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从报道新闻到研究生活

从报道新闻到研究生活

时间:2022-03-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2013年10月,当时南海罗村第七届孝德文化节正准备开幕,《祖庙街道社区报》也在筹备试刊首期内容。在多次读者调查中显示,老街坊对于社区报二版的《城讯通》相当认可。从“衣、食、住、行、柴、米、油、盐”出发,帮助居民更好地融入社区,更方便地享受生活,将社区报逐渐转型为合格的“生活家”,成为居民生活的“保姆”。
从报道新闻到研究生活_在中国办社区报

祖庙街道概况:

祖庙街道位于佛山市禅城区东北部,辖区面积21.5平方公里,人口超过60万,下辖64个行政村(居),是佛山市中心城区的核心街区,是佛山市委、市政府驻地,辖区集中了绝大部分佛山市级文化、教育、医疗和社会福利机构,现在仍是佛山市的政治、经济、商业、文化中心,2014年实现地方生产总值558.1亿元,税收84.2亿元,被形容为“大户人家”。

《祖庙街道社区报》编辑部概况:

2013年10月成立,共有4名记者,平均年龄24岁,学历均为大学本科。

2013年10月,当时南海罗村第七届孝德文化节正准备开幕,《祖庙街道社区报》也在筹备试刊首期内容。作为罗村《孝德文化周刊》副主编的我一做完孝德文化节的开幕式报道,就全身心投入《祖庙街道社区报》的采写中。从罗村到祖庙,刚开始我真是有点不适应,感觉像从农村一下子到了大都市。作为佛山中心之“中心”的祖庙,城市化程度很高,居民素养也比较高,见惯了大世面的居民对我们这种社区小报也不是很感兴趣,很淡定甚至可以说有点冷漠。

就是这样的一份社区小报,一年后却成了祖庙居民追捧的对象,因为这与他们平日看到的大报很不相同。

新出炉:街坊大赞“不一样”

试刊首期那天,我和同事6点多就到了大沥的印刷厂,跟着满载社区报的车辆来到禅城的邮局,亲眼目睹报纸被分发到各个片区,然后又将新鲜出炉的社区报送到社区、公园和街坊家里。

“师傅,你看,这不是你的照片吗?这后面跟着耍太极的,就是我们这帮阿姨啊!”中山公园是祖庙各类社区达人集聚的地方,首期试刊的《靓公园》版面就通过这批达人的故事展示公园,正在打太极的两位阿姨拿到报纸后很快就在20多人的队伍里分享开来,“社区报还真是有意思,连我们这些阿姨都上报纸了”,阿姨们很开心地议论。再细看内容,她们还发现这份报纸和其他报纸确实有点不一样,很多内容很生活、很接地气,阿姨们对这些内容很熟悉也很关注。

2013年5月,我去上海参加“中美社区报高峰论坛”研习班时,来自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知名出版商比尔·霍纳(Bill Horner)曾说,社区报在年龄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和家庭主妇中更受欢迎。这个读者定位,与祖庙街道的实际相当符合。祖庙街道户籍人口仅占全区55%,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口近6万,全区约有60%的老人都住在祖庙,且大部分是市、区单位退休人员,这一群体更关心时政信息和健康养生。

在多次读者调查中显示,老街坊对于社区报二版的《城讯通》相当认可。在培德社区调研时,60岁的蔡伯认为,二版的信息是一周要闻的简短回顾,在此基础上还预告了下周的活动信息,对他们很实用、很有服务性。

在普澜二街的花店采访时,30多岁的店主告诉我说很喜欢社区报,她说每期的社区报都对本地一周的要闻做了整理,可以让生活在这里的居民快速全面了解到最近的各种政策和信息,很实用。

新尝试:生活服务“有看头”

李国臣总编辑一直跟我们社区报记者强调社区报不是新闻纸,要做“生活家”。《祖庙街道社区报》作为《珠江时报》系列社区报的第8份,从创办开始,我们就在研究如何在祖庙这个成熟的社区里当好“生活家”。

在每周的选题例会中,我们经常告诉自己要立足于居民的“衣食住行用,安教医乐理”去做好服务。读者不仅想要知道食品的价格和营养怎么样,他们还想知道怎么吃更实惠更科学;他们不仅想了解附近有什么菜市场,还想知道菜市场哪种菜最新鲜、最便宜;他们不仅想要锻炼身体,还想知道周边有哪些地方可以锻炼身体,人少场地又好;他们不仅想知道这个季节什么病最流行,还想知道如何预防、如何吃更健康等。要做好这些服务,我们就必须研究生活,把自己变成一个“生活家”。

从2014年8月开始,我们尝试开辟《生活服务》板块,专门做信息搜罗。记者们曾做过《哪个市场又平又好》《慢跑路径地图》《补鞋改衣去哪儿》等一系列专题报道,都以记者分片区体验、推荐等方式去采写。比如,社区报会告诉你去南堤市场买菜种类最多,去山紫市场买海鲜最新鲜、最划算,去同济市场环境最好、食品最安全,去华安市场水果便宜又好吃……对于这样的报道,祖庙的“师奶”们特别喜欢,这就是她们日常的生活,这就是她们觉得“有看头”的报道。

曾经有记者提出做电影院搜罗的专题,后来被否决,原因是“这些常规休闲项目,一来居民已经有自己的喜好选择,二来大多数可从网上看到指南和点评。我们没有必要去浪费版面做一些网上随处可见的内容”。社区报的《生活服务》要做别的媒体没做过的或者不屑去做的,网上找不到的,距离居民生活最近的内容,这也是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新闻与大众传播学院高级讲师Jock教授一直强调的无以复加的当地化。

新挑战:融媒互动“加把劲”

这两年微博、微信发展迅猛,如何将新媒体与社区报结合起来,做最好的融合和服务,是我们一直在努力的方向。2014年初,《祖庙街道社区报》有了自己的官方微信,凭借独一无二的社区报新闻,微信平台成为我们发布社区新闻、活动信息、与居民互动的又一渠道。

一年多来,我们的微信粉丝不是很活跃,原因有多方面:一是单纯的新闻信息发布已经不能适应读者的阅读需求;二是市民可参与的活动是阶段性的,如居民热爱的社区舞蹈赛、亲子体验活动等,活动结束了,粉丝也就不关注了;三是祖庙这个中心城区已有太多的官方微信平台,居民对微信有些“不太感冒”;四是资源整合力度还不够(这也是最重要的),没能提供更多的实惠给市民选择,如美食试吃、抢名额送礼等,这都需要我们再加把劲。

社区报的纸质版读者群里中老年人居多,微信平台的粉丝则多是年轻人,其中以初为父母的年轻人居多。经营微信的同事曾经做过一个报告称,她每天都会发布一条关于儿童教育的信息,因为这类信息往往阅读量更高。家长在微信上的疑惑,我们寻求专家解答,再给予家长反馈,一方面形成了很好的服务和互动,另一方面也为纸质版面提供了素材,可谓一举两得。

从“衣、食、住、行、柴、米、油、盐”出发,帮助居民更好地融入社区,更方便地享受生活,将社区报逐渐转型为合格的“生活家”,成为居民生活的“保姆”。这是读者需要的,也是我们一直在努力做的,这也是社区报存在的核心价值。

(《祖庙街道社区报》执行副主编 张 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