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宜业乐居”一流幸福家园

宜业乐居”一流幸福家园

时间:2022-03-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2011年周巷镇已列入浙江省首批小城市建设试点,重大城镇建设项目全面展开;观海卫镇全面推进宁波卫星城市建设,率先完成内设机构改革等工作;龙山镇已进入浙江省中心镇行列,新城建设正式启动。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累计参保人数达到约38.3万人,城乡居民医疗保障参保人数约达79.13万人,参合率达到94.87%。
宜业乐居”一流幸福家园_2016 浙江省新型城市化实践报告

金长青 金福清 张 晨

慈溪是一座历史名城,素有“唐涂宋地”之称,文化底蕴丰厚,是越窑青瓷发源地、“海上陶瓷之路”始发地、徐福东渡成功起航地,以青瓷、围垦、移民、慈孝文化为特色。慈溪名人荟萃,古代有汉高士严子陵、唐相虞世南,近现代有教育家杨贤江、画家陈之佛、爱国华侨吴锦堂、园艺家吴耕民、文化名人余秋雨等知名人士。

慈溪是一座现代之城。位于东海之滨,东离宁波60公里,北距上海148公里,西至杭州138公里。2008年5月,杭州湾跨海大桥的通车,慈溪一跃成为连接上海、宁波的“黄金节点”,融入沪、杭、甬2小时交通圈,极大地提升了在长三角城市群中的战略地位。

慈溪是一座富庶之城。2010年,完成财政收入约104.88亿元,成为全省首个财政收入超百亿的县市;民众创业意识和开拓精神强,全市平均每五户家庭就有一家经商办企业,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超3.05万元和1.50万元,每百户城乡家庭分别拥有汽车28辆与7辆。根据《浙江省2009年城乡统筹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报告》,慈溪市综合得分83.02分,高于全省平均分6.14分,标志着慈溪市正从整体协调阶段向全面融合发展阶段跃升。

案例解读

关键词一:中心城区改造更新

积极实施新型城市化战略,慈溪市首轮启动推进以“134+X”行动计划为重点的中心城区改造工程(即打造文化商务区,实施宜居效益、老小区和背街小巷改造,城河治理三大工程,推进景观大道等四个区块综合改造,启动若干个城中村改造试点),2009年以来两年内完成拆迁86.9万平方米,启动拆迁安置房建设约156万平方米,投入中心城区改造资金超90亿元。通过首轮改造,中心城区面貌大为改善,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40.7平方公里,城市骨干道路基本打通,银泰广场、香格国际广场、联盛商业体等现代服务业大项目纷纷加快落户,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居民生活品质不断提升。在此基础上,市委及时做出《关于进一步加快中心城区改造更新的决定》,实施新一轮中心城区改造,2011—2015年将投资600亿元左右,围绕六大片区、十九个功能板块开展改造更新,全面强化城区产业,集聚创新、公共服务、综合承载、生态景观、文化、综合服务管理、人口优化七大功能,着力打造“绿色生态、宜业乐居”的一流幸福家园。

关键词二:小城市培育建设

慈溪市把小城市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节点,推动中心镇向小城市发展,出台了加快中心镇发展的三年行动计划,对龙山、观海卫、周巷三个镇的改革发展和城镇建设做了分类部署,三镇三年内重大项目建设投资将超过250亿元。2011年周巷镇已列入浙江省首批小城市建设试点,重大城镇建设项目全面展开;观海卫镇全面推进宁波卫星城市建设,率先完成内设机构改革等工作;龙山镇已进入浙江省中心镇行列,新城建设正式启动。

关键词三:“农房两改”、中心村培育

在宁波率先实施了效益型农民建房方式和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后,慈溪又根据浙江省、宁波“农房两改”决策部署,积极实施新建集聚型、整体改建型、异地搬迁型、村庄梳理型等村庄改造方式,抓规划引领、政策完善、培训辅导、服务管理、督促指导,已累计完成拆迁9803户,安置13793户,复耕约1730亩,开工建设农民集中居住区约102万平方米,竣工约78万平方米。积极实施中心村培育建设,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首轮启动7个中心村培育建设,修编完善中心村村庄建设规划,因村制宜制定各具特色的三年行动计划,研究制订“一村一策”扶持政策,提高中心村人口集聚力和经济发展带动力。

关键词四:“美丽乡村”建设

慈溪以“人人守望、呵护绿色家园”环保专项行动为抓手,巩固深化农村环境及庭院整治,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整体推进城乡人居环境改善。为加快污染源治理和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约12.05亿元的国内首个县级区域污水治理工程全面完工。在75个村开展污水纳管和生态化治理,实施农村公厕户厕改造,防止公厕户厕渗漏。综合运用市场、技术、法律、行政等手段和补偿机制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和畜禽养殖污染综合治理,专项部署废塑料再生利用行业整治,全市累计整治废塑料经营户4220户,关闭(搬迁)348家禁养区畜禽养殖场。加快推进镇村生态河道建设,累计建成生态河道约170.9公里。全面推进“森林慈溪”建设,深入开展绿色村庄建设,至今累计创建省绿化示范村37个、宁波市绿化示范村128个、慈溪市绿色村庄209个,成为“省高标准平原绿化县(市)”。

关键词五:民生实事工程

慈溪市坚持把新增财力更多用于民生领域,每年确定十件民生实事工程,“十一五”期间市财政一般预算用于“三农”的支出累计达到约105.98亿元。以创建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全覆盖示范县(市)为契机,加强农村社区管理和服务,全面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到2010年末全市建成农村社区服务中心250个,覆盖面达84%。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乡供水网络,实现“村村电气化”,全面完成康庄工程,积极推进公交一体化。实施城乡统筹就业,构建城乡一体化培训格局,建立城乡统一的居民养老保障制度、城乡居民医疗保障制度、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职工养老保险与城乡居民养老保障制度、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乡居民医疗保障制度之间实现无缝链接。2010年末,全市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参保数约50.1万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约21.81万人,土保参保人员约14.62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累计参保人数达到约38.3万人,城乡居民医疗保障参保人数约达79.13万人,参合率达到94.87%。促进城乡医疗卫生事业统筹发展,形成“20分钟”社区卫生服务圈,三大类12项农村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达标率达95%以上。

关键词六:农村金融体系创新

慈溪市以建设地方金融高地为目标,积极创建省级金融创新示范市,大力开展涉农金融创新,促进新农村建设快速发展。积极创新地方金融组织,增强金融支农要素供给能力,全市共引进国内外银行机构28家,300多个银行营业网点遍布城乡;创新建立村镇银行2家、小额贷款公司3家,在宁波地区率先开展农村资金互助社和保险互助社试点,成立针对“三农”的政策性农户担保公司,实现担保额约7510万元,较好满足了“三农”发展的资金需求。积极探索“农房两改”投融资机制,组建市镇两级“农房两改”建设投资公司11家,颁布“农房两改”项目预期质押贷款实施办法和“三权一房”(股权、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农村集体住房)质(抵)押贷款操作办法,全年累计发放“农房两改”担保贷款约5.4亿元,“三权一房”质(抵)押贷款约1.03亿元。积极改善农村金融信用环境,推出信用户、信用村、信用镇“三信”评定工程,累计评定10个信用镇、307个信用村(社区),对信用镇(村)农户简化贷款手续、增加授信额度,大大提升了“三农”的金融服务水平。

示范价值

慈溪经验之一:新型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

慈溪市围绕率先进入城乡全面融合发展和基本实现农村全面小康新阶段目标,深入实施新型城市化战略和“三农稳市”策略,以新型工业化推进城市化,以新型城市化引领新农村建设,以新农村建设支撑新型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整体谋划“中心城区—中心镇—农民集中居住区”规划体系,积极探索实践以“三集中三置换”(产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和农民居住区集中,土地向种养大户和规模经营集中;农村宅基地置换城镇住房,土地承包经营权置换社会保障,农民身份置换城镇居民)为主要内容的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改革,集中力量主攻“农房两改”、中心镇(村)培育建设、振兴集体经济、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等基础性、保障性、战略性领域,形成了新型城市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互促互进、良性互动的体制机制。

慈溪经验之二:居民住房条件改善,与社会保障扩面齐头并进

慈溪市注重民生实事工程建设,着重在居民住房条件改善和社会保障优化等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上求突破,着力打造幸福美丽家园。针对农村人多地少、农民建房难的实际,率先实施“控制单家独院、推广多户联排、鼓励多层公寓”的效益型农村建房方式,积极推进农房集中改建,有效改善了农村住房条件。加快各类保障性住房建设,启动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约57.3万平方米,探索外来务工人员保障房建设试点。同时,率先在全省推行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各类社会保障制度全覆盖,率先推行城乡一体化的医疗保障体系建设,基本实现城乡居民低保享受标准一体化,深入开展居家养老服务,进一步完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和住房保障体系,大大增强城乡居民的幸福感。

慈溪经验之三:生态环境建设与社会事业建设比翼齐飞

慈溪市坚持环境建设和社会发展两手抓两手硬,着力营造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积极开展“人人守望、呵护绿色家园”环保专项行动和浙江省农村环境保护试点,加强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和重点污染源整治,推进以“森林慈溪”建设、生态经济建设、美丽乡村建设为重点的生态市建设,提高发展的可持续性。开展社会管理创新实践,“三大攻坚战”、和谐促进会、天网工程、社区保安队伍建设等工作稳步推进,平安慈溪创建成效显著。加快城镇社区服务向农村新社区延伸,坚持学前教育普惠化、义务教育均衡化、高中教育多样化,全面推进卫生九大工程建设,加快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一体化管理步伐,深入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积极实施七大文化惠民工程,形成“15分钟”生活服务圈、文化活动圈。

(原载于《浙江日报》2011年1月25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