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建设生态宜居新宁河的基本现状

建设生态宜居新宁河的基本现状

时间:2022-03-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近年来,宁河区积极实施生态战略,把建设生态文明与建设精神文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并重,把建设生态宜居现代化新宁河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的首要任务来着力推进。2.全民生态意识不断增强全社会对建设生态宜居新宁河的热情空前高涨,群众保护生态、建设生态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清醒地看到,在建设生态宜居新宁河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建设生态宜居新宁河的基本现状_生态文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

近年来,宁河区积极实施生态战略,把建设生态文明与建设精神文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并重,把建设生态宜居现代化新宁河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的首要任务来着力推进。通过狠抓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效能管理,宁河的城市载体功能不断完善、环境面貌显著变化、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不断提升,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发展。

1.生态建设投入不断加大

近年来,累计投入400亿元用于基础设施和城乡环境建设,实施了高水平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大力治脏治乱治差,实施净化绿化美化,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打造了整洁、优美、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城乡环境和一系列生态建设的重点工程,使全县生态建设得到了持续发展,生态环境质量有了明显改善。按照“生态优先、严格保护、合理利用”的原则,编制了泛七里海保护性利用规划,“十二五”期间对周边“三镇两乡”进行迁并,逐步使七里海核心区成为“无人区”,实行封闭式管理。位于七里海核心区域的湿地公园,总投资10亿元,由湿地走廊和连片苇海组成。古镇芦台按照“一河两岸”的新城布局规划已经逐步形成,“水绕城转、城在水中”的建筑特色日益彰显,大气洋气的精品社区靓丽宜居。

2.全民生态意识不断增强

全社会对建设生态宜居新宁河的热情空前高涨,群众保护生态、建设生态的积极性不断提高。以植树造林为主的重点片林建设工程掀起了绿化造林的新热潮,全区形成了“多轮齐驱”的生态建设格局。探索实施了危陋平房改造、迁村并点和城中村改造三种发展模式;创办了七里海文化旅游节、湿地河蟹节等生态文化旅游品牌;创建了市级七里海文化生态保护区,使服务业形成多元拉动、多极增长的发展格局,这些都得到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和高度认同。

3.生态建设呈现良好效果

居住社区坚持城乡联动、整体推进,桥北新区示范小城镇建设、南小区和赵家园改造全面完成;北淮淀、潘庄第四批示范小城镇建设进展顺利,经济开发区周边村迁村并点进入实质运作,桥北新区进入整体开发阶段。构建了“三区”联动、产业互动的发展格局,建成种植园区63个、畜牧养殖小区258个,农业面积累计达到4.6万亩,生态农业建设和比较效益逐年提高。连续四年奋战900天,大规模综合整治市容环境,建设了一批景观路、景观河、景观带、景观园,几年来累计造林20万亩,绿化覆盖率比2006年提高9.5个百分点。随着大面积片林种植和七里海湿地保护性开发,宁河大地变绿了,城乡环境变靓了,全区的生态状况和人居环境发生了总体性改善。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清醒地看到,在建设生态宜居新宁河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例如全区整体发展还不够平衡,发展比较好的西南部乡镇重视生态建设,特别是湿地开发和植绿护绿的投入力度较大,经过几年的实践来看,旅游经济、林下经济和特色养殖独树一帜,农民获得了实惠,生态建设呈现良性循环的发展态势。然而还有个别乡镇个别村由于基础薄弱、思想保守,工作推动不力,整体生态建设起色不大。再例如,体制与机制还不够适应发展的需要。全县生态文明建设还缺乏专门的领导机构,政策法规需要进一步细化,体制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管理队伍需要进一步充实,投入经费需要进一步保障,这些已经成为制约建设生态宜居新宁河的短板。再加上由于生态建设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一些地方的农民对生态建设的积极性还不是很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