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心理救援的过程

心理救援的过程

时间:2022-03-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般认为,心理救援的体系应由以下部分构成。全国性的心理救援也应在危机事件发生后迅速做出响应和处置,参与制定心理救援的决策、应急指挥以及全国心理救援的调度等工作。其次,评估贯穿心理救援过程的始终。财力保障是社会心理救援的物质基础,包括国家公共财政的支持、民间捐赠和援助。心理救援的实施期限取决于当事人面临的危机性质、自身的能力。
心理救援的过程_面向公共危机与突发事件的政府应急管理

(一)心理救援的体系

为了预防、控制和缓解危机事件发生后的心理危害,心理健康重建和心理救援必须形成一定的体系。一般认为,心理救援的体系应由以下部分构成。

1.指挥和响应系统

危机事件发生后,由政府组织全国范围内的专业学会、研究机构、医疗机构、民间组织等,成立应对与处置机构,负责制定心理救援的方案、具体的方法,并对不同类别的心理救援人员进行相应的培训和进行有效的信息沟通。通过有效的指挥决策,整合心理救援资源,提高救援的效果。

危机事件的心理救援工作应该分级、分类响应。无论危机事件级别高低、规模大小、损伤轻重,当地或就近的心理危机救援指挥机构都应迅速调度力量,尽快判明事件性质和危害程度,采取相应的处置措施,并及时向全国性的心理救援机构报告。全国性的心理救援也应在危机事件发生后迅速做出响应和处置,参与制定心理救援的决策、应急指挥以及全国心理救援的调度等工作。

2.评估和预警系统

评估和预警是及时开展心理救援、决定救援效果的关键环节,在整个危机事件的心理救援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6]。首先,通过评估理解当事人的危机情境及其反应是整个心理救援的前提。在相当有限的时间内,心理救援者必须迅速准确地理解当事人的情境与反应,这要求救援者具备很高的专业水平。这一点明显与其他心理咨询治疗不同,其他的心理咨询治疗可以在相对长的时期内通过各种方式获得对当事人的深入了解。其次,评估贯穿心理救援过程的始终。心理救援者必须通过评估确定危机的严重程度,必须通过评估不断确定当事人的心理状态,确定采用的应付策略、支持系统的有效性等。

3.心理救援人员系统

建立高效、专业、反应迅速的心理救援队伍。救援队伍应该包括不同专业和类别的心理学从业人员,具体可以包括心理知识普及、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甚至精神病专业人员,以适应灾后不同阶段、不同类型的心理援助工作。危机事件发生后,心理救援人员(如精神疾病医生和护理人员、心理咨询师等专业队伍)就和其他救援人员一起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实施心理救援。

4.信息传播系统

在危机事件中,常常会因缺乏可靠信息产生不确定感和恐惧心理,引起心理伤害,因此,公共信息和大众传媒社会心理的影响不容忽视。首先,媒体传播弥补了一对一专业心理危机救援的不足。在危机事件面前,全面组织实施一对一的心理救援是不切实际的。大众传媒以其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和覆盖力填补了这一空白,通过信息传播平台,广泛邀请心理专家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可以有效地释放压力和负面情绪。其次,新型心理救援方式更容易为民众所接受,既可以满足当前心理救援的需要,也为整个社会心理素质的提高打下了基础,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最后,在利用公共媒体进行心理救援工作中要注意提高媒体工作人员的心理学专业素养,并且在传播内容的选择上要契合心理救援工作的需要。

5.服务保障系统

心理救援工作的开展离不开保障和支援工作,主要包括专业技术保障、社会动员保障和财力保障[7]。专业的知识技术是有效处理心理危机、避免二次伤害的基本保障。社会动员可以组织足够的社会力量投入心理救援,保障心理危机救援的人力资源。财力保障是社会心理救援的物质基础,包括国家公共财政的支持、民间捐赠和援助。

(二)心理救援的基本步骤

1.心理救援四阶段模型

第一阶段,确定救援对象和救援目的。确定救援人群,评估危机事件所造成的临床表现及其严重程度,包括情绪情感体验、认知反应、思维方式、行为改变和躯体症状;了解当事人的背景资料、身体的应付能力、习惯性的应对方式及相关的支持系统。

第二阶段,制定救援预案和计划。根据支持系统和当事人情况,制定适合当事者功能水平和心理需要的干预计划,同时要考虑到有关文化背景、社会生活习惯以及家庭环境等因素,要充分考虑到当事人的自控能力和自主性,从而制定符合个体实际情况的干预方案。危机干预计划应具体、实用和灵活可变。

第三阶段,实施心理救援。按既定实施方案,心理救援人员使用各种干预技术帮助当事人学会并掌握解决危机所需要的技巧。救援技术包括合作性、指导性和非指导性技术。心理救援的实施期限取决于当事人面临的危机性质、自身的能力。在实施中,首先建立良好关系,表示理解和关心,鼓励当事人倾诉目前感受,告知其心理失衡状态是对危机的正常反应,帮助当事人更好地应对现实。

第四阶段,心理救援的评估。评估不仅是心理救援的重要步骤之一,也贯穿救援过程的始终。心理救援人员对评估技巧掌握的程度极大地影响救援的效果,因此,救援人员应在有限的时间内迅速评估当事人在救援过程中的改变情况,以便及时采取相对应的措施。当当事人情绪、情感恢复,行为正常,认知能力改善,自我保护意识加强,可以结束心理救援,但需要进一步强化学习到的应对技能,解除当事人对心理救援人员的依赖等。

2.心理救援的五阶阶段模型

布仁德(Brende)对美国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危机事件心理救援进行研究后提出,个体从应激反应出现到消除或恶化一般需经历五个阶段[8]

(1)即刻应对期(immediate coping),部分当事人常表现出思维混乱或充满恐惧,也有人表现出较好的思维能力和承受力。

(2)适应早期(earlyad aptation),部分当事人会否认灾难的降临,这是一个比较危险的应对反应。此外,大多数当事人会对现实表现得很冷淡,因为这样有助于他们与无法控制的环境作斗争。

(3)适应中期(mid phasead aptation),当事人意识到“与死神擦肩而过”时,他们开始出现反复回忆或体验危机事件的经历。

(4)适应晚期(late phasead aptation),危机事件发生后的1~3个月,当事人表现出忍耐力下降、抱怨增多、缺乏幽默感和信任感,常伴有头痛、恶心、胸痛和疲乏等躯体症状。

(5)消退或症状发展期(resolution or symptom development),当事人或是解决了创伤后的症状,或是症状加重,进一步发展为焦虑、抑郁、酒精或物质依赖等相关障碍,还可出现继发症状,如强迫、惊恐发作、梦魇或失眠等。为防止更严重的慢性症状出现,当事人必须在48小时内接受专业人员的诊断及相应的干预治疗。

3.心理救援六阶段模型

美国学者吉利兰(B. E. Gilliland)和詹姆斯(R. K. James)指出心理救援可遵循6个步骤进行[9]

(1)确定问题。从当事人角度,确定和理解心理创伤问题,这一步特别需要使用倾听技术。

(2)保证求助者安全。把当事人对自我和他人的生理、心理伤害降低到最小。

(3)给予支持。强调与当事人的沟通和交流,使当事人意识到救援人员是完全可以信任的,是能够给予其关心和帮助的人。

(4)提出并验证变通的应对方式。让当事人认识到问题解决的多种方式和途径,充分利用环境资源,采用各种积极应对方式,使用建设性的思维方式,最终确定能有效处理其境遇的适当选择。

(5)制订计划。救援人员要与当事人共同制定行动步骤来矫正求助者情绪的失衡状态。

(6)获得承诺。让当事人回顾有关计划和行动方案,并从当事人那里得到会明确按照计划行事的保证。

4.心理救援七阶段模型

美国心理学家罗伯茨(Roberts)提出了用于处理急性心理危机、急性情境性危机和急性应激障碍的七阶段模型[10]

(1)彻底的生物、心理、社会评估和危机评估,包括自杀、杀人或暴力的危险性、毒品和酒精滥用情况等内容。

(2)迅速建立友善的治疗关系,关键是向当事人表达接纳与尊重,并保持冷静,使局面处于救援人员掌握之中。

(3)识别问题。识别当事人的能动性和应对资源,包括对其以往有效应对策略的辨别。

(4)用积极的倾听、鼓励性的语言、反应、解释、情绪稳定等技巧使当事人感受到关注与理解,便于心理救援人员了解问题的真相。

(5)探索可供选择的方法。心理救援人员需发挥创造性、灵活性和应变能力,与当事人的合作能使潜在的应对资源和可以选择方法的范围更为广阔。

(6)贯彻行动计划。识别可供联系的人和转介资源,并提供应对机制。心理救援人员应在限制性最小的模式下帮助当事人,使当事人感到有自主性。

(7)反复制订计划并达成一致。

5.心理救援的十阶段模型

勒奈尔(Lerner)和沙尔顿(Shelton)提出,用于危机事件后的心理救援应包括十个步骤[11]:

(1)评估对自我及他人的危险性;

(2)考虑伤害的情况及知觉机制;

(3)评估能动性水平;

(4)确定救援需要;

(5)观察及识别每个个体的心理应激状况;

(6)作自我介绍,声明你的角色和任务,与当事人建立关系;

(7)通过允许当事人陈述其所经历的事件使其慢慢平静;

(8)通过积极地、投入地倾听向当事人提供支持;

(9)提供有效的、模式化的教育与指导;

(10)使当事人面对现实,展望未来,并提供转介建议。

6.关键事件应激报告法(CISD)

关键事件应激报告法首先由米切尔(Mitchell)提出,最初是维护危机事件救援人员身心健康的干预措施,后来被用来对遭受心理创伤的危机事件当事人提供帮助。CISD分为正式援助和非正式援助两种类型。非正式援助由受过训练的专业人员在现场进行急性应激干预,整个过程大概需要1小时。而正式援助型的干预则分为7个阶段进行,通常在伤害事件发生的24小时内进行,一般需要2~3小时。

具体步骤包括:

(1)介绍小组成员和干预过程,与受害者建立相互信任;

(2)要求所有受害者从自己的观察角度出发,提供危机事件中发生的一些具体事实;

(3)鼓励受害者揭示出有关自己事件的最初和最痛苦的想法,让情绪表露出来;

(4)挖掘受害者在危机事件中最痛苦的一部分经历,鼓励他们承认并表达各自情感;

(5)要求小组成员回顾各自在事件中的情感、行为、认知和躯体体验,以便对事件产生更深刻的认识;

(6)要求受害者认识到,他们的应激反应是在非常压力之下正常、可理解的行为,并为他们提供一些如何促进机体健康的知识和技能;

(7)总结修改有关应对策略和计划。CISD模式对于减轻各类事故引起的心灵创伤,保持内心环境稳定,促进个体躯体疾病恢复有重要意义[12]

(三)心理救援的基本模式

1.平衡模式

危机事件发生后,当事人处于茫然、混乱的情绪失衡状态,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也无法做出适当的应对,因此,心理救援的重点应当放在稳定当事人的情绪上。平衡模式,根据个体对危机事件的认知、有无情境支持、应对机制是否充分等提出了心理救援的基本原则,强调与当事人充分的沟通和交流并给予有力的支持,宜采取倾听、放松、疏泄、解释,必要时可采取药物镇静的方式,为当事人营造无条件接纳与关怀的支持性气氛,鼓励其面对现实,学习表述最原始、最痛苦的感受,消除恐惧感。平衡模式可以成功阻断诱发精神疾病的因素,使当事人走出麻木、否认的误区,获得重生感,适用于心理救援的早期阶段。

2.认知模式

当事人情绪趋于稳定后,对危机事件和围绕事件的境遇,通常总是给予自己否定和扭曲的信息,并且会跟随消极的否定信息,向更严重的方向发展,直到没有希望,看不到任何积极因素。认知模式认为,当事人对危机事件的错误思维,导致了心理危机,而不是事件本身或与事件有关的事实。因此,认知模式主张通过练习和实践,积极地自我认知,帮助当事人认识到其认知中的非理性和自我否定的成分,重新获得理性思维,并找到对现实的控制感,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认知模式适合于危机稳定下来并回到了接近危机前平衡状态的当事人。在这一过程中,当事人将内心深处的感受、负面的想法、生活信念的改变等表达出来,通过对这些非理性认知的批判,帮助当事人获得理性的认知,帮助其渡过当前的危机。

3.心理社会转变模式

心理社会转变模式认为,心理危机的产生并不单纯取决于当事人的心理资源和应对能力,还跟社会环境与影响等因素有关。人是社会动物,同伴、家庭、职业、宗教、社区等外部因素都是影响个体心理适应的重要变量。如果个体与这些外部因素相适应,或者个体的外部系统发生变化,那么心理危机才能够得到真正的解决。这就要求心理救援开展时要考虑这些外部因素的影响,要求当事人认为重要的他人参与心理救援计划的制订,也就是说,将当事人的社会支持和环境资源充分结合起来,提供解决问题的不同路径,最终达到当事人心理的平和和对自我的控制。心理社会转变模式主要针对心理状态较稳定的当事人,并且相信家人、朋友和其他社会资源的介入是必要和有效的。

4.折中的危机干预模式

这种的危机干预模式基于两个原则:①所有的人和所有的危机都是独特的;②所有的人和所有的危机又都是类似的。这两个原则看起来是相互矛盾的,但体现出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的一个基本理念,即对于任何当事人来说,都可以通过同一种治疗方法来解决他们的问题,但是针对每一个具体的个体而言,必须考虑当事人的具体情境,采取独特的应对策略。因此,折中的干预模式不拘泥于任何教条的理论与方法,而是把这些方法同当事人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以任务为导向,通过理解和移情的手段来决定具体的救援方案。当然折中模式的实施需要建立在大量学习和实践的基础上,要求心理救援人员保持开放的心态,对心理治疗的方法和策略进行不断的实验,同时折中模式的运用也要承担一定的风险[13]

[1] 蒋洪波:《灾后志愿者心理援助体系初探》,载《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2] 卫生部,民政部,公安部,等:《中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02—2010年)》,载《上海精神医学》,2003年第2期。

[3] 安芹,贾晓明,尹海兰:《高校心理咨询师的专业能力及专业发展》,载《心理科学》,2011(2)。

[4] 史占彪,张建新:《心理咨询师在危机干预中的作用》,载《心理科学进展》,2003(4)。

[5] Susan K,Nicholas F.Implications of World Trade Center attack for the public health and health care infrastruc-trues. Am JPublic Health,2003,93(3):400~406.

[6] 童辉杰,杨雪龙:《关于严重突发事件危机干预的研究评述》,载《心理科学进展》,2003(4)。

[7] 陈道明:《构建突发公共事件社会心理危机的干预机制探析》,载《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0(1)。

[8] Brende JO.Copingwithfloods:Assessment,intervention,andrecoveryprocessesforsurvivorsandhelpers.Journalof Contemporary Psychotherapy,1998,28(2):107~139.

[9] B. E. Gilliland,R. K. James:《危机干预策略》,35~48页,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10] 段鑫星,程婧:《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112~113页,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11] 王莉丽:《突发事件心理援助体系的建设》,38页,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

[12] 王丽洁:《论在危机干预中心理咨询师的作用》,载《武汉航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

[13] B. E. Gilliland,R. K. James:《危机干预策略》,28~29页,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