世界作为一个整体的抽象支点。我们知道,数学中的坐标变量,比如直角坐标的X轴的变化都是线性的,而现实生活系统中,我们面对的变量通常并不一定是线性的,这样,我们在描述自变量的时候就有点复杂。更为复杂的是,生活中的变量发生改变后,跟随发生或者受影响的量的变化通常是非线性的、复杂的。数学通常建立某种函数,把自变化和随变量联系起来;这为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有力的工具。现在的问题是:面对复杂巨系统,难以把一切的自变量和一切的随变量结合起来,并提供规律的认识和计算研究。一方面,数学还没有为复杂系统研究提供完美的工具;另一方面,系统科学的研究还没有在这方面向数学提出需求。

在系统涌生物支点特殊原理的应用中,主要根据基本臂和效应臂的关系加以区分。由于涌生物支点特殊原理是涌生物支点一般原理的特例,因此,涌生物支点一般原理的应用研究在特殊情况下,可以转化为特殊原理的应用展开。

系统2×基本臂×(非线性转换描述链条)=系统2S×效应臂

当非线性转换描述链条=1,则进入涌生物支点特殊原理的研究;

当非线性转换描述链条≠1,则是涌生物支点一般原理的研究。

通常的研究为,假定效应臂=1,将“基本臂×(非线性转换描述链条)”看作为广义的非线性转换描述链条,或者称为广义的非线性链条支点;则有:

非线性链条支点=系统2S/系统2

即,涌生物支点物一般支点=系统2S/系统2

根据涌生一般支点原理模型,我们研究涌生物一般支点,就是要研究“系统2S/系统2”,则要将“系统2S/系统2”展开为秩边流模型进行有效研究。把系统简单划分的话,系统由组分事物和涌生事物构成与生成;则“系统2S/系统2”的研究可以划分为“系统2S-组分/系统2-组分”和“系统2S-涌分/系统2-涌分”,如果两个系统的组分是相同的,则“系统2S-组分/系统2-组分”=1,那么涌生物一般支点就是“系统2S-涌分/系统2-涌分”的研究,具体表现为两个系统的层次结构和关系的描述性比值;如果这个比值≌1,那么我们通常把这类研究归纳到机械论和还原论的研究中(绝对的等于1是不可能的),这是区分传统科学和系统科学的分水岭。通常的系统,“系统2S-组分/系统2-组分”不等于1,且“系统S-涌分/系统2-涌分”的描述性比值也很复杂。

(1)涌生物支点的秩边流模型分析

显然,用系统的组分和涌分的简单划分,不利于系统科学的深入研究。需要在秩边流模型下研究获得更丰富的展开。涌生物支点展开具体可有组分支点、规模支点、结构支点、环境支点等,每个支点与支点之间具有耦合关系。对于系统涌生物一般支点原理,核心研究就是找到系统支点函数。对于一般的传统科学来说,系统是简单系统,或者是简单巨系统,系统支点的数量有限,或者支点与支点之间的耦合关系简单。对于这样一些支点的处理,可以运用机械论和还原论的观点来处理,必要的时候用一些误差来修正。但是,对于系统科学的复杂巨系统而言,这样做显然是难以继续实施的。

系统模型,就像传统科学的物理学的质点模型,传统科学对于质点的认识效应是直接求解的;而系统科学中,并不能对系统模型直接求解。它必须依托系统涌生物支点来进行深入研究。系统科学基本概念体系是广泛的,包括了组分、序、系统、秩等,也包括了抽象系统的秩、边、流等。任何一个系统,都可以抽象概括出其秩边流模型,或者说一个抽象系统除了秩边流没有其它,任何一个具体的系统都是抽象秩边流的具体化。研究系统涌生物支点一般原理,要充分利用秩边流模型,则涌生事物与秩边流在系统中具有如下特性:

一是,秩边流模型的秩点都有通过系统一般支点达成秩点效应最大化的本能趋势——自分形力;

二是,秩边流模型的秩点之间的流都有通过系统一般支点达成系统整体效应区域连续化、圆滑化、稳定化的趋势——系统整形力;

三是,秩边流模型的分形力和整形力通过一般支点得到统一。

秩点通过系统支点达成效应的关系。系统物质的纺锤状解构模型(见第三章具体阐述“关于物质”)可以看出,秩点是物质的内核,这种内核具有一种天然的本性——使自身获得最大化的分形——通过外核(道)进行实在的过渡。在系统科学研究中,道并没有一个绝对准确的定位,它融合在系统的边流之中,是一个混沌体,准确的找出任意一个秩点的全部“道”是困难的——因为已经不可能独立分解出来,由于世界上没有绝对独立的秩点,用任何方式把一个秩点的道分离,事实上它又进入了别的方式的道的融合中——它始终没有能够独立的显现出来。所谓显现,只能是从这种角度或者这种方式,而不能是完全的角度和完全的方式;将不同的角度和方式的显现加和,得到的也不是道的整体的显现,这是必然的,因为它融入了不同的角度和方式——人们永远无法绝对剥离这些方式和角度的脚手架,但我们无须气馁,因为我们可以无穷的逼近,在这个无穷逼近的道路上,我们可以获得足够生存和发展的真知——因为我们无穷的逼近收敛于真知。秩点的自分形力是世界系统的根本动力。秩点自分形力是秩点的本能,即使自身秩点效应最大化的本能趋势。秩点分形力通过秩点边在道处进行过渡和实施外显——不同秩点的道与道融合,当这种融合达到相对稳定,即秩点自分形力与其他秩点自分形力通过流(系统涌生事物支点)达到相对平衡,这样形成系统。这里必须强调,稳定是相对的(相对于别的系统而言具有,时间、空间、形态、神态上的某一个特征的更持久性,便称为某一系统),通常而言系统是必然演化的——因为,所有的秩点是由最原始的唯一一个世界秩点生成的,这个唯一世界秩点的自分形动力是世界运动的根本,因为它不等于零;这决定了:在生成的缤纷多彩的世界中,这些无穷的秩点的分形力聚集起来,无论方向如何,内耗如何,总的自分形力是不等于零的——世界永远是运动、演化和发展的,是作为系统永远运动、演化和发展的,且涌生事物在其中具有支撑及显现作用。

(2)涌生物支点与秩点组分的依存度研究

任何系统都有一个系统支点,通过该支点显现或涌现效应。从组分——序——系统——秩来看,独立的组分没有边流力,系统支点的效应臂为1,这是传统科学的基础。秩边流的依存度低时,系统支点是弱稳定性的,呈现序效应。秩边流的依存度高且稳定时,系统支点是相对稳定的,呈现典型系统效应。秩边流的依存度稳定,且动态演化,充分涌现效应时,系统支点是复杂变化的。秩边流依存度与能量和信息(包括熵)具有密切关系,他组织是有外力参与的试图实现外力目标下的效应区域最大化的特效化的自组织

涌生物通过系统支点达成效应的显现。涌生物,首先需要强调的,它不是独立存在的,它是随秩点的相互存在而瞬时生成的。涌生物的系统支点效应,表现在使秩点之间的相互存在效应过程趋于圆滑和连续,使秩点之间的相互存在效应呈现趋于稳定。涌生物,对于系统的组分的作用是巨大,涌生物能使散落的组分凝聚巨大的力量,也能使巨大分形力的组分在系统中被束缚。因此,涌生物是系统能够成为系统,而区别于传统的机械事物的根本所在。涌生物,虽然不绝对独立存在,但能够相对独立存在,不管它如何存在,它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达成系统支点下的系统整体效应。在无外力条件下,多个秩点,它们的秩边流力有一个自组织朝向——使系统效应区域(线)内部尽可能的连续、尽可能的不留空隙、尽可能边缘圆滑、过渡与连接稳定,即扫出的实际占有效应三角形区域最有效化或最稳定化。这是系统自组织的解释模型和研究模型,即秩点博弈使秩点效应最大化在系统达成的妥协的自组织整体效应。

边通过系统秩点达成效应的关系。从辩证法角度来看,陈书栋在研究矛盾时提出了《基础论》,边可以说是系统学秩边流模型中的秩点分形力和流的整形力的对立统一的“基础”。对一个系统而言,内边力越强,对边力下的秩点组分的束缚和控制就越强:有的仅仅把边力下的秩点组分的分形力控制,控制它的相关属性和动态;有的可以对边力下的秩点组分改造(当边力足够大于秩点的分形力,此时秩点组分的分形力其实就是维持自身效应的能力);当然,当内边力小的时候,秩点依靠自身的分形力将引导改变流而形成引导下的新流及其对应的新边力,使它们的分形力和整形力趋向某种统一,这种统一达到相对稳定就是系统,稳定破坏就是系统重组或崩溃。对一个系统而言,系统外边力越强,则对系统内外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越严格、越强——对于一个开放系统而言,这种强表现为稳定、有需有序,良好吸收、良好过滤、良好释放;对一个封闭系统而言,这种强——将直接导致向削弱这种强转变,即熵增加的方向,系统越来越混乱。世界系统的方向是不断的自组织向分形力共同的指向——超循环方向。

系统支点,具有一个依存度。依存度越低,越倾向于机械论和还原论;反之,越高则越倾向于整体论。系统支点的依存度分析有以下:

一、支点为单独的一个秩点组分。第一种情况,支点就是自变体秩点,即自变体秩点等于系统支点,则系统支点效应体现为自变体秩点直接在随变体的“反映作用”;第二种情况,支点就是随变体秩点,即随变体秩点等于系统支点,则系统支点效应体现为随变体秩点直接在自变体的“选择接收反映作用”;第三种情况,支点既不是自变体秩点本身也不是随变体秩点,而是第三个秩点,我们通常把这个支点称为传递支点。

二、支点为简单的多个秩点组分的组合。这个支点,可以是多个秩点的散点组合,可以是单向链段的组合,可以是系统组合,也可以是以上的混合组合,即可能是系统与非系统的组合。比如,一个人在这个时间这个地点,通过秩点A获得成功,在那个时间那个地点通过秩点B获得成功,在另外时间和另外地点通过秩点C获得成功,这些秩点A、B、C……关系如下:第一种情况,这些点是散点,没有内在必然的联系,那么支点的秩点是散点集合。第二种情况,这些点有相互的单向链段联系,比如身份不同,A是校长,B是老师,C是学生。第三种情况,这些点可能是系统,比如作战系统,A是军官,B是战士,C是武器,D是体制……这些构成一个军队系统,作为一个支点是以整体军队系统向外作为支点的。第四种情况,是以上的复合,A是一个单秩点,B是一个单向链段的多个秩点集合,C是一个军队系统秩点……这种情况主要讨论的是只具有机械性和线性的支点效应关系,称为简单支点。

三、支点为具有复杂性的多个秩点组分的组合。这个支点,可以是多个秩点的散点组合,可以是单向链段或多个单向链段的组合,可以是系统或多个系统的组合,也可以是以上的混合复杂组合,即可能是系统与非系统的复杂组合。这里支点的秩点分析同简单的多个秩点组分的分析类似,但是这里主要讨论的具有放大效应、非线性效应的支点效应关系,称为复杂支点。

单独支点具有直接依存度,简单支点具有机械论依存度,复杂支点具有复杂性依存度。秩边流之间或系统之间依存度越大,则效应函数扫出的效应三角形区域(或轨迹线)越连续和越圆滑,尤其是逻辑连续和圆滑。比如,钉子到国家之间的秩点的相互依存度必须高,才能产生马蹄落到国家的灭亡,秩边流之间的依存度高,系统效应在逻辑上连续而圆滑,如下图:

任何一个秩点与另一个秩点的关系,从物理学上来说有四种相互作用力,它们都是通过秩点之间自分形力的流面而实施的,流的研究显然是无穷复杂的,尽管物理学、化学已经取得伟大的成就,但也没有能获得统一;从系统科学来看,它们统一于涌生物。爱因斯坦的时空弯曲,并不是单一秩点的时空是弯曲的,而是共同的流的时空弯曲。对于太阳质点和光量子秩点,它们共同的流支撑相互作用的现象,看起来是光子在沿着太阳秩点的流曲面上运动——而事实上,它们是相互的。四种相互作用力的秩边流阐述也是复杂的(有待深入研究)。

(3)涌生物支点的非线性转换区研究

从模型图中可见,Z0-Z的非线性转换描述链条及“三角形AZ0Z、三角形BZ0Z和三角形CZ0Z区域”是涌生物支点的非线性转换区域。通常复杂系统的有效复杂性,都发生在这个区域。

Z0-Z是系统的演化的临界点集合区,在这个区域,分为量规模效应阶段临界点的集合和质属性临界点的集合。同一短暂的时空区域内,可能存在多个Z产生的条件,因此,这个区域称为临界点集区。这是复杂性产生的根本原因。多个临界点集区,时而间断,时而连续,使得复杂性更复杂。

根据这些具体涌生物作为支点并显现效应的临界点的出现不同,及其稳定程度不同,作为一个弱稳定性的整体,可称为涌生物序支点。涌生物序支点是一个具有弱稳定性的、相互联系密切的一部分涌生物效应支点形成层次结构关系的群——这个群属于临界点集合区。

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其秩点内部自分形力和涌生物自分形力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相互转化、相互统一,不管宇宙如何变化,它始终是一个纯粹物质的“恒一”。通常,秩点自分形力对于涌生物的边来说具有突破效应,而涌生物自分形力对秩点边来说具有约束整理和控制效应。通常,整形力大于秩点自分形力的多个事物的整体才有可能成为相对稳定系统。系统的演化,来源于秩点自分形力和涌生物整形力的相互作用、相互斗争和相互转化的统一。涌生物可以转化生成秩点物,秩点物也可以转化生成涌生物,简单的理解,我们可以用易经的“阴”和“阳”来表示“涌生物”和“组分物”。组分物质和涌生物共存并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整体宇宙演化,是自然世界的基本状态。

(三)系统涌生物支点原理的数学研究:y=F(x,O)

1. 对“1+1>2”的系统哲学思考

贝塔朗菲最先把涌现概念引入系统科学,提出了“涌现的特征”,曾借用亚里士多德的命题“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来直观地表述这种涌现性,并获得广泛认可。它简化的说法可以是:1+1>2(传统的数学思维或者机械论还原论思维1+1=2)。苗东升认为,这种直观形象的理论是不严谨的,整体涌现性固然有定量描述,但它首先是指定性特征,整体具有组分之和没有的新质,即新的定性特征。系统涌现性,目前我们已经能够对其作定性或定量的表象描述,如何对它同时作定性和定量的本质描述呢? 我们认识系统的方法包括有,对称性与非对称性,平衡与非平衡等;系统科学认为世界更本质的是非对称性和非平衡状态,我们把这种非对称和非平衡状态描述为1+X+1状态;传统科学的机械论和还原,认识世界是对称的平衡的,是机械的可还原,且能够获得加和或线性关系,我们把机械论还原论状态描述为1+1状态;则有:

1+1=2(传统科学机械论和还原论研究描述) (1.1)

1+X+1=2S(系统科学的世界本质的描述) (1.2)

传统科学的机械论和还原论描述,已经取得了巨大的发展(这里不展开)。非对称性的描述,因为无法提炼和抽象概括非对称的区别于传统科学的那部分东西,只能用X表示。如果我们用(1.2)式进行分析,假定事物是对称的,事物是可还原的,是机械的,即X=0,则(1.2)变为:1+0+1=2S=2。如果,X>0,直观的我们可以获得,1+X+1=2S>2。我们知道,X从存在上来说是一定大于0的,任何存在都大于0,但是,如果X存在的作用对传统科学划分的可还原的秩点的影响是减小的,1+X+1=2S<2,反之,1+X+1=2S>2。

X是什么? 很显然,从系统科学看来,它就是具有层次结构和关系的流。

从传统科学来看,X是不单独存在的。在系统科学研究中,流是非同秩闭合边与边之间的统称,如果没有秩点边,流则是不存在的;如果只有同秩闭合边(只有秩点),流也是不存在的(只有同秩闭合边,也就是说,一个秩点有自己的本身的同秩闭合边,别的秩点也是,这一个秩点是被还原的,不以系统状态存在,则流是不存在的)。如果秩点与秩点组合成系统,则将出现非同秩闭合边与边之间的存在,这一部分存在,称其为涌生事物,就是流。

在传统科学的基础上,应当承认,传统科学从硬组成和硬参数是具有可加和性的(把传统科学可以加和参数称为硬参数,软参数是不可简单加和的),比如系统的重量等于各元素的重量之和,单位的总人数等于各人数之和,一本书的总字数等于各章节字数加和,可加和性是系统科学研究的基础,这也是系统科学的真正诞生并走向成熟,是需要在传统科学获得透彻发展及成熟之后,因为,系统科学研究需要传统科学的基础。

涌生事物的数学研究,也是系统科学数学研究的重点。其基本遵循是要把作为系统两大类基本内容的组分事物和涌生事物,通过数学形式,在系统机能或功能或目的态的统一下,获得逻辑连贯的数学描述。因此,研究系统2和系统2S的关系,是系统科学数学研究展开的基础之一。

2. 系统涌生物支点原理的数学研究:y=F(x,O)

“世界上的任意事物和它之外的任何一事物都是联系的”这个观点论证起来是比较困难的。在这里仅在此观点上开展应用,并不作为重点阐述。从系统学角度来看,假定该观点成立,现在要研究“任一事物与任一事物的联系”,事物与事物联系,必须存在“联系支点”,男人和女人是联系的,他们可通过“性别”支点联系;夫妻是联系的,他们可通过“家庭”支点联系;老师和学生是联系的,他们可通过“教学”支点联系……

联系区分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直接联系支点,是指联系的双方通过直接相互作用或规范而获得系统内的联系。间接联系支点,是指联系的双方通过间接的两个以上的多事物而获得的系统内或系统外的联系。间接联系支点,“某一研究事物”与第一间接事物通过直接支点联系,第一间接事物与第二间接事物通过直接支点联系,第三间接事物与第四间接事物通过直接支点联系……倒数第一间接事物通过与“另一研究事物”通过直接支点联系——这样构成“某一研究事物”与“另一研究事物”的间接支点联系。根据系统的大小情况,间接支点联系可在包含研究事物的大系统内,也可在被不同系统包含的系统之间。我们也可把间接联系,称为具有中介支点的联系。根据中介的复杂程度,区分简单中介和复杂中介。间接支点联系,在传统科学和认识中,通常把具有一定层级数或一定复杂性、难以预见和把握的中介——忽略(只关注简单的中介和关系),比如北京的牛和天津的书,它们可以有直接联系支点,天津的书描写了北京的牛,两者具有系统内的直接支点联系;间接联系支点则是复杂的,比如,北京的牛——屠宰牛获得牛肉——牛肉通过汽车运输——牛肉抵达天津菜场——牛肉被书的主人买走——书的主人把牛肉搁在了书上,这样就产生了北京的牛和天津的书的间接支点联系。这是一种间接支点联系,联系的双方具有实体、实际的最后相互作用联系。另一种间接联系是复杂的,比如“铁钉(丢)——马掌(脱)——战马(损)——将军(伤)——战争(败)——国家(亡)”,铁钉和国家之间并没有实体的实际的最后相互作用,但是它们之间具有以信息为牵引、以逻辑为引导的间接撬动效应的相互作用联系,国家的效应可以追溯到铁钉的生成根源,铁钉(丢)——马掌(脱)是直接生成原因,马掌(脱)——战马(损)是直接生成原因,战马(损)——将军(伤)是直接生成原因,将军(伤)——战争(败)是直接生成原因,战争(败)——国家(亡)是直接生成原因。生成效应,是一个非线性的链条,是一个个生成效应的连续集合。中国北京房山岗上的农民和美国总统奥巴马有联系吗? 北极熊和北京的汽车有联系吗? 蝴蝶和龙卷风有关系吗……为了方便,在广义联系研究中,建立相关模型如下:

普遍联系的是世界的任意两事物,如图中,左边为ABC事物,右边为A'B'C',事物,它们之间可以通过Z直接联系,这时,Z就是两事物的直接涌生事物;也可以通过中介获得连接,这时,Z就是两事物之间的流——这个流是个广义的流(可能在研究上,流中的中介物质客观上要高于左右两边事物)。这种普遍联系是哲学的,也是客观的。系统是世界的普遍存在形式,系统科学基础原理应当是世界普遍存在的系统基本研究。

如果把“Z作为两事物的直接涌生事物联系”和“Z作为两事物之间广义的流联系”统一为系统ABC事物到系统A,B,C,事物的非线性变换描述链条支点,则将这种“世界任意两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转化为系统科学的一般描述。

在系统科学一般描述中,把系统ABC和A'B'C',系统作为广义的同一系统的两个发展状态(从狭义上,两系统可能不是同一系统)则,我们将获得同一系统的两不同阶段的发展研究,即是系统一般支点原理,如下图:

作为左右两系统的联系研究,要透过这两系统事物本身,抓住科学能够研究的对象、属性、内容和参数。事物有许多的属性、参数,数学中把事物的变化的一切的属性都用自变量来描述,这里可把事物自变量与另一事物自变量之间的联系通过联系支点进行统一起来。在系统科学研究中,系统中的事物自变量与另一事物自变量之间的联系是有序的,对这一“有序”的研究方法,通常根据逻辑和时空有序的原则、根据人认识的规律和方法,把具有逻辑在先、时空在先、认识需要在先的事物自变量称为系统支点自变量,把与之具有联系的另一研究事物自变量(既有事物自分形自变,又受“在先”自变量影响),称为系统支点自变量在某种序关联下的通过系统支点作用下的随变量。这样看来:

研究任意两系统中某一系统中自变量与另一系统随变量之间的普遍联系,核心的是研究对自变量与有效随变量之间的整体涌现联系规律的学问。传统科学,研究自变量与随变量之间的有效的联系是机械的、可还原的;但系统科学研究自变量和随变量之间的有效联系侧重整体涌现的联系规律研究。

这里主要研究系统发展的两个不同阶段或状态的关系(呈现为两个相对区别的系统),左边假定为系统的基本状态,为ABC系统;右边为系统的效应状态(未来状态),为A'B'C'系统;如上图的左、右系统在“非线性转换描述链条支点”联系下的研究,即,属于广义的ABC系统的不同阶段的系统状态研究。假定,用y=F (x,O)来表示相互关系,其中A、B、C∈X,A'、B'、C'∈Y,O主要表示各两系统来自非线性转换描述链条支点的联系;即:

左边ABC系统的变量都称为自变量,用X表示;

右边A'B'C',系统因随左边系统变化而变化的量称为随变量,用Y表示;

而系统的非线性转换描述链条支点为O;

则有:

y=F(X,O)

y=F(X,O),X是自变量,y是随变量,O是系统涌生物支点支配量。

任何一个系统都由组分生成,组分是系统的最根本的自变量,它作为一个与系统中与其他组分联系和作用的事物,其研究解析可以参照系统效用认识的“作用法”,即可把组分在系统中解析为三型或四型作用体[1]。自变量的参数包括内质、质量、速度、力等基本参数,也包括事物作为自身的表现参数,比如体积、颜色、属性等。我们说任何一个系统都有目的,y是系统的目的,可以是自组织目的,可以是在有人参与的他组织中也是系统的目标、任务等,也可以是系统的发展势、系统的稳态点、目的态,这在本质方向上是一致的,可统称为“目的”。

系统之中除了系统组分,还有“涌生事物”。涌生物具有支配系统中的组分的作用,它具有支撑整个系统的决定性意义,它是系统支点原理的核心,这里用O表示系统涌生物支点支配量。

在y=F(x,O)研究中,区分两个组分生成的系统和多个组分生成的系统两大类。

两个组分生成系统:

由y=F(x,O),得到y=F(x1、x2,x1Ox2)

x1、x2是组分,O是两个组分的涌生物。可以得到如下图:

系统作为一个整体事物,其发展轨迹是超循环的螺旋发展模式。在示意图中,可以发现,组分x1、x2和两个组分的涌生物O都在支配螺旋中。支配螺旋的中心轴是以O及O的变化点连接成的线(这个线可能是直线,也可能是曲线,主要由系统支配地位的O的变化决定)。系统支点O的研究参数主要有支配螺旋速度、方向,支配螺旋力大小及方向,支配螺旋加速度,等等。

一、支配螺旋力。“系统螺旋力”由组分x1、x2博弈获得涌生物,该涌生物的支配力及方向是系统的支配螺旋力。该涌生物可能含组分x1的涌生物当量大些,也可能含组分x2的涌生物当量大些,也可能以共同生成的新涌生物当量为主。组分都具有自分形力,“系统螺旋力”与“自分形力”的差,就是该组分所受的支配螺旋力,即系统对该组分的支配螺旋力。

二、任何一个组分,在系统的支配螺旋力的作用下,具有一个支配螺旋加速度。支配螺旋加速度等于,支配螺旋力与组分分形抵御的比值(即a=F/D)。其中F是系统对该组分的支配螺旋力,D是组分自分形抵御——自分形抵御是组分自分形缘于自己自分形的势和变化,对于支配螺旋力产生的抵御。D的研究,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组分的质量,二是组分的自分形势及开显等。对于传统科学来说,D的自分形参数约等于0,则D=质量,即传统力学中有事物的加速度a=F/m。但在系统科学中,Z的自分形参数不能忽略,比如社会系统中,个体组分人对于系统的推动作用,个体组分人受社会系统约束加速度,等等。

三、系统涌生物支点O,具有支配螺旋速度、支配螺旋力和支配螺旋加速度。当然,还有其他一些参数,有待深入研究。

对于两个组分的系统,系统组分x1与组分x2博弈,产生涌生物——具有系统螺旋力,如果组分x1的自分形力与系统螺旋力方向一致,说明在博弈中,组分x1取得了博弈的上风,将产生以组分x1为核心的系统发展。组分x1获得支配地位,则通常表明组分x2未获得支配地位,即系统螺旋力方向与组分x2自分形力方向存在一定夹角。在分化的系统螺旋力方向的组分自分形力与系统螺旋力叠加,存在增加和减小的现象,获得支配螺旋力。在非系统螺旋方向上的自分形力仍旧使组分保持自身的存在和变化——这种存在和变化已经是“获得分化系统螺旋方向后”的,并在此同时,系统螺旋力对该组分具有支配螺旋力下的组分的自我的存在和变化——综合起来,表现为“博弈条件下”的组分的存在和发展。

多个组分生成系统:

由y=F(x,O),得到y=F(x1、x2、x3……xn,x1O……xn)

可依据相互涌现支点模型(如下图)展开研究。

当O的系统螺旋力方向与组分自分形力方向完全一致时,则系统螺旋力得到增强,该组分的支配螺旋力得到增强,该组分支配螺旋加速度增大,支配螺旋速度将出现非线性增加。系统螺旋力对该组分具有完全支配功能,系统组分被系统完全支配。

当O的系统螺旋力方向与组分自分形力方向存在一定夹角时,在分化的系统螺旋力方向的组分自分形力与系统螺旋力叠加,存在增加和减小的现象,获得支配螺旋力。在非系统螺旋方向上的自分形力仍旧使组分保持自身的存在和变化——这种存在和变化已经是“获得分化系统螺旋方向后”的,并在此同时,系统螺旋力对该组分具有支配螺旋力下的组分的自我的存在和变化——综合起来,表现为“系统条件下”的组分的存在和发展。

当O的系统螺旋力方向与组分自分形力方向完全相反时,系统螺旋力与组分自分形力是斗争的,要么系统螺旋力被自分形力削弱后占据支配地位——也就是说,系统对系统内的组分具有完全的束缚作用,甚至能够将系统内的组分根据系统存在的要求将其淘汰、瓦解甚至消除,比如国家系统将完全的反对的敌人(组分)消灭,人体系统将危害人体的细菌消灭;要么自分形力击败系统螺旋力获得系统螺旋力的支配地位,比如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当时国民党处于中国国家系统的系统螺旋力支配地位,共产党在国家系统中具有自分形力,在斗争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的自分形力击败了处于系统支配地位的国民党的系统螺旋力,获得了系统的支配地位,形成了新的系统螺旋力——标志着新的系统的诞生。

从联系支点模型推导出来的系统涌生物支点模型,是系统自支点模型;而从数学角度研究的系统支点模型是系统内部组分相互支点模型,这两个模型本质是一样的——即以涌现为核心的系统自我存在和发展的研究,以及从系统内部相互关系的研究,两个模型分别侧重同一系统本质的内外两个研究角度。

[1] 温勇增:《系统效用认识论》,中国书籍出版社,2012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