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构建社会风险管理的九项机制

构建社会风险管理的九项机制

时间:2022-03-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根据邯郸银行金融风险防范的成功实践,建议借鉴金融风险防范的理论和经验,积极构建社会风险管理的九项机制:1.识别机制。为应对可能发生的各种社会风险,一是要牢固树立防患未然的理念。这是各级政府财政预备费的法定要求,也是预防社会风险的制度安排。三是各级、各单位的预备费比例要与社会风险的等级和程度挂钩。实施社会风险分散机制,一是在经济上要推进股份化。
构建社会风险管理的九项机制_2011~2012年河北省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

毋庸讳言,相对于经济学、金融学来说,我国社会学发展相对滞后——受苏联的影响,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在高等学校停止讲授社会学,社会学研究也停滞不前,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20世纪70年代末。社会学学科重建之后,又由于重经济建设轻社会发展的大环境而发展缓慢。我国加强社会管理、应对社会风险的现实,需要社会学的理论创新和智力支持。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都需要积极借鉴成熟学科的理论成果,金融学便是吸纳了大量数学、统计学和rr技术而得以迅速发展的当代“显学”。积极大胆地借鉴金融业风险防范的理论和经验,既是我们应对社会风险的现实需要,也应是推进社会学学科建设的重要选择。根据邯郸银行金融风险防范的成功实践,建议借鉴金融风险防范的理论和经验,积极构建社会风险管理的九项机制:

1.识别机制。分地区、分系统、分单位进行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全面社会风险排查、报告、汇总,充分揭露客观存在的自然灾害、食品安全、生产事故、环保、金融、就业、治安、信访等各个方面的风险点。把责任追究的关口前移,排查不出来即对有关责任人进行问责。

2.计量机制。尽管贝克认为,许多“完全逃脱人类感知能力的放射性、空气、水和食物中的毒素和污染物,以及相伴随的短期和长期的对植物、动物和人的影响”的社会风险,是不可计量的,但仍有许多传统的、常规的社会风险的预期损失还是可以进行价值计算的,有些直接就是一个货币数额,如事故和灾难的经济损失、信访人的利益诉求、社会保障救助等。在充分识别风险的基础上,可以计算或折算出一定时期不同地区、行业、单位的社会风险预期损失值,进而可以汇总出全社会风险预期损失总值。

3.分级机制。在准确计量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社会风险评级模型,定期对不同地区、行业、单位进行风险评级。评级模型的设计,既要考虑社会风险预期损失的绝对额,又要评价社会风险的相对程度,如社会风险预期损失占区域GDP、财政收入或单位收入的比例;既要观察总量指标,又要分析分项指标,如(以区域为例)犯罪率、未破案率(破案率的反向指标)、判决未执行率、行政被诉率、群体越级上访率、媒体负面曝光率,不良贷款率、财政负债率、社会风险准备充足率、通货膨胀率,企业破产率、失业率、失学率、贫困人口率、流动人口率、离婚率、人口死亡率,自然灾害经济损失率及死亡率、各类事故率及死亡率、空气污染率(=空气质量高于二级天数/365),等等。建议选取一个地级市试点,组成课题组,对各县(市)区进行社会风险评级,取得经验,逐步推广。根据评级结果,进行分级管理,据以匹配相应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如对社会风险严重、犯罪率较高的地区,配备较多的警力等;与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相结合,对任期内使区域社会风险降低、评级好转的领导干部,给予相应的政治、经济激励,反之进行问责。

4.规避机制。各级、各部门、各单位要对重大决策、重大项目等普遍进行社会风险评估,对较大或不可控的社会风险实行一票否决,主动放弃,提前规避,从根本上消除这类社会风险。如鉴于银行电子系统升级存在业务中断的风险,在北京奥运期间银监会叫停了银行业电子系统升级,以确保北京奥运会的金融服务。建议借鉴这一做法,在敏感时期、重要区域对高风险人员、高风险行为实行禁限措施,如禁止精神失控人员、传染病患者与人群接触,禁止春节期间之外在城市燃放烟花爆竹,禁止高污染企业在特殊时期生产,禁止酒后驾车等。

5.抑制机制。风险抑制包括事先抑制和事后抑制,前者是指在风险实际发生之前控制风险源,犹如防火;后者是指在出险之后尽量减少损失,犹如灭火。为此,一是要釜底抽薪抓基础。推行社会基本医疗、教育、住房等服务的普惠制,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全力构建和谐社会,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或风险源。二是要未雨绸缪抓预防。充分发挥我们群众工作的传统和优势,通过下访、蹲点、包户、恳谈等途径,把执政的触角下沉到基层,深入到风险源头做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进行疏导、化解,使各种可能的风险消弭于无形。三是要化险为夷抓处置。发生社会风险之后,要按照有关预案,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紧急处置,控制事态,把损失和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尤其是在事后处理上,要仿照安全生产的“四不放过”原则,坚持事件原因未查清不放过、责任人员未处理不放过、整改措施未落实不放过、有关人员未受到教育不放过,从源头上有效抑制社会风险的发生。

6.预备机制。层层设防、有备无患是社会风险预备机制的根本要求。为应对可能发生的各种社会风险,一是要牢固树立防患未然的理念。从思想上、机制上、经费上对各种社会风险做好事先预防和充分准备,不能只顾眼前,花光吃净,风险敞口。二是要层层建立预备费。《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第32条规定:“各级政府预算应当按照本级政府预算支出额的1%~3%设置预备费,用于当年预算执行中的自然灾害救灾开支及其他难以预见的特殊开支。”这是各级政府财政预备费的法定要求,也是预防社会风险的制度安排。各企事业单位也要仿照各级政府的做法,建立“单位社会风险准备金”,以备急需,应对风险。三是各级、各单位的预备费比例要与社会风险的等级和程度挂钩。各级财政和各企事业单位财务要按照各该地区、单位的社会风险预期损失和风险等级预留充足的预备费或准备金,风险大的要适当多留,并把“社会风险准备充足率(=社会风险准备金/社会风险预期损失)”作为社会风险评级的重要约束指标。

7.分散机制。“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是社会风险分散机制的核心理念。实施社会风险分散机制,一是在经济上要推进股份化。有恒产者有恒心,有股份者盼稳定。通过推进全民创业、职工入股、企业上市、股民入市,实行“劳者有其股”,劝人民各安其业,让人们各得其所。二是在政治上要实行民主化。扩大经济民主、政治民主、党内民主的范围,推进基层选举和社区自治,分散社会风险的承担者。三是在社会生活上要鼓励多元化。鼓励社会成员组成NGO(非政府组织)、单位员工组成非正式组织,开放财路、言路、官路,分散社会的注意力和关注点。落实常态性的带薪休假制度,避免人群在目前两、三个长假期间短时间、大规模地流动和聚集。四是在文化上要提倡多样化。认真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前提下,“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容许文化的多元共存,让各色人等都能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促进社会和谐,减少社会风险。

8.转移机制。对于本级、本单位承担不了、承担不好或不便承担的社会风险,要主动通过合法方式转移到专业承担社会风险的有关部门。一是社会保险扩面。建立覆盖城乡所有居民的医疗、工伤、生育、失业、养老等社会保险,使全体人民病有所医、业有所就、老有所养,社会保险机构要承接更多的社会风险转移。二是商业保险创新。各级各单位除了根据需要有针对性地增投传统的人身、财产、责任等商业保险以外,商业性保险公司还要履行社会责任,主动承担社会风险的有偿转移,积极研发以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为投保人、受益人的生产事故险、环境污染险、公共卫生险、食品安全险、群体事件险、信访稳定险等“社会安全险种”。商业性保险公司如果能开发出一批针对社会风险的保险产品,则不仅是对社会风险管理的一大贡献,也会成为自身的利润增长点。各级各单位的保险费可以从社会风险预备费或准备金中列支。三是风险转移有序。在进行社会风险转移时,不能以邻为壑,“嫁祸于人”,把风险转嫁给其他地区和单位,如把有犯罪倾向的人员赶到临近地区、把污染企业建在区域边界、把污水排放到河流下游。那样不仅于事无补,还会反过来增加自身的法律纠纷、声誉损失等社会风险。

9.自理机制。尽管可以通过多种办法管理社会风险,但许多社会风险是无法回避的,自身承担那些影响范围较小、出险频率较低、预期损失较少的社会风险也是各级政府、各单位和社会成员的理性选择。为此,一是要提高全社会的风险意识。充分认识社会风险的普遍性、常态性,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开展社会心理疏导,培育健康社会心态,引导社会各方面对社会风险不回避、不惧怕,不追求零风险。二是要理性确定自己的风险偏好即风险承受能力。不同地区、单位和个人有不同的风险承受能力,要认真研究,合理设定。三是要根据风险偏好确定风险自理的规模和程度。风险承受能力强的可以多自理一些风险,反之则不要硬着头皮自理。四是要做好全社会自理风险的心理和财务准备。除了各级各单位要备足风险准备金以外,还要引导家庭、个人强化风险准备心理、建立风险准备资金,提高全社会的风险应对能力。

借鉴金融风险防范的成熟理论和实践经验,建立健全社会风险应对机制,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有益探索。明确提出并大力构建社会风险管理的新机制,必将对防范和化解社会风险、促进社会和谐与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作者系邯郸银行行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